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说历史不忍细读呢?

以下改编自笔者之前写过的东西,喜欢的点个赞,欢迎挑刺。

以下正文:

历史不忍细读·先秦

1、周公姬旦

有关周公的说法有三种。

其一,出自尚书·金滕之策,也就是所谓正统说法,文王的好儿子,武王的好弟弟,成王的好叔叔,周室好大臣……balabala

其二,出自史记·蒙恬列传,周公旦辅成王,功成身退后,有小人谗于成王,成王怒而周公旦奔楚,后因为成王看到了周公旦辅政时的自白书,于是杀言者而反周公旦。

其三,出自荀子,周公旦因成王年幼,于是称王而即天子位,后为子孙计而返政于成王。

三种说法,最理想主义也是最靠不住脚的就是第一种。且不说桐宫之囚和五帝禅位的前车之鉴,平心而论,结合当时实际情况,周公旦先是打平了三监之乱,把周人的势力拓展到了淮河流域,同时确定周室礼仪制度,封建汉阳诸姬(英、六、随等),又大封宗室功臣(鲁、齐、燕等)于王畿之外——这算是网罗人心找队友取而代之吧?

而且,第一种说法出自古文尚书,然而现存古文尚书一是孔壁藏书,二是东晋时史官梅氏所献——后者已经被清代训诂学狂人证实是司马昭老丈人王肃的西贝货,前者虽是古文,但应该是战国以后的遗物。

举个栗子,孔氏古文尚书有周公旦作诗鸱鸮于成王,这首诗被收录于诗三百里,然而孟子一书里谈到鸱鸮,却说不知道是谁写的……说明孟子没看过这书,也就是说书成于至少是孟子以后的事了。

第二种说法应当是较为合理的一种,周公兢兢业业辅政,天子亲政后借个由头搞一搞清算在朝臣里安插自己人,搞定以后再把出头的家伙一刀砍死,然后客串一把奥斯卡影帝,迎回蒙受不白之冤的老臣,顺手给自己刷一波声望,再把老臣捧得高高的,给一大堆不值钱的荣誉神马的——比如鲁国可以用天子礼乐。

这种情况是可以有的,比如,汉宣帝之于霍氏家族——霍光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然而一点都不妨碍对于霍氏余孽的清算。

而第三种,最现实的一种。证据也不是没有,不说前面提到的周公拉队友,单说鲁国一个侯国,可以用天子礼乐这回事,就不由得不让人想入非非。

天子礼乐=九锡加身,看看加过九锡的都是一些什么人:霍光以后,王莽、曹操、孙权、司马昭、桓玄、刘寄奴、萧道成、萧衍、侯景、陈霸先、高洋、杨坚、李渊、王世充……这些个权臣头子那个不是满口仁义道德的大善人(滑稽)?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2、骊山之难

宗周末年,幽王玩了一手烽火戏诸侯,讨了美人褒姒欢心,最后把自己玩死了……

以上源于史记·周本纪。

一个王朝完犊子了,不是因为神马的内因外因,完全是因为一个女人……是不是有点儿戏?

首先我们说一下犬戎这个民族。

不过先告诉我,第一次听到犬戎这个词,你觉得他来自哪个方向?

西北?

不好意思,回答错误。

犬戎,来自东南。证据有二。

左传·昭公四年:周幽为太室之盟,狄戎畔之。

太室者,太室山也,在现在河南省内。也符合宗周三百年专注东南的一贯传统。

第二,史书记载犬戎是申侯召来的,根据汉书·地理志,申在南阳宛县,而汉代南阳郡,属豫州,在襄阳以北,也就是河南境内。

而且,如果犬戎真的在王畿西北,隔着王畿千里,没有微信QQ,申侯是怎么及时联络到犬戎的。

其二,烽火戏诸侯,就从这五个字来看,本身槽点就已经有两个了。

烽火,最早出现在秦代,是长城驻军预防匈奴入寇用的。而且,骊山海拔低,如果不是连绵成片的烽火台,根本没卵用,然而现代考古并没有在骊山上找到烽火台遗迹。而吕氏春秋里对于用的也不是烽火,而是击鼓……

再然后,戏诸侯。首先,诸侯有远有近,有先来后到的,先来的看到没有战斗痕迹,直接拍拍屁股走人就是,或者给后边的人传个话也成啊,难不成这些人已经心理阴暗到一定要让你们和我一起遭一趟罪才成这种地步了?

再者,有关褒姒的记载,史记明显是在不负责任的扯淡。说褒姒是周厉王末年龙涎流出导致宫女怀孕,中间跨了宣王在位的四十六年,直到幽王三年,王之后宫见而爱之,以褒姒为后……

要么怀孕怀了四十多年,要么周幽王喜欢上了一个四五十岁的老太太……二选一反正都是鬼话。

所以真正的情况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可以自己脑补一下。

褒姒虽然因为宠爱而为后,所生之子伯服也被立为太子——然而除了可能有一些投机客,她是没有靠山的。而废王后申后以及申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平王——身后是有靠山的。

申后出自申国,申国是侯国。春秋之义——诸侯大者侯小者伯,所以申国在当时应当是个大国,不然申侯闺女也不会成为王后。

而自己外孙子的太子位被一个莫名其妙的女人的儿子抢了,做外公的自然不会善罢甘休,不管是出于政治还是亲情的考量。

而想要成功搞个大新闻,是需要帮手的。所以申侯先是联络了太室山里的犬戎,然后拉上了身为同姓的许文公,还有缯国(史书记载是鲁,然而鲁国一来距离太远,二来不合礼法不掺和,而鲁和曾在古文里近似,而曾又通缯,且地理位置接近),儿女亲家+投机客司徒郑桓公(郑武公妻申侯女,即为庄公母),以及心存怨望的申太子,加上一直眼馋河西之地的晋文侯。

大致的形势么,目测就是申太子做内应,然后里应外合诸侯联军弄死了自己老爹,顺便把黑锅栽到了犬戎和褒姒的头上。不过其中应该有过诸侯联军分赃不均,所以郑桓公不幸死在了骊山脚下,不过作为补偿,郑武公成功拿下了东迁后家门口的虢国。

不过事情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一来半路杀出了个秦国,二来虢公立携王于西,而平王的依靠力量诸侯联军——晋国没能拿到想要的河西,所以不想让平王留在丰镐,申国势力范围在南阳所以更不愿意让外孙远离自己——不便控制,郑国在桓公的时候就已经着手布局东方——再加上西方的秦国还有周携王,所以无兵可用的平王不得不东迁,也就是春秋里的那句话——周室东迁,晋郑是依。

所以周平王才会乐得大方,任由秦国在西边占领土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本质上就是让秦国和携王狗咬狗,教训一下趁火打劫赖在当地不走的狄戎,顺便恶心一下晋文侯。

所以为什么周室东迁之后式微,一来手头没兵没钱(周室债主鲁国,平王葬礼都是找鲁国借的钱),二来周平王弑父,本身就是对于宗周礼法的颠覆,所以周室威信自然无存,举个栗子就是身为东方诸侯伯长的鲁国,在春秋之时一直就对成周不冷不热,左传里春秋初年,不乏天子先使使慰鲁侯,然后鲁国才不咸不淡的回应一下,这种热脸贴冷屁股的情况。

3、公休仪拔葵去织

拔葵去织,语自董仲舒举贤良对策。大致的意思呢,就是说鲁穆公国相公休仪休妻,原因就是因为自己老婆织布织的太好,种地种的棒棒的,而国相大人表示你干的这么好,鲁国其他人怎么办,然后就把老婆休了……休了……了……

所以说国相大人,您老婆到底得有多能干,才能成功挤垮鲁国的织布粮食市场啊。

当然,历史不可能这么简单,公休仪不可能这么NC,任何政治行为都有其背后所蕴含的政治意义。

中国最早的确切纪年是在前841年,连续纪年开始于春秋元年(鲁隐公元年),而从左传末年(鲁哀公二十七年)到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中国有长达六十四年的无确切纪年的历史,对应春秋之末到战国之初。

而鲁穆公,就是处于这段时期的鲁国国君,对其生平,我们只能通过先秦诸子以及后人言论,外加考古发现,来进行还原。

鲁穆公号称鲁国的中兴令主,在位期间礼贤下士,曾重礼拜子思,以咨国事(见考古·鲁穆公问子思),同时允许墨翟在鲁国讲学授徒。

划重点,允许墨翟在鲁国开坛讲学,收授门徒。

彼时农家和墨家还没有分手,墨家除了代表中小生产者利益之外,还代表着小农小地主阶级的利益,而儒家,代表的则是大地主,亲亲相隐,宗族血缘,礼仪人伦,就是要让农民依靠血缘团结在一起,变成大地主,从而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毕竟单一小农的脆弱性在战国乱世下更能轻易得以体现。

而在这种背景下,国君邀请墨子来鲁国传道,而国相却公然搞了一出拔葵去织的休妻戏码……无疑便是一种政治表态,表明自己对于墨翟之徒的态度,同时做给下面的各级官员看,让官员们,心里有点B数。

历史不忍细读·西汉

1、周吕侯吕泽

周吕侯吕泽,汉高帝皇后吕雉的大哥,亲大哥。汉初分封功臣,因功被封为周吕侯,高帝八年病逝,谥号曰令武,高后二年追尊为吕悼武王,其子吕产袭为吕王,后改封梁王,为吕后称制间吕氏外戚三位诸侯王之一。

司马迁史记·列侯功臣年表,评价周吕侯为“发兵佐高祖定天下”。

请注意三个地方:发兵;佐高祖;定天下。

做个对比,刘邦的大管家萧何病逝,谥号为文终,史记评价为为“及佐兴王”;刘邦的首席重谋张良病逝,谥号为文成,史书评价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意思就是佐高祖定天下;诛杀诸吕,迎立代王的绛侯周勃,谥号为武,史记评价为“从高祖定天下”;至于那位身死族灭的淮阴侯……这个我们稍后再说。

学者里最严谨和最不严谨的,首推史家。因此我们看史书细节的时候,有必要像清代训诂学狂人一样抠字眼。所以首先,要明确的是,佐和从这两个字眼,别说是在秦汉之交的时候古代,就算是现代社会,意义也是完全不相同的。

佐的意思是辅佐,意味着你们两个人的关系是平等的,属于是合作伙伴,你看他不顺眼随时可以拍拍屁股走人。而从,则是属于上下级的隶属关系,就像现在公司里的老板和雇员一样,地位是有上下分别的。

汉初三杰的两位,萧何是刘邦的老朋友老乡,在刘邦发迹之前对他多有照顾,刘邦是亭长,萧何是主簿,算是同僚,甚至后者地位更要高于前者,而分封功臣定次序的时候萧何位列功臣第一,还是汉室第一个大满贯(赞拜不名、入进不趋、剑履及殿)的获奖者,所以可以用佐这个词;张良家族五世为韩相国,是拥有悠久历史和崇高地位的贵胄家族,本人投奔刘邦也算早,功劳大,又深得刘邦信任——史书记载高帝曾让张良任择一地以为万户侯——而且又很有自知之明的在天下安定后修仙去了,对刘邦没啥威胁,所以也就没有了政治上的清算和抹杀,当得起一个佐字。而相比之下,解过平城之围,当过太尉当过丞相,砍死诸吕迎立天子的绛侯周勃,谥号只是单字,身后名不过捞了一个从高祖定天下,谁优谁劣,自然高下立判。

然而,就是辣么流弊滴人,无论是史记还是汉书,完全没有单独的列传,生平事迹不详,生卒年月不详……

而且,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汉初很多食邑很多的列侯勋贵,如代相陈豨、东武贞侯郭蒙、大司马阳都敬候丁复、车骑将军建武肃侯靳翕、阳陵景侯傅宽等,统统没有单独列传,甚至于在史书里,也是言语不详……

网上曾经流传过一种说法,说汉室江山,有近一半是周吕侯打下来的。这种说法固然有所夸大,但是不容置疑,周吕侯的确为汉室江山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们拿韩信和周吕侯做个比较。两者麾下的将领,韩系名列史书的无疑要多得多,单独成传的也高于后者,但只是看食邑数量以及封侯数量,吕系明显优于韩系。(参照列侯功臣表)

而这也正好对应了之前史迁对于周吕侯的评价,“发兵佐高祖定天下”。

也就是说,周吕侯吕泽,给刘邦单独拉起了一系人马,而这些人也是因为吕泽而为刘邦所用,最后混到了汉室列侯的位置。

而另一点,关于太子废立问题。

刘邦不喜欢太子刘盈,而偏爱赵王刘如意,这个相信都有所耳闻。但是结果如何?无数大臣,如留候张良、御史大夫周昌(期期艾艾的由来之一)等屡次劝谏(见资治通鉴),最后商山四皓一锤定音,刘邦才算是绝了废太子的心思——总之正史上是这么说的。

不过问题来了,凭什么,诸多大臣,要为一个岌岌可危不受皇帝老子喜爱的太子说话,凭什么没有一个政治投机者为赵王刘如意张目,凭什么刘邦请不出山的商山四皓为了刘盈出山?

所以这里面,少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一个如同长平烈侯、冠军景桓侯之于戾太子刘据一样的强力后援。

这个人,就是周吕侯吕泽。

正是因为周吕侯的遗泽——尤其是韩信见废后庞大的军中影响力,所以让刘邦生出了尾大不去的忧虑,也正是因为周吕后的遗泽,所以刘盈的位子得以保全。不然就凭建成侯吕释之这种二流货色,吕后一个不受皇帝喜欢的女人,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RU kidding me?

有关周吕侯的功绩史书记载不详,除了一句楚汉争霸时收兵荥阳,另外就是死于高帝八年。而高帝八年,东西南三面都算平安无事,唯独北面因为韩王信余孽作乱而不宁,而这场祸乱史书不甚详细,但是考虑到作为刘邦二哥的代王刘仲都弃国而逃,惨烈程度可想而知。

而就在当年,刘邦任命陈豨为代国相,而此时因为代王人选没有确立,彼时代国包括代郡在内,有云中、雁门三郡共五十三县,构成了防御匈奴入寇的北方防线,所以陈豨事实上是以代相行诸侯王事,同时统管北方大小军务——所以后来陈豨叛乱声势浩大,叛军一度深入中原腹地打到山东聊城,可见陈豨当时职权之大。

那么问题来了,之前统管北方军务的人是谁?

结合上半年匈奴入寇的事实,以及周吕侯生卒年月,我们不难得出,周吕侯吕泽,死于高帝八年上半年,韩王信余孽及匈奴入寇。

然而就算周吕侯早死,其遗泽依旧能够庇护其家族十余年,撑过了太子废立风波,一直到高后称制的前几年,两次吕氏外戚权力的低峰期,就像尽管冠军景桓侯逝于元狩六年(前117年),长平烈侯病逝于元封五年(前106年),但是却一直能够庇护刘据直到巫蛊之祸(前89年),近20年时间。

然而这样强力的人物,却不能为人所知,所有相关痕迹完全春秋笔法一抹而过,原因也不难猜测,宗室元老诛灭诸吕,自然要确定这件行为的正义性,而任何与此种政治正确相违背的行为,都是不被允许的。

不过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证明了周吕侯的赫赫功勋,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有资格让人煞费苦心,若非其功劳滔天,怎么能让后人煞费苦心的在史书上抹杀淡化。

2、平城之败

高帝六年(前201年)秋,匈奴围韩王信于马邑(秦赵长城防线北),九月,信以马邑降匈奴,冒顿单于于是引兵过句注塞,攻太原,至晋阳。

然后次年,刘邦御驾亲征,展开了和匈奴的大撕逼。

然而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在刘邦御驾亲征关中总动员前,由于韩王信举国(韩国故地在河南,地狭人稠,是以刘邦以太原为韩国,令都马邑,以抗匈奴)而降,长城防线也因此崩溃,太原郡全境尽数沦陷,所以汉军北上,第一要务是要收复马邑、楼烦、晋阳在内的失地。

根据资治通鉴、史记记载,双方进军路线大致如下。

先是刘邦亲自带兵和韩王信硬杠了一场,在铜堤大胜,斩其将王喜,夺回了铜堤。然后兵败的韩王信又收兵和当地的二五仔曼丘臣、王黄、赵利,连同匈奴左右贤王万余骑兵,然后他们碰上了周勃,周勃成功吊打了他们,顺道降服了太原六城。又击韩信胡骑晋阳下,破之,下晋阳。后击韩信军於磐石,破之,追北八十里。

到了这一步,汉军北上的战略目标基本完成,长城以内的匈奴部队以及叛军基本上被清除完毕。

然而按照刘邦那种只占便宜不吃亏的老流氓脾气,自然不肯只满足于当前的战果,打算来一次扩大化,而损失惨重的冒顿单于也自然不甘心自身威望受损,所以将计就计,示敌以弱,也就有了后来的平城之败。

史书记载,汉悉兵三十二万北逐之,逾句注。帝先至平城,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围帝于白登七日。

看清楚,是汉兵在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以后出塞作战,然后刘邦领导的先头部队被困在了白登山。

不过下边的发展就比较奇幻了。

通鉴记载:帝用陈平秘计,使使间厚遗阏氏。阏氏谓单于曰:“balabala……汉朝皇帝有神灵庇护……”然后又因为二五仔带路党军队没来,所以冒顿心生疑虑,主动解围。

不过问题来了。首先,陈平使者是怎么在万军之中找到匈奴阏氏的,又是花费了多大代价说动了阏氏?而冒顿单于一世英主,会因为一个女人的言语,不管麾下左右贤王各路贵族的意见,白白的浪费了几万人命,然后就把刘邦放了?信不信贵族分分钟给你玩兵变啊?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还攻楼烦三城,因击胡骑平城下,所将卒当驰道为多,勃迁为太尉。”

所以答案出来了。不是单于脑残,也不是阏氏魅力有多大。完全就是因为,绛侯周勃带着军队,把冒顿给围了。

而且双方肯定也是发生了摩擦,然而结果肯定是匈奴输多赢少,不然也不会把刘邦给放了。

而且那时候是冬天,汉军固然冻死冻伤一大堆,匈奴人也未必好得了哪去。毕竟游牧比农耕更加脆弱,而且匈奴人口本就不多,四十万精骑齐出,草原上还有多少人照看牲畜,会有多少人饿死?与其这样双方僵持,不如早点退兵回草原,等来年开春再抢上一票。

这也符合游牧民族欺软怕硬的秉性,而来年也的确是发生了匈奴寇代的事件,周吕侯也就是在那时候挂掉的。

所以说平城之战,从全局来看,汉匈是打了一个平手,甚至于汉室还是占上风的——肃清了长城以内的二五仔,如果汉室真的惨败,匈奴人傻了才会和汉人和亲。

3、代王王后

问:文帝皇后何人?曰:窦氏女。

问:代王王后何人?曰:不知也。

其实我也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文帝为代王时,皇后并非是后来的窦皇后,太子也不是后来的景帝刘启,不然也不会在皇帝即位后,有司请早立皇后、太子。

史记·外戚世家:“代王独幸窦姬。”可见其并未被立为王后。

史书对于代王王后只有一句话记载:“而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

咦~~好浓的阴谋气息。

姓名不详,生平不详,就连所生四子也都不详……结合时代大背景,这位代王王后,十之八九,姓吕。

这并非是臆测。吕后执政时,为加强吕氏外戚力量,吕后下令,让吕氏之女嫁给刘氏之男。例如:赵幽王刘友,赵恭王刘恢,营陵侯、琅琊王、燕敬王刘泽,朱虚侯、城阳景王刘章……娶的老婆都姓吕。

列侯宗室联手诛灭诸吕,自然不可能允许一个姓吕的女人成为皇后,更不允许一个带有吕氏外戚血脉的太子成为皇帝,所以史书记载代王将要被立为天子时,踌躇而多疑,不光是因为怕勋贵大臣下套,更是因为要弄死自己老婆孩子。

4、霍去病暴毙、李陵兵败,以及巫蛊之祸中作壁上观的两位

霍去病射杀了李敢(李陵老爹李当户的弟弟),然后被武帝罚去出塞打仗,然后就暴毙了。

武帝泰山封禅,小冠军侯(霍去病遗腹子)前天还活蹦乱跳,后天就莫名其妙暴毙了。

戾太子刘据,太子正妃姓李,李陵的妹妹,李敢闺女。

李敢男李禹,有宠于太子。

皇帝让李陵给李广利运后勤,李陵不干,说自己手下的五千人都是棒棒哒,然后皇帝很开心,就让李陵带着五千步兵出塞了……

天汉二年秋,李陵步兵五千出塞,单于以八万兵围击之,兵败浚稽山。离当初霍系将领,浞野侯赵破奴被俘的地方不远。

李陵前脚力战被俘,后脚长安城风言李陵投敌,“群臣皆罪陵,上怒甚”,又有李陵教单于兵法的传言,武帝大怒,于是诛李陵家,直到后来才知道,教匈奴兵法者乃塞外都尉李续。

出塞那年,汉军三路发兵,李贰师、李陵、伏波将军陆博德。单于的八万人到底是怎么越过李广利的三万主力又做到不泄露消息的。

路博德乃是霍去病麾下知名老将,救援李陵的时候却失期,然而最后却并没有按律当斩,而是废为庶人,但不久之后就被下令官复强弩校尉,屯戍居延泽。

巫蛊之祸,霍光和任安,一个奉车都尉,天子近臣,一个北军护军使,统统作壁上观,甚至于任安干脆放跑了丞相刘屈氂,然后……刘据就果断地领便当了。

昭帝挂了以后,霍光宁肯立昌邑王刘贺,也不愿意立刘病己——别说霍光不知道刘贺是个什么货色。

所以说这里面的水很深啊~~


先占个坑,剩下的部分等笔者读完资治通鉴再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史闲谈录
勾搭上皇帝的丈母娘后,他被史书除名了
吕后杀了多少开国功臣
吕后称制
王立群读史记之吕后
清蒸汉朝(14)-煮酒论史-文化纵横-搜狐社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