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鹿衔草

【中文名称】鹿衔草

【拉丁学名】Pyrola calliantha H. Andres

【别       称】鹿蹄草、小秦王草、破血丹、纸背金牛草、大肺筋草、红肺筋草。

【所属类别】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杜鹃花目-科:鹿蹄草科-属:鹿蹄草属-种:鹿蹄草

        鹿衔草为鹿蹄草科植物鹿蹄草或圆叶鹿蹄草等的全草。

​【分布区域】我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药用部分】鹿蹄草科草本植物鹿蹄草或软业鹿蹄草的全草。

【性       味】甘、苦,温。

        1、《滇南本草》:性温平,味辛。

        2、《陕西中草药》:苦涩,平。

        3、《山西中草药》:甘,温。

【归       经】入肺经、胃经、肝经、肾经。

【功       效】祛除风湿,滋补肝肾,强筋壮骨,活血调经,止咳止血。

【临床应用】

        1、用于风湿痹痛:

        本品有祛风湿作用,适用于风湿痹痛,可配独活、桑寄生、牛膝等同用。

        2、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痛、脚膝痿弱无力:

        本品功能补肝肾、强筋骨,用治肾虚腰痛、肝肾亏损、脚膝无力,可配合金雀根跟菟丝子等药。

        3、用于咯血、吐血、衄血、月经过多等症

        本品有止血作用,对于咯血、吐血、衄血以及月经过多等症,都可配合止血药物同用。如外伤出血,可用鲜草捣烂外敷。

        4、此外本品配芡实等,还可用于肾炎、蛋白尿。

【处方用名】

        鹿蹄草;

        鹿含草;

        鹿衔草(洗净,晒干,切碎用)。

【用量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撒;或煎水洗。

【文献摘录】

《植物明十图考》:治吐血,通经,强筋健骨,补腰肾,生津液。

【形态特征】

        1、鹿衔草:

        多年生常绿草本,高12~26cm,全体无毛。根状茎细长,匍匐或斜生,节上具三角形鳞叶1,不定根纤细,由节部长出,略分枝。叶于基部丛生,4~8;叶柄长2.5~4cm,叶互生,节间极短,薄革质,圆形至卵圆形,长2~5cm,宽2~4cm,先端钝圆,基部圆或近平截,全缘或具不明显的疏锯齿,边缘略向叶背反卷,下面常呈灰蓝绿色,幼时尤显,脉网状,显著。花葶由叶丛中抽出,高17~25cm,具三棱,中部有鳞叶1~2,披针形,长6~10mm。总状花序具花9~13朵,每花具小苞片1,披针形,长6~9mm,与花梗近等长。花大,广钟形,直径15~20mm,花萼5深裂,裂片舌形至广披针形,长3~3.5mm,宽1~1.3mm,顶端急尖或圆钝;花冠广钟状,花瓣5,椭圆形或倒卵形,长8~10mm,宽6~8mm,先端钝圆,基部稍窄,白色或稍带粉红色;雄蕊10,花丝略弯曲,花药顶部孔裂,药孔突出成短管;雌蕊1,心皮5,子房上位,扁球形,5室,花柱肉质,弯曲,长约1cm,先端变粗,伸出花外,柱头头状,不明显5裂,蒴果扁球形,直径7~8mm,具5棱,胞背开裂。种子多数,小形,种皮两端凸出,胚乳肉质。花期4~6月。果期6~9月。

        2、圆叶鹿蹄草鹿衔草:

        多年生常绿草本,高14~35cm,全体无毛,根状茎细长横走,斜上,具细根及鳞叶;地上茎短,基生叶片3~6,革质较厚。叶互生,具长叶柄,长2~5cm,具棱,长卵形、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3.5~7cm,宽2.3~4cm,先端钝尖,有小突尖头,叶基广楔形,下延至叶柄,叶缘有稀疏小齿;叶表面深绿色,但叶脉附近常呈淡绿白色,叶背与叶柄均呈紫红色。花葶高15~30cm,近中部有1~2鳞片状叶或无;总状花序具花5~8朵;苞片线状披针形,长于花梗,花下垂,广钟状;萼5深裂,裂片卵状长圆形,顶端急尖或稍钝尖头,长4~5mm,宽1~1.5mm;花瓣黄绿色,边缘色较浅,广椭圆形,长7~10mm;雄蕊10,花丝扁平,下部较宽,花药椭圆形;雌蕊5心皮合成;子房上位,花柱斜向下,然后先端稍向上弯,柱头5浅裂,有柱头盘。蒴果扁圆球形,直径8~10mm。花期4~7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

        分布于河北、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陕西、甘肃、青海、云南、贵州、四川、西藏等地。朝鲜、日本、蒙古、前苏联也有。生于山谷林下或阴湿处。生于山谷溪沟旁或林下荫湿处。

【药材性状】

        鹿衔草干燥全草,茎紫褐色,稍具棱,并有皱纹,无毛,微有光泽。叶柄长,扁平而中央凹下,两边呈膜质状、常弯曲、无毛。叶片皱缩、稍破碎、上面紫红色、少有呈棕绿色者、光滑,下面紫红色、无毛、叶脉微突;纸质,易碎。有时可见花茎,上有数朵小花或扁球形棕色蒴果。气无,味微苦。以紫红色或紫褐色、无杂质者为佳。根茎细长。茎圆柱形或具纵棱,长10~30cm。叶基生,长卵圆形或近圆形,长2~8cm,先端圆或稍尖,全缘或有稀疏的小锯齿,边缘略反卷,上表面有时沿脉具白色的斑纹,下表面有时具白粉。总状花序有花4~10余朵;花半下垂,萼片5,舌形或卵状长圆形;花瓣5,早落,雄蕊10,花药基部有小角,顶孔开裂,花柱外露,有环状突起的柱头盘。蒴果扁球形,直径7~10mm,5纵裂,裂瓣边缘有蛛丝状毛。

【药材鉴别】

        鹿蹄草和普通鹿蹄草两者相似,仅后者较前者粗壮挺直而长,叶柄粗而直,叶片较大、花葶略粗,具5~8朵小花或扁球形蒴果,两者同等入药。

【显微鉴别】

        1、叶的横切面:

        (1)鹿蹄草:

        日本鹿蹄草主脉向叶的两面同样凸出,主脉上下方的表皮细胞较叶肉部分的表皮细胞大得多,且呈方形,角质层较厚,上表皮下具厚角细胞1~3列,下表皮内具厚角细胞5~7列,再向内为薄壁组织。维管束外韧型,木质部呈新月状,韧皮部狭。叶肉部分的表皮细胞长方形,下表皮可见气孔横切面,栅状组织不明显,海绵组织及薄壁细胞中有时可见草酸钙簇晶,直径16~26μm。

        (2)普通鹿蹄草:

        与上种主要区别为叶片厚约为上种的2倍左右,主脉向下方显著凸出,向叶表面仅微隆起,主脉上下方表皮细胞为长方形,角质层厚,簇晶大多数较上种为大,直径20~57μm。

        2、茎的横切面:

        (1)鹿蹄草横切面:

        类圆形,具1~3棱,表皮细胞近方形,角质层薄,皮层最外方为2~3列厚角细胞,细胞内含叶绿体,向内为6~8列薄壁细胞常含淀粉粒,单粒,圆形,脐点和层纹不明显,直径3~7μm;内皮层细胞较明显,长圆形,连成一圈。韧皮部狭窄;形成层成环;木质部连成一圈,髓线由1~2列细胞组成。髓部较大,边缘的薄壁细胞略木化,个别薄壁组织中含草酸钙簇晶,直径25~33μm。 

        (2)圆叶鹿蹄草横切面:

        与上种很相似薄壁细胞中含淀粉粒,单粒,圆形,脐点层纹也不明显,较大,直径6~17μm。草酸钙簇晶也较大,直径33~50μm。

        3、薄层层析:

        (1)样品制备:取本品粗粉各1克,加乙醇15毫升,水浴温浸20分钟,滤过,滤液置水浴上蒸干,加乙醇至成1ml,溶解后点样,以高熊果甙及异高熊果甙为对照品。

        (2)吸附剂:硅胶H(青岛)加0.5%CMC铺板,110℃活化半小时。

        (3)展开剂:乙酸乙酯。展距15ml。

        (4)显色剂:1%Gibbs乙醇液溶,喷雾后以氨水熏蒸。高熊果甙及异高熊果甙呈蓝色。

【名典鉴别】

        1、《滇南本草》:"性温平,味辛。治筋骨疼痛,痰炎之症。"

        2、《植物名实图考》:"鹿衔草铺地生绿叶、紫背,面有白缕,略似蕺菜而微长,根亦紫。"

        3、《中国药植志》:治虚痨,止咳。

        4、《重庆草药》:治虚弱痨病,咳嗽,白带。

        5、《四川常用中草药》:祛风除湿,止惊悸,盗汗。

        6、《陕西中草药》:补肾壮阳,调经活血,收敛止血。

【快速鉴别】

        1、鹿蹄草:全草长12~25cm或更长,全体无毛。茎很短,根状茎细长,近圆柱形,稍具棱条并有细纵皱纹,红棕色或紫棕色,微具光泽。基生叶数片,具长叶柄,略弯曲,叶柄扁平向中央凹入;叶薄革质,全缘或有疏锯齿,紫红色或棕绿色。偶可见花葶,总状花序顶生棕色花,蒴果扁球形棕褐色。气微,味淡微苦。

        2、普通鹿蹄草:较上种粗壮,挺立而长,14~30cm,全体无毛、棕绿色或浅红棕色。叶柄较上种粗而直立,叶片较上种大,草质较厚,椭圆形或长卵圆形,先端钝尖具小突尖头,叶基广楔形而下延。花序较上种粗而硬挺,具5~8朵棕色花或扁球形蒴果。

【化学成份】

        1、圆叶鹿蹄草:

        圆叶鹿蹄草全草含熊果酚甙7.93%,鞣质18%,及肾叶鹿蹄草甙、挥发油,还含蔗糖、蔗糖酶、苦杏仁酶等。干叶含高熊果酚甙、异高熊果酚甙。全草含高熊果甙、梅笠草素、N-苯基-2-萘胺、鹿蹄草素(甲基氢醌)、槲皮素、原儿茶酸和没食子酸。另报道叶含熊果甙,含量可达4.8%~7.93%,以9~10月含量较高。此外,尚含异高熊果甙、氢醌及鞣质等。也有报道含熊果酸、蔗糖、苦杏仁酶、挥发油及苦味质等。

        2、普通鹿蹄草:

        含鹿蹄草素即2,5-二羟基甲苯,山奈酚-3-O-葡萄糖甙,槲皮素-3-O-葡萄糖甙。

        3、鹿蹄草:

        含N-苯基-2-萘胺,伞形梅笠草素,高熊果酚甙,没食子酸,原儿茶酸,鹿蹄草素,槲皮素,没食子鞣质,肾叶鹿蹄草甙,6-O-没食子酰高熊果酚甙,金丝桃甙,没食子酰金丝桃甙。

        4、日本鹿蹄草:

        含鹿蹄草甙,高熊果酚甙,熊果酚甙,甲基熊果酚甙以及槲皮素,十一烷,β-谷甾醇,α3-谷甾醇,齐墩果酸,熊果酸。

        5、红花鹿蹄草:

        含高熊果酚甙、异高熊果酚甙,6-O-没食子酰高熊果酚甙,右旋儿茶精,左旋表儿茶精没食子酸酯,原矢车菊素B1及B3,原矢车菊素B2-3'-O-没食子酸酯,原矢车菊素B2-3,3'-O-没食子酸酯,金丝桃甙,金丝桃甙-2"-O-没食子酸酯。

【药理作用】

        1、对心血管的作用:

        普通鹿蹄草鹿蹄草浸剂对衰弱的蛙心有增加心肌收缩力,抗心律不齐的作用,但对正常离体蛙心作用不显著。它还可使犬、兔心肌收缩力增强,血管显著扩张,血压下降,叶的作用比根、茎强。用鹿蹄草的注射剂(0.25g/ml)灌注离体兔耳、前后肢及心脏,都可增加心流量,其中对兔心冠状血管的扩张作用强于对兔耳及前后肢血管的作用。鹿蹄草的注射剂灌注还能对抗去甲肾上腺素的血管收缩作用,使之扩张。以小鼠心肌摄取86Rb多少为指标,观察到鹿蹄草醚提液、醇提液、醚提液Ⅲ号结晶和醚提液Ⅴ及Ⅵ号液均可不同程度地增加小鼠心肌86Rb摄取量,有改善心肌营养性血流的作用。另外,鹿衔草水煎液也能明显增加小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和组织(肝、肾、脾、脑)血流量,并能明显升高血浆cAMP含量。

        2、抗菌作用:

        鹿衔草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福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及绿脓杆菌等有抑制作用,鹿蹄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宋内氏痢疾杆菌及大肠杆菌也均有抑制作用,其MIC分别为:12.5、12.5~50、20~50、50和100mcg/ml。

        3、抗孕作用:

        雌性小鼠每日服鹿衔草煎剂共10天,第5天起与雄鼠合笼共1月,抑制生育达100%。服药10~30天,可抑制发情期,引起子宫与卵巢萎缩。

        4、免疫促进作用:

        鹿衔草50%水煎液能提高活性E一玫瑰花结形成,1:20时的玫瑰花结形成率为34.5±1.48%,正常对照的花结形成率为21.8±2.15%。鹿衔草水煎液还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1:20时的转化率达65.0±0.5%,而生理盐水对照组的转化率为1.0±0.5%,PHA对照组(50个血凝单位)的转化率为76.0±1.O%。

        5、其它作用:

        熊果甙口服后在体内迅速水解产生氢酮,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在碱性尿中可游离出氢醌而有杀菌作用。但治疗尿路感染效力不强。在田鼠和小鸡的小肠中含有熊果酚及葡萄糖的共同主动转运系统,此系统对上述物质的亲和力受Na+增强,K+抑制。

【临床应用】

        临床用于咯血、衄血、子宫功能性出血,产后瘀滞腹痛,风湿性关节炎、慢性痢疾、过敏性皮炎和稻田皮炎等。孕妇忌服。

【栽培技术】繁殖方法:

        在9~10月,结合采收,连匍匐茎一齐扯起,分成单株,每株都要带有部分匍匐茎和须根。在选好的林下,把灌木杂草除去,不要翻动土层,开1.3m宽的畦,按行距25cm开小沟,深6~7cm,把幼苗放入沟里,每隔10cm放1株,斜靠沟壁,盖腐质上与地面齐平。栽后淋1次水。平时要勤除杂草,每年冬季要盖腐殖土拌石灰。喜较冷凉阴湿。土壤以有较多枯朽落叶而排水良好的腐殖质上较好,可在林下栽培。

【采收储藏】

        栽后3~4年采收,在9~10月结合分株进行。采大留小,扯密留稀,每隔6~10cm留苗1株。以后每隔1年,又可采收1次,除去杂草,晒至发软,堆积发汗,盖麻袋等物,使叶片变紫红或紫褐色后,晒或炕干。

【炮制方法】拣去杂质,筛去泥沙,洗净,稍润,切细,晒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鹿衔草的功效与作用
鹿衔草的功效与作用、禁忌和食用方法
鹿衔草的功效与作用、注意事项与禁忌、附方
中药材鹿衔草
鹿蹄草
“筋三草”+“膝四药” 专治腿脚不利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