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巧玲||我和她的三次会面

十二岁之前我没见过我应该叫“奶奶”的那个人。父亲三岁那年,奶奶跟爷爷离了婚。
小时候我经常见到别人家小孩的奶奶,觉得我应该也有一个奶奶。“她在哪儿?”我问妈妈。“她在省城。”妈妈答。爷爷走得早,于是我常常渴盼能见到奶奶,像别人家的孩子样躺在她怀里接受她温柔的抚摸。奶奶给我留下的记忆很少。

有一天,父亲说带我们去省城看奶奶。我心情激动,在脑海里想象着奶奶的模样。

我们一家人在小镇乘坐绿皮火车的经历很有趣。火车慢慢悠悠地行驶,每一站都要停。那时火车速度没有现在的高速列车那么快,人们更加享受旅途的过程,而不是急匆匆地到达目的地。

这样的旅行方式虽然耗时较长,但却让人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在火车行驶的过程中,你还可以欣赏到沿途的风景。
当抵达目的地时,确发现这种慢悠悠的旅行方式让人回味无穷。尽管现代交通方式更加便捷高效,但有时候,放慢脚步,享受旅途的每一刻,也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态度。
两个多小时后,到了省城火车站。火车里的人鱼贯而出,我们跟随其中。站外父亲叫了一辆出租车,我透过车窗玻璃好奇的打量着这个陌生的城市。
几十分钟后,一幢六层高的小楼映入眼帘,父亲说奶奶就住在这里。父亲敲开了门,一位身着浅灰色西服的短发中年女人站在门口。父亲说这就是奶奶,我和弟弟怯生生的叫了声“奶奶”。奶奶个头不高,比母亲还要矮一点,皮肤白,四方脸,大眼睛。奶奶家的房子不大,现在想来也就是六十几个平米吧。但对于初进城市的我们,这样的房子还是让我们心生羡慕。
两个小卧室,一个客厅,一个厨房。奶奶给我们煮了汤圆,弟弟吃了一半就问,“阿奶,再有没有?”奶奶笑了,“你放心的吃,多得很。”晚上,奶奶跟我们聊天,说起当年她是不得已扔下了父亲。后来,知道爷爷再没娶,一个人带着父亲艰难度日,父亲遭了不少罪,她就很愧疚,责怪自己当初不应该把父亲留下来。

几年后,奶奶在叔叔的陪伴下来到我家小住。那时候,家里土木结构的房子,窗户像火柴盒般小。但家里收拾得干净整齐,奶奶环顾了四周,上了炕。母亲煮了一锅肉,奶奶拿起骨头啃了起来,临了用筷子捣骨髓吃。吃完饭,二奶奶,三奶奶都来看奶奶。妯娌相见,二奶奶紧紧握住了奶奶的手,随之失声大哭,“你把我撂哈着就走了呗!”奶奶也禁不住流泪了,“你咋变成这个样子了啊?!”三十几年未见,两人都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了。
夜里,奶奶翻来覆去睡不着,她不时听到房里有“噼—啪”的响声。其实这是白天房子晒热了,夜晚散热的声音。母亲告诉奶奶,爷爷临死时一直叫着奶奶的名字。“那你找人带个话呗,我就看个来了!”奶奶说。然而,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岂是我们这些后人所能理解的?
奶奶告诉我们,她在那个新家过得并不如意。
老伴那边有七个儿女,大多数都是上班族。他们时常担心父亲会把钱留给奶奶。奶奶也不糊涂,能知道他们的想法。每次老伴的儿女们来,奶奶就下厨做出一桌子好菜。时间长了,那些儿女们也开始接受并尊敬奶奶了。奶奶一直是个要强的女人。
在我家时,正值二十出头的年纪,娇好的容貌加上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成了无数个男人心中的白月光。身为农村女人,奶奶的“茶饭”也是一等一的。各种面条,各种馍馍,都能在她的巧手下做出来。当然,好女人最重要的一点还有好针线。奶奶扯上几尺布,会自己裁剪衣服。白天下地干活,回来带一背篼烧柴。晚上在煤油灯盏下纳鞋底,上鞋帮,缝衣服。到省城后,奶奶再也不用缝衣纳鞋了。奶奶开起了一家花圈铺。颜色各异,大小不等,活灵活现的纸花粘贴在一个个竹架上。有了一定的收入,奶奶的手头也不会太紧张。每次父亲去,都要偷偷塞给他钱。后来,奶奶年纪大了,要把做花圈的手艺传给父亲,父亲不以为然。
我出嫁时,奶奶和三婶婶来吃酒席。婚礼那天,奶奶目不转睛的盯着我,对母亲说:“把我的果果子嫁给了这样的人!”可能在亲人眼里,自家人都是完美的。弟弟谈了女朋友,我们去看望奶奶。奶奶打量着身着单薄的弟弟说,“你看你,冻得像个秋鸡娃仔,赶紧把衣裳穿上。”得知我们要来,奶奶提前一天去市场买东西准备,那天做了满满一大桌子好菜。

晚年,奶奶信起了佛。家里的角落里供着比较小的佛像,每日上两次香,十几年从未间断。奶奶的娘家在农村,每逢那里有庙会祭祀活动,奶奶一定会提前几天去帮忙。和其他一些善男信女们剪长钱,做荷包,做万民伞。庙会那天,跟嘛呢阿奶们一起念经礼佛。那时的我年幼,认为信佛就是封建迷信。如今想来,人们除了想得到佛祖的庇佑,更多的是一种静神寄托吧。

三叔是奶奶最小的儿子,因为心脏病,五十不到就离开了人世。这对于奶奶,是沉重的打击。三叔打小就体弱多病,忠厚善良。三叔走后没几年,奶奶也离世了。据父亲讲,二叔给奶奶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下葬时却发现墓坑有点小,身为长子的父亲豪不犹豫跳下去,用铁锨三下五除二把边边垴垴修好了。
奶奶一生养育了四个儿子,除了父亲,其他的都在省城。虽然平时弟兄们见面很少,但血脉之情,不会断裂。最近几年,大叔大婶每年都会来拜年。这是一种天长日久的相互渗透,融入彼此生命的温暖!
作者:李巧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的父亲,忆二叔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我的家
张雅娟现代诗歌五首
四世同堂
精彩推送——王冬玲作品《我的傻三叔》欣赏
【小说】回,不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