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杜牧《张好好诗卷》结字之“奇”、章法之“奇”。
userphoto

2022.12.29 甘肃

关注

杜牧《张好好诗》墨迹中,非常规的结构方式占到多半。或收或放、或聚或散、或大或小、或正或奇,姿态各异,妙趣横生。

唐代作为楷书规范时期,其结构规则已经完备。至当代启功先生总结了“黄金律结字法,”“内紧外松、 上紧下松、 左紧右松”的结字规律可以算作唐以来对楷书结字的普遍认识。而杜牧在这些最基本的规律方面,几乎都是反其道而行的,于是造出结字之奇势。

#01

收放聚散

疏散与密集的大胆运用和巧妙处理,是《张好好诗》奇趣之所在,也是杜牧书法的最典型特征之一。

开篇第一字“张”,就已展现出聚散之妙。此字左收右放,或可说先收后放,右部“长”字上边松散放开,下边密集收紧,又是先放后收。其右上三横简化为点,且用笔轻灵,使右上部尤其疏散。如此,字的右上散开而其他三部分聚拢收紧,使这一常被写平正的字呈现新意。

“好 ”字中间散开,笔画聚集到两边。尤其右边“子”字,上边竭力散开以致首笔的横钩已完全变形。将末笔的横压缩到下部,并重按实行以回环之势团在一起,与中部之空、上部之散形成对比,正是“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顾 ”字上放下收,左上点与横之间约几占字高三分之一,下部四小横聚集于下三分之一。页部的笔画分配也是同理,首横高,中下部紧缩。如果用数字来形容,可否说这个字的聚散关系达到了四倍。

“半”字看似平淡,仅看两点便能感受其用心之巧。左点已经与竖画粘连,而右边点与竖散开,一聚一散。又有其两横的紧凑、线质的厚重,与枯笔竖的伸展形成对比,使此字收放聚散乃至枯与润对比关系十分丰富。这些“招数”使这个笔画平直、结构平正的字活了起来。

“余”字上边放、下边收,已将底部钩的部分压缩到了极致。下边两点又如“半”字之法处理,左边聚、右边散,左边连、右边断,将收紧的下部再次打开。末点明显下落几乎与字脱节,但强调回锋收势与左边紧密呼应,而不觉得松散。此字大开大合,奇异生姿,历代法帖无雷同者。

“之”字几乎连写成为一画。几个转折集中于上部,且左右紧缩以蓄势,最后捺向右下拉开。此字笔画虽简,却将聚与散的关系发挥得淋漓尽致。

#02

主次关系倒置

汉字结构无论独体字或合体字,都有个主次的问题,且有约定俗成的规律。并讲 “因字立形”,字形也是有规范的。杜牧往往又反其道行之,再成一奇。

如上图“后、双”等字捺为主笔,在杜书中全部压缩为点,几乎成为字中最小的笔画。

“阳”字的主笔横折钩亦被压缩,而将上部拉长;

“梳、沈”两字主笔都是竖弯钩,在杜帖中都被缩为极小的“附件”。

“渐”字中“斤”上部本来小撇,在这里夸大到占去大半空间,而将下部本应当放大的末笔竖画挤压,屈居一角。

草字头在汉字中多处于从属地位,但在杜牧的“藉”字中我们看到,草头被夸大,几乎占去字的一半。

诸如此类例子比比皆是,不必重复。我将其称为“主次关系倒置”。

杜牧倒置重组这些关系不是随机行为,而有明显的规律性。我们的目的就是摸索其表现的规律。通常情况下,我们的书写习惯是伸展右下角,而且将向右下伸展的笔画作为主笔,成为字的发力点。杜牧却将这类常规性的主笔收缩,而将小笔画放大占据主要地位。这种重组方式反复运用,构成杜书的典型面貌

#03

空间虚实对比

我们注意到,杜牧在《张好好诗》中结构大开大合,大胆留白,体现出作者空间分布的主观意识。

“复”字右部紧收,与左边三点水之间围成一空间。这个空间与右部点画实密的黑色块形成对比,而且这种空间的对比基本是等面积的。

这一方式在许多字中重复出现,如“娃、于、游、如”等。

这些共同的空间方式不会是巧合,只能解释为作者的主观意识所致。如果用另一种描述方式分析:在方整的字形基础上,这种相对应的空间分布对比,形成黑白色块的交替,颇具现代美术中所讲“构成”之意。

虚实关系其实不仅仅是指空间的分布,我们还可以将用笔的强弱轻重形成的对比效果称作虚实。杜书中多个字没有刻意分布空间关系,也同样制造出强烈的虚实关系。

如“馆”字的“舍”部用笔厚重有力,结字紧密,“重若崩云”,是为“实”。右边“官”字则用笔渐行渐轻,到下部已细如牵丝,“轻如蝉翼”,结字也就疏朗轻松,是为“虚”。

再如“飘”字,有意将“票”下部缩为一团,与前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影”字左边重写,右边轻写,并将字之中部围成“虚的空间。

由此可见,杜牧书法之“奇趣”往往并非单一手段,而是多种方式共同运用的结果。字中既有用笔的强弱轻重对比,也制造空间对比,形成聚散关系。虚实相生,妙趣无穷。

二、 章法之“奇”

​#01

“端若引绳” 行气贯通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论用笔》中说到,“古人作书,必不作正局。盖以奇为正。”又有清代包世臣讲:“分行布白,非停匀之说也,若以端若引绳为深于章法,此则史匠之能事尔。”

在历代经典作品中多可见到,书家都在努力打破正局。为了不使成为“史匠之能事”,作品中避免形成“端若引绳”,历代行书经典往往字与字之间或摇摆、或错落、或参差,极尽变化之能事。

这些为书家们避之不及的情况,却恰恰为杜牧所用。

诗卷中多数字以正为主,如果给每个字找出一条中线,多处可见字的轴线恰好连在一起,形同笔直。杜牧用“正局”,其章法初见平淡,其实是似正反奇。

以帖中19行至22行为例,字形中正,对应整齐。尤其“盼盼下垂”、“袅袅穿云” 等处,轴线之中正,令人称奇,这在古代法帖中是绝无仅有的。

又如第14行“晴江连碧虚”句,每字都是方形,字形方整,重心平稳,大小一致,乃至间距都完全相同。这种排列何止如“排算子”,其方正如同砌砖。

以上这种情况都出现在诗卷的前半段,至中段以后就不再出现。想必这与作者的情绪变化是有关系的

#02

轻重大小开合

《张好好诗》卷中,如上段分析的“端若引绳”的处理方式并非作品的主要面貌。

其诗帖章法一方面确定了平稳的基调,另一方面加强了字组之间的对比关系。我们在帖中任意选取一组字,可以看到杜牧将这些对比关系运用得十分精彩。

如“公江西”几字的:“公”字收紧,笔画粗壮;“江”字开张,笔画细劲,中部留出了空白;“西”字再次收紧起来,形成了几乎实心的黑块。此三字已有轻重对比和横向的开合关系。再见“江、西”二字皆为扁形,将下边“幕”字写作瘦长,形成纵向上的开合。

“以紫云车”四字,强弱关系更加明显。在用笔的力度上,呈现“弱—强—弱—强”的对比,在结构方面则处理为“合—开—合—开”,这样强弱开合的反复,如同呼吸的节奏。

“湖自此、为疏玉”字组,其强弱关系不仅表现在上下字间,还关照到左右行之间的关系。如“玉”字的收紧和墨色的虚淡,不仅与上边“为”字的开张有关,还与其右侧的“此”字形成强弱对比。

“初斜日”三字中,“斜”字拉长的竖画对于这一竖行的开合疏密关系十分有用,对于左右行之间乃至全篇的调节都有重要意义。这一点,可做实验作为验证:将“斜”字遮掩起来,至少后四行之内灵动气息全失。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在这一字组中,杜牧对强弱、大小、开合关系的运用看似随机,其实用心颇多这就如同诗人对格律诗的把控,看似自然流淌出的佳句,其实诗人由于平仄与压韵的限制,其推敲出的用字已是必然

以上两点仅是最直观和表面的分析,远不能概括杜书章法之奇。一因篇幅所限,不宜冗长,二因笔者学浅,竟不能归纳其规律,也请同道点拨。

|结语|

我们都知道唐人是“尚法”的。这个时期完善了汉字楷体的基本规范,并对书写技法、结构方法都有明确的要求。

《圣教序》等许多集字范本对行书的规范起到极大的作用,唐代全面崇王思想使唐代书家对二王的学习达到足够高度。同时,“世人尽学兰亭面”的社会风尚,也考验书家的创新精神。

在二王一脉书家中,历代有成就者可谓各得其一面:

智永、世南,得其宽和之量,而少俊迈之奇。欧阳询得其秀劲之骨,而乏温润之容。褚遂良得其郁壮之筋,而鲜安闲之度。李邕得其豪挺之气,而失之竦窘。颜、柳得其庄毅之操,而失之鲁犷。旭、素得其超逸之兴,而失之惊怪。陆、徐得其恭俭之体,而失之颓拘。过庭得其逍遥之趣,而失之俭散。蔡襄得其密厚之貌, 庭坚得其提衄之法......

及至晚唐,“官体”书法已走向僵化,书家难出。而作为动荡时期的诗人才子,其文化诉求与晋人风骨相契合。他们综合修养全面,往往以才学、诗文自恃,而不以书讨好世人。及至作书, 则潇散放浪,无意为佳。杜牧就是其中的代表,其书以王字笔法为根,参以六朝笔意,一改羲献中庸温和的特质。他善用夸张和对比,书作豪放而劲健,在法度所限范围内将用笔的丰富和结构的奇巧夸张到了极致,独得二王雄强劲健一面。

此论并非杜牧孤例,又如《宣和书谱》所载李商隐书法《月赋》及《四六稿草》 与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并列,并评曰:“字体妍媚,意气飞动,亦可尚也”。

可见晚唐诗人书法具备相当高度,这给晚唐即将没落的书坛带来一线生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人书法的意义:契合晋人风骨,不以书法讨好世人
曾明:如何临写黄庭坚的书法
行书的用笔与章法技巧浅说
“感旧伤怀,题序赋诗”杜牧唯一传世之作《张好好诗》
书法的空间构成(4--6)
学书六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