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湿毒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看中医是如何认识和治疗湿毒的?中医认为:湿毒是指湿气郁积日久成毒而言。湿毒积于肠而下注,可致“湿毒便血”,症见粪便有血水,或便血而色紫暗不鲜,但腹不痛;若湿毒下注,郁于肌肤,则小腿部易生疮痈,称为“湿毒流注“,症见疮形平塌,根脚漫肿,包青或紫黑,溃破后脓水浸渍蔓延,久不收口。

人体的湿气产生有外湿气和内湿两种情况:1.外部原因:多因患者伤于雾露,或汗出沾衣,或水中作业,或涉水淋雨,或居于潮湿之处而得。发病有由表入里的转变规律,因病变部位的不同而症状各异。浅则伤人皮肉筋脉或流注于关节,深则可入脏腑。外湿侵袭的症状:如湿郁肌表,可见恶寒无汗,发热体酸,头重如裹,身重而痛等症;湿阻经络,则见肢体重着酸痛,或经脉拘急或痉挛等症状;湿着筋骨成为湿痹,又可见肢体关节疼痛重着或肿胀、痛有定处、手足沉重等症状。外湿侵袭人体,还常兼有风、寒、暑、热等其他致病因素或病机特性,临床上也常以此作出病因或病性诊断,以为治疗依据,如寒湿相兼、风湿相兼、湿热相兼,或风寒湿三者相兼等。

2.内部原因:内湿可因外湿侵入人体,影响脾的生理功能而形成,称为湿困脾土。也可因饮食不当、劳倦思虑等原因损伤脾脏,或因肾阳衰弱引致脾阳不振而形成。因脾主运化,与人体内水液的代谢和输布密切相关,脾脏虚损,失去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则人体内水液聚而成湿,甚至积而成水。

内湿的临床上主要表现:面色萎黄,精神困倦,食欲不振,口腻不渴,胸闷痞满,呕吐痰涎,便溏泄泻,或尿少浮肿,或妇女白带量多等症状。内湿在人体内还可进一步演变发展。如上入胸膈,则可形成湿蔽清阳,严重者可产生神识如蒙的症状;或胸络痹阻,发生胸痹胸痛。当湿邪最初侵袭身体时,可呈现头昏沉重地,像裹着一块布;身体困重,四肢沉重,浑身不舒适,似乎身上附着重物。此外,还会有发热、微微怕冷怕风,流清鼻涕等表湿证。当湿邪伤及到关节时,部分气血运行不畅,会有四肢关节酸痛沉重,关节屈伸不利等表现。湿邪困扰脾脏,危害其正常运化效果,会表现出胸闷腹胀、食欲欠佳、饭量降到、不成形等。而因脾虚运化不利而致使“内湿”时,还常有口淡、口黏乏味、口渴却不想饮水、倦怠乏力等气虚、湿困的表现。湿邪还有一个特征也是“趋下”,轻易伤及人的腰以下部位。小便混浊、大便溏泄、妇女白带过多、阴部瘙痒等!舌苔厚腻均是湿病的经典表现,它是在机体还没有表现出突出病态态势时就有的表现。长期便溏,必然体内有湿,大便后总有某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这也是有湿毒的一种表现。

明白中医对湿毒的认识,接下来我们看中医是如何治疗湿的?众所周知,中医治疗湿毒多从患者的整体情况出发,注重患者脏腑的功能,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再到理法方药,能够使药物更适合患者的病情,从而达到药到病除。接下来我们来具体分析:1、若患者表现为:胃脘痞闷不适,食后胀满,恶心欲吐,纳呆食少,呃逆时作,舌淡红,苔薄白腻,脉滑或濡,则辨证为:湿蕴胃腑,治法为芳香化浊,和胃降逆。方用黄连温胆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药用:姜半夏、枇杷叶、藿香、苏梗、白蔻仁、陈皮、茯苓、杏仁、生姜等。加减:苔白厚腻者,加草果;苔薄黄腻者,加竹茹,芦根;苔黄厚腻,口黏苦者,去苏梗,加黄芩,黄连;呕苦、嘈杂者,加吴萸,黄连。呃逆、呕吐甚者,加刀豆,旋覆花(包)。

2、若患者表现为:胸膈不适,脘腹胀满,肢体沉重,口干苦而黏,大便黏滞不爽或便秘,小便黄浊或短赤,午后身热,心中烦热,舌淡红或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则辨证为:湿热蕴结,治法为清热祛湿,调中行气。方用茵陈蒿汤加减,药用:黄 连、栀子、豆豉、厚朴、藿梗、半夏、茵陈、白蔻仁、杏仁、滑石、通草等,加减:湿重于热者,去栀子,减黄连,加草蔻,热重于湿者,加黄芩,连翘。大便黏滞不爽者,加败酱草,枳实;大便秘者,加槟榔片,生大黄。

3、若患者表现为:脘痞腹胀,周身倦怠,肢体沉重,纳谷不馨,厌油腻,口黏,吐白痰涎沫,大便黏滞不爽或溏泄,舌淡红,苔白腻,脉濡滑,则辨证为:湿困脾土,治法为:芳香醒脾,燥湿行气,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药用:佩兰,藿香,苍术,砂仁,厚朴,白芷,大腹皮,陈皮,茯苓,泽泻,六一散(包),桔梗。加减:头昏蒙不清者,加蔓荆子;带下清稀者,加炒荆芥穗,炒薏苡仁。肢体沉重较甚者,加防风、防己,去肌表经络之湿。

4、若患者表现为:脘腹胀满,隐隐作痛、遇寒则甚,得热痛缓,泻下清稀,纳呆食少,口淡不渴,周身沉重,肢体酸楚,舌淡苔白滑腻,脉沉迟,则辨证为寒湿中阻,治法为:温中散寒,燥湿行气,方用厚朴干姜汤加减,药用:厚朴、干姜、草蔻仁,苍术,陈皮,茯苓,泽泻,广木香等。【加减】:兼寒湿外侵,身冷恶寒,肢体酸痛者,加苏叶(后入),羌活。兼肝经虚寒,出现胸胁不适,痛连少腹,妇人经来腹痛者,去砂仁、泽泻,加乌药,醋元胡,当归。

5、若患者表现为:脘痞腹胀,食后为甚,头重昏蒙,面色萎黄,神疲肢倦,懒于动作,口淡纳呆,大便溏薄,舌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腻,脉细弱。则辨证为:脾虚湿困治法为:益气健脾,化浊祛湿。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药用:太子参,茯苓,苍术,半夏,陈皮,砂仁,扁豆,藿香,佩兰,生姜。【加减】:气虚下陷,脘腹重坠者,去扁豆、藿香、佩兰,加黄芪,炒枳实,升麻。头蒙较甚者,乃清阳不升,加荷叶,葛根。有食滞者,加焦三仙,香橼皮。

由以上可以看出中医根据其湿毒理论确定了治疗湿毒以清热利湿,芳香化湿,清热燥湿,利水渗湿为主要方法,而这些祛湿药用量过大,时间过长,或者药方配伍不到位,可以耗劫阴津、阴液,造成阴虚甚至火旺,从而出现口干舌燥,咽干,干咳等情况!所以上面这位朋友所描述的有可能就是因为祛湿药用量过大,时间过长,或者药方配伍不到位而使阴津、阴液被伤,而出现干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祛湿的四个方剂
微博
湿病证治十二法
三焦辨证!谈谈湿温病的特点及其证治
腹泻中医的辨证论治(一)1、风寒泻【症见...
清瘟化湿方广藿香12g;厚朴9g;清半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