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农耕文化探源》

史意义和现实重要意义。

1.主要内涵谐”八个字。

农家服务社

【编者按】农耕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它体现和反映了传统

农业的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制度以及中华文明的内涵,它的形成和发展,浸透着历代

先贤的血汗,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智慧。本刊自2009年5月开辟“农业古诗文赏析”栏目起,一直致力于从农耕文明的浩瀚海洋中撷取先贤智慧的点点珍珠,以期带给读者科学启迪和文化传承。近日在北京举办在“中华农耕文化展”在观众的强烈要求下一再延期闭幕,让我《传承弘扬农耕文化学禹先生撰写的

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夏们欣喜地看到社会公众对农耕文化的关注和追捧。

留住我们生活的根》一文对农耕文化的思想和内涵

进行了深刻地诠释,本刊特摘取其中一段,以飨广大读者,在此向夏先生致以诚挚的谢意!

中国农耕文化探

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

夏学禹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体和基础。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已发现了成千上万处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遗址,最早的当在一距今五六千年前,在我国的黄河流万年以前。考古证明,

域、长江流域等诸多区域就有了相当发达的农耕文明。在漫长的传统农业经济社会里,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光辉灿烂的农耕文化,不但决定了中华民族历史的进程,书写了中国人的伟大与自豪,今天仍然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特别是乡村社会生活的各各方面。但是,农耕文化一直受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冲击,在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中,更面临着传统中断和

依节气安排农事活动。直到今天,节气依然是人们开展农业生产活动的依据。农业生产,本就是一种根据节气、物候、气象等条件而进行的具有强烈季节性特征的劳作活因此,顺天应时是几千年人们恪守动,其时间性是很强的。的准则,“不违农时”是世代农民心中的“圣经”。“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是故得时之稼兴,失(《吕氏春秋、审时》)。“凡耕之本,在于趣时”;时之稼约”

“得时之和,适地之宜”。应时,体现了前人对自然规律的重视。

(2)“取宜”取宜主要是对“地”来说的,即适宜、适因地、因物制宜,把“三宜”看合。中国传统农业强调因时、

作是一切农业举措必须遵守的原则。种庄稼最重要的是因“取宜”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我们的祖先在农地制宜,

事活动中很早就懂得了“取宜”的原则,周祖农耕文化中的结,在指导人们认识自然和从事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3)“守则”则,即准则、规范、秩序,它是人与自然长期互动形成的实践原则。农耕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蕴含着“以农为本、以和为贵、以德为荣、以礼为重”等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许多优秀的文化品格。

崇尚和谐、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头,对中华民族坚忍不拔、勇于创新等优良品质的养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民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厚土。族绵延不绝、

(4)“和谐”农业是农业生物、自然环境与人构成的

特征丧失的威胁。因此,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传承和利用农耕文化,具有十分深远的历代价值,保护、

农耕文化曾经覆盖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中国

“相地之宜”和“相其阴阳”理念,就是“取宜”的实践经验总

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农耕文化的内涵是什么?观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那么,

西北师范大学的彭金山教授概括为“应时、取宜、守则、和

(1)“应时”农业生产联系最直接的是时间与节气,在中国古代,人们基本上是生活在按照自然节律和农业生产周期而安排的时间框架之中的。夏代的历日制度《夏中,已把天象、物候、气象和相应的农事活动列在一小正》

起便于民间掌握。后来,又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人们

72

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这就是农业的本质。天、

地、人“三才”观把农业生产看作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的、

运动的整体,它所包含的整体观、联系观、动态观,贯穿于中国传统农业的各个方面。在“三才”理论体系中,人与天、地是并列的,人与自然不是对抗的关系,而是协调的关系。几千年来,中国的农耕文化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影响着世界文明的发展。农耕生活的平实性与和谐性,使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并且重视和合。中国的农耕文化连绵不断,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它铸就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铸就了形式多样的民俗文化,使人民的生活丰富多彩;特别是铸就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理念,孕育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着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的思想。和谐理念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趋向、行为规范,支撑中华民族不断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就是在天、地、人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这是农耕文化的核心理念。时至今日,农耕文化仍是农村社会的主要文化形态和主要精神资源。

2.主要特征

(1

)农耕文化的地域多样性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

地形地貌和气候环境千变万化,差异很大。中国很早就懂得根据不同土壤、

地貌、季节与作物,“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因物制宜”地采取不同的经营方式,创造了多样性的农业生产模式。从南方的热带农业,到北方的寒带农业,从东部的沿海平原,到西部的山地高原,农业的地域类型十分丰富多样。中国传统农业非常注重多作物的搭配与布局,创造了间作、混作、套作等多层次的种植,提高农田生物多样性,使农田生态系统复合化,提高稳定性。并利用相生相克原理,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种群合理组合在一起,利用相生组合使种间互利共生,使用相克达到生物防治的作用。农耕文化实际上就是带有很强的生态环境特点的地域文化。南方北方,各有差异;东部西部,各具特色。我们经常说到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还有“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等等,都表明了农耕文化的地域性特征。

(2)农耕文化的民族多元性

我国民族众多,每个民

族都对我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一部中国农

业史,就是各民族的独特文化多元交汇的历史。各民族在

其繁衍生息过程中,依据不同的环境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创造了自己的农耕文化。比如,西南的梯田文化、北方的游牧文化、东北的狩猎文化、江南的圩田文化、蚕文化与

茶文化等,都是自成体系的农业生产方式,都有与之相应

2012.02

总第232期

的生产生活习俗。同时,各民族之间,各地区之间,在文化

的传播和传承中,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形成了多元融合的特点。比如,

各地的动植物品种、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和生源

活习俗等,都有文化交流传播的印记。这其中既包括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农耕文化传播,也包括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之间的农耕文化传播。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通过植物考古、

动物考古,已确认了小麦、山羊、绵羊等并非我国本土的产物,而是来自中亚或东亚。

(3)农耕文化的历史传承性

农耕文化是人类最古老

的原生性遗产文化,至今我们依然可以在乡村的某些习俗中发现原始农耕文化的踪影。比如,祈年求雨习俗、祭山拜地习俗、

开犁开廉习俗、丰收庆典习俗等等(重农的国家的人都敬天地,敬自然。人必须要有所敬畏,不能天不怕、地不怕,要懂得感恩)。由于环境、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中国各民族的农耕文明进程具有明显的历史阶梯性。有的地区发展程度较高,而有一些地区发展进程较慢,但构成农耕文化的文化链都没有断。农耕文化景观,是人类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历史见证。作为人类文明的历史见证,它是历经漫长历史不断发展、演变和积累而逐渐形成的,它兼具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两种不同要素和特征,凸现了人和自然之间长期而深刻的关联,源

表现出极大的地域性、

民族性、复杂性和多样性。(4)农耕文化的乡土民间性

农耕文化产生于乡土乡

村,它与农民和土地紧密相连,与平民百姓共生共存。农耕文化的民间性特点,使它在历史风云变幻中,既不完全受王朝演替的影响,也不全部因时尚文化而改变。这就是农耕文化的生命力。它在一定程度上能抗御文化进程中的都市文化和时尚文化的冲击与同化,保持自己的特色,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延续传承,深深植根于乡村生活的土壤之中(如民歌、船工号子)。中国的农耕文化、传统文化是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美好享受的,花好、月圆、人长寿的人文理念。让人的灵魂提升而不是下降,给人希望而不是绝境;它如灯火照亮人们心中的幽暗给你以光明,它如船工的号子给疲惫的心灵以力量。古今中外,能够打动人心、让人难以忘怀、给人以生活的智慧和生命勇气的民间传统文学故事,大多是有温暖的文化品质和文化精神的。这种温暖和精神是一种力量,它能够超越时空,直抵心灵;它是一种慰藉,能使冷漠的情感火热起来;它是一种生命,能够感染乃至唤醒另一个生命。文化、文明、精神对一个人、

一个团队、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都具有灵魂的作用。中国农耕文化、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和延续性,永远影响、

照耀和激励着后人。AGRICULTURALTECHNOLOGY&EQUIPMENT

73

本文由第一文库网(www.wenku1.com)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保护、传承、弘扬海宁农耕文化的认识与思考
随笔||擦亮农耕文化的历史底色
怎样把农耕文化融入到休闲农业中
“非遗”传承 休闲农业的坚守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牛文化,陪伴我们7000年,精神刻入中国人的骨髓
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