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陶瓷鉴定要诀
古陶瓷鉴定要诀
 

一、古陶瓷鉴定四大要决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它是我国历代文化的结晶。喜爱古陶瓷艺术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鉴定的人却为数不多。因为,古陶瓷鉴定是一门综合的技术,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例如,要鉴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有所了解,才能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识甚至重量等方面入手。但是,鉴定时这几方面都不要偏废,如果仅重视一个方面,而忽视其它方面,就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对初学者来说,如能潜心钻研,循序渐进,掌握一些古陶瓷的鉴别方法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现将古陶瓷鉴定方法介绍如下:
  (一)根据各朝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匀。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洒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
  三国、两晋时的青瓷,其胎的瓷化程度比以前高,胎质更细洁坚硬;所施青釉要比商周时增厚。三国时青釉面多见缩釉现象,但晋代时釉面显得均匀,莹润度更加强了。
  唐三彩,胎色有两种。河南巩县的三彩胎为白色,坚硬洁白,火候高;西安唐三彩,为红泥质胎,胎质较松。前者生产彩色调最艳丽。
  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着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这种瓷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
  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也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媲美。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
  河北的定窑,其釉色是黑釉、紫釉、绿釉或白釉;其胎色一定是白色,胎土坚密细腻,胎骨较薄;施釉较薄,质感很强。如果是白釉,早期釉色白中闪青,中晚期釉色白中闪黄,曰“牙黄”色。
  宋代河南的汝窑,考古学家说的官汝窑,胎色是香灰胎,胎骨坚硬细腻;釉色有天蓝、天青等色,施釉肥厚,莹润如玉。
  宋代河南生产的钧窑,胎色有多种,有深灰胎、白中闪灰、白胎和淡黄色等。前两种色胎坚硬细洁,后两种胎质粗松。釉有天青、天蓝、豆青、月白等多种色调,但大致可分成“暗釉”和“亮釉”两大类釉系。前者施釉肥厚,后者施釉较薄。
  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时期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
  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乐时期胎厚,宣德时期胎薄。宣德时期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清康熙、雍正时期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
  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皿,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施,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瓷器最大的特点。
  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点,是我们鉴别古陶瓷的年代和窑口的可靠依据。
  (二)从各朝代陶瓷的纹饰去判断
  鉴定陶瓷,除了看其器皿的胎骨和釉色之外,纹饰的鉴定也很重要。瓷器上的纹饰就像一个人的衣冠,它有明显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我们鉴定古陶瓷时千万不要忽视它。
  中国古代陶瓷纹饰繁多,但按类别可分为人物、动物、植物和装饰四大类。
  纹饰本身有它的时代性,它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反映。例如,明代中期,正德年间,道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在社会广泛兴起,所以,瓷器上出现了八仙、八宝图、真武大帝、花捧回文、书写回文、仙人朝圣图等图案。又如,清代康熙皇帝吸取明亡的教训,对“尚武”和“习文”极为重视。所以,在瓷器图案中,“尚武”方面有各种各样的刀马人物和清装射猎图等出现;在“习文”方面,在瓷器上大量书写诗词,以文字作为图案装饰。
  作纹饰鉴定时,对不同时代要掌握其不同纹制手法。例如,三国时期的青瓷纹饰,相对较简朴,采用刻、划、印等几种手法,常见的多用水波纹、弦纹、斜方格纹、叶脉纹或印铺首等。
南北朝纹饰是不复杂的。常见有叶纹、弦纹、兽面纹、忍冬花纹、宝相花纹等,采用刻花、划花、印模和堆雕等多种手法;但主要流行的纹饰还是莲花瓣纹,有覆式,有仰式,变化多样。有的在整个器皿中使用,有的在器皿局部使用。莲花瓣纹的特点是:丰满肥硕,端庄自重。莲花瓣纹在瓷器中普遍使用,这和当时社会佛教的兴起有密切关系。
  又如我们最常见的云纹,元、明、清就有不同的“朵云”,只要细心研究,不难发现,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绘制方法。
  元代朵云纹,其绘法基本可分为两种。第一种,身绘成如意头状,多不对称,边大边小,其尾前段肥大,后半段细长,整个造型活像一条大头小蝌蚪在游动着。第二种,也绘一个不对称如意头为身,拖一长尾,尾的前段长出两个小头,其尾活像萌芽的种子根部,其如意头下的两个小头,又似两片小叶托着一朵盛开之花。明代宣德年间的朵云,又有变化,虽然也是绘如意头为身,但身上的飘带增多了;有的云头下飘出一云带,有的在云头左、右两边和尾部各飘出一条云带,有还在前者的绘法上在云头部再长出一云带;所绘如意头丰满肥壮,飘带瘦长,变化多样。明代中期,成化年间的如意云飘带较长,是如意云头长度的两倍,尾部的飘带又有增加突出的小小云块,和前期一条带状有所变化,云头又似露齿的兽面。到明代中期,万历时的朵云,又有三种形式:1、有飘带的朵云,飘带加粗、云头缩小。2、把云头拉成一块长云,朵云无头无尾,画工简单。3、绘一如意头云头,全身绘飘带数条,不分头尾。发展到清代初期,雍正时期,朵云头拉长,左、右飘带短而肥,形成菱角形状。原来的云头没有了,在云头上端、左右两边和尾部的飘带均变成了云头。再发展到乾隆年间,朵云头不是一个,而是几个相连在一起,形成“一串云”。朵云的云头写成“牛面形”,其尾部的飘带活像一撮须,或者把如意头拉长,成“S”形,或者拖至尾部。
  元、明、清三朝,朵云绘法艺术最高,给人以美的享受。总之,我们鉴定陶瓷纹饰时,必须对它的民族性和时代的特殊性有所了解,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判定每一件陶瓷的年代。
 (三)从各朝代陶瓷的造型去判断
  陶瓷鉴定,造型是一个重要依据。它有明显的时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会时期人们不同的审美观。
  例如,我们日常见到的盘口壶,三国时盘口与足显得较小,腹部以上部最大,有上重下轻之感。西晋时盘口与足相对放大,腹部显圆,给人以稳重感觉。东晋时盘口增大,颈粗而长,腹部丰大而修长,器形重心向下,各部比例恰当。延至南朝,壶颈和腹变得更加修长。
  青釉中的鸡头壶,形制演变也具特色。西晋时鸡头壶腹部为圆球状,最大直径在腹的中间,肩设双系,双系间饰鸡首和鸡尾,鸡首的流是实的,作装饰之用,盘口细而浅,颈短而小。东晋时鸡首壶器形增大,腹部、颈部相对加长,盘口增大而显深,肩部多设桥形系,肩部的鸡首也增长,从装饰到中间空成流而变为实用,鸡尾形成筒状直上,弯到壶的盘口相接为把,从装饰效果转到实用美。到南朝时,鸡首壶器身修长,盘口与颈部加高,执柄也高出盘口,腹部多刻划出覆式的莲瓣纹。
  唐、宋时期的执壶演变。唐代时腹部丰硕,口大颈短,直短流,外部为圆状或多棱状,平底无釉。这是唐代壶形的基本特征。但到了宋代,壶腹变得修长,颈细而高,流长略曲,执柄也增大,易于实用,其足一改唐代的平底而为圈足,整个器形变得秀丽轻巧。
  饭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器皿,一般人对它也许注意不多。其实。它的造型也是不断地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唐代的饭碗,一般是深腹,直口,实平足,胎厚,体重。宋代碗形比唐代变化较大,其胎骨变薄,足从唐代的平底改为圈足,利于使用,体形变得清秀轻巧。到元代,碗形整个变得厚重,碗壁的弧度较小,碗的圈足从宋代的高狭工整到低宽不规则,底足多无釉,中央有处凸尖状,形成很强烈的时代特征。明代的碗,口外撇,腹深而丰满,圈足较高,给人以古掘稳重之感。入清以后,特别是康熙时期,碗口外撇,但弧度没有明代大,腹深但显得瘦小,圈足开始变矮。到雍正以后,其圈足最下处,一改明代的平齐而向圆型(俗称“泥鳅背”)演变。
  又如,我们常见的口小、肩丰、圈足的梅瓶,它也随着不同时代而变化。宋代的梅瓶造型是小撇口,短颈,肩特别丰,身体修长,圈足,给人以古朴秀美之感。到元代,则改宋代时的小撇口为板唇口,短颈加高,从直统式小颈改为喇叭状,下身加粗,体形变大,到了明代早期,其口又改为卷唇口,肩丰而斜,下身略胖,改变了宋代的秀长身形,向平稳实用发展,这是梅瓶造型最美的时期。发展到清代雍正时的梅瓶,它以明代早期为式样,但其口往往略高于明代,和颈相接处像欠一定弧度似的,没有明代早期的那么好看。这时期的梅瓶,虽然丰肩,但肩的上部不是忽平就是下斜,下身又有所加粗,造型呆板,失去线条美,到清代后期,其造型更加呆板,更加粗糙。艺术欣赏价值也就更差了。
  笔筒是文房四宝之一。顺治年间的笔筒体形高,平底无釉,胎厚体厚。到唐熙年间,体形略为降低,这时候笔筒胎壁适中,底中央有一小圈下凹,涂白釉,凹圈外平坦,向外施一圈白釉,向内边的一圈则无釉。这种底形看上去似一玉璧形,所以,人们称之为"璧足"。但到了雍正、乾隆以后,笔筒变得胎体略宽,胎壁也略薄,其底也由“平底”、“璧足”改为“圈足”。
  不同的造型,打着鲜明的时代的印记。因此,认识、熟记各个时代器物的造型,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拿起一把“鸡头壶”,我们应该知道这种壶是三国,还是晋朝、南北朝的产物。说起“宫式碗”,则应该知道是明正德年间产品的一种造型。如果是“观音尊”、“棒槌瓶”、“花觚”、“太白缸”、“柳叶瓶”等等,这些都是清代康熙时期生产的器物。所以说,形制对古陶瓷鉴定是非常重要的。
  (四)从历代陶瓷的款识来判别
  款识也叫年款,是一件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心里、身的中部或口缘等部位,书写上某某皇帝的年号,如“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清雍正年制”等字样,以表示年记。这种年款,有一部分是专为宫廷烧造的,叫“官窑”款;有一部分是民间烧造的,叫“民窑”款。除了记年款,还有殿名款(如体和殿)、堂名款(如中和堂,这是唐熙皇帝在圆明园居住过的殿堂)、斋名款、轩名款、赞誉款、吉祥款、陶工款、供养款、干支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花样款(如白兔、双鱼、折枝花朵等),等等,这些都称为款识,是表示某个朝代生产的器物。款识的识别,是古陶瓷鉴定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已知陶瓷上最早的款识,应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瓷。商、周青铜器上铭文和徽号已经盛行,但在陶瓷上有官方款的,可以肯定是在陕西咸阳出土的一件秦代陶器上的“王”字。前些时候,广州中山五路发掘一处秦汉遗址,曾发现有带“官”字的陶片;在三元里一个西汉初年墓中,也发现有“居室”款。
  瓷器的款记一般都与官方有关。五代至北宋初,北方白瓷中常有“官”、“新官”的刻款;在宋代瓷器中,也见有“大观”、“政和”等带年号的款;在元代,景德镇的瓷器中常有“枢府”、“太禧”款识的。这些都是和官方用瓷有关的记年款。
  明代开国至清代末,有500多年,换了27个皇帝。这个时期的瓷器,普遍书写皇帝的年号。对于这些年号,我们在鉴定时,可以从中找出其规律性和特殊性。明清的款识最多,但伪款也特别多。所以,在鉴定时要多作比较,要注意每个朝代的字体、风格、每一笔画的特征,这样,才能准确地判断真伪。
  明清的记年款有一定的规律性。绝大部分的记年款,都写上国号和皇帝的年号。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仅有“隆庆”一朝写“年造”而不写“年制”。明代最早写款从永乐开始,但它的款识也仅写“永乐年制”四字篆书。“大明永乐年制”、“永乐年制”从未有楷书款,若有则是假款。从明宣德至清康熙的年号款,都是六字楷书款。但雍正一朝楷、篆书款同时使用,有六字款、四字款(即“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乾隆时款识,篆书盛行,楷书渐少。嘉庆、道光两朝以篆书款为主。但由咸丰至宣统三年,这四朝又恢复了楷书写款,篆书款已不使用了。这是明清款识的规律性。例如,同治时的写款应是楷书,而我们鉴定时发现一件同治瓷器的写款是篆书,那就应该对这件作品的真伪多打几个问号了。
  我们对历朝年款的风格和笔法,还应有中细致的了解。例如,明永乐款,真品是篆书写的,字体较小,字体结构严谨,刚健挺拔,起笔收笔处都呈尖状,转折笔呈圆角。但清代以后的仿制品,就不注意这些地方,其书写字体一般较大,起落笔处较圆,而笔画转角处又显方,有棱角。又如乾隆官窑六字篆书款,“清”字三点写法是与仿品不同;“乾”字左右旁下边十字篆书写法应是像个“5”字,而仿品往往把它倒过来(像“己”字);“年”字的第一、二笔,真品的篆书写法是字的两笔不连接,是一个开口部位,而仿品的篆书的上方笔画连接在一起;“制”字上方,人们称五出,而仿品往往把中间一横不上篆。这些都是不同朝代字体的特殊结构。
  鉴定古陶瓷,除了注意它的各朝写款的规律、风格和特征外,还要注意各朝写款的颜色。不同朝代使用颜料不同,其呈色也就一样。以青花料为例,明代至清代初期的青花款,在放大镜下可见其色下沉,周围有细小均匀的小气泡,清代后期的仿制品则没有这种特征。
  二、千峰翠色越窑瓷
  唐代瓷器既继承了两晋、南北朝的传统,又有了新的提高。特别是青瓷,有了新的飞跃。北方以邢窑白瓷为代表,南方以越窑青瓷为魅。越窑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清乾隆皇帝对于越窑瓷有“李唐越器人间无”的赞美诗句。乾隆皇帝的眼光不低,越窑瓷要不是瓷质细洁,釉色晶莹,似冰如玉,纹饰精美,是很难得到他这样高的评价的。唐代名人对越窑的评价很多。际龟蒙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顾况茶赋曰:“越泥似玉之瓯”;陆羽《茶经》称:“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孟郊赞:“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 用“千峰翠色”、“荷叶”来形容越窑的釉色之美,用“似玉”、“类玉”、“类冰”等来形容越窑胎质精细细洁,可见越窑瓷确实不同凡响。千峰翠色,过去没有更深一层理解它,概念认为就是一种绿色。从1987年在陕西扶风法门寺真身宝塔地宫出土唐代越窑青瓷,才真正揭开唐代越窑“千峰翠色”的真正涵义。它就是我们在文献记载中的“秘色瓷”,主体是青绿色,施釉均匀,釉面光亮明净,釉质细腻莹润,色泽清新鲜明。其绿的倾向是叶初长成的嫩绿色,少开纹片,胎釉不易剥落。“千峰翠色”是越窑青瓷釉色中的最高水平代表。在鉴定时,如果和浙江龙泉青瓷相比较,龙泉青瓷施釉厚,釉浑,有失透感;“秘色釉”施釉薄,釉均匀,表面光亮、明快、滋润,质感强,真有如冰似玉的美感。
  唐越窑青瓷的迅速发展,一是当时社会稳定,国泰民安;二是当地社会饮茶风尚盛行,越窑青瓷作为茶具很普遍。越窑瓷除了作茶具外,还作为酒具和乐器。据《乐府杂录》记载,唐时音乐师用瓷瓯作乐器:“率以邢瓯、越瓯共十二只,施加减水于其中,以筋击之,其音妙于方响。” 说明唐代时邢窑、越窑瓷质坚硬,瓷化程度极高。
  唐代越窑的主要烧造地点是浙江上虞县窑寺前、帐子山、凌湖,余姚县上林湖,慈溪县上岙湖、白洋湖窑等,温州、绍兴等地也大量烧造,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青瓷体系,烧造时间从唐到五代延至宋代。越窑瓷器当时烧造量很大,除了大量供应全国各地外,还有相当数量输出国外。
  唐代越窑瓷的胎釉由于时间不同,它的胎釉也不同。初唐时它还带有一些南北朝和隋代的特征,胎骨较松,气孔大,有粗糙感,胎骨厚重,胎色灰白色;釉色青中闪黄,玻璃质较重,开小纹片,胎和釉容易剥落,瓷化程度低于中晚唐时的瓷器。到中晚唐时,越窑瓷器胎釉有了很大进步。胎质淘炼精细,胎骨细洁坚硬,比前朝显得较薄,改变了初唐时的厚胎现象,气孔也少,胎色为灰色和淡灰色;釉色为绿中闪黄或较深的黄色,釉质莹润,但不透明,有“如冰似玉”之感。施釉技术比初唐有了很大提高,釉层薄而均匀,也较少开纹片,胎和釉能紧紧融粘为一体,瓷化程度已很高,叩之发出清脆的金属声,所以用来作乐器的越瓷,应是中晚唐时代的产品。
  唐代越窑的造型丰富多彩。常见有碗、碟、盘、钵、瓶、罐、壶、匙、灯、枕。文房用品有印盒、砚,化妆用品有粉盒等。
  碗是当时主要的日常用品。其形状有敞口、浅腹、折腰、平底的折腰碗;口腹外撇、璧形底的撇口碗;浅腹、平底的敛口碗;壁外斜的浅圈足的翻口碗。以上所述者均为圆口,但也有口缘为葵瓣口式或海棠式口的等等。从碗、盘器形可以看出初唐时器形比较简单,到中唐时形式繁杂多样,器底也在演变;早期器物底足多是平底;中期的器底中央下凹,形成一个像玉璧的底,叫璧形底;晚唐以后,器底又成了矮的圈足底。底足的这样变化,除了碗、盘外,其它瓶、壶、罐等也同样变化着。这也是我们鉴定越窑瓷器年代早晚的一个依据。
  执壶也是当时常用的物品,撇口、短颈、椭圆丰腹,还有瓜棱丰腹,平底或圈足,肩的上端设短流或长流,短流外削成六角形,长流的中上部往往下折,流的对称面,设一宽扁把。这种壶形稳重秀丽。早中期的壶身,显得矮圆丰满,晚期者腹部加高,颈也拉长了,向实用美演变。隋代壶是细长颈,脚收小,壶腹中部丰满,壶的重心在中部;而唐代壶的重心在下部。隋代壶的口以洗形口为多,而唐代壶的口为撇口(或称喇叭形口)。隋代壶分有流和无流两种,有的流仅是起装饰作用;而唐代壶流是实用的。隋代壶身形给人以瘦长之感,而唐壶有古拙秀美之态。
  鉴定唐代赵窑器时,往往见底部有四五处无釉的痕迹。有的大器皿,多达10多处。这是当时烧窑时普遍使用垫烧方法(或叫叠烧方法),入窑时用泥块垫在底部,烧成将泥块敲掉后留下的痕迹。如果是物盘、碗类,还可以逐件叠起来,以增加烧窑的数量。由于这种缘故,唐越窑器底显得特别厚,所以底部的厚度是口缘的两倍,垫烧痕迹周围往往有火石红斑。唐越窑瓷早期没有采用匣钵装烧,所以器和物的釉面常见粘上沙粒;到晚唐,烧窑技术提高,使用了匣钵装烧,器物和釉面光滑晶亮。
  唐越窑瓷器的纹饰按装饰方法有刻法、划花、印花、堆帖等多种。早期器物,以素身无纹饰为多,极少数为刻划花,但往往是简单的花草纹。到了晚唐,花纹图案增多,题材广泛,常见花卉纹有莲花、牡丹、卷草等,动物纹有龙纹、云龙纹、双游鱼纹、鸳鸯戏水、飞雁、双凤、小鸟、鹦鹉、飞蝶等,还有人物故事、山水流云等纹饰。这些纹饰图案,受当时社会时兴的金银器、铜器(特别是铜镜),以及丝织品的纹饰直接影响。唐代以后,越窑瓷器发展了线划图案技艺。它是用一杆非常尖细的工具划绘花纹,所划出的纹样非常精细,每一划像一条细线。如在碗内中央划一展翅飞翔的双凤鸟,在盒壁划双蝶纹、云龙纹、云鹤纹、缠枝纹,这些构图严密,划工熟练,线条流畅,是非常成功的佳作。
  三、色彩缤纷长沙窑
  湖南长沙窑又名铜官窑,是唐代南方规模巨大的青瓷窑场之一。长沙窑始于初唐。盛于中晚唐,终于五代,时间延续300多年。其烧制出来的瓷器品种丰富,美观精致,实用性强。这些瓷器在青釉下加绘彩色花纹,冲破唐以前单色青釉一统天下的局面,走出了一条崭新的发展之路。长沙窑是我国釉下彩绘的第一个里程碑,为唐以后的彩瓷发展奠定了基础,是我国彩瓷工艺的骄傲。
  长沙窑胎釉特征初唐时产品胎质较粗糙,欠坚硬,呈暗红色,有微微灰黄灰青色,釉层显薄,釉色青中发黄,有姜黄色倾向。唐中后期,胎色基本为深灰色或浅灰色,胎质较前坚硬精细,胎和釉粘结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瓷化程度已相当高。长沙窑的胎体,一般是粗厚的,和同时代的邢窑胎骨相比,相差很明显。釉色主要是青色釉,除此还有白釉和褐色釉等。青色釉中又分为青黄色和青绿色两种。釉质精细莹润,观察釉面可见表面布满无色细碎片,它细密、均匀、柔和分布,这也是真品的特征。釉的表面往往是不均匀的,一个器物中可见釉层厚薄不匀现象。
  长沙窑造型品种丰富,有盘、碟、碗、杯、洗、盆、瓶、罐、壶、枕、盒、文房用具、人物、动物、玩具等等,类别很多,式样繁杂。长沙窑产品中常见一种壶,侈唇、口宽、短直颈、溜肩、长腹,腹至脚底渐收,身有瓜棱形和长圆形,底足有一圈外撇,底可分平底、璧底、圈足。平底的是早期产品,璧底的略后,圈足最后。肩部设流,流分长曲流和短流两种,短流刀削六面或八面,显得古拙富有民间气息,很有时代特征。这种形式的短流,在同时代的越窑壶中也常有出现,流下的腹部往往绘有各种花纹,流的对称位置在颈的上端和肩之间设一扁形把。整个壶的造型给人以古拙大方,实用美观的感觉。
  长沙窑的雕塑艺术非常成功,有人物和动物。人物有贵妇人、胖小孩、弹琴仕女、吹箫少女、持物的男女老少、骑狮、骑马人等等。各种动物也很多,有威武的狮子,笨拙的大象,善走的奔马,勇猛的小狗,机敏的小兔,肥笨的小猪,温顺的绵羊,欢跃的小鸟等等,还有鸡、鹅、鸭等。这些雕塑都以简练手法塑造,虽然精细不足,但不失准确传神的形态,真是神态活现,令人喜爱。
  长沙窑的装饰艺术长沙窑属于青瓷体系,其装饰手法多样,有刻花、划花、镂刻、堆塑、印花、贴花、绘花等。绘花最富创造性,在釉上和釉下绘出各种花纹。这种釉上彩绘不是在烧好的有白釉的瓷胎上绘彩,而是将釉施在坯胎上,待釉阴干之后,直接在上面作彩画,入窑煅烧,一次性完成。这种釉上彩绘一般是绘彩云、彩山、彩带、彩斑、彩树叶等纹饰,这种彩绘,由于彩、釉交融在一起,所以显得自然、生动、流畅,有水墨画淋漓尽致的生气。
  釉下彩绘有两种。一是用彩色直接在坯胎上作画,然后加盖一层青釉在上,入窑高温煅烧而成。二是先在坯胎上刻划出花纹,在其上施彩色,然后罩上青釉,最后入窑烧成。彩绘的色彩,常见有褐色、绿色、粉蓝色、褐绿色或白色等。彩绘的纹饰常见有几何纹,如四方形、六方形、菱形、圆形等。还有云带纹、山峰纹之类,这种纹饰多用点彩而成,有的还绘成各种飞鸟、游龙、走兽、鱼纹、花卉、人物等。这些绘画,用笔简练,自然洒脱,具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开创了瓷器装饰艺术的新天地。
  模印、帖花也是长沙窑特有的风格。模印是往往先刻划需要的花纹,制成模子,有的是用刻有花纹的模子直接拍打在器物的坯胎上面,现出图案;有的是在薄泥片上压印出花纹,然后再施青釉,图案常有飞凤、飞鸟、飞雁、花蝶、狮子、走鹿、双鱼、武士等等。这些图案构图简洁,线条粗细得体,均匀有力,没有繁杂多余,呆板堆砌之感。
  长沙窑的地下遗物,江苏、浙江最多,其次是河南、陕西、安徽等地,近年在广州、香港市面发现很多出土文物,这是文物走私的结果。有时从一个走私分子手中就查出几十件之多。市场所见,价格相当便宜,因为器物本身多少有点不完美。
  四、稀世珍宝汝窑瓷
  名闻于世的宋代汝窑,一直受到中外文物界人士的赞扬。有的文献对宋代各窑的排列是柴、汝、官、哥、定。但柴窑是否存在,一直是个谜,时至今日,世人连一片破瓷片也未看到,更不用说完整的器物了。所以,宋代各窑的排名以“汝、官、哥、钧、定”较为合理。汝窑为何列为各窑之首?因为汝窑不仅是"官窑",仅供宫廷使用;而且“窑……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南宋人周辉《清波杂志》语),说明当时其身价已非一般。汝窑的产品要首先经过皇上亲自拣选,不合格者方许在市场出售,也就是说,合格的产品专供御用,其身价之高可想而知。汝窑虽然是为宫廷烧制使用,但是我认为汝窑初期烧制的作品,还是供民间应用的,由于烧制的器皿从造型到釉色有独特之处,得到当时统治者的赏识,后来统治者才指定该窑烧造贡瓷。我的意思是:汝窑生产的作品,可博分为民用和官用。早期生产的作品应属于民用汝瓷,到宫廷指定生产的作品,是属于“官汝”。“官汝”的作品,从造型到釉色比前期民用汝瓷又有了新的提高、飞跃,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汝窑瓷了。
  关于汝窑的产地,1985年以前一直认为是河南临汝县,把临汝窑产品分为贡瓷和民用两类:临汝为民用,汝窑为贡瓷。1985年,河南考古界人士终于在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发现了汝窑遗址。
汝窑的烧造时间,大约是宋徽宗的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往上推到哲宗的元祐元年(公元1085年)。这20年是汝窑受命于天子,烧造贡品的黄金时代。
  汝窑瓷胎质细腻,色如香灰,即灰中带白,有深灰、浅灰之分。胎骨坚硬,器壁较薄。由于胎土中含有微量铜元素,所以迎光照之,微见红色-这是汝窑的特征之一。如果是仿品,则没有这个特征。
  汝窑瓷的制作,如盘碗之类,多是满釉支烧。所以在器底常见细如芝麻的小支钉痕,五至七个不等,支钉的多少,则视其器皿的大小而定,器皿大则支钉多,支烧断痕可见香灰胎色,淡淡微黄闪白色为多。瓶类也有采用垫烧的。
  汝窑的釉色,有天蓝、天青、粉青、豆青及葱绿等,以天青为主,但有深浅之分。因为釉中配以玛瑙,所以玛瑙形成的结晶体使釉色蕴润,晶莹透亮,施釉肥厚如若堆脂。如用放大镜照之,釉内气泡大小分布均匀,如密布的明珠,其釉中的气泡与钧窑、官窑、哥窑釉的气泡相比较,它均匀多了。汝器釉质肥厚、莹润、冰透如脂,釉色如万里晨星,十分美丽。据文献记载,当时汝窑附近以盛产玛瑙出名。所以,使用玛瑙末为釉药也是自然之事。
  汝窑釉,有有纹和无纹之分。明初曹昭《格古要论》称:“汝窑出汝州,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 传世的汝窑瓷品极少,大多数是釉色有纹者。台北故宫藏有一个天青椭圆形水仙盆是无纹的。汝窑釉中纹片多无色。纹片又分为牛毛纹、柳叶纹、鱼子纹、蟹爪纹等。例如,蟹爪纹就是因为似蟹爪爬过的划痕而得名。
  传世的汝窑器,作为博中古的陈列品极少,常见的多是日用品,如盆、碗、盘、碟、盏托、洗、奁等。大器皿少见,以小件为多,盘、碗多是矮圈足,有微微外卷现象,满釉,底多见支钉痕迹。仿品圈足较直,没有外卷现象。
  汝窑器素身多,极少以花纹作装饰,印、刻划花纹的均没有。
  汝窑著称于世,一是造型端庄凝炼,形神兼备;二是釉色晶莹滋润,如脂似玉。这两者形成了清雅素静,蕴蓄秀美的艺术风格。有诗为证:“人巧久绝天难留,金盘玉碗世称宝。”
  汝窑瓷器烧制时间不长,一直都是贡物,民间很少流传。南宋时已属“难得”之物,视为珍品。到清雍正时前后,有仿汝窑器出现,据《南窑笔记》载:“今景德镇仿做用黑采釉,入青料少许,以不博泥为骨,多鱼子纹者,略得遗意矣。不泥者,不子素泥也。”但所仿造者,是白胎骨,不是香灰胎,胎也显厚,造型也没有宋时古雅大方的风格。由于仿品胎骨没有铜元素,因此迎光照之没有红色倾向。这些都是仿品的最大破绽。
  五、价值连城宋官窑
  1989年,香港某文物拍卖行曾拍卖一件距今七八百年的宋代官窑笔洗,成交价高达2200万港元。该笔洗为直矮身,呈六角葵花形,洗的中央内下凹,也现六棱角出戟纹,全身施粉青釉,釉色莹润,釉面布满金黄色纹片和无色小纹片,棱角凸出处和釉薄处现紫色。这是宋代官窑的代表作。
  宋代官窑瓷器和当时的汝窑瓷器一样,都是专为当时宫廷烧制的御用瓷器。宋代官窑烧窑地方有3个。最早的窑址在汴京(现河南开封),称汴京官窑或北宋官窑。据文献记载,烧制时间约在宋徽宗政和到宣和年间。宋南渡后,在浙江杭州凤凰山下设窑,曰修内司窑,也称“内窑”;后又在郊坛下立新窑,曰“郊坛下官窑”,窑址在今杭州市南郊的乌龟山,均袭故京遗制。
  官窑的瓷器造型大部分是仿商、周、秦、汉时代的青铜器的造型,形制古朴典雅,制作规整,以器形美见长。官窑的常见器型以碗、碟、盘、洗、杯为多,还有瓶类,但尺大的器型极少,多为小件器物。仿制品的器型往往很大。
  官窑胎土质均为灰黑胎和紫褐色,胎土坚密细致,所以成型后的胎壁很薄。官窑的釉色属于青釉系,天青色为正色,粉青色为最佳,还有炒米黄色、月白色、油灰色和大绿色等,但不论哪种呈色,其釉极肥厚。我们所见的官窑器物,胎壁似乎很厚,其实,釉层比胎骨还要厚得多。细看去釉质品物莹润澈,玉的质感很强,如用放大镜照之,可见釉内有细小的均匀的气泡,恰似粉末状浮于釉中。在釉里,常见有各式各样的纹片(也称“开片”、“裂纹”)。纹片分有色和无色两种。带金黄色的曰金线,无色的曰冰裂纹,还有蟹爪纹、梅花纹等。《遵生八笺》在谈到官窑纹片时说:“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最下。”这种说法似乎有个人的偏爱。官窑瓷器施釉方法和宋代汝窑一样,有圈足无釉、露胎的;有内外满釉,底部用支钉支烧,支钉妆痕多至五到十二个不等。露胎和支钉断痕处,色呈灰黑或黑色,所以官窑瓷器有“紫口铁足”之称。就是说,器物足露胎无釉的地方,胎黑如铁色。所谓“紫口”,就是器物入窑烧制时,其器物口向上仰,釉水下流,所以口缘部分釉较淡薄,现出胎骨故呈紫色。
  宋代官窑,因为是当时专为宫廷定烧用品或陈列物,在南宋时已“为世所珍”。现在所见的宋官窑瓷器,大部分在北京和台北故宫,以及国外一些大博物馆才有保存,在私人手中收藏的为数极少极少。
  元、明两代,仿制官窑瓷器成风。如今常见的用青花料书写六字款的官窑器,都是明代宣德、成化年间的仿品,嘉靖、万历时也有仿制。入清以后,直至解放前,官窑瓷器一直被大量仿制,但在形制、胎骨、釉色等方面与真品相去更远。这些仿制品,大部分出自江西景德镇,所以其胎骨是白色,不像宋代官窑的灰黑或紫褐色。清后期,也见有一种仿紫褐色胎的所谓官窑,但仔细一看,其紫褐色是在胎的表面涂上去,不是胎骨的真色,大多数仿品的胎很厚,所以拿在手中显得很重,近年来有一种灰黑色胎骨的仿制品,胎质粗糙,很容易看出是机器制出来的,不像过去用手工制的成品,洁净细腻,有一种内涵的质感。以上两种,在釉质上,仿品的施釉比真的显薄,没有肥厚莹润之感,缺乏一种玉质的美感。所以,我们对这样的赝品是不难鉴别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代审美文化与宋瓷境界
揭开古瓷器鉴定的几个秘技!
古陶瓷基础知识理论考试试卷
?瓷器=China?史上最全的中国瓷器知识
【中国古陶瓷鉴藏手册】 两宋陶瓷
马未都谈宋瓷:宋代陶瓷美学追求的高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