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新发现:干扰脑内杏仁核活动可促进消除恐惧记忆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恐惧记忆为何总是消散不掉?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禹永春课题组有新发现:他们的实验表明,将胚胎脑内抑制性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到成年动物的杏仁核中,可有效抑制恐惧记忆“再生长”,这也为消退恐惧记忆提供新策略。相关成果今日在线发表于《神经元》(Neuron)杂志。

禹永春研究员介绍,恐惧是高级的心理情绪,恐惧情绪赋予生命个体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可激发潜能、增强生存能力。不过,遭遇沉重打击后产生的恐惧情绪,潜伏于脑中,会留下难以磨灭的创伤性记忆;一旦为外物刺激,会引发强烈精神性疾病(即创伤后应激综合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PTSD”)。PTSD患者通常表现出强烈焦虑和抑郁,同时还可能伴有慢性疼痛、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与药物滥用(如毒品、烟草和酒精依赖)等情况。数据显示,80%的成年人在一生中至少经历一次创伤性事件,其中5%至10%有严重心理创伤,可诊断为PTSD患者。

负性恐惧记忆衍生为创伤性精神疾病时,一般通过心理干预、药物治疗来缓解症状。不过,这两种疗法效果并不显著。一旦停止治疗,负性恐惧记忆有可能被再次唤起,精神症状“卷土重来”。正因如此,如何抑制恐惧记忆的唤醒,成为脑科学研究面临的重要问题。

禹永春领衔的团队,设计实验新思路。专家介绍,大脑皮层有两类神经元,即兴奋性神经元、抑制性神经元。这两类神经元的协调放电平衡保证了大脑的正常活动。大脑的神经核团——杏仁核,是处理恐惧信息产生恐惧记忆的关键部位。受到强烈刺激后,杏仁核内神经元网络发生改变,达到了兴奋、抑制的新平衡,部分神经元被特异性地激活。

增强抑制过程是否有利于恐惧记忆的消退呢?

研究团队以小鼠为实验对象,将胚胎时期中间基底神经节隆起的抑制性神经元,移植到成年小鼠双侧杏仁核区域。研究人员通过声音结合足底电刺激方法,使小鼠获得强烈恐惧记忆;随后,给予小鼠恐惧消除训练(仅给予小鼠声音而不施加足底刺激)以抑制恐惧记忆。研究结果表明,恐惧消除训练可持久地压抑恐惧记忆的自发性恢复、以及恐惧记忆重唤醒。

有趣的是,团队还发现只有移植年轻的、未完全成熟状态的抑制性神经元,才能有效促进负性恐惧记忆的消退。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抑制性神经前体细胞在杏仁核移植后2周就与宿主神经元形成广泛的突触联系。移植的年轻神经元不仅可调节杏仁核的兴奋/抑制平衡,而且还可以增强宿主神经环路的突触可塑性。他们还证实,移植的年轻神经元可将成年杏仁核突触可塑性水平由成年状态转变为年轻的状态,使得负性恐惧记忆不易被唤起。

目前,胚胎抑制性神经元移植后,小鼠产生恐惧的能力并未受到影响。禹永春表示:“选择性地删除具有负面影响的恐惧记忆,有益于大脑健康。不过,该研究尚处于动物实验阶段,想要真正应用于临床,还有很长路要走。”

业内专家评价,这一研究不仅对深入理解杏仁核恐惧记忆环路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为创伤后应激综合症的治疗提供全新策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复旦大学研究提出消退恐惧记忆的新策略
复旦课题组:让大脑能选择性地“删除”恐惧记忆
上海脑科学家解开恐惧记忆“密码”
为什么带着情绪的记忆总是挥之不去
我们的恐惧从何而来?| 14张心理测试图片,揭露你最深的恐惧
消除恐惧记忆不再是幻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