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部落到华夏,明白了华夏共识如何诞生,就更懂华夏精神

引言:

提起华夏,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但他的真谛为何,如何诞生的,了解的人估计不多。

华夏这个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中的:

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这话的意思是:无论中原地区的民族,还是边远地区的民族,都对周武王表示顺从。

由此可见,华夏意思就是指代被周武王统御的民众,基于此的延续才有后续华夏族的概念。

那么华夏是如何来的?就需要看一段漫长历史了!

(华夏腾龙)

一:从游牧到部落联盟,先人经历了什么。

公元前3000年的时候,中华大地上正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哪个时代,中华大地上聚集了无数部落,他们过着原始的生活,用简陋的农耕技术开垦农田,通过驯化野生动物获得肉食,通过打磨石器制造工具,还学会了简单的制陶和纺织。

受限于当年的技术条件,每个部落虽和周边部落有交流,却依旧形成了不少泾渭分明的文明圈。随着时间流逝,长期的农业定居让人口越来越多,部落规模渐渐扩大,也让冲突变多了起来。

本就多起来的冲突,因为气候变化,开始变的剧烈。

公元前2000年左右,地球气候发生变化,变的越发干燥寒冷起来。

本就冲突不断的各个部落,因为气候变化,开始了分化。

原本就是农耕畜牧混合区的青海、甘肃、山西河北一带区域的部落受天气气候影响,农作物开始减产,不得不更多依靠狩猎和放牧维持生计。

但即便如此,依旧无法维持!

(新石器时代生活场景图)

气候越来越冷,让这群人选择放弃定居的生活转而开始游牧,以求获取生存的可能。

这群人最后成了游牧先民!

他们分流之后就开始和地处南方,气候变化影响不大,依旧在农耕的部落起了冲突。

游牧化的部落,武力是生存的依赖,农耕化的部落,武力相对孱弱,这是生产方式和生存环境决定的。面对时刻出现的外部威胁,农耕部落基于外在压力,对于强力政权的诉求越发急切,因为只有组织起来才有对抗游牧民的相对优势。

于是黄河中下游的农耕区域,形成了最早的部落联盟,这联合起来的部落联盟,就是中原先民的前身。

在部落联盟时代,为了应对天气变化造成的粮食减产,还有北方游牧民的威胁,一场阶级划分,也在原本平等的部落内部中出现了。

武力是种族延续的根本,基于对战争的贡献进行粮食分配成了趋势。所有资源分配的目的,都是为了构筑起能够保护所有人的屏障。

于是人和人之间的竞争开始了,部落和部落之间的竞争也开始了。在长久竞争中掌握大量资源的人从部落首领发展成了贵族,而失去资源的人,则变成了被统治者。

经过数百年竞争整合,贵族们因为历史沉淀和资源占有者的优势成了统治阶级。

他们建立武装拱卫特权,修筑宫殿宣扬权威,设置制度分配权益,渐渐形成稳固的金字塔结构社会。居于最上的少数统治阶级,通过中层的利益分封者,统御最下层大多数百姓。

随后,初期的国家政权诞生了,夏商周的时代开始了,基于部落联盟和松散分封体系的王朝建立了。

(夏商周时代)

二:夏商周的建立和先民的大一统尝试。

大一统王朝是秦始皇之后的概念,预示着封建时代的终结和分封体系的瓦解,是有重要意义的历史转折,可这个转折并非一蹴而就的事,反而经历了多重波折。

前文说过,公元前2000年的全球气候变化,让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先民们分裂成了两拨人。

第一波人马就是黄河中下游,占据中原农耕区先民,他们以农耕为生,建立起夏商周这样比较强大,制度完整的王朝。

另一波人马则是原本占据了农耕和游牧交界处的先民们,因为气候变化失去了农耕条件,不得不走上游牧道路。

走上游牧道路的先民,因为生活所迫,长期劫掠农耕区域的先民,也间接促成了夏商周三代政权的建立。

出于安全需要,结合成松散国家实体的夏商周政权,就是华夏最早的雏形。

不过那个时候的华夏雏形,还不明确,只能说有了最早的区域民族意识,这两点在夏朝和商朝哪里尤为明显。直到周朝的出现,才让一切发生了变化,变化根源和周人的出生有关。

建立周朝的周人,本身就是西戎部落,周朝的很多盟友也都是游牧部落演化而成的。

(周朝发源地)

按照《诗经》记述,周人的始祖叫做姜嫄。

姜、羌相通,因此周人的祖先很大概率是羌人中分化出来的一支,还有一种说法是,周人祖先出自陕北高原的白狄族,就是远古时代的黄帝族,早期定居在陕西武功一带,后续才迁居到豳,从耕牧部族渐变为了农耕为主的城邑部落。

这也和周朝故地镐京(今陕西西安),处于农耕区域和游牧区域的交界处吻合。

周朝镐京区域,往西边走就是无数游牧先民活动范围,往东走,则是周朝建立后分封的农耕区域诸侯国。

由此可见,这周朝核心疆域介于游牧和农耕分界线之上,对这两个先民族群都有巨大影响力。基于这影响力还有扩展生存空间,稳固统治需要,周王朝势必会升腾起开疆扩土,加强中央集权的心思。

(周朝疆域)

因此,才有连续几件事的发生。

第一件:周昭王三伐楚国。

周昭王讨伐楚国,目的除了扩展版图外,也有震慑天下彰显武力意味在内,谁承想打了三次最后把自己打没了,周王朝的军事实力开始受到了各个分封国家的质疑。

第二件:非子封秦。

周孝王在位的时候,西戎进献了100匹良驹,为了恢复军事实力,周孝王任命非子为王室养马,命令非子在汧(今陕西陇县汧河)渭之间,为周王室养马。保证马匹供应,提高军事实力,强化周王朝统治。

这被分封养马的非子,后来因为当弼马温很成功获得了封地秦邑(甘肃清水县),建秦国,号称秦嬴。

第三件:周厉王推行改革。

周厉王推行改革,在史书上说都是暴政,但是站在周厉王角度看,却是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而已。

政治上:周厉王一改周、召二公“世为卿士”惯例,任用在经济和军事上有专长的荣夷公和虢公长父。举措算任人唯贤的体现,却因为打破了人才选拔机制而受到攻击,

经济上:周厉王抓住“专利”和“农业”这两个关键环节,目的都是是为了扩充王朝的经济实力。将被贵族占据的山林川泽物产收归王室所有,并没有侵犯民众利益,打击的是贵族,又何谈与民争利?

周厉王行政最重视的是农业,以“稼穑”为国宝,专注农业发展,以上种种那有半分暴君样?

第四件: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一场闹剧一样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故事,将周幽王所作所为扭曲的不成人样,最后西周被犬戎攻破灭亡了。

注意那进攻的部落,犬戎,这是曾经的周王朝盟友,没有他们的帮助,就没有讨伐商朝时候的那么多方国,也不会有周朝八百年江山。

按史料说法,犬戎部落的叛变,直接引发了西周的灭亡。

叛乱的因由则是周幽王废了申侯,立褒姒为后,引申侯大怒。

大怒的申侯在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随后在骊山下杀死了周幽王。这场战争,直接终结了周王朝在渭水区域的影响力。

原本周朝统治天下的方式是分而治之!

西方游牧区域奉行联姻制,在东方农耕区域践行分封制,通过长久的联姻和分封遏控天下。

这四件事,其实是环环相扣的事,也是周王朝寻思强化中央集权的举措。

分封和联姻比,在当时看分封无疑是更有效的管理方式。

周王朝为了强化自己的统治,先是武力宣威讨伐楚国,后又通过分封非子强化军事实力,随后还诉求通过改革加强经济控制增强国力,这些事情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但终极目标没变啊。

就是通过分封培植嫡系,通过强化军事实力,断绝联姻弱化申氏部族对自己的影响,进而成名副其实的天下共主。

(周平王东迁)

谁曾想周幽王急功近利,将这件事玩脱了,惹得申氏勾结犬戎将周王室驱逐出了渭水流域。

周王室失去了原本渭水流域的基本盘,也失去了曾经盟友申氏和犬戎的支持,不得不东迁。

周王朝的大一统尝试,以失败告终!

三:春秋时代,华夏概念为何会出现?

周平王东迁,让时代来到了春秋战国时代。

东迁后的周王室,即失去曾经西方盟友的支持,又失去了基本盘成了空架子。

周天子的实力不足以统御诸侯,但是长久以来分封制的历史惯性,让无数基于周王朝分封理念成就的诸侯国因分封制约束,还有封国间血脉深处的联系,形成了相似的文化圈。

这个文化圈,以黄河中原地区为中心,构筑起了华夏文明最早的雏形。

中原文明圈为了应对西面八方的威胁,必须要有一个带头人出现,号召大家一起联合对抗南方楚蛮和四边戎、狄的进攻。

(晋楚争霸)

于是,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华夏的概念出现了!

在这个时间段,诸侯国为了凝聚人心,延续西周的传统,将周王朝当做文化和精神的符号,用华夏这个大网,将彼此网在一起,在网内的就是我族,也就是华夏族,在网之外的就是异族,也就是四方蛮、夷、戎、狄、胡等等。

强化华夏概念的目的,就是将中原分封文化圈跟周边做区分。

通过强调周天子的崇高地位,成就霸业成了春秋时代霸主的基本功。

政治上,中原王朝霸主但凡出征打仗,都会拉上周天子的旗号,打仗打完了之后,还能在周天子哪里获得褒奖,这是所谓的大义。

边界上,东方各个诸侯国基于安全需要,还构筑了长城,在北方区域建立起了边境线。

用共有的政治影响力和边境意识,促成了华夏共识的诞生。

(战国七雄版图)

四:战国时代,华夏概念的扩大。

历史从春秋时代走向了战国时代,主题也从尊王攘夷变成了七雄争霸。

回顾春秋的故事,可看出一个特点,那就是贯穿于春秋时代的主线,除了春秋五霸之外,还有晋楚争霸。

春秋五霸是基于霸主的叙述线,而晋楚争霸,则是基于脉络的叙述线。

这脉络叙述线也泾渭分明,那就是黄河文明圈(晋国和中原诸侯国)和长江文明圈(楚国和其附庸国)的交锋。

虽然楚国也是周王朝册封的子爵,可楚国的特殊性和文化独立性让他自成一派,跟随在楚国周边的诸多长江流域国家,也和中原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圈层。

当时的楚国和吴越作为文化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渐渐接受了中原黄河文化圈的册封和游戏规则。随后这不同的文化圈,在长久以来的斗争和交流过后,渐渐融合在一起,将华夏的最初概念,从中原区域扩展到了荆楚吴越区域。

这一轮扩张是双方主动为之的结果!

于是,到了战国时代,吴越和楚国就已然属于华夏文化圈之中。

战国历史进程过半的时候,华夏文化圈又迎来了新伙伴,那就是巴蜀区域。

(秦军攻城)

秦国吞并巴蜀,是秦国扩张之路上的关键一环,司马错的据理力争,为秦国获得了沃野千里的巴蜀,促成了秦国的霸业,也让中原文化圈继续扩大。

经过这一轮扩大,华夏的范围有了明确的分野!

东方诸侯国属于中原文化圈的倡导者,他们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心里驱使,还有安全诉求驱使下,用在北方边境修筑长城的方式,区分了华夏和周边部族。

南方的楚国和吴越,在长久斗争中融合进了华夏文化圈,巴蜀地区在秦国经营之后也投奔了华夏文化圈。文化圈层的形成,还有北方长城边界的划定,让反过来让长城以北区域之外的其他部族也升腾起了自我认知。

这自我认知的出现,就是华夷之别。

华夏和非华夏之间,出现了地理边界也出现了文化边界。

(秦帝国开疆)

五:汉武挥鞭和华夏核心区域的奠定。

秦汉是中国第一帝国时代,也是奠定华夏概念核心区域的时代。

战国七雄秦国成了最后的胜利者,统一六国的秦国,在雄心勃勃的秦始皇带领下成了帝国!

废分封、兴郡县、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这是政治和经济上的大一统。

南征百越,北击匈奴,筑万里长城,筑灵渠,沟连长江珠江水系,这是开疆扩土的努力。

秦始皇用自己轰轰烈烈的无数举措,奠定了秦汉大一统的根基。

但是秦帝国的快速灭亡,让这一切并没有持续,随后这个历史任务交到了汉朝手里。

相较于秦朝的国祚短促,汉朝无疑是一个长寿而又强盛的帝国。

经汉高祖、吕后还有文景数代人杰耕耘之后,到了汉武帝时代,终于开始重塑华夏边界。

面对华夏文化圈之外的四边族群,汉朝践行不同方式,扩张了华夏边界。

(汉武挥鞭)

北方区域:那条绵长的长城,是华夏区域最早最明确的分界线。

长城以南属农耕文明经济区,长城以北,属游牧民族匈奴人的地盘,依托强大军事实力不断侵扰汉朝边疆,是汉朝最大的对手。

汉武帝时,为了配合对匈奴作战,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调查西域风土人情的同时,军事进攻也整整持续40年,李广、卫青、霍去病无数名将轮番出阵,先后收复河套地区,构筑朔方城,设置酒泉、张掖、武威、敦煌四郡,彻底断绝了匈奴和羌人的联系。

特别是元狩四年(前119年)卫青、霍去病等将率军发起的“度幕”作战,一轮深入漠北,大破匈奴,弄的“幕南无王庭”。这一连串军事举措,占据了长城以北部分区域,并将这部分区域当做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战略缓冲区,设置驻军的同时,也让归附汉朝的胡人驻扎。

但实事求是地说,受限于当时的经济条件和生产力水平,汉朝在北方的扩张势头并没有超越长城多远,但后续再东北区域的扩张,也让斩获不少!

西部区域:汉朝在狠狠打击匈奴,切断了匈奴和羌人的联系之后,又发起了对羌人的进攻。

羌人的选择是,打不过汉朝就融合进汉朝,选择了臣服,虽然后续叛乱不断,但羌人依旧在长久的战争之后,选择融入了华夏文明中,羌人地盘就此成了华夏的西部边缘。

南方区域:相较于北方和西部区域,因为地理条件优渥,物产丰富,同属农耕文明聚集区的因由,扩张的很顺利。配合儒家学说推广,还有军事行动之后,汉朝顺利的将越、滇、夜郎,和南方百越部族融合进了华夏。

今日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还有云贵一代,就此沐浴在华夏文明之中传承至今。

(汉朝疆域图)

尾声:秦汉的贡献。

经过秦汉两代王朝的奋战和耕耘,华夏文明核心圈,就此形成。

特别是汉帝国,在南征北讨之后,将东亚区域适合农耕的富饶之地尽数覆盖,将古代华夏的边缘发展到了极致不说,还通过通西域,在西北区域发展。

随着汉朝扩张而来的是汉人,他们不断移民边疆,为生产力相对落后的边疆地区,带去了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进一步扩大了文化影响力。

这不断扩大的文化影响力,还有政治行政覆盖,最终形成了华夏共识,并在后续的历史朝代中,不断演进变的越发牢固。

这就是秦汉第一帝国的贡献,这就是秦皇汉武的功绩,更是华夏共识出现的历史源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满清,的的确确是奠定了现代中国领土版图的功臣
释读中国历史070:晋楚争霸进行时
汉族的兴衰史
强盛的匈奴为什么衰落了?不仅是大汉的反击,恰恰是它自己有问题
失落的王朝
我的大历史观 9——欧洲 东亚 文明外围区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