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摭谈傅抱石的 “抱石皴”

文:徐国喜

傅抱石,20世纪中国画坛杰出的天才。徐悲鸿评张大千500年来第一人,而张大千称誉傅抱石800年来无此奇笔也。他不仅长于山水画和人物画,且在篆刻和书法艺术上造诣也很高,他的篆刻风格爽利劲健、率真雅正,早在日本留学期间便声名远播,被时人誉为“篆刻神手”。对于中国美术史,他也有开拓性的研究,博古通今,著述等身。傅抱石短暂的61个春秋,创作2000多幅国画和200多万字的美术史论巨著。其“雅正”的印学思想、豪放淋漓的“抱石皴”法等成就,为其赢得了国画家、美术史论家、篆刻家等誉称。他强化了国画的民族性,独创的“抱石皴”技法对现代山水画的创新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拓荒者的地位。

皴法是中国山水画特有的形式语言。“皴法”在无数画家的笔下游走,其形态也随着画家的生活环境、绘画思想、艺术修养、情感倾注在似与不似之中渐进、生发。无论皴法如何演变发展,都是沿着传统古法的足迹,不偏离中国画等等。笔墨的精神,化出新意。傅抱石创造的“抱石皴”也不例外。

一、山水画皴法的演变发展

何为“皴法”?《辞源》:“国画的一种绘法。先勾成山石树木轮廓,用侧笔蘸水墨染擦,以显脉络纹理及凹凸向背。”皴法从何而来?石涛说:“笔之于鼓也,开生面也;山之为形万状,则其开面非一端。”皴法是为了表现山峰的面貌但是山的形状千变万化,所以表现方法就不止一种。“峰与皴合,皴自峰生。”各样的皴法是画家根据山峰不同的形与质而创造出来的。从绘画技法层面界定:皴法是表现山石结构,营造出阴阳向背立体空间的一种绘画技法。根据山石不同的地质结构和树木表皮状态,加以概括而创造出来的表现程式皴法的种类一般以各自的形状而命名,也以创立画家而命名。故,皴法不仅只是一种绘画技法,它还是山水画家的“名片”。

皴法与山水画的发展同步。从隋唐之前山水画的“空勾无皴”到五代时期山水画的“皴染俱备”, 唐宋皴法的多样到元代皴法的简化……五代、两宋是山水画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皴法定型和发展的顶峰时期。从荆浩的“斧劈皴”、董源的“披麻皴”,到范宽的“雨点皴”、郭熙的“卷云皴”、李唐的“斧劈皴”“马牙皴”、马远和夏圭的“大斧劈皴”等,再到元代王蒙的“解索皴”、倪瓒的“折带皴”等,皴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进,在历代山水画家师法自然造化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山水画的精髓是山石的表现形式,故皴法是山水画的生命。山水画家在对自然景观再创造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地质地貌特点,变换皴法的表现形式。点、线、面是皴法的外在形式特征。大大小小的“点”按照不同的次序排列组合,形成一个有层次,有动感的“面”。如:“米点皴”将“横点”大小错落交叠,并在墨法上做文章,将原本枯燥单一的“点”组合成墨气淋漓、烟岚轻动的江南水乡景致。“线”的形态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线”在画家的笔下赋予了感情和生命,可变宽,可变窄,可滞涩,可流畅,通过画家运笔方式的变化带动线条的变化。如:董源的“长披麻”长长的线条生动地描绘出了南方葱茏的植被和茂密的山林。“面”的形态多种多样,圆形的“面”和方形的“面”等等。如:“斧劈皴”大块方形的“面”横披直下,表现出北方山石坚硬、挺拔的纹理特质。“点、线、面”仅仅是“皴法”的骨架,只有通过山水画家笔下多变的转化,浸润各自的文化内蕴,才能赋予“皴法”血肉之躯。故,皴法作为中国山水画不可或缺的技法,其重要性显而易见。皴法的演变发展随着山水画精神内涵和审美价值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二、“抱石皴”的孕育与诞生

“抱石皴”可以说是傅抱石对石涛绘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傅抱石一生追慕石涛,顶礼膜拜。他原名傅瑞麟,慕石涛而改名抱石。他从青年时代就开始研究石涛,苦心孤诣、殚精竭虑数十年,徜徉在石涛的艺术里,来来往往,咀嚼三昧,抱石的心似乎与石涛有了某种“相往还”的感应石涛充满生命力的笔墨“躁动”,传递给傅抱石的是抒发性灵为生命而歌的“墨醉”。他的“抱石皴”散笔纷披、纵情恣肆的笔法就留有石涛笔墨“躁动”的妙迹。除了倾心石涛外,傅抱石还潜心研习传统技法,包括马远、夏、倪瓒、王蒙、龚贤、梅清、石溪、程邃等诸家的皴法和笔法,他汲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1939年傅抱石入川,蜀中山水的“秀、润、幽、峻、奇”,变幻万端的云雾,葱郁蓊蒙的山色,为傅抱石的创作提供了变法的依据,生发出灵性。在重庆金刚坡,他激情勃发后,偶一为之的“散锋笔法”,以大笔侧锋“刷”,再以破锋“勾”,冲破中锋、侧锋等固有笔法的防线,任意驰骋,气足神完,撼人心魄,初具了“抱石皴”雏形。不拘泥于山水皴法之法理,冲破了中锋、侧锋、破锋的“散锋笔法”表现出不似自然山川,又能在酣畅淋漓的山川理中捕捉自然山水的真实面貌,看似抱石偶一为之,实则不然,其经历了不断尝试审慎探索逐渐成熟的历程。细细品鉴从1936年到1949年期间抱石的作品,可以找到其发展的轨迹和脉络,他完成了中国山水画史上笔法的第二次重大突破!用“散锋毛笔”,运“散锋笔法”,形成“抱石皴”。

从傅抱石早期的摹古作品《策杖携琴图》到重庆金刚坡时期的代表作《潇潇暮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长途写生作品《天池瀑布》,再到一系列的毛泽东诗意创作,可以观照到傅抱石的“抱石皴”不断完善、日趋成熟的发展历程。“有承有破,法我自立”“非古非今,亦古亦今”的旷世笔法——“抱石皴”的诞生,基于傅抱石哲学思辨、审美认知、技法实践的集大成,这里既有石涛 “我用我法”“法无定,定无法”“不走重复的路,不走蹈袭的路”的艺术思想的影响,也有对历代艺术大师精粹的汲取,还有傅抱石自身对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以及哲学、文学、诗歌、书法、篆刻综合文化学养的影响,更有他对艺术通古今之变的独到见解和大美境界的独特领悟。“抱石皴”就是在这种“造化”与“心源”的撞击中应运而生。

《天池瀑布》

三、“抱石皴”的审美特征

“散锋笔法”与“抱石皴”虽然同一血脉,但两者并不能等同,现今对“抱石皴”的研究,多将两者混为一。用 “散锋笔”,运“散锋笔法”,形成“抱石皴”,厘清三者之间的关联,于欣赏者无大碍,而于美术研习者则是借鉴、融通、纵深的先导。

“散锋笔”是傅抱石特殊的用笔——散锋毛笔,将毛笔中芯剪去部分,笔毫散开数簇,笔根平直。笔根及散开的笔锋横挥竖扫、信笔挥毫,侧锋挺秀、苍莽、险峭、枯涩;散锋洒脱、飘逸、迷茫和朦胧;笔根画出的线和块既苍且润,有“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之趣。独特的笔和笔形的运用,将毛笔的性能和潜力发挥到极致。“散锋笔法”是“抱石皴”的载体。傅抱石在运笔时加大了力度,利用破笔乱毫,将笔锋按倒,笔腹乃至笔根触纸,再略微捻转笔杆,笔毫自为散开,一锋分为数锋,形成了独特的笔形——散锋开花笔。傅抱石按倒笔锋,时而用散锋逆笔勾斫,斜势挥动,绘出山势的险峻;时而将笔锋横向勒出,刻画山岩的嶙峋;手指捻动笔杆,有时又轻提笔锋,提笔点、戳,点中有按,按中有揉,揉中加旋,旋后有扫,扫后又厾。丰富多变的散锋笔势,上下前后贯穿相连,铺衍出整体气势。“抱石皴”由“散锋毛笔”和“散锋笔法”生化而出。“抱石皴”皴法中,既含有“披麻皴”“劈裂皴”“乱柴皴”“荷叶皴”等皴法,又不限于某种皴法形式,是汲多种皴法之精华于一体,博大而独特的皴法。就表象而言,散锋笔法所产生的变幻无方的纯抽象的线面效果,仅是一种笔象与墨象,是“抱石皴”的形式美;就本体而言,那笔飞墨舞、酣畅淋漓、灵活飞动、千姿百态的皴笔,是山川与我并生之气魄,我与山川独往来之灵性,形与神、心与迹,达到了高度融通的内蕴美。

创作于1944年9月的《夏山图》,以散锋乱笔尽情挥写,组成了画面的有机节奏;“抱石皴”法,笔飞墨舞,随意纵横,将水、墨、色融为一体,浓墨处浓黑透亮,淡墨处秀逸而朦胧,达到了“物我两忘,离形去智”的超然境地。今藏于中国美术馆的《待细把江山图画》,以表现“华山天下险”雄姿为立意,作品没有具体表现华山的险峻,而是以飞动泼辣的“抱石皴”作“大块文章”,粗中有“细”、重中见“轻”,硬笔枯笔,散笔轻皴,如风驰电掣,运生出变化多姿的线条和长短相间的“飞白”,绝妙地再现出石纹的质感和微妙的变化。整个画面虚实相生,粗细相间,疏密有致,达到了既气势雄远而又神韵幽闲的效果,凸显出华山“高耸云端、壁立千仞、奇峭无伦”的“伟丈夫”气概。

《夏山图》

唯有“诗心”艺术家傅抱石,“往往醉后”醉心、醉情、醉感,肆意地活在他的艺术创作中;唯有“其命唯新”的核心思想,让傅抱石“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地挥洒出无限江山……唯有其眼高百代,特有的学养和内蕴,无比的创造力,才能熔炼出有独特印记的“抱石皴”。这也就是许多的后辈学“抱石皴”,仅得皮毛,而得不到其真传的缘故。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抱石皴纵论(上下)
傅抱石皴纵论(上)
抱石皴局部
一生好入名山游(山水) 傅抱石国画
傅抱石“散锋笔法”对传统中国画技法的突破
傅抱石所创“抱石皴”及金刚坡时期作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