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任景业:好的教学感觉不到“规则”的存在


 

分享式教育教学是将规则作为核心概念的。无论从创新角度、还是经济学的角度、还是作为一般的社会人来讲,规则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有的学校和老师将基本规则的建立作为实践分享式教育教学的第一步,是有一定道理的。《中国教师报》以“问计课堂规则”,连续发文,受到广大教师的赞誉。珠海陈旭校长说:“《教师报》登了一系列分享式教学主题的文章,给老师们实际操作有很好的帮助指导作用,也很有冲击力。”

读过这些文章,我想再感觉谈几点看法。

1   好的规则要顺应孩子的天性和大多数的愿望。

方法有优劣之分,规则有好坏之别。好的规则一定要顺应孩子的天性和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愿望。

制定规则首要的要重视人的天性。分享式教育教学认为,人有四大天性:好奇、好探究、好讲理、好分享。人的思维单元是“问题——思考——分享”。教学中规则制定也应当顺应孩子的天性,将教学单元与思维单元一致,展开教学。做到教学单元与思维单元一致。当问题提出后,我们要给孩子充分的思考时间,要给孩子分享的平台,而不能为了教学的秩序,禁止孩子开口说话。

有次听课,老师给孩子安排任务后,同桌的两个孩子便说起了话,老师转身拍打着他们的桌子说:“你们不要说话!”两个孩子立马住嘴。事后,我问孩子原由。他们俩人争着告诉我,我都没有听清楚老师的要求,不知道让我们做什么,便问同伴,结果同伴也没有听清。我们放大学生的思维过程,可以看出:不明老师的指令,让我做什么?产生了问题;于是,便回忆刚刚过去的场景,以便看能不能补上缺失的信息,这一过程在头脑中瞬间即逝,但人们会凭直觉去“回放”,去思考;尝试过后,仍然不清楚老师的指令,于是,便求助于同伴。学生的行为正是符合了“问题——思考——分享”的思维单元,正常而自然。而老师不明其理解,只好用强制让学生屈服。

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听到孩子说话声音小,老师们和孩子们往往会说:“声音能大一些吗?”

孩子分享后,让同学们提出建议。有的孩子会说:“你们配上动作就更好了。”

孩子在前面讲解板书的内容,有的同学会提议:“能不能躲开黑板,让大家看到你们写的内容?!”

……

正是这些看似一闪而过的“闲言碎语”,体现了师生共同的愿望,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学习利益。由此制定出的分享规则就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深扎于学生的心灵之中。这样的规则才有生命力和执行力。

2   好的教学感觉不到规则的存在。

有教师问我,做分享式教育教学是不是一定要先培训规则?我说:“不一定。”因为好的教学让人感觉不到规则的存在。这正如法律在保护我们的生活一样。正常生活的人们不会感觉到宪法的存在,也感受不到刑法的威严。

分享式教育教学提出16字教学原则“生之所能、行之自然,思之所欲,非逼非牵” ,倡议“一般人怎么学习就让孩子怎么学习”。希望减少教育教学中过度的人为设计,让孩子能像一般人一样思考。如是,我们的教育教学将是自然展开的。而不是在老师的指令和权威的逼迫下学习的。

如,我们倡导的小组学习。在我们正常人的学习中,思之不得或思之有得,基于本能的需要是会与同伴分享的。于是“小组”便自然产生了。从班级授课中集体学习的角度看,经过思考,正常情况下每个人都想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教师点名让学生一一发言分享,是典型的排队现象,无法满足每位学生好分享的天性。再看我们的日常生活,超市购物、排队缴费等我们一般人处理这类问题的方式,是多开几个窗口。这给我们解决教育教学中的“排队现象”提供了参考和启发。由此,我们多设小组,让大家在小组内分享,既解决了分享中的“排队问题”,又顺了孩子的天性,使成员间的想法得以完善和提升。如此,小组学习便不是教学中的人为设计的流程了,而是我们学习的自然需要。

 3.规则是对师生双方行为的约束和规范,同时也是思想自由的保障。

有人将规则等同于管理制度,视为对学生行为的约束,这是有欠公允的。虽然,制度是规则的一部分,但真正的民主,是用规则约束所有社会成员的行为。当然包括老师在内。有人说,“民主是对公权力的约束和限制”。从中可以发现,规则更多的是对权力的一种制衡。

我在观课中也常常发现。破坏规则的人往往是我们老师们。如,有的老师向学生宣布:“我们以后发言想说就说,不用举手。”真的等到学生站起想发言了,情况就不是象老师说的了。由于站起的往往不是一个人,面对如此新的场景,学生会稍有思忖,而老师又不解风情,于是会出手了:“某某某,你说。”原定的规则就这样被破坏了。在重庆,有位老师告诉我说:“学生不举手发言了,但他们站起身仍然会等我发布指令。”我随她到教室,将她推到教室外,看学生在没有老师指定的情况下如何发言。她才发现,学生不用她“审批”,发言一样有秩序,她大悟:原来破坏规则的是她自己。由此,也可以看出规则也是自由的保障,没有规则,规则随意变化,会让学生的行为无所适从。

3   用规则解放自己。

一切改革都是在解放自己。用规则可以解放自己,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

第一,一旦将我们的要求变成可执行的规则,便可以将我们的工作任务或要求让位给规则,让规则行使我们的职责;如,我们一旦建立了“不举手发言、想说就说”的规则,我们教师们就不用再去为选择哪个学生发言而伤脑筋。能省下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课堂中读懂学生,丰富自己的经验,提升自己的水平。

第二,一旦用规则规范了学生的行为,学生的行动会变成自觉的行为,遇事知道按规则去做,不再每次都需要教师时时叮嘱学生要做什么,应当怎么做。少了许多的唠叨,省力又省心。更重要的,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让学生行为规范,这是我们教育教学的追求。

4.名师经验“成文化”。

分享式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很大,但不是推倒已有,让一切重来。我希望教育跨界思维,要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处事为人、创新产品的研制改进、经济社会中效益分析等,社会土壤中汲取营养,寻找出路。当然,我们时代出现的历代名师名家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财富,我们更应加倍珍惜。因为名师教学也是有规则的。

名师的课堂规则常常是存于内心的,并不是公开的,这种规则是由他们多年的积累形成的习惯,并非操作机器使用的说明书写成明文的。这需要我们把名师的经验由“习惯”到“成文”,由“秘密”到“公开”。这有点像法学的发展史。法学的发展经由了一个由“秘密法”到“公开法”,由“习惯法”到“成文法”的过程。

王尚志教授曾谈到张思明老师的教学方法。张思明老师让学生调查贷款一览表是怎样做出的。学生怎么做?到银行去问。银行的人根本就不知道。说,同学啊,你们不用打听,这是商业秘密。学生一直找到总行。他们也不知道。结果学生回去就自己研究,互相交流,真把结果研究出来了。学生们分小组交流,还跑到银行,说:“你们不知道吧,我们给你们讲一讲这个表是怎么出来的。”一个总行的领导,非常开通,就安排一帮人听他们讲。学生讲得清清楚楚。王尚志教授说:“我觉得学习就应当这么个学法。”由此,是不是与我们提出的“问题——思考——分享”的教学单元相一致?

再如,名师是如何营造分享文化的?我们总结出八个字“微笑、轻声、躬身、多听”。吴正宪老师兴奋地说,“我就是这样做的。”

过去的大师的课、现在的名师的课,无疑是我们教育的财富,现在的探索着的一线老师的课堂也蕴含丰富的资源。天才并非天生。从天才人物身上和大众普通人身上找到可以汲取的财富,这是我们教育者的责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分享式教学谈一点看法
任景业:数学给我的影响
思考 探索 关注表达类课——记曹爱卫名师空间站研修活动
名师送教促提升 结对帮扶共进步——水城名师送教帮扶团走进许营镇中心小学
如何成为一名很“赞”的老师?
2022年度河南省“硕师计划”政治与体育组培训研修成果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