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舜避南河论中

《孟子》论尧以天下与舜,盖感燕哙之事而发也,燕之乱出于子哙之妄与,而成于子之之妄受。燕,侯国也,以其世守,非子哙所能与人,而尧独何能以天下与舜乎?尧非能以天下与舜也,天为之也。尧之忧天下而求巽位,尧已老矣,而时之方难,子之不肖,圣人之意,固有动于天者,方其恣四岳而求为天下得人也,且先以命岳,而后命之举,及岳举舜。而帝固已先知其人,且遂降女观刑,从之以九男,若即欲一朝畀之者,天下历数在尔躬。

圣人心与天通,有不可以常情测者,然是难与人共明之也。而尧之竟与,舜之竟受,则有显见于天。而天之可显见者,仍实征之在民。盖舜之终有天下,以大功在民,而朝觐讼狱讴歌之归,是真尧之所不能与也。不然,则尧虽与之,而舜固不受之矣。虽然,世之非尧而慕尧,妄以与人如燕哙者,盖仅有之也。独惧夫专柄之臣,求为舜之受禅如莽操者,欺天下而不顺,且将托之于天。孟子盖逆虑及之,故详言舜之避天下之归,以信其为天。非是则,犹无以见其果与篡者之异也。

呜呼!周公居东之避,亦舜之志也,周公以流言之故,有疑于天下,必避之而心始白。舜之禅受之故,有疑于一,已必避之而心始安。避之一道,乱贼之所必不能假也,而或且疑舜、禹、益之避事,实为未必,然不知此乃为圣人之尽也。

                      注释

燕哙之事:指战国时燕王哙。燕哙曾让国于子之,造成燕国大乱。

四岳:相传为唐尧臣、羲和四子。分管四方的诸侯,所以叫四岳。汉孔安国,宋孔平仲,明杨慎均以四岳为一人。

莽操:王莽在中国历史上可算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后世把他作为篡权乱政大奸巨恶,和曹操相提并论,称为“莽操”。

居东《书·金縢》:" 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 孔颖达 疏:" 郑玄以为武王崩, 周公为冢宰三年,服终,将欲摄政, 管蔡流言,即避居东都。"后因以指退职避居。

                          注释

    四岳:中国上古传说人物,相传为唐尧臣、羲和四子。分管四方的诸侯,所以叫四岳。

                     今译

《孟子》论说尧帝把天下让给虞舜,为感燕哙之事而抒发,燕国之乱出于子哙的胡乱赠与,而成于他儿子子之的胡乱接受。燕国,是一个侯国,把它一代一代守着,不是子哙所能够赠与人的,然而尧帝独独为什么能把天下禅让于虞舜呢?尧帝不能把天下赠与虞舜,是上天赠予他的。尧帝心忧天下而求得让位,尧帝已经老了,而当时国势正在困难之时,尧帝儿子丹朱又不贤良,圣人的意思,本来有感动于上天的地方,刚刚他咨询四岳的意见而为天下苍生寻求贤良英主,并且先拿分管四方的职位来任命四岳,然后再叫四岳举荐贤良,一直到四岳举荐虞舜才完。而尧帝本来就先知道有虞舜这么个贤人,于是派女儿去观察他的典范,用九个儿子跟着他,假如想一旦给了他,舜啊,上天按照他的秩序安排,现将王权交付于你,让你一身承担,你一定要坚持正确中正的治国方略

圣人的心事与上天相通,不可以拿常情来观测他的,然而,这情况难于让大家一起明白。而尧帝的意思是竟然给与,虞舜竟然接受了,则分明可见于上天。而上天的旨意之所以分明可见,它仍然实行在民间征求意见。所以虞舜最终拥有天下,大功还是在于民间,而附属国向天子的朝贡和拜谒、诉讼、讴歌一类的归属,是真正的尧帝所不能给与的。不这样,则尧帝虽然给与,而虞舜本来就不想接受。虽然如此,世上的人非议尧帝而仰慕虞舜,责怪尧帝把帝位胡乱让给别人如同燕哙一样,也是绝无仅有的。独惧怕专权的臣子,求为虞舜受禅如同王莽曹操篡权那样,欺骗天下而不顺,并且将这事托给上天。孟子也预想到这种情况了,所以详细说到虞舜的避让和天下的归属,用来确信这件事是上天所为。有过错的话,还没有谁看见这结果与篡权的人不同。

呜呼!周公退职避居,也是虞舜的志向,周公因为流言的缘故,天下人有疑问,必须避居以表白心迹。虞舜禅受原因,只要有一点疑问,必然避居而心才会安然。避居这个办法,乱臣贼子之所以必然不能假借,有时候且怀疑舜、禹、益的避让事,实在是不必要,然则不知道这正是为圣人尽心尽意。


《孟子》论尧以天下与舜,盖感燕哙之事而发也,燕之乱出于子哙之妄与,而成于子之之妄受。燕,侯国也,以其世守,非子哙所能与人,而尧独何能以天下与舜乎?尧非能以天下与舜也,天为之也。尧之忧天下而求巽位,尧已老矣,而时之方难,子之不肖,圣人之意,固有动于天者,方其恣四岳而求为天下得人也,且先以命岳,而后命之举,及岳举舜。而帝固已先知其人,且遂降女观刑,从之以九男,若即欲一朝畀之者,天下历数在尔躬。

圣人心与天通,有不可以常情测者,然是难与人共明之也。而尧之竟与,舜之竟受,则有显见于天。而天之可显见者,仍实征之在民。盖舜之终有天下,以大功在民,而朝觐讼狱讴歌之归,是真尧之所不能与也。不然,则尧虽与之,而舜固不受之矣。虽然,世之非尧而慕尧,妄以与人如燕哙者,盖仅有之也。独惧夫专柄之臣,求为舜之受禅如莽操者,欺天下而不顺,且将托之于天。孟子盖逆虑及之,故详言舜之避天下之归,以信其为天。非是则,犹无以见其果与篡者之异也。

呜呼!周公居东之避,亦舜之志也,周公以流言之故,有疑于天下,必避之而心始白。舜之禅受之故,有疑于一,已必避之而心始安。避之一道,乱贼之所必不能假也,而或且疑舜、禹、益之避事,实为未必,然不知此乃为圣人之尽也。

                      注释

燕哙之事:指战国时燕王哙。燕哙曾让国于子之,造成燕国大乱。

四岳:相传为唐尧臣、羲和四子。分管四方的诸侯,所以叫四岳。汉孔安国,宋孔平仲,明杨慎均以四岳为一人。

莽操:王莽在中国历史上可算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后世把他作为篡权乱政大奸巨恶,和曹操相提并论,称为“莽操”。

居东《书·金縢》:" 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 孔颖达 疏:" 郑玄以为武王崩, 周公为冢宰三年,服终,将欲摄政, 管蔡流言,即避居东都。"后因以指退职避居。

                          注释

    四岳:中国上古传说人物,相传为唐尧臣、羲和四子。分管四方的诸侯,所以叫四岳。

                     今译

《孟子》论说尧帝把天下让给虞舜,为感燕哙之事而抒发,燕国之乱出于子哙的胡乱赠与,而成于他儿子子之的胡乱接受。燕国,是一个侯国,把它一代一代守着,不是子哙所能够赠与人的,然而尧帝独独为什么能把天下禅让于虞舜呢?尧帝不能把天下赠与虞舜,是上天赠予他的。尧帝心忧天下而求得让位,尧帝已经老了,而当时国势正在困难之时,尧帝儿子丹朱又不贤良,圣人的意思,本来有感动于上天的地方,刚刚他咨询四岳的意见而为天下苍生寻求贤良英主,并且先拿分管四方的职位来任命四岳,然后再叫四岳举荐贤良,一直到四岳举荐虞舜才完。而尧帝本来就先知道有虞舜这么个贤人,于是派女儿去观察他的典范,用九个儿子跟着他,假如想一旦给了他,舜啊,上天按照他的秩序安排,现将王权交付于你,让你一身承担,你一定要坚持正确中正的治国方略

圣人的心事与上天相通,不可以拿常情来观测他的,然而,这情况难于让大家一起明白。而尧帝的意思是竟然给与,虞舜竟然接受了,则分明可见于上天。而上天的旨意之所以分明可见,它仍然实行在民间征求意见。所以虞舜最终拥有天下,大功还是在于民间,而附属国向天子的朝贡和拜谒、诉讼、讴歌一类的归属,是真正的尧帝所不能给与的。不这样,则尧帝虽然给与,而虞舜本来就不想接受。虽然如此,世上的人非议尧帝而仰慕虞舜,责怪尧帝把帝位胡乱让给别人如同燕哙一样,也是绝无仅有的。独惧怕专权的臣子,求为虞舜受禅如同王莽曹操篡权那样,欺骗天下而不顺,并且将这事托给上天。孟子也预想到这种情况了,所以详细说到虞舜的避让和天下的归属,用来确信这件事是上天所为。有过错的话,还没有谁看见这结果与篡权的人不同。

呜呼!周公退职避居,也是虞舜的志向,周公因为流言的缘故,天下人有疑问,必须避居以表白心迹。虞舜禅受原因,只要有一点疑问,必然避居而心才会安然。避居这个办法,乱臣贼子之所以必然不能假借,有时候且怀疑舜、禹、益的避让事,实在是不必要,然则不知道这正是为圣人尽心尽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孟子全译》(精校本2):《公孙丑》(上、下)
尧帝的主要功绩
程氏遗书
经学理窟
第05章 滕文公上
孙明复小集-宋-孙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