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前半生缺乏这个能力,阻碍了我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随机送你一个专业的心理测评 

来源 | 奴隶社会(ID:nulishehui),不端不装有梦有趣的原创文字,听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讲自己的故事。作者:Susan,人生教练,两娃妈。专注自我认知、个人成长与情商提升,倡导正念与自我关怀,相信所有的教育都是自我教育。


一帆风顺的前半生


从小到大,我一直是个安静内敛,特别让家长省心的“好孩子”。

每天写好作业才去玩,考试温习从不用督促,每次都不慌不忙进考场,成绩稳居年级前列。
这辈子做过最“出轨”的事儿,也就是小学二年级起背着家长看武侠。到初中毕业把金庸、古龙、梁羽生的书看了个遍,也就消停了。
这种沉着冷静、有条不紊的品质陪伴我一路走到大学毕业,国内、外各拿一个硕士,又全奖读完博。
工作上没有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也不需要频繁出差、熬夜加班。

35 岁之前生第一个娃,40 岁之前搞定第二个,一男一女最好是兄妹。
生活的所有重大节点都按照我的预想顺利完成,也由此在亲友中塑造了“情绪稳定、冷静理性”的高知女性形象。
转折点发生在二宝出生后。
因对大宝混合喂养的愧疚,我铁了心要给二宝全母乳。

于是我每天像个刺猬一样,一边和总想给娃喂奶粉的老公吵架,回头又埋怨爸妈没给我煲够汤水催乳。
全母乳的妈妈本就睡眠不好,二宝又是个对身体碰触极为敏感的孩子。

于是,在她出生的头半年里,白天是全家轮流抱睡,晚上基本是我来抱睡。

极度缺乏和频繁被打断的睡眠,让我的脾气异常暴躁。
休完三个月的产假,我恢复全职工作。休假间积压的工作让我分身乏术,一个人做 1.5 倍的工作量,回家还要面对大宝的心理需求和二宝的彻夜啼哭。
一儿一女凑个“好”字的喜悦,被现实的一地鸡毛冲得七零八散,生活变得前所未有地混乱。
正当我兵荒马乱、不知如何是好时,无意间看到一篇教练技术(一种通过问问题来启发自己或他人找到答案、实施行动、挖掘潜力和实现梦想的方法)的介绍。

突然,我的心被什么击中了。多年前读博时曾出于好奇学习过教练,学完就把它抛诸脑后,按部就班地找工作了。

如果这能够帮助一个人走出困境,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那我是不是可以用来帮自己走出困境呢?
带着这份迫切,我翻出老旧的移动硬盘里十年前的学习资料,一节一节看下去,又一个一个套用到自身。

从时间、精力管理到亲子、亲密关系,从价值观梳理到人生愿景、生活和工作平衡轮,我的生活一点一点走向正轨。

而我也重新燃起学习教练的热情,渴望把这份挽救我于水火之中的好东西,带给更多的朋友。
于是,在时隔十年之后,我再次接受了专业培训,继而把课程所学运用到更多的教练实践中。当我在一次又一次的教练对话中,清晰看见自己和对方的变化,我开始相信,重拾教练是生命对我的召唤。

而这一次,我要让这深埋十年的种子生根发芽,蓬勃生长。


原来我是个没有感受的人?


就在我兴致勃勃向专业教练的道路迈进时,很快,迎来了当头一棒。
那是一位坦诚开放又热情洋溢的姑娘。彼时正经历工作的低谷,又时常遭受情绪波动的困扰。

我的理性、平和与稳定很好地支持她从情绪中抽离出来,积极寻找解决方案。
一天,她因某件事在对话中向我哭诉,而我耐心地提问,启发她从不同角度去思考。

谈话结束后,姑娘坦率地反馈,“Susan,我觉得你当时没有足够地同理到我。”

“其实我只是想有个人倾听我,而你一直向我提问,让我去思考怎么解决问题。我的情绪得不到出口,被你的问题硬生生堵住了,又憋回去。”
当时的细节我已记不太清了,但听到这些话语时的尴尬与慌乱却是如此强烈,让我前所未有的羞愧。

天哪,原来我是一个没有同理心的人?!

可是不对啊,我明明是挺为他人着想,很善于换位思考的啊。遇到事情产生情绪,难道不是应该赶快冷静下来,想办法解决问题吗?
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反观自身。
想起有次在教练课堂上,老师让学员闭上眼睛,在培训的场地中缓步行走,去感受年幼时一些记忆深刻的事件带给自己怎样的感受。

虽然老师说的每个字我都听懂,也能忆起一些印象深刻的事,心中却平静如水,什么感觉也没有。

当老师说,“When you feel,feel,feel,you will……(当你感受、感受、感受时,你就会……)”,我心里升起的是疑惑,“这种感受、感受、感受的感觉,到底是怎样的呢?”
 
后来我明白,问题不在于我无法换位“思考”,而在于我很难“感受”。

一方面,我拥有强大的头脑思维能力,冷静、理性、有逻辑。这让我做事时非常目标导向和成果导向,情绪稳定而决策理智。

另一方面,强大的头脑让我很少关注自己的感受,也感受不到或习惯性无视他人的感受。

换句话说,结果导向的“情绪无用论”让我认为,“人”必须为“事情”服务,而“事情”比“人”更重要。


不想做大头娃娃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琢磨,是我天生头脑思维强而感受能力弱吗?还是被什么经历塑造成这样的?
在近年风靡世界的正念减压(Mindfulness Based Stress Reduction,MBSR)课程中,我接触到“觉知三角(Triangle of Awareness)”的概念: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觉察与感知包含了念头/想法(Thoughts)、感受/情绪(Emotions)和身体感觉(Sensations)三个部分。三者之间彼此联系又互相影响。
▲ 觉知三角,Triangle of Awareness
比如,当我听到姑娘反馈没有被我同理到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头脑层面的。

无数个念头瞬间冒出来:为什么会这样?我哪里做错了?要怎样做才是同理到对方?我要怎样增强自己的同理心……?

产生一系列疑问后,我会立即调动自己的理性思维去分析原因,搜索答案。这是念头/想法的部分。
与此同时,我可能会产生尴尬、难堪、羞愧、懊恼、自责、丧气、挫败等各种情绪。这些情绪可能会引发我更多念头,而这些念头又会导致更多情绪的产生。
如果我足够敏感,我会感知到自己脸颊发烫,心跳加速,亦或喉咙发紧或胸口紧绷,甚至感觉到指尖的血流汩汩而过。

这是在念头和情绪下,身体向我传送的信号。
对于生命中的任何人事物,我们都会有这三个维度的反应。区别只在于,你是否觉察到自己的反应,以及对每个维度的敏感度不同。

由于中国的教育体系从小到大都特别关注头脑思维的训练,导致大多数人,包括我在内,会更多习惯于用头脑思考,而忽略甚至压抑情绪与身体的反应(当然,也有情绪或身体敏感,而思维偏弱的人群)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心灵导师塔拉·布莱赫(TaraBrach)曾经说,“当我们主要生活在理智层面时,往往倾向于从远处观察我们的生命形态。”

这种从远处观察的模式,让我能轻易从情绪中抽离出来,做一个万物的观察者;但同时,也切断了我与万物之间的联系,让我无法全然投入到其中。
如果把人比喻为一栋房子,头脑是阁楼,心灵是客厅,身体就是各个房间与地基。

一个完整、健全的人具有稳健、均衡的觉知三角,而我则是居住在阁楼里头重脚轻的大头娃娃。

一直以来,我从未想过出来看看其他的房间,还沾沾自喜地以为,这就是房子的全部。
想起在观看影视作品时,我也经常哭得稀里哗啦,泪流满面。这说明,我是有感同身受和理解、共情他人的能力的。

只不过,经年累月的头脑训练令我忽视和切断了与自己身体和情感的联接,也限制了我去感知和理解其他人。
我不想做大头娃娃,我想找回自己失落已久的感受万物的能力。


找回失落已久的感受力


为了成为一名好教练,增强与自己和他人联接的能力,以及更重要地 — 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我开始学着关闭头脑当中一刻不停拼命旋转的思维陀螺,让情感和感受的部分有机会浮现。
我开始认真每日冥想,一次又一次地,把注意力从那些来来回回、飘忽而过的念头上拉回,放到对情绪和身体感觉的辨识上。

我开始特别留意去体会,每种情绪的背后,都有哪些更加细致、精微的感受。
然后,我学习用艺术的形式把内在感受表达出来。

作为一个没学过任何绘画技巧的手残党,自由绘画让我真正直面内心,去看向自己之前忽略、抗拒、不愿意承认和看到的情感,包括内在的愤怒、委屈、惶恐、担忧……

而“写诗”让我每天硬着头皮去体会当下的情感,再把感受到的东西形成简短的文字,一点一点表达出来。
随着不断地练习与持续地感受,我的心逐渐起了涟漪。

当悲伤的情绪出现,我知道,哦,这就是悲伤。当温暖的感觉出现,我知道,哦,这就是温暖。

我内在情感与感受的部分开始慢慢地复苏,重新感受到生命的鲜活。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作者写的小诗。



刻意练习的成果


一年后,再做闭眼感受年幼自己的练习,我清晰感知到了,当年那个小女孩面临困境时的担忧与无助。

持续的冥想练习,让我从头脑思维的阁楼下来,触及屋子中央心灵的殿堂。

感受的部分开始变得丰富、温暖和敏锐,对身体反应的觉知也更精微。
写诗从一开始的每天“难产”,短短十来行要“憋”一个多小时,到后来可以比较容易地捕捉到当时的感受,体会到情绪自在流动的感觉。

越来越多朋友告诉我,“感受到了其中的能量”,“今天这首就是我的心路历程”,“这简直就是写给我的,是我最近状态的写照”,甚至有人出于喜爱而把整首诗手抄留存。
过去只是存在于纸面上和我头脑中的形容词,终于一点一点来到我心里。

我不再只是用头脑去理解它们,而是真切体验到了那种真实的感觉:越来越多留意到孩子眼中闪耀的光芒,为他们欢快的笑声、柔软皮肤的碰触而怦然心动;

真正为温暖的阳光、拂面的微风而感动于自然的馈赠(不只是头脑意识到要感动);

享受买菜煮饭、打扫房间的每一个瞬间,悉心品味每一口食物。

看文章或听演讲也不再只是理性地分析,而是常常不自觉感动到流泪。
 
在感受到低沉与失落时,我放下以往用头脑的“意志力”强行驱使行动的冲动,学会关怀自己。

面对朋友的倾诉,我放下头脑的分析和评论、建议的习惯,用心体会他们的感受。

朋友们说,我的声音变得更加温暖与柔和,也感受到我与她们心灵的共振与联接。


状态先行


这些变化告诉我,自己正在经历一个人生中极为重要的转折。

从一个离自己有一段距离的,仅仅是头脑在经历的生活,转向与现实合而为一,从身到心都真正投入、感知和经历的生活。
激发我做这些练习的初衷 — 更好地做教练,已不再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目的。

当我放弃“想要到达某地”的企图,放下那些“想要变得更好”的期待,转而真正感知自己和他人,享受生命当下的每一个时刻,我的内在状态自然而然地不同了。
从外在的评价标准看,专注发展感受、提升内在状态的一年多时间里,我并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产出,反而刻意放缓了工作和生活的节奏,放下了对很多现实成果的追求。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清晰地感知着自己的每一分变化,看着自己从头重脚轻、淡漠疏离向均衡稳定、温暖柔软的状态一步步前行。
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于 have-do-be(拥有-做-成为)的思维,即我需要先拥有些什么(比如学历、技能、职位、地位),才能做成一些事情,然后成为某个我想成为的人。

是这段状态提升的经历让我明白,当我真正放下了那种特别“用力”,想要为自己或他人解决问题、达成目标的意图时,我才是真正地“在活着” — 是“我”在活着,而不是“我的头脑”在活着。
只有反过来,践行 be-do-have(成为-做-拥有的思维和“状态先行”being before doing的理念,首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或走在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道路上,所有我们想要获取和实现的,都会自然而然地实现。

作者手作的羊毛天使


 写在最后:
以上讲述的,是一段特别个人化的经历。

在强调智性发展的教育模式下,我验证了头脑思维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也体验了过度用脑对心灵成长的束缚。

在成为“完整的人”的道路上,我尝试放下头脑意志对自己的“内在暴力”,转为带给自己更多关怀,与他人和万物更多联接。
在这条道路上,我无法保证我的路径一定适合你,也无法预测哪条路你会走得更顺畅。

但我能保证的是,勇敢去探索、去尝试,你的心会告诉你,要怎样走下去。
文内图片皆来自作者手绘。
 推荐你看 
(点击文字即可阅读)
▽▽▽
有这一个特点的人,最好命

“动不动就很难过,真的不是你的错”|情绪急救指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醒来
情绪总是起伏波动怎么办?一:情绪就是大海...
谁聪明?谁愚蠢?颠覆认知!
解析宇宙,洞悉生命!
正念练习后念头更多了?
提升觉知力的三个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