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练军:晚清政府对绿营的整顿升级为何以失败告终?

正蓝旗满洲护军营

清朝兵制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八旗和绿营制度、勇营制度以及近代兵制,其中八旗和绿营属于经制兵,是国家的正规军;勇营本来是辅助正规军的临时武装,晚清时期湘、淮军崛起后,勇营从助攻变成了主力;近代兵制主要指清末新军。

清朝中前期,八旗和绿营是维持清帝国统治的主要武装力量,但到了清朝中期,八旗腐化堕落,不堪一战,进入19世纪,绿营也步了八旗的后尘,衰相迭露,尤其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绿营战无不败,已基本失去了作战功能。1860年,江南大营彻底覆灭,标志着清王朝以绿营为主要武装的时代的终结,取而代之的是湘淮勇营。

兵属于经制军,勇属于勇营

湘淮等勇营势力不断膨胀,而作为清王朝正规军的绿营则元气大伤、一蹶不振。“兵消勇涨”,这对清王朝来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朝廷正规军衰败,而地方势力和私人武装坐大,内轻外重,这是任何统治者都不愿看到的结果。此外,西方列强加紧侵略,清王朝却无一支能打的御敌之师,以致于丧权辱国,颜面扫地,这也是清朝统治者所无法忍受的。

鉴于以上两点原因,清廷决定大力整顿绿营,以提升绿营战斗力,恢复其原来的主力地位。对清廷而言,绿营的士兵是世袭的,将领是朝廷选任的(兵为土著,将由铨补),军队的大权都掌握在兵部手中,不会出现湘淮勇营兵归将有的局面,政治非常可靠。绿营一旦雄起,对内,可以牵制乃至压制湘淮军勇营,抑制地方势力,平衡内外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对外,可以抵御外辱,巩固国防。

湘系崛起

1861年(咸丰十一年),皇帝在圣谕中说了这么一段话:战争爆发以来,因为各地官兵人手不足,于是招募了勇丁,现在各地军营,官兵往往缺额,勇丁却征调频繁,兵日渐少而勇日渐多,这不能不引起重视······,一旦军务告一段落,勇丁有愿意回家种地的,安排遣散,愿意继续从军的,可以分配各标中补充缺额。

咸丰帝的意思很明显:正规军越来越少,勇营越来越多,朝廷很担心,战事告一段落后,勇丁除部分遣散之外,剩下补充到正规军中——这便是“易勇为兵”政策,这个政策的核心是抑制勇营和扶持绿营,把勇营的精锐士兵打散后补充到绿营中,以提升绿营的战斗力。

但是,从结果来看,“易勇为兵”显然是咸丰帝的一厢情愿,很难推行下去。首先,战争还在继续,勇营还是主力,把勇营裁了,不啻于自取灭亡;其次绿营疲弱的根本原因是制度存在缺陷,塞几个精锐勇丁进去,几天就被兵痞和兵油子们同化了,起不到作用;最后,勇营待遇高、升迁快,官长和同袍都是乡里乡亲,凝聚力强,进了勇营的人不屑于去绿营。

“易勇为兵”政策行不通,清廷整顿绿营还需另想办法,这个办法就是建立练军。

晚清军队

1863年(同治二年),署礼部侍郎薛焕给清廷上了一封奏折,在奏折中,薛焕认为西方列强对大清威胁太大,每次谈判一谈僵,列强就动用武力恫吓,逼迫朝廷屈服。现在朝廷应该未雨绸缪,在直隶设立四镇,每镇练兵一万,拱卫京师(以振兵威而固根本

练兵是好事,可是练兵需要大量经费,钱从哪儿来?清廷让薛焕将奏折交给户部讨论,户部研究后提出由十八省共同承担这笔练兵经费。但是各省都缺钱,要他们把钱拿出来给直隶练兵,是一厢情愿。两广总督毛鸿宾上折反对,提出不设四镇而抽连旗绿营兵训练,也就是从八旗和绿营中抽调官兵强化训练,这样各省也就不用再掏钱了。

清廷将薛焕和毛鸿宾的奏折转给直隶总督、湘系将领刘长佑,要求其全盘筹划。刘长佑把练兵和朝廷整顿绿营的想法相结合,再加入自己统帅湘军的经验,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抽调绿营精壮士兵,同时也招募部分勇丁,编成“练军”七军,采用湘军营制,军饷方面,这些人本来就是绿营兵,原来就有工资,现在只需要各省再协助一小部分。

刘长佑

刘长佑提出的这个办法几乎综合考虑了各方利益,是一个典型的相互妥协的产物,因此颇合清廷的口味,除了用湘军营制这一条之外,其他的几点清廷基本上认可了,建立练军大业由此拉开序幕。

此后,直隶练军经刘长佑、曾国藩、李鸿章三任直督的经营,发展势头较好,堪称练军的典范。其他各省设立练军,也都效法直隶,但清廷无力为各省建立练军提供经费,自然也无法制定全国统一的练军制度,只能任由各地方督抚自行其是,结果各省练军的建设效果参差不齐。因此,我们讨论练军还是以直隶练军为主。

直隶练军具体由直隶总督负责,其在中央的主管部门是总理衙门,因此练军的制度也深受总理衙门的影响。1866年,在总理衙门王大臣奕䜣、文祥的主持下,户部、兵部以及直隶总督刘长佑一起讨论拟定了《畿辅练兵营规》15章,获得清廷批准,直隶练军有了正式的章程。

总理衙门

《畿辅练兵营规》主要内容如下:

1、营制饷章。练军单独成军,共设立六军,每军下辖五营,每营500人,全军15000人。每营中步兵、炮队、马队混编;薪饷保留绿营七成底饷外,再加发练饷,从步兵到军统领,每人每月2两4钱到180两不等。

2、武器装备。练军冷热兵器混用,每营配劈山炮16门,西洋开花炮4门,抬枪48支,鸟枪112支,马枪32支,大刀长矛184件,火器使用率达到了60%。

3、军队训练。思想教育上,灌输忠君爱国、勇敢善战、守法诚信的思想,作战技能上,操练军械和阵法,这两点与湘军类似。

总的说来,练军相对于腐朽的绿营,还是有很大进步的:练军改变了绿营驻防分散、缺额滥饷等弊端,增加了官兵薪饷,提升了军队士气,增加了热兵器的比例,战力较绿营有所提升。

《直隶练军马队操阵图》

1867年,刘长佑因镇压沧州张六起义不力被革职,练军编练处于停滞状态,经过官文的短暂过渡,曾国藩于1868年出任直隶总督。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时,正值中外修约的关键时期,清廷要求曾国藩对练军进行改革,希望化弱为强,重整兵威,保卫大清。

曾国藩接到旨意后,对练军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要点如下:

1、简化营规,把原来的150几条营规简化成了几条。

2、提升军事主官的权力,营里面的事,营官说了算,统领不得遥控,统领的权力,总督不能遥控。

3、士兵的选择,不再由绿营负责挑选,而是由营官自己从绿营中选拔。

4、被选入练军的士兵,不再领取绿营底饷,改由练军发饷银。

《直隶练军马队操阵图》

此外,曾国藩还对练军营制饷章做了调整:取消了“军”级编制,引入了长夫制度,马步军不再混编,分开立营;提升官兵薪饷,湘军的薪饷之高在国内是首屈一指的,练军饷银虽然高过绿营,但远不及湘军,曾国藩将练军薪饷提升到了接近湘军的水平;削减火器,实现冷热兵器各半(湘军火器装备比例为41%)。

练军饷银(来源:晚清《练军》研究)

曾国藩改革的核心是用勇营制度改造练军,其实还是当年练湘军的那一套。在曾国藩看来,湘军的勇营制度是“良法美意”,是提升练军战斗力的灵丹妙药,而这来源于他对湘军制度的迷信。

曾国藩用勇营制度改造练军,有将国家经制军变成私人军队的危险,其做法遭到了兵部的反对,但清廷却没怎么干预,之所以迁就曾国藩,原因有四:练军久无成效,清廷没有更好的办法;从以往的经验看,曾国藩会练兵,值得信赖;从之前的实践来看,勇营制度确实比绿营制度先进。而最重要的一点是,清廷确信勇营制度不会改变练军的绿营属性:练军军官由兵部选用,练军军饷由户部发放,人事权和财政权都在中央,中央也就掌握了练军的兵权。

晚清军队操练洋枪

1870年,曾国藩因天津教案去职,李鸿章接任直隶总督,在20多年的直隶总督生涯中,李鸿章出于各方面的考虑,大力支持练军建设。李鸿章沿用了曾国藩留下的练军章程,努力扩大练军规模,推进练军近代化,使练军获得了长足发展。后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中经常出现的淮练诸军,指的就是以淮军和练军为代表的直隶军队,由此可见,练军在晚清还是有一定存在感的。

1873年,李鸿章将之前崇厚在天津编练的3000多洋枪队,按练军章程改编,使两军合成一军,改编之后的这部分被部署于天津、大沽、北塘,之后李鸿章又在天津海防改设练军,将原有的海口炮台、通水镇、大沽协官兵以及云字营马队全部划归练军,将直隶练军的防区扩展到了海上。到1885年,直隶各镇练军马步队共有14000余人,加上驻防天津的6000多练军,总计超过2万人。

晚清炮兵

众所周知,李鸿章对西方先进武器特别迷信,其麾下淮军的武器装备在全国首屈一指,在国际上也并不很落后。接手直隶练军之后,李鸿章开始按照淮军的标准,对练军武器装备和战法进行大升级。一方面订购洋枪洋炮装备各营,为此,李鸿章不惜将直隶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投入到练军的建设之中,另一方面从淮军中抽调教官,对练军进行枪炮训练和近代化阵法演练。1885年前后,练军已经完成了由前膛枪跑向后膛枪炮的过渡。

以直隶练军为典范,清廷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练军建设,19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先后有20个省编练了练军,但各省练军建设效果不一,规模达到万人以上的有直隶、贵州、云南、黑龙江,规模最小的湖南只有1000人,武器装备方面,新旧混杂,既有西洋枪炮,也有弓箭刀矛,这种情况一直贯穿练军的始终。

晚清军队

练军在全国普遍推广后,绿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此后,练军成了负责征剿的正规野战军,而绿营精壮被抽调一空,战斗力进一步萎缩,只能维持地方治安。整体而言,练军在对付国内叛乱方面还是比较得力的,比如1891年叶志超、聂士成率领古北口、芦台等处练军,镇压热河金丹教起义时,几乎是一路碾压过去的,手持原始武器的起义军,根本不是装备近代化武器的清军的对手。这也说明,随着武器装备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起义军与官军装备的差距越来越来,农民起义成功的可能性几乎不复存在了。

在对外战争方面,只有直隶练军参加了甲午战争,其他各省练军都拿不出手,而直隶练军在战争中的表现也很一般,这也很好理解,作为帝国支柱的淮军尚且那么垃圾,比淮军战力稍逊一筹的练军又能好到哪去呢?

甲午战争中的日军

战争是检验军队战斗力的试金石。从结果上来看,晚清练军建设是失败的,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绿营的战斗力,但它既无法制衡地方督抚麾下的勇营,更无法承担起大清国防的重任,理论和实践双双失败。

甲午一战,淮军练军皆不堪一战,清廷对国内军队的战斗力完全失去了信心,决定裁减练军和勇营,同时编练一支由朝廷直接掌控的、拱卫京畿的新式军队,这就是后来的武卫军。

清末新军

从1895年开始,各省纷纷裁汰练军,《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清廷下令各省将防军(勇营)、练军、绿营等分别汰选,改编为常备、续备、巡警等部队。至此,在晚清历史舞台上存在了近40年的练军基本退出历史舞台。


【参考资料】

黎仁凯、肖红松:《晚清直隶总督与直隶练军》

皮明勇:《晚清“练军”研究》

冀满红:《清季练军建立原因探略》

黄细嘉:《绿营、勇营的互渗——防军和练军兵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朝末年在旧军制的基础上,重新编制产生的练军
中国国学网-- 清朝的兵役制度
清朝军事制度
曾国藩为什么要创建湘军?这两件事促使他要自建新军扬眉吐气!
“已无回天之力”:八旗军的衰败和地方“勇营”的兴起
李鸿章的淮军兴起之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