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希贵学校管理沉思录(8)

李希贵学校管理沉思录

      把汤匙交到喝汤人的手上

      看到躺在床上不能自理的病人由陪护人员喂汤喂饭,享受精心贴心的服务,倍感温馨。可是,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让健康人也享受同样的照料,那就不仅荒唐滑稽,而且被服务者也会感到无比别扭。因为在这种被服务的状态下,人们对服务的配合,远没有自主料理来得轻松自如。大概所有人都承认,作为一个健全的人,与其张开嘴巴等待别人的汤匙,倒不如把汤匙掌握在自己的手上来得痛快些。

      回到校园里,打量一下我们的若干教育和管理活动,其中倒颇有些类似于把汤匙放到局外人手上的作派。

      单拿我们的教材来说,就一直因为其价值定位模糊而难尽如人意。从名称来说,它当然应该是为教师们编写的,可课程改革一来,人们又普遍认为教材的编写理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不然还喊什么以学生为本?甚至他们认为,学生人手一册教材的情形即可证明教材的价值诉求,所以,有人主张将教材的名称改为学材并非没有道理,更有编者声称,新一轮的教材已经实现了从教师本位到学生中心的转变。可是,遍观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版本的教材,我们仍然十分遗憾。这个本来是给学生用的东西,一到关键时刻,便将学生们渴望知道的或特别需要详尽介绍的内容藏了起来,编者不自觉地与教师们结盟了,始终希望将汤匙留在自己手上。于是,在仅有老师和教材的课堂上,孩子们永远只能张大嘴巴、等待手握汤匙的老师来喂养。这样的情景尽管看上去滑稽可笑,却又无可奈何。

      仔细想来,在我们给学生编写的教材里,始终对知识留有余地,看似不经意地把要害知识和关键方法放到教师参考书里,还是几千年的师道尊严思想在作祟。因为,很多人认为,如果学生通过教材就能自主学习了,势必会动摇教师的权威,因而留一把汤匙在自己手上,就成为很自然的事情了。

      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我们更能发现类似的环节。尽管呼吁了三十多年,大部分学校的图书馆、藏书室向师生开放了,但实验室的仪器、药品却仍然掌握在管理员的手上。其实,仪器、药品本是师生天天要使用的物品,现在背后却硬生生地多出一把大锁来,把师生和资源断开了。表面上看,这是为了减轻老师们的管理负担,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却严重影响了师生使用资源的情绪,那种张开嘴巴等待汤匙的尴尬只有身临其境的老师们心知肚明。

      按照管理学的理论,应该让最需要资源的人能及时方便地获取资源,让使用资源的人有权利管理资源。设一些实验管理员当然是好事,但重要的是谁来管理这些管理员,如果他们不仅不听老师的吩咐,还经常地以管理者自居而俯视师生,更有甚者,以手上握有资源的管理权而与师生讨价还价的话,那这样的被服务只能让老师们伤心苦闷,这样的汤匙还是换一下手,交到师生的手上为好。

       亲近一下被冷落的教材

      因为工作原因,接连听了不同学校的十几堂课。应该说,老师们的个人素质、专业修养都很高。如果从讲课的角度去评价,无不条分缕析,头头是道。

      可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课堂上不断重演。那就是: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几乎所有的课堂都冷落了可怜的教材。

      很显然,许多课堂冷落教材,是因为有了学案。可是,我想不明白的是,学案为什么不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设计?

      细究起来,这仍然是传统教育下对学生放心不下的表现。我们总是保持着由一个通道给予学生信息的教学习惯,这种线性的、单向的学习方式,既可以让学习变得单纯,避免了纷繁复杂,又可以把学生始终控制在教师手上,不至于让学生四通八达的信息冲击讲台,也就不会让老师尴尬、难堪。

      于是,我们便不自觉地恪守着一条大家都心领神会的行规:给学生的东西必须是教师

      精挑细选的,而且应该是越少越精越好,只要给学生的,都应该最大限度地与考卷相吻合。既然如此,我们便可以放弃所有与考试无关的内容,当然,也包括教材中的内容。

      其实,学习过程必须亲历亲为,谁也无法替代。每一位学生正是在接收、判断、筛选、整合信息的过程中,最终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知识的。而尤其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里他才能真正学会学习,如果我们出于好心,连咀嚼教材的过程也由辛勤的园丁们代劳的话,孩子们不就失去了最基本的学习机会吗?

      应该承认,由于诸多原因,现行教材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便是教材编写还没有真正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如果我们的学案能够在不放弃教材的基础上,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帮助他们走进教材,引导他们换一种眼光审视教材,探究教材,也许能为我们的教学增加更多的色彩。

      当然,应该亲近的远不止被冷落的教材,成功的教学应该更加开放。打开教室的窗子,扯一块西山的苍翠;推开学校的大门,与学生一同跨入时代的高铁;链接信息高速,世界就在校园。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舞台,只有当我们给孩子们营造一个更加广大、多元的学习舞台时,他们的未来才值得期待。

       因材施教与学会选择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已经两千多年,但平心而论,这一被教育界普遍认可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在我们的常态课堂里真正落地。

      多少年来,无数有识之士殚精竭虑,几代有志之士孜孜以求,因材施教依然仅仅是我们的理想。也有那么一些一厢情愿的改革者,折腾到最后,往往让学生被因材施教(即由教师决定学生该接受什么方式和层次的教育教学),平添了孩子们无端的烦恼和更多的无奈。

      现在看来,被因材施教的做法,与我们过去的计划经济、大一统倒有几分相似之处。如同计划经济时代的粮票、油票和布票——这些各色票证,带来的不是幸福,而是给人们制造了多少麻烦!

      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一条真正可以实现理想的科学路径,特别是我们没有关注到人们与生俱来的差异性,以及由此而延伸出来的选择性。于是,违背规律的事情也就在所难免。

      其实,经济领域的改革能够给我们以启发:一个放开的思维搞活了多少奄奄一息的行业!就拿超市这样一个常见的商品经营模式来说,它的存在和壮大,很大程度就源于其丰富的产品供应,让人们有足够的选择权。联系到教育,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放开学校的课程呢?学校的产品之一是课程,但我们的产品一直过于单一和统一,没有选择性,这是我们长期以来无法落实因材施教的根本原因。

      同时,因材施教的前提是识才。但平心静气地说,面对上百位学生,真正让我们从内心到外在、从个性到气质、从学业到人格都充分了解和认识的,能有多少人呢?所以,与其让老师去彻底认识自己的每一位学生,倒不如让学生自己去认识自己。如果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老师、家长甚至同伴的帮助和指点下,不断去追问自我、发现自我,他就会逐步明确自己的定位,弄清自己的发展需求,再加上学校进行课程开发,提供给不同发展需求的学生以适合的课程和恰当的教育,我想,因材施教是可以在校园和课堂里真正实现的。

      目前,我们十一学校已经将高中课程进行了校本开发,单一的课程体系已成为分级、分类和综合性的课程。学生在选择适合自己课程的过程中,渐渐地从茫然无措变得越来越理性有序,尤其重要的是,他们的每一次选择都必须追问自己如此选择的理由,他们要把每一次的课程选择与自己的学习、与自己的职业发展、与自己的人生方向连在一起,尽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会走一些弯路,但坎坷也是他们的财富,这些都可以成为他们下一次选择包括走上社会之后的选择的宝贵经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十问北京十一学校
享受自由呼吸的教育
真正意义的学校应该什么样
北京市十一学校打破传统分班制 实行选课走班
在自我变革中成就每一个学生 常生龙
李希贵:新时代普通高中发展呼吁课程体系、育人模式、内部治理的全方位变革 | 特别关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