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曹魏是怎样一边大战吴蜀,一边压制匈奴、乌丸、鲜卑的?

曹魏能够一边大战吴蜀,一遍镇住北部边境的乌丸、鲜卑,一方面固然与乌丸力弱、鲜卑社会发展水平不高有关,另一方面则是选将得当的结果。曹魏北边名将田豫、牵招等人名声不彰,但战绩不在那些耳熟能详的将领之下。

自秦汉以来,中原政权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游牧民族循水草而居,往来飘忽不定,倘若中原政权处于国力强盛时,往往会组织十数万大军前往征讨,如秦始皇时期的将军蒙恬率军三十万北击匈奴并成功收复河套地区;汉武帝时期接连发动河西、漠南、漠北战役,一度远征至今蒙古国境内中部的杭爱山一带,对匈奴人造成重大打击。

反之,如果中原政权不具备大规模远征能力时,较务实的做法便是遣良将镇守边疆,也可对游牧民族起到震慑作用,比较有名的镇边名将如战国时赵国大将李牧和汉武帝时的飞将军李广,二人在任时匈奴人均避之数岁。汉末乃至三国鼎立时期,立国于中原北部的曹魏政权以自身实力为前提,对北方游牧民族或远征、或分化,最终也成功解决了游牧民族带来的威胁与隐患。

1
匈奴没落,东胡兴起

汉末,昔日强盛的匈奴人早已走向没落,无法对中原政权构成威胁。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五月,曹操受封为魏王,王都定在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当年七月,南匈奴单于呼厨泉前往邺城祝贺,曹操则趁机直接将呼厨泉扣留,又将南匈奴再分为五个部落,并派遣汉人作为司马进行监视[1],彼时的匈奴已经名存实亡,遭到汉人的全面压制与监管,处于一个十分卑微的时期。

匈奴虽已今非昔比,但当初受匈奴欺压的乌丸人与鲜卑人却因而迅速崛起。

王沈作《魏书》时曾对这两个新兴的游牧民族有一个大致介绍,乌丸人和鲜卑人原本是同一种族,都是当初被匈奴人打败的东胡后裔,他们与匈奴人的生活习性几乎无二,同样是善骑射、循水草而居。因为匈奴没落和汉末中原大乱,这两个民族没有敌手,逐渐兴盛,开始寇暴汉人城邑,杀略人民。特别是鲜卑人,实力已经堪比昔日的匈奴,鲜卑人“尽收匈奴故地,自云中、五原以东抵辽水,皆为鲜卑庭。数犯塞寇边,幽、并苦之”[2]

匈奴衰落后,鲜卑取而代之

如同当年匈奴人是汉朝大敌一样,这两个民族乘汉末天下大乱之时犯塞寇边,同样给日后的曹魏政权带来重大威胁与隐患。

曹魏在处理乌丸人与鲜卑人时分别采用了不同的策略。对实力弱些的乌丸人是武力征讨,在正式建立曹魏政权之前就曾有过两次远征乌丸人的战役。

第一次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远征乌丸的白狼山战役,这场远征的初衷是为了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进而统一北方。

汉末,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在官渡之战前属军阀袁绍的势力范围,袁绍十分重视与乌丸人的关系。当时乌丸首领主要有三位,分别是幽州境内辽西郡(郡治阳乐,今辽宁锦州义县)的蹋顿、辽东属国(治所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的峭王以及右北平郡(郡治土垠,今河北丰润以东)的汗鲁,袁绍曾制作印绶并擅自以汉献帝的名义册封三位首领为单于。

在这三位单于中,蹋顿的实力最强,也最为袁绍所看重厚待。除了封赏,袁绍还将族人中的适龄女子作为自己的女儿嫁与蹋顿,后来袁绍在与幽州军阀公孙瓒连年交战相持不下,蹋顿率军援助袁绍,合力将公孙瓒剿灭。

2
两次远征,重创乌丸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袁绍病故,曹操开始大举向北方进军。袁绍之子袁尚、袁熙无力抵挡曹军,节节败退,最终如丧家之犬一般向北投奔蹋顿,希望借乌丸人的力量夺回失地。

而曹操也打算彻底解决远遁的袁氏残余势力,其先行开凿平虏渠(运河名,故道在今河北青县与天津独流镇之间)、泉州渠(渠水名,起于今天津武清西南,上承今天津城区的海河)打通远征部队的粮道,并最终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春正式发动远征蹋顿的军事行动。

当年五月,远征部队抵达右北平郡的无终县(今天津蓟县),秋七月,沿海道路因为突发大水而无法通行,乌丸人又据守险要,远征军一时陷入僵局。

此时当地一位名叫田畴的流民首领向曹操指明了一条极为隐蔽的道路:原先的右北平郡治平冈县(今辽宁凌源西南)有着一条可以经卢龙(要塞名,今河北喜峰口附近的潘家口,是河北平原通往东北的交通要道)抵达乌丸人的据点柳城(今辽宁朝阳以南)的通道。

这条路已经损坏断绝了近两百年,但依然有小路可以通行,倘若能够秘密行军,从卢龙口越过白檀天险(今河北滦平东北),最终在乌丸人空虚的地方出现,那么必定可以打乌丸人一个措手不及。曹操采纳这一建议,先佯装撤退,并命人在水边、路旁竖立木牌,故意在上面写道:

方今暑夏,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复进军。[3]

乌丸人的侦察骑兵看到后信以为真,而曹军在田畴的引导下登上徐无山(山名,今河北玉田以北),出卢龙口,经过平冈县,翻过白狼山(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东境之白鹿山),最终于当年八月抵达至距柳城二百多里的地方。

面对突如其来的曹军,乌丸人十分吃惊,组织兵力仓促迎战。曹操登高远望,发现乌丸人的阵容不整,是进攻的绝佳时机。不过,此时远征部队的状况同样不容乐观:大军远道跋涉,辎重装备还都在后方,披盔戴甲的士兵很少,曹操身边的人都感到害怕。

此时大将张辽斗志高昂,“劝太祖战,气甚奋,太祖壮之,自以所持麾授辽”[4],除了张辽自愿担任先锋外,曹军大将张郃、徐晃等人以及曹纯率领的精锐骑兵部队虎豹骑全部参战。可以说,这是一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厮杀,更是一场双方都没有充分准备、但又都事关生死存亡的决战。

曹军发起冲锋后,张辽等人奋勇作战,迅速将阵容不整的乌丸军打得大败,就连包括蹋顿在内的许多乌丸名王都在阵前被斩杀,失去首领的乌丸大军迅速瓦解、投降。

张辽是白狼山之战的mvp

史载投降的胡人、汉人共计二十余万。袁尚、袁熙与残余的乌丸首领率领数千残兵逃往辽东(今辽宁大凌河以东地区),后被辽东太守公孙康斩杀,远征战役至此宣告结束。

值得一提的是,上天跟曹军开了一个玩笑:

曹军在战场上歼灭强敌,却在回军途中发生了严重的供给不足,当时二百里地之内找不到水源,军中粮草也已告罄,被迫杀马数千匹充饥,最后凿地三十余丈才获取水源[5],差点落得无敌自破的尴尬境地。

不过总的来说,这一次冒险远征是绝对值得的,曹操如愿以偿的剿灭了袁氏的最后势力,彻底平定了北方,同时给予乌丸人沉重打击,日后曹操在受封魏王后也可以高枕无忧的定都邺城。

《乌丸鲜卑东夷传》中同时提到,曹操在战后将已投降的幽、并等地乌丸人迁徙至中原地区加以安置,而后又对幽州三郡的乌丸骑兵进行收编,并率领这支部队东征西讨,三郡乌丸骑兵也因而成为天下名骑。此后曹军无论南下讨伐孙权,还是西征马超、张鲁,都不曾再受到来自北方乌丸人的威胁。

曹魏对乌丸人的第二次远征则发生在正式代汉前的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这一年夏四月,幽州代郡(郡治高柳,今山西阳高)、上谷(郡治沮阳,今河北怀来)两地的乌丸人发生叛乱,曹操之子曹彰前往征讨,在《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和同书《田豫传》中记载了战事详情:

曹彰率军刚刚进入涿郡(郡治涿县,今河北涿州),数千乌丸骑兵已经攻至,而此时的曹彰军尚未集结完毕,唯有步卒千人、骑数百匹,战场紧迫的态势堪比当年的其父远征。

曹彰采用大将田豫的计策,依托有利地形将车辆结成圆阵,士兵在阵中拉弓搭箭严阵以待,同时又在军阵空隙处设置疑兵,乌丸人见无法攻破便向远方撤退。

曹彰抓住战机进行追击,并亲自上阵搏杀,应声射倒的乌丸人前后连成一串。双方战事一度进行的十分激烈,战过半日,曹彰本人的铠甲都被射中了数箭,一直追击到距离代郡有二百多里的桑乾河(今河北阳原县以东)一带。

这个时候,军中的长史和众将认为部队远道而来,人马疲累,又有命令不许进入代郡,打算就此罢手。但曹彰力排众议,下令追击,经过了一天一夜的奔袭,魏军终于追上乌丸人并再次予以痛歼,斩杀俘获的敌人数以千计,一举平定叛乱。此时鲜卑人的首领轲比能目睹曹彰的英勇善战后感到畏惧,并主动要求臣服。

曹彰对乌桓的战绩很出色

就这样,北方乌丸人的第二次叛乱被建立政权前夕的曹魏再次以武力镇压。此后的乌丸人或与汉人同化,或被同种的鲜卑人吞并,基本退出了角逐北方的历史舞台。

3
良将镇边,分化鲜卑

如果说,曹魏建立政权前是通过“毕其功于一役”的军事远征来平定乌丸人的话,那么其在建立政权后则耗费了两代君王十数年的时间才彻底解除鲜卑人的隐患。

鲜卑人的首领轲比能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乌丸鲜卑东夷传》中提到诸多关于他的事迹:

汉末天下大乱,大量中原人逃难至鲜卑部落依附轲比能,并传授制造兵器铠甲的方法,轲比能本人也努力学习汉人文字,统率军队模仿汉人军制,设置军旗,以击鼓作为进退口令,可以说基本与汉人军队无二。乌丸人被曹彰平定后,轲比能向曹魏称臣进贡,曹丕在称帝前夕以献帝的名义册封轲比能为“附义王”。

曹丕于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正式称帝后,任命田豫为护乌丸校尉,持有代表曹魏朝廷的使节驻扎在昌平(今河北昌平东南)监护鲜卑人。

此后,曹魏与鲜卑人有着一段蜜月时期,因双方关系融洽,轲比能连续几年将己方鲜卑部落中的魏人遣返回幽州,并驱使大量牛马与曹魏贸易互市,如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出诸魏人在鲜卑者五百余家,还居代郡”;黄初三年(公元222年)“驱牛马七万余口交市,遣魏人千余家居上谷”。

黄初年间的曹魏幽州刺史崔林也主张与鲜卑人亲睦,不宜为边疆生事,他指出:

“此州与胡虏接,宜镇之以静,扰之则动其逆心,特为国家生北顾忧,以此为寄。”(《三国志·魏书·崔林传》)

崔林在任时,给予包括鲜卑人在内的胡人诸多优待,所以其“在官一期,寇窃寝息”[6],边境地区获得了安宁。

不过,崔林终因政治内斗遭到排挤,曹魏与鲜卑人的蜜月期并没有维持太长,双方在黄初四年(公元223年)以后还是发生隔阂并最终走向敌对。

隔阂的起因是护乌丸校尉田豫与护鲜卑校尉牵招在处理鲜卑部落内部冲突时明显有失公允,二人多次率军协助与轲比能敌对的鲜卑部落首领素利、步度根等人,致使轲比能连吃败仗,轲比能的兄弟苴罗侯在阻止步度根等人降魏时还被牵招所杀。轲比能托魏辅国将军鲜于辅向魏廷上疏状告田豫等人,但曹魏方面只是表面安抚,实则未加重视,导致轲比能十分不满,逐渐开始滋生叛意。

与崔林的做法完全相反,田豫、牵招等人在边疆地区故意挑起事端,而这种故意生事的行为其实也是得到了曹魏朝廷的默许,换言之,曹魏在对待鲜卑人的民族政策上发生了根本转变。

三国最被低估的名将,非田豫莫属

在鲜卑人的首领中,轲比能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每次劫掠财物,他都能平均分配,所以得众死力[7],他又效仿汉人军制,麾下控弦十余万骑,十多万鲜卑骑兵在轲比能的统领下所发挥的战力堪比吴、蜀,对曹魏政权足以构成巨大的军事威胁。

相反,此时的曹魏不具备大规模征讨的能力,这其中的缘由不难理解:

彼时三国疆域已经大体确立,但吴、蜀两国向曹魏发动了及其猛烈的攻势。蜀汉作为曹魏的死敌,诸葛武侯几乎无岁不征,虽然未曾得手,但也使得曹魏西境不宁;而孙吴与曹魏在江淮、襄樊一线的大小战事则更加频繁,加之与吴、蜀常年交手的先代宿将曹真、曹休、张郃等或病亡、或战殁,这一切都注定了曹魏无视吴、蜀前往大漠和十余万鲜卑骑兵进行决战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在这种条件下,任命田豫这样机巧善变的良将镇守边疆,不断寻求机会从内部分化、瓦解鲜卑人才是最为务实的手段。田豫本人也曾表明过对待鲜卑人的态度:

“(田豫)以戎狄为一,非中国之利,乃先构离之,使自为雠(仇)敌,互相攻伐。”(《田豫传》)

可以断定,挑唆鲜卑人内部冲突使其无法对曹魏构成威胁是田豫、牵招等人一直以来故意生事的根本目的,也是曹魏朝廷授予他们的一项重要使命。

4
暗杀酋长,解除隐患

结合《三国志·魏书》中的《文帝纪》《明帝纪》《田豫传》《牵招传》《梁习传》等诸多史料来看,曹魏分化、瓦解鲜卑人的“软打击”策略并非一番风顺,本非平庸之辈的轲比能也不能无视自己的实力被削弱,双方多次在战场上兵戎相见,并且互有胜败。

黄初五年(公元224年),田豫在协助鲜卑首领素利时被轲比能包围在马邑(城邑名,今山西朔县县城),一度处于险境。田豫“使司马建旌旗,鸣鼓吹,将步骑从南门出”[8],在南门虚张声势的偏军成功吸引了鲜卑人的注意后,他自己“将精锐自北门出”[9],最终南北魏军出其不意,打鲜卑人一个措手不及,并取得了“追讨二十余里,僵尸蔽地”[10]的战果。

黄初六年(公元225年)三月,并州刺史梁习出兵征讨鲜卑人,再次大破轲比能[11]

魏明帝曹睿太和二年(公元228年),田豫派遣翻译夏舍前往轲比能女婿郁筑鞬的部落进行策反,结果夏舍反被杀。

田豫于当年秋天讨伐郁筑鞬,在得胜回军至马邑时又一次被轲比能率领三万鲜卑军团团围困,前后共七天之久,直到与鲜卑人关系友好的上谷郡守阎志出面调解,轲比能才解围离去,而后在平州边塞的北面,鲜卑人被悄悄来援的牵招并州军“潜行扑讨,大斩首级”[12],又一次吃了败仗。

太和五年(公元231年),诸葛武侯发动第四次北伐战争,并派人远赴鲜卑部落进行联络,轲比能率军进至凉州原北地郡的石城旧址(今甘肃皋兰西北),与攻打今甘肃西和东北的祁山的蜀汉军遥相呼应。魏明帝曹睿下诏命牵招领军对鲜卑人进行讨伐,只不过征讨行动尚未开始,轲比能便返回大漠。

在随后的一年多时间中,曹魏方面出现了诸多的人事更迭:首先是任职二十余年、威震鲜卑的并州刺史梁习在太和二年调回朝廷,并于轲比能进军石城之前去世,并州刺史一职由毕轨继任。

轲比能在从石城退回大漠后,牵招与毕轨商议打算等到秋冬马肥之际集合各州郡兵力再进行讨伐,不过恰巧牵招也因病去世,计划没有实施。另外,起初接替崔林的曹魏幽州刺史王雄有意觊觎田豫的护乌丸校尉一职,便派出党羽四处诋毁其扰乱边境、为国生事,田豫因而亦遭排挤调离。

牵招及其子牵弘都奋战在抗胡第一线

在田豫调离以及牵招、梁习去世之后,新任护乌丸校尉王雄与并州刺史毕轨继续与鲜卑人对峙。

王雄继任后,基本延续崔林时期的怀柔做法,对鲜卑人抚以恩信,轲比能也多次入塞到幽州进献贡品,但双方已交手多年,彼此心知肚明,这一握手言和也仅仅是表面文章。

曹睿青龙元年(公元233年),轲比能主动出击,成功策反了居住在并州地区的昔日敌人、已经归顺曹魏的鲜卑首领步度根,并亲自率领一万骑兵前往迎接。

毕轨闻讯后遣将军苏尚、董弼率军阻击,两军在陉北楼烦(今山西西北部的保德、岢岚、宁武一带)展开大战,魏军大败,苏、董两位将军阵亡。曹魏朝廷对魏军战败一事极为重视,曹睿派遣骁骑将军秦朗调动魏中央军前往征讨,于当年冬十月将鲜卑人击败,轲比能将意图再次降魏的步度根杀死后又一次远遁漠北。

回顾自曹丕至曹睿的近十年中,鲜卑人在轲比能的率领下实力大增,数次犯塞寇边,曹魏幽州、并州等边境地区深受其害,魏军在与鲜卑人的交手中还出现了“田豫有马城之围,毕轨有陉北之败”[13]等军事失利。为了彻底解决这一威胁,护乌丸校尉王雄决定改用刺客暗杀。

青龙三年(公元235年),王雄招募了一个名叫韩龙的勇士,成功刺杀了轲比能。轲比能死后,曹魏趁机另立他的弟弟为首领,此后的鲜卑人失去统一领导,“种落离散,互相侵伐,强者远遁,弱者请服”[14],再也无法对曹魏政权构成威胁。虽然刺杀这一方式并不光彩,但将近十年的北部边疆隐患确实被一劳永逸的解决。

一代天骄轲比能竟被暗杀了

轲比能死后,为了保证北方边地的稳定,曹魏朝廷基本又恢复了先前不准边地官吏擅开衅事的民族政策。戏剧性的是,此后曹魏地方刺史对待鲜卑人的处理方式反而成了政治内斗的导火索。在《三国志·魏书·杜畿传》附《杜恕传》与裴松之注引的《杜氏新书》中就提到一事:

魏主曹芳嘉平元年(公元249年),鲜卑人某部落酋长的儿子无视曹魏方面的律法,未经关塞查验便带领几十名骑兵擅自进入幽州境内,曹魏幽州刺史杜恕下令处死一名鲜卑随从,但也未按规定向朝廷上报。

这件事被驻屯在蓟县(今北京城西南隅,魏幽州州治)、与杜恕不和的征北将军程喜得知,程喜上疏弹劾,意在借此事让杜恕出丑服软,但杜恕为人耿直拒绝认错,坚决认为“杀胡之事天下谓之是”,根本无需上报,加之其在朝廷时“以不得当世之和,故屡在外任”,即起初本就是因遭到排挤才被外派至地方担任刺史,朝中无人为其求情,最后朝廷下诏判处杜恕死罪,后念及其父杜畿的功劳改成贬为平民,被流放至章武郡(郡治东平舒,今河北大城北部、静海全境和天津市郊海河以南地区)

可悲的是,杜恕还曾得罪过司马懿,“与宣帝不相能,逐以幽死”[15],终身没有被重新启用的他于嘉平四年(公元252年)病逝,现今天津静海县东滩头发现的四座墓穴中的1号墓,经过考证,极有可能就是杜恕的墓穴。

除相继解决北方游牧民族乌丸人、鲜卑人的威胁隐患外,曹魏建立政权前后的十余年中,在西域问题上也基本延续了原汉朝的疆域与做法。黄初三年(公元222年)二月,西域鄯善、龟兹、于阗国遣使向曹魏进贡,此后西域通道重启,曹魏朝廷设“戊己校尉”一职管理西域。在《乌丸鲜卑东夷传》中亦载:

魏兴,西域虽不能尽至,其大国龟兹、于寘、康居、乌孙、疏勒、月氏、鄯善、车师之属,无岁不奉朝贡,略如汉氏故事。

应该说,曹魏作为一个没有做到完全统一的中原政权,在常年应对南方吴、蜀犯边的前提下,几代君王能够审时度势有针对性的采取策略,或率军远征强力镇压、或遣良将守边内部瓦解,成功消除了北部边疆乌丸、鲜卑这两个游牧民族所构成的巨大隐患,不但使自己免于南北两面腹背受敌,也为其后来的统一战争创造了一个安稳的后方保障。

注释:

1《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九》

2、7、13、14《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

3《三国志·魏书·田畴传》

4《三国志·魏书·张辽传》

5《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注引《曹瞒传》

6《三国志·魏书·崔林传》

8、9、10《三国志·魏书·田豫传》

11《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12《三国志·魏书·牵招传》

8、9《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

15《晋书·杜预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鲜卑简史:轲比能部落联盟
三国中不可忽略的六位民族英雄, 如果没有他们, 或许胡人一统天下
永远的鲜卑8
三国打成了一锅粥, 为何却没有外族入侵? 你看看是谁在镇守边疆
张飞是曹操的侄女婿
曹操、曹丕何等英雄,为何会生出曹叡这样如此败类的子孙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