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是枝裕和一点也不温暖,还很爱唱反调

 

是枝裕和凭借《小偷家族》斩获金棕榈大奖


《小偷家族》是大部分中国观众唯一有缘在大银幕上看到的是枝裕和作品。电影一上映, “眼泪”“治愈”“感动人心”的评价汹涌而来。这是是枝导演身上一直以来的标签,也符合他一贯温暖的笑容。


但在他的首部自传性随笔《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中,可以窥见一个反骨的是枝裕和,带着不同于“温暖”的锐度。



拉到文末进入虹膜微店购买,可以看到是枝裕和这个与我们认识的他截然不同的自我评价究竟是从何而来。


✉ 全日本声音最小的导演


在拍摄《第三度嫌疑人》时,主演役所广司评价说,是枝裕和是全日本声音最小的导演。他从不在片场发脾气,总是以谦卑的姿态和演员说话。


关于这一点,是枝裕和在《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中透露了缘由。

 

工作中的是枝裕和


在他初入职场的年代,大声呵斥、打骂下属等现象,现在看来显然是职权骚扰的行为随处可见。当时还是新人的他不满这股风气,于是用消极罢工来对抗,曾有一年时间没有去公司上班,独自一人跑到长野县的伊那小学,拍摄孩子们饲养小牛的校园生活。

 

是枝裕和与伊那小学的孩子们在一起

 

在拍摄过程中,他逐渐产生了将这个故事制作成节目的想法,只好硬着头皮回公司道歉,结果受到了前辈的严厉批评:


“对于想当导演的人来说,动不动就与同事争吵,还缺席工作,未免太脆弱了。导演这个职业,必须跟外部人员和演员进行强硬交涉。你这样很难成为导演。”


这番话让是枝裕和难以平静。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的做法,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的自负罢了。缺乏坚韧的精神,就无法成为真正的成年人,更没有资格站在创作的第一线。


如今当他成为片场的核心,他努力压低声音,用温和的话语来激励工作人员。他说,我也会发脾气,也经常生气,但没有人在被别人辱骂的情况下还能好好工作。


原来,他不是温柔,他只是足够坚韧。

 

✉ 电影不是用来审判人的


是枝裕和在书中自嘲,说自己是一个喜欢唱反调的人,不愿意站在正义的一方摇旗呐喊,也不想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谴责任何人。


他说:


“电影不是用来审判人的,导演不是上帝也不是法官。设计一个坏蛋可能会令故事世界更易于理解,但是不这样做,反而能让观众将电影中的问题带入日常生活中去思考。” 


所以在创作中,他坚持跳出黑白对立的单一模式,用灰色的视角记录世界。



《无人知晓》剧照

 

电影《无人知晓》的故事原型“西巢鸭弃婴事件”曾在日本轰动一时。独自抚养四个孩子的母亲结识了新恋人,因而离家出走,只是时不时地寄点生活费回家,其间一直由14岁的长子照顾弟弟妹妹,六个月后,两岁的小女儿不幸被长子的朋友殴打至死。


当媒体用 “身处地狱的孩子”“毫无责任的性爱”等耸动标题塑造一个“恶魔般的母亲”时,是枝裕和想到的却是:长子为何没有抛弃弟弟妹妹,甚至在妹妹口中,还是一个“温柔的哥哥”?


即便事件责任在母亲身上,但不可否认,是她独力养大了四个孩子。如果她长期虐待打骂孩子,那长子大概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妹妹们。是枝裕和猜想,他们母子间也拥有无法从报道中窥知的亲密关系。


所以在《无人知晓》这部电影中,我们看到妈妈和孩子们快乐地一起吃饭,细心地给女儿涂上指甲油。在被遗弃的六个月内,兄妹间共同分享喜悦和悲伤,也拥有只属于他们的成长和希望。



《小偷家族》剧照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从 “欺诈养老金”这则社会新闻中,人们大多想到的是谴责之声,而是枝裕和联想到的却是《小偷家族》里,没有血缘的家人挤在破旧的小屋中幸福地吃面的情景。


在他的影像世界里找不到一个纯粹的英雄或坏人,他只是如实地描述我们生活的这个世间。

 

✉ 日常中有着难以取代的珍贵之物


获得金棕榈大奖后,是枝裕和在回国后收到各种表彰邀请,但他都一一谢绝了。

他说:当今社会正被逐渐被吸入公权力掌控的 “宏大叙事”中去,而作为一个电影导演,他要与这种“宏大叙事”保持距离。


他的方式,便是不去追逐时代和人的变化,从自己微小的生活中编织故事。



是枝裕和与小演员城桧吏、佐佐木美结


是枝裕和的第二部作品《下一站,天国》,最主要的设定是逝者在去世后,会来到一个天国中转站,回答工作人员的问题:回望自己的人生,对你来说最幸福的回忆是什么?他原本的设想是,通过采访普通人,得到关于关东大地震、战争、奥运会等大事的回忆,从而拼贴出日本二十世纪的时代缩影。


然而最终收回的600份调查问卷中,绝大部分的答案都是细微的日常片段:小时候躺在妈妈温暖的膝头掏耳朵;在咖啡厅穿着新裙子为心爱的哥哥跳一支《红鞋子》的舞蹈;地震后和父母躲进竹林,与附近的孩子一起吃饭团、荡秋千。


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人们在乎的只是平凡的幸福。这让是枝裕和体会到:无法取代的珍贵之物不在日常生活之外,而蕴藏在日常的细枝末节里。



《下一站,天国》剧照

 

在《拍电影》一书中,是枝裕和说,电影并非高喊口号的东西,它是为了表达生命真实丰富的感受而存在的。


他说,他人生最幸福的记忆,是和女儿手牵手等在路口过马路时,女儿突然抬头问他:“爸爸,我长大后是不是没有办法嫁给你?”他眼眶一热,点点头,说:“是的。”


他最爱的食物是小时候和妈妈一起掰邻居玉米地里的玉米,炸成的玉米饼。


他不在电影里追求高深的哲学,也不去探究广袤的宇宙,只是执着地描绘人类普遍的困惑。比起有意义的死,他更在乎无意义却丰富的生。

 


《步履不停》剧照

 

这些生命的实感,就是《海街日记》中,三姐妹带着异母的小妹一起在梅子上细细密密地扎出小孔,酿一坛时光的美酒;


是《如父如子》中,父亲和孩子一块儿沐浴,挤在小小的浴缸里互相喷水打闹;


也是《小偷家族》里,各怀心事的一家人在夏夜里吵吵嚷嚷聚到院子里,去看被高楼广厦挡住的烟花。

 

《海街日记》剧照


这也是我们看完是枝裕和的电影,总是感到温暖,又感到心碎的原因。


生活从来不完美,有时候甚至近乎绝望。


但成长就是在无限接近绝望的感受中产生的,这才是人生的奇迹。是枝裕和如是说。


你能在这本书里,找到是枝裕和打动世界的所有理由。读过它的每个人,会更加热爱这广阔、深邃却又平凡的生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书岛札记36:日常之中有着难以取代的珍贵之物
SIFF导赏 | 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发出了对法律和道德的拷问
《何以为家》成“眼泪收割机”,竟然是因为他?
戛纳中国馆:贾樟柯对谈是枝裕和 电影大师亲身解读“拍电影”
弃子文化,在是枝裕和的电影里总有点小治愈
电影 | 《小偷家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