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庙号』高宗:宋高宗赵构庙号是怎么确定的?[南宋]

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八十一岁的太上皇赵构驾崩,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帝王,赵构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现在他死了,中国人讲究盖棺定论,皇帝也不例外,因此宋朝中央朝廷决定对“大行太上皇”作一个总评。皇帝的的一生功过评价与普通人不同,叫做“谥号”还有“庙号”。

先说谥号,其实谥号本来才是在人死之后,用来品评人物功过的文字。分为“褒谥”,比如像什么汉武帝、汉文帝啊,表示这是有大功于国家的皇帝;“平谥”,比如像什么汉惠帝、晋惠帝,表示这些皇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以及“恶谥”,代表就是隋炀帝。

但谥号我们放在一旁不说,因为自隋唐以来,只要不是末代皇帝,一般都能获得一个评价比较高的谥号。而且唐代以来谥号越来越长,更多的已经变成一种荣誉性质,没有任何指标意义。

从唐朝开始,庙号普及开来,基本上只要不是亡国之君,基本上都能得到庙号,庙号通常就是“x祖”、“x宗”,短小精悍,所以后来反而起到了盖棺定论的作用。说到这简单介绍一下庙号的由来。

一、庙号的发展史

庙号这种东西,一开始并不是每个皇帝都能享有的,只有有大功大德的帝王才能享用。一个王朝可能每个皇帝都有谥号,但是只有那么几个特别厉害的皇帝才能有庙号。所以庙号这个东西比较有稀缺性,事实上一开始的庙号只有四种,即'太高世中'。

创基立业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兴者曰'中',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祖或宗的称号。这就是最早的庙号,可以看出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因为'太高世中'都不是谥号用的字,所以庙号和谥号一开始是两套标准。

但是到了王莽这边坏了,王莽这个人喜欢标新立异,尊汉元帝庙号高宗、汉成帝号统宗、汉平帝号元宗,开了宗号的滥觞。

于是东汉时期,汉和帝号穆宗、安帝号恭宗、顺帝号敬宗、桓帝号威宗,宗的质量严重开始下降。

到了曹魏,一开始的三位皇帝曹操(太祖)、曹丕(高祖)、曹睿(烈祖)全是'祖',就连'祖号'都玩坏了。

从此庙号泛滥,南北朝时期,小国的开国之君,无不是太祖、高祖,后续之君但凡不亡国的全能被尊为'宗'。

到了隋唐几乎每位皇帝都拥有了庙号,而也就是从唐朝,皇帝的谥号不断加长,比如唐高宗谥号'天皇大帝',唐玄宗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所以后世就多用庙号来称呼这些皇帝了。

曹魏三祖玩坏庙号

庙号的泛滥导致了一个问题,因为一开始的庙号'太高世中'就四个字,祖、宗全加上不过够八个皇帝用,事实上压根没'中祖'这种庙号。

庙号太少不够用怎么办,那就只能造新的庙号了,但是不能瞎造,再说庙号都是给有大功大德的君主,必须用荣誉十足的字,哪能想到那么多好字。

王朝的礼官们思来想去,想到一个好办法,那就是直接引用谥法里面的字。谥法里面有现成的解释,也就不用再多加解释了,当然前提是谥法里面的好字,个别哀宗、思宗除外。

因此我们看到元宗(谥法:主义行德曰元)、穆宗(谥法:布德执义曰穆)、文宗(谥法:经纬天地曰文)、武宗(谥法:克定祸乱曰武)、昭宗(谥法:容仪恭美曰)、敬宗(谥法:夙夜警戒曰敬)、烈祖(谥法:秉德尊业曰烈)等,几乎全是从谥法里面照搬过来的。

二、“世祖”之争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庙号的选“字”也是种类繁多,但不管怎么选“字”,庙号还是遵循着这样一个原则。那就是“x祖”要高于“x宗”,而在所有庙号中“太祖”、“高祖”又是最高的(太祖略高于高祖)。

因为有了这样的前提,因而赵构庙号的选择有了波澜。就赵构本人来说,他不是开创之祖,他继承皇位的时候,宋朝皇位在之前已经传了九代,按理来说他这辈子到头就是个“宗”了。

但纵观赵构一生最大的功绩,莫过于建立南宋,延续了大宋王朝。因此有大臣认为赵构有再造大宋的丰功伟绩,而这样的成就可以跟中兴大汉的光武帝刘秀相比,刘秀的庙号是'世祖',所以有大臣建议为赵构上庙号为'世祖'。

这样的说法就比较扯了,因为虽然赵构建立南宋保存了祖宗的半壁江山,但毕竟还是丧权失地。而且刘秀人家可是赤手空拳,完完整整的打下来一整个的东汉帝国,西汉基本上该有的地方,东汉都有。而赵构的南宋尽失中原之地,所以赵构有什么资格与刘秀相比呢?

真要比,赵构可以跟晋元帝司马睿相提并论。他们二位都是藩王出身,本来都是无缘皇位的,后因机缘巧合之下荣登大宝。一个建立东晋,一个建立南宋,都是只剩半壁江山的残余政权,而且两个政权都还延续了一百多年。

因而相比刘秀,赵构更像司马睿,无非就是赵构手上权力比司马睿大点罢了。司马睿庙号'中宗',意为中兴之君,所以赵构的庙号可以参照这个来。

东晋跟南宋一样都是半壁江山

但是如果以这个理由来反对赵构'称祖',那未免太不给大行太上皇面子了,毕竟晋元帝司马睿在历史上的名声一般。因此要找个委婉的理由来反驳尊赵构为'世祖'的提议。

不得不说宋朝士大夫的文化水平很高,脑子转的贼快,很快想到了法子。

于是朝廷的礼官颜师鲁、尤袤、郑侨上奏,认为自古'祖有功而宗有德',咱们大宋建立这么多年,之前有大功的只有两位皇帝,太祖皇帝赵匡胤建立大宋,有开创之功,有资格称祖;太宗皇帝赵光义南征北讨,统一全国,也是有大功的,有资格称祖,但是太宗皇帝比较谦虚,所以还是称了'宗'。

太祖、太祖之后,从真宗到钦宗都是代代相传,没有什么开天辟地之功,所以都是称'宗'。直到皇位传到大行太上皇赵构这,太上皇的一生几经磨难,多次连性命都差点不保,才中兴大宋,要不然我们今天都没机会在这给太上皇上庙号。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二·甲集》:礼官顔师鲁尤袤郑侨奏疏曰:臣等切惟宗庙之制,'祖有功而宗有德',创业垂统功莫大焉,继体守文徳莫茂焉,艺祖帝规创大业为宋太祖,太宗皇帝混一区夏为宋太宗,自真宗至于钦宗圣圣相传,庙制一定,万世莫易。仰惟大行太上皇帝宏济多难,绍开中兴,功德兼隆,上足比太祖,陛下孝思罔极,是所以尽尊亲之意,称祖立庙有何不可。

所以我们都认为大行太上皇帝称'祖'也没什么不可的。但是大行太上皇以后是要升附太庙的,这就会带来一个问题。宋徽宗是赵构的父亲,他也在太庙里,赵构是'祖',宋徽宗是'宗',礼法上祖高于宗,但宗是父亲,祖是儿子,儿子应该排在父亲下面,这就违背了宗庙伦常礼制了。总不能让儿子排到父亲前面去吧,也不能让'世祖'排在'徽宗'后面吧。所以还是给赵构上庙号为宗吧,最终定赵构的庙号为宗。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二·甲集》:然在记子为父屈,亦有尊也,虽圣,不先父食,大行太上皇帝亲为徽宗之子,子而为祖,父而为宗,则难以正尊卑昭穆之序。

三、特立独行的宋朝庙号选字

既然当不成'世祖'了,那就叫'宋x宗',经过讨论讨论再讨论,大宋朝廷给赵构上庙号'高宗',从此后人就亲切称其为宋高宗。

'高宗'这个应该来说是庙号里面比较好的,但是却感觉很奇怪,为啥奇怪呢?

让我们看看宋朝其他皇帝的庙号,除了宋太祖、宋太宗,这两种庙号是几乎每朝都有的之外,剩下的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端宗

宋朝的庙号,都是很神奇的存在,即宋朝庙号的取字都是别的朝代不常用的字。甚至像真宗、徽宗、度宗等都是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庙号,除了宋朝,没有其他朝代使用过。其他的像仁宗、英宗、神宗、孝宗这几个虽然有朝代使用,但是都是在宋朝之后的元明清三代,可以说是继承的宋朝

唐朝庙号泛滥后,字不够用了,因而就从谥法里面选字,但是到了宋朝这一现象发生了变化。像真、仁、理、度,这些字都是谥法里面所没有的字。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这么几点,首先,庙号最开始数量很少,直到魏晋南北朝才开始多起来。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国家大都短命,因而那时期创立的庙号未免被认为不祥。因此后世用的很少,但那些短命国家却几乎把谥法里的字用了一个遍。

第二,宋朝刻意在庙号上不与唐朝重复,其实唐朝开始庙号的选取已经不太从谥字中取用了,宋朝只是更进一步;

第三,庙号本意并无褒贬,但宋朝文官群体势大,形成评议君王的风气,便大量引入古书中的含义自创庙号,这一点尤其重要

举几个例子,'仁宗'取自'仁者圣人'、'英宗'取自'三代之英'、'神宗'取自'文祖神宗'、'哲宗'取自'世有哲王';'徽宗'的'徽'字,古意有绳索、束缚的意思,'钦宗'的'钦'字,古意是打哈欠,引申有叹息之意,暗合这二位被掳走的命运;'真宗'好道教,'理宗'更不必说,大力推崇理学

这些庙号的选取,参考了《尚书》、《论语》、《周礼》、《易经》等诸多古书,其意有褒有贬。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表明,宋朝的庙号其实相比其他朝代更加贴切对皇帝一生的评价,这是文化高度发达的宋朝所独有的。

因此赵构最后被上了'高宗'的庙号,乍一看,这个'高宗'是老牌庙号,最开始的时候就有了。功高者曰'高',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要是这么简单那就太小瞧宋朝的大臣们了,作为南宋的第一位皇帝,其庙号怎么会没有深刻的含义在里面呢?因此,'高宗'这个庙号看着简单实际上不简单

四、宋高宗庙号之争

1.圣宗、尧宗之争

一开始殿中侍御史冷世光、监察御史吴博古和黄谦这三个人认为赵构有重建大宋之功,又与金议和换来数十年和平,虽然不能称'祖',但是必须为太上皇称'宗'选一个十分好的字。

于是三人建议取庙号'圣宗',圣出自《逸周书》:'称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以示大行太上皇乃是有大德之人。

但是这个提议很快被权(代理)兵部侍郎林栗否决了,林栗认为'圣'这么好的字应该放在谥号里,比如'圣神光孝'连用,因此他建议庙号该上为'尧宗'

宋孝宗一时难以决断,所以召集群臣商讨,商讨的结果就是这两项提议都被否决了。

大臣们首先认为,'圣宗'已经被辽国皇帝耶律隆绪用过了,咱们再用不是拾人牙慧嘛,不可不可。再说'尧宗','尧'本来是唐尧的名字,用这个来做庙号不太好吧,再说金国曾经有个大将就叫完颜宗尧,他'宗尧',咱们'尧宗',怎么听怎么变扭,所以也别用了。

2.光宗

宋孝宗表示既然这个不能用,那个不能用,那你们总得给太上皇选一个吧。大臣表示我们已经商量出两个备选方案——'高宗'和'光宗',皇上您选一个吧。但是这时林栗还是不服,坚持上奏请用'尧宗',而反对的人还是以跟那个完颜宗尧的名字重合,况且完颜宗尧还是金国胡人,咱们跟金国那可是苦大仇深,不可取要避讳一下。

这时太常少卿尤袤出来打圆场,他表示避讳这种事情,其实不重要。像曹操、朱温这种篡权夺位的用过的'太祖'我们宋太祖皇帝都不嫌弃避讳,就说明这种事情早就无所谓了。但是尧是古代君主的称号不能拿来单独做庙号,所以林栗你就别再坚持了。

“光宗”的庙号后来为南宋第三代皇帝所有

尤袤认为'光宗'本来是可以的,因为五胡十六国时期汉赵皇帝刘聪、五代十国时期南吴皇帝杨渥都考虑过这个庙号。这两位皇帝与咱们太上皇赵构很像,虽然都不是国家的建立者,但都对国家的发展存亡有过很大影响(不一定都是好的),所以'光宗'可用。但是'光宗'读起来不够威风,而且'光'这个字好多人名字里都有,比如赵光义、赵光美。

3.艺宗、大宗之辩

因此尤袤建议用宋太祖的别称'宋艺祖'中的'艺'字,为赵构上庙号'宋艺宗'。这里简单说一下,'艺'这个字有'多才多艺'的意思,不少朝代都喜欢用其作为开国之君'高祖'、'太祖'的别称,以表示敬意、崇拜,因为但凡开国皇帝多是多才多艺。宋孝宗听了这个提议感觉蛮有意思的,就让大臣们商量商量。

大臣们商量之后,认为还是不行,因为'艺'这个字可以跟'文'字连用,表示'艺文'这个意思虽然好。但是还有什么才艺妓也有这个字,所以这个字可好可坏,叫成'艺祖'还好听点,'艺宗'就让人有点硌应了。

宋孝宗听了表示火气很大,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们倒是说个行的。

看到皇帝急了,手下有大臣不紧不慢的表示,禀告陛下,我们合计了一下,已经找到了天下最美而且还没有人用过的庙号——'大宗',一定能给足太上皇面子。

谥法有言,'则天法尧曰大',孙权死后就曾被冠以'大帝'这一谥号。但是这个提议一出来就获得一阵唏嘘,这个'大'字啊听着太变扭,有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之嫌。而且从宗法上来讲,'太'跟'大'是通假字,大宋现在已经有'太祖'、'太宗'了,再来个'大宗',以后是不是还得有'大祖',所以没有迟疑,这个提议就被否决了。

宋高宗

4.商高宗——宋高宗

于是又发回重审,主管礼仪的礼部和太常寺这次所有官员集体出动,经过彻夜的讨论,终于有了个定义。他们表示'高宗'是最适合的。

第一,功高者曰'高','高宗'可以显示赵构是有大功大德

第二,宋朝的国号为什么要叫'宋',因为赵匡胤建国的时候是归德军节度使,治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这里曾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国国都。所以赵匡胤以龙兴之地的宋州取国号为'大宋',那这又跟'高宗'有什么关系?

大有关系,宋国是商朝遗民的后代,所以宋襄公曾说'寡人虽亡国之余',就是表示他是商朝的后代。

而庙号就是商朝最先开始使用的,早前的夏朝是没有庙号的,商朝的庙号有'太高世中'四种,为什么独独要建议使用'高宗'?

因为商王武丁的庙号就是'高宗',武丁有中兴商朝之大功,而赵构后来是在商丘这个地方登基为帝的,简直太巧合了。所以用'高宗'这个庙号,既与大宋发迹中兴在商丘的巧合相符合,又有前例商高宗武丁可以追寻。

其他众人包括宋孝宗听了以后都觉得有理有据,简直太完美了。因此直到今天仍称呼赵构为'宋高宗'

参考资料:《汉书》、《后汉书》、《通典》、《宋史》、《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朝庙号这么奇怪,为什么赵构庙号这么普通—浅析宋高宗庙号之争
无谓的纷争——宋高宗死后庙号争论闹剧
从宋世祖到宋高宗,赵构的庙号几经波折,为何到最后才一锤定音?
宋代皇帝列表及简介
关于皇帝的庙号与谥号,司马迁都搞错了
中国历史基本“常识”(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