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们如何理解中学生的反抗心理

 "我的父母管我管的不是地方,真让人心烦!我已经是个中学生了,自己有能力管理自己的生活,可我的父母总是怕影响我的学习,硬是不让我参加我所喜欢的各种活动。再说,我们同学之间打电话不是很正常吗?可父母经常阻止我给同学打电话,我跟同学约好的事常常没法联系。尤其是我妈妈,如果有女生一来电话,她就会唠叨个没完,并追根揭底地查问……同学们常笑话我,说我父母是开"警察局"的。我感觉他们不是真的关心我,我想让他们关心的事,他们却不关心;我不想让他们管的事,他们总是问个没完。我感觉真的很郁闷,有时候我都很想自杀。"--一个读中学男孩的自白。

    "尽管我知道孩子一上中学就会进入第二个反抗期,也提前在心理上做好了战斗的准备,但还是无法接受越来越难管教的女儿。比如,她过去起床还知道把被子叠一下,这段时间不叠了,说这叫不修边幅,不拘小节。但这不叠被的时间又全部用在镜子跟前。曾三令五申不准留长发,但无奈她气焰嚣张,你若动她一根头发,她就会和你拼命,只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看着那头发日益发展壮大。穿衣服也越来越挑剔,这种颜色太旧,那种颜色太土,这件衣服太长不时髦,那件颜色发白旧了不能穿,一大堆的衣服只剩两三件能穿,为了能倒得开,天天晚上洗了白天再穿,一点都不怕麻烦。最要命的是她的脾气,越来越坏,处处事事给人闹别扭,整日不是摔盆就是打碗。过去从不发火的人,现在一说起话来就火冒三丈,你才跟她说什么,话音还没落,那句让人气愤的‘我知道‘早已出口。然后便是‘你以后别管我那么严,我们班同学都说他们妈妈从来不多管他们的事儿,可你呢,我留个长发你都要指手画脚。‘放了暑假本想让她多休息,给她多做点好吃的,她却嫌有人在她跟前,要求一个独处的空间,让她一个人在家,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想叫她以学业为重,不要与男孩多交往,把心思多放在学业上,可她总是嫌我多事,她这反抗期要到什么时候才能过去?--一位中学生母亲的自述。

    青春期是青少年的心理断乳期,他们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开始出现,而这时父母亲往往还把他们看成是小孩子。而反抗心理是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特征,中学阶段是个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第二个反抗期,中学生希望成人能尊重他们,承认他们具有独立的人格。

    中学生反抗心理的产生有其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原因。生理方面,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性明显增强,但性腺的机能尚未成熟,两者之间产生了不协调。生理学家指出,只有当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与身体外周相应部分的活动达到协调时,个体的身心方能处于和谐状态。而中学生生理的发育使其神经系统的反应与外界刺激的强度两者之间应有的相互依存协调关系被打破了,中枢神经系统过分活跃的状态使得中学生对周围的各种刺激,包括别人对他们的态度等表现得过于敏感,如果此时父母在教育观念和方法上不能适应他们的心理需要,就会引起他们的严重心理冲突,并导致心理危机,他们的反应也会过于强烈,常因区区小事而暴跳如雷。

    在心理方面,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和独立意识的产生是中学生反抗心理出现的原因。随着自我意识的高涨,中学生更倾向于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追求独立和自尊。但由于其自身能力的局限,想法和行为往往不能被现实所接受,屡屡遭受挫折,于是就产生一种过于偏激的想法,认为行动的障碍来自成人,便产生了反抗心理。独立意识的产生使中学生迫切的要求享有独立的权利,

将父母给予的生活上的关照及情感上的爱抚视为获得独立的障碍,将老师及其他社会成员的指导和教诲也看成是对自身发展的束缚,为了获得心理上独立的感觉,他们对任何一种外在力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排斥倾向。可以说,中学生的反抗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否认自己是个孩子,确认自己是已成熟的个体。

    中学生的反抗心理具有普遍性,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大到对社会期望的反叛,对社会习俗和价值观的逆反和批判,小到在微观环境中对家长、老师的反抗。在这种普遍的逆反倾向中,中学生对父母的反抗性表现的尤为突出和普遍。

    进入青春期后,许多中学生与父母的关系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儿童时期那种亲密的关系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许多的矛盾和争吵。父母觉得孩子越来越难管,越来越不象话了,而中学生则感到父母不但不能理解自己的想法,而且还会经常阻止自己的愿望及要求,这种不融洽的关系导致了中学生与父母关系出现了一种"脱离"的倾向。在感情上,中学生十分重视友谊,与同伴无话不谈,愿意在日记中倾吐自己的心声,却不愿意告诉父母,表现为情感上的脱离。行为上,中学生要求独立自主,希望自治自立,喜欢与同伴平等交往,喜欢独立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判断事物、思考问题并独立行动,不愿接受现成的观念和规范,讨厌家长絮絮叨叨的指点和管教,表现为行为和观点上的脱离。

    中学生与父母之间关系的第二个特点是反抗性。家长常常埋怨孩子总与自己唱反调,你说东,他偏向西,你说不要这样,他偏偏这样。事实上,中学生想以自己独特的思考、独特的个性去解释和拥有外部世界,行为上表现为我行我素。当家长、老师和同伴三者的意见有分歧或出现对立时,中学生往往武断的排斥成人给予的一切观点和建议,而站在朋友一边。这种反抗性时常包含着蛮不讲理的意味,甚至是为了反抗而反抗。

    归结起来,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有以下八方面的心理需要:

    一、脱离成人而独立的需要。不满足于过去处处依赖成人的生活,而要独立寻找新的生活。

    二、塑造自己的需要。总想按照自己的个性去发展自己。如想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热情、活泼、多才多艺、富有活力的青年形象,从外表到内心都体现出这一点。

    三、学习各种知识的需要。不仅是课堂知识,还希望学习课外的文学、艺术、科技、医学、计算机等书本以外的知识。

    四、闲暇时间的需要。渴望有充裕的业余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做他们喜欢做的事。

    五、社交的需要。需要与同龄人、朋友和伙伴的交往。

六、选择职业或专业的需要。按自己的兴趣和个性,选择职业或专业。

    七、情感交流的需要。渴求友谊,渴求异性的喜欢。

    八、得到尊重和理解的需要。尊重他们的人格,理解他们的情感。

    虽然中学生的脱离性和反抗性这两个特点在他们与父母的关系中表现的日益明显,但是他们对父母的依赖性依然延续着。中学生在思想上渴望独立、自治,但其主观能力的不足使他们在客观上不可能实现独立,在物质生活和经济上还必须依赖父母,衣、食、住、行都需要成人给予和帮助。面对权利和责任,中学生不知该如何履行自己的权利,对于未来也无法真正承担起责任。

    另一方面,父母榜样作用的削弱也是中学生与父母关系疏远的原因之一。随着中学生生活范围的扩大,会有其他成人的形象从各种途径进人他们心中,这些人物都是被传媒描绘得几乎理想的形象,相比之下,父母就显得黯然失色了,再加上中学生思维水平和认识能力的提高,会逐渐发现存在于父母身上的,过去未曾发现的许多缺点,这些都削弱了父母的榜样作用,使他们不再成为中学生心目中的模仿对象了。

    由此可见,中学生独立意识的增加以及父母权威作用的降低使中学生与父母的交往变少并产生了日渐脱离的倾向,在寻求独立性的同时,中学生会感到力不从心,无法在客观上摆脱对父母延续的依赖,而父母因为感到对孩子的责任,还是一如既往的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常以十分矛盾的态度对待孩子:一方面急切地望子成龙,处处以高标准要求孩子,期望值常常超过了孩子的年龄和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家长们又往往不能洞察孩子的内心,尤其对青春期的青少年设置了诸多的"禁区",妨碍孩子的正常心理发展,造成他们心理失衡,产生烦躁、不安、焦虑、紧张、苦闷、沮丧,甚至还会导致心理疾病。所以独立性的寻求和依赖性的延续之间的矛盾致使中学生的独立性以另一种方式--反抗性表现出来,成为其独立性受挫后的一种合理的反抗。

    事实上,中学生和父母的冲突焦点集中在"控制权"问题上,他们强调自己的房间未经允许父母不得随便进人,他们维护自己自由选择交友的权利等等,这些都是在间接的表明他们对生活有控制能力,证明他们是独立的个体。中学生中有一些离家出走或者说要自杀的极端表现,这种行为是企图以空间分离来证明其所具有的独立性和控制力,其实是为赢得控制权的一种斗争。

    中学生的反抗性包含着思想上的批判性和独立性,如果正确引导便可以发展成为敢想敢做,不迷信权威,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中学生的反抗性还使他们在不自觉中采取了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行为方式:他们苦闷时敢于发泄,不满时敢于直言,压抑时敢于反抗。但是另一方面,这种反抗心理也会带来许多消极影响。中学生的桀骜不驯,感情用事,固执己见,好走极端,

    不仅阻碍他们自身的积累和进步,而且会伤害到他们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对父母的健康也带来不良影响。所以中学生的反抗性必须加以引导,帮助中学生重建与父母的关系。对父母而言也许应该认识到青春期不仅仅是属于孩子的,也是属于父母的,不仅是孩子在这个阶段开始迅速的发育成长,父母也需要与孩子一起成长。改变一些传统的观念,放下家长的权威角色,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珍视他们的批判精神,将其引导到一个正确的方向上,并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鼓励他们发挥中学生特有的朝气和活力,勇于创造。对于中学生因不成熟而表现出来的缺点,不能嘲笑斥责,也不能放任自流,而应当善于启发引导,使其认识到自己的不成熟,学会全面看问题,克服情感和行为上的偏激。

    总之,在中学生独立性的问题上,父母们不应完全被感情控制,应该了解到中学生独立的心理需要,给予他们充分的施展独立性的空间。须知,只有让他离开,他才会再回来。

    而作为中学生也应该明白,独立和成熟并不是外表的特立独行和对父母的否定。真正的成熟和独立体现在一个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中。许多中学生都是带着一腔怨恨离开家去异地上大学,然而,当他们离开家后却真正发现了父母的苦心和家的含义,这时,他们与自己的家庭获得了和解,重新建构了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所以我们相信,中学生是能够克服自身的不足,以理智的方式重建一种与父母之间的新型关系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怎样调适初中生与父母的关系
什么叫第一、第二反抗期
孩子在青春期心理的转变以及对策
父母应该喜欢能顶嘴的孩子
纠正孩子任性的方法
北濠东村社区:当前中学生心理特点浅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