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埃及文明-艺术世界
素材  网络  编辑  沾花如雪
彭旺松-望虎松堂
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7世纪,埃及历经31个王朝,和近千年的外族统治,留下了丰富的文明遗产。古埃及文明以物质上的高度发达和宗教在各文化领域的渗透为主要特色。从第1王朝到第12王朝的800多年间,埃及没有遭受大规模的外族入侵,政治上的长期统一与稳定,使得中央集权制度得到高度发展,矗立在吉萨高原的金字塔,是王权鼎盛时期的标志;新王国时期,随着帝国的建立与扩张,宗教的大众化、仪式化,王权与神权更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神庙建筑进入一个辉煌期,那里不仅是神的居所,也是财富的储藏地,是各地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古埃及人最重要的理想是寻求和谐与实践永恒。神与人的关系是和谐的,人与社会的关系也是和谐的。古埃及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是大部分人的个人行为与当时的社会理想一致、双方都获得满足的时候。
这里展出了36件古埃及文物。它们给我们留下的最为深刻的印象,是古埃及人对石材的偏爱,“埃及人是在岩石上砍凿出他的艺术的。”这些作品凝聚着对永恒来世的向往。古埃及人认为生命就象日出日落一样循环往复,隔着地平线,人间与冥界在对称中共存共生。太阳在白天照耀人间,在夜晚光临冥界。死亡只是新生命的过渡阶段,生命可以穿越死亡的门槛。在古埃及人精心准备的来世生活中,我们看到一种追求永恒的梦想。金字塔、神庙、画棺、随葬俑……,都是追逐这个梦想而留下的痕迹。
把古埃及文献、艺术作品、考古遗址中浓缩的一切在时空大背景中一一展开,我们看到的是人类大家族的一支,在遥远的过去繁衍生息,他们与我们一样有着喜怒哀乐,一样的热爱生命,只不过是用对不朽来世的期望,来表达这一人类的永恒追求。 >>古埃及诸神>>图解  >>“埃及密码”中的“何露斯眼”
1、 女神大型雕塑
花岗岩,高 210厘米
新王国,第十八王朝,阿蒙霍特普(Amenhotep)三世(公元前1390-前1352年)
泰伯 (Tebe),穆特(Mut)女神庙或者阿蒙霍特普(Amenhotep)三世的陵殿
德罗维迪(1824年)收藏,编号 265
这件雕塑刻画了古埃及的医药之神赛克麦特(Sekhmet),她拥有女性的身体和雌狮的头。在古埃及语中,医药之神的名字意为“强大的女神”。她是一个战神,是代表太阳摧毁与治愈双重力量的象征,正因如此她成为医药的保护之神。神像头顶带有咄咄逼人的眼镜蛇的圆盘以及狮头,因为蛇和狮头都代表着太阳在大地上的影响力。
在古埃及,医生和兽医都被称为“医药神的祭司”。神像右手中的象形文字“ankh”,意为“生命”;而左手中的棍棒的外形与象形文字“uag”相同,意为 “绿色”,因为绿色代表着植物周而复始的生长,因此也是对生命的祝愿。在尼罗河涨水之前,人们举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平息女神”的仪式,其目的在于让炽热的太阳能给当年的农业带来好收成。在当地的神话中,由于人类的罪恶,赛克麦特神受太阳神拉之命大量杀戮人类。拉随后对自己的决定感到后悔,于是他在女神必经之路上洒满了啤酒,女神在饮酒之后变得安静下来,变成了一个慈善之神贝斯特,外形也变成了猫,喜欢舞蹈和歌声。
在阿蒙霍特普(Amenhotep)三世在位期间,埃及制作了大量的站姿和坐姿女神雕像,广泛分布于首都泰伯(Tebe)城、尼罗河西岸国王的陵殿内以及东岸的穆特( Mut)女神殿内。今天保存在都灵埃及博物馆内的赛克麦特女神像即来自这些地区,这些坐姿像都带有不同的名字和祈祷词,从一些古代图片资料中可以得知这些神像原来被安放在与女神有关的湖泊周围,这一系列雕像代表完整的祭祀祈祷词,表达了古埃及人要让自己的祈告永存的愿望。
2、 赛内吉姆的儿子孔苏之墓中的小金字塔
涂色石灰石,高64.4厘米,底座45.4 X 37.8厘米
新王国,第十九王朝,拉美西斯二世前期(公元前1279-前1250年)
德尔麦迪那(泰伯城)
德罗维迪(1824年)收藏,编号 1622
位于德尔麦迪那(Deir el-Medina)王陵内的墓穴由土砖构成主体,拥有金字塔的外形,外部加盖石材(石灰石),随后石材被染成黄色或者金色,代表太阳和能够带来生命力的阳光,而金字塔的外形可能也象征着阳光普照。对于金字塔的外形,人们还有其它的解释,比如它可能代表着古人的坟堆,只是后来因为采用形状规则的石材而变成了现在的金字塔形状。再比如,金字塔还可能是模仿周围小山的外形:在古埃及有关世界起源的神话中,太阳神拉赋予大地生命时,这些小山就从覆盖一切的水中渐渐升起;在古埃及语中,德尔麦迪那这座城市的名称即意为“太阳之城”。但不管怎样,作为法老陵墓的金字塔与太阳崇拜总是密不可分的。从古王国至中王国,它们广泛地分布于尼罗河西岸从吉萨(Giza)、萨卡拉(Saqqara)到法尤姆(Fayum)这些广大的区域内,太阳神拉保佑着这些法老的陵墓。后来王陵修建于泰伯(Tebe)城的山中,为数众多的法老、王后、王子的遗体和陪葬品隐形其中,而一些非王室的富人也开始在这附近修建自己的墓室,这些墓室用砖砌成金字塔形。
这件文物来自赛内吉姆的儿子孔苏的墓,在它朝向东方的一侧刻有科普锐(Khepry)蜣螂,代表初升的太阳神,而相对的另一侧刻有代表黄昏的太阳神鹰,它的前面是代表太阳摧毁之力的眼镜蛇女神。这个小金塔的其它两面分别刻着墓主人和他的家人,他们都呈跪姿,朝拜乘着神舟划过天际的太阳神阿图姆(Atum)。小金字塔仍保留着代表阳光的黄色,侧面残缺的部份可以看到雕刻工具留下的痕迹。
3、 祭司石棺盖上的头像
闪长岩,高55公分.
新王国,第十八王朝中期,约公元前1350年
泰伯(Tebe).
德罗维迪(1824年)收藏,编号 2207.
这个官员的石棺盖上刻有一尊美丽的头像,从上面刻的文字可以得知这位官员曾担任祭司,而从石棺中所有石材来自王室专用的沙漠石矿来推断,这位官员生前身居要职。这件作品的雕工精细,遵循第十八王朝流行的艺术风格,反映当时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达。在这一时期,埃及是当之无愧的帝国,它的国土南至尼罗河的发源地,东至叙利亚,与两河流域的重要商路相通。许多来自被征服小国的贡物都汇集到尼罗河河谷的法老宫殿中。这一时期产生的艺术品反映出宫廷生活的奢华,男塑像都无一例外的拥有细长的眼睛和线条温和的面容,而制作石像的匠人则恰到好处地将石材特有的光泽感凸显出来。
 
4、 纪念阿美内莫内之父的象形文字
涂色的石灰石,高71厘米,宽28厘米,厚15厘米
新王国,第二十王朝 – 拉美西斯时代(ramesside)(约公元前1300-前1100年)
斯奇亚帕莱里考古队(1905年),编号 6159
这一残片属于德尔麦迪那(Deir el-Medina)一位官员墓室内门左侧的石碑,分别在前面和侧面刻有文字。美丽的象形文字记录着保佑死者灵魂获得永生的神灵名字,文字从上至下排列,阅读顺序为从右向左。按照这一顺序,在右侧第一列首先提到了霍拉克迪神(Horakhty),他们的外形是雄鹰,分别代表初升和日落时的太阳神阿图姆(Atum),代表太阳神拉的创造力;奥西里斯神(Osiride)是“西方之主”,这里西方代表的是日落之后的世界;乌内弗神(Unnefer),是主宰永恒的神灵的名字。在第二列中刻有布塔神(Ptah)的名字,他是通过词语创造所有生灵的神;伊西斯(Iside)女神,保佑母亲和生育能力的神。如果石碑是完整的话,我们应该可以读到一长串食物和饮品的清单,前述的神灵将保证墓主人能得到这些东西。正是根据碑文的性质和所缺少的文字,我们可以推断石碑的长度缺少了三分之一。男像侧面的文字说明是死者的儿子,文中写道“您的至爱阿美内莫内(Amenemone)”。石碑上的男人身着长裙,举起双臂做膜拜状。碑文中包含的祝愿死者获得永生的内容以及雕刻的精细程度表明亡者生前的重要地位,他生活于德尔麦迪那(Deir el- Medina)的全盛时期。
5、 阿蒙霍特普一世法老的小塑像
涂色石灰石,高65厘米
新王朝,十九王朝,约公元前1200年
德尔麦迪那(泰伯城)
德罗维迪(1824年)收藏,编号 1372
这是阿蒙霍特普(Amenhotep) 一世法老的塑像,是他死后多年由后人供奉雕制而成的,同时供奉的还有他的母亲阿莫斯?奈费尔提蒂(Ahmose Nefertari)王后。这位法老被德尔麦迪那(Deir el-Medina)的手工艺匠人看成是自己的保护神。人们还为这对母子修建了神殿和宙宇,在祭典他们的活动中有为数众多的祭司、先知和颂诗者。普通百姓对他们二人的虔诚往往带有浓烈的个人色彩,把他们看成是充满智慧与热情的祖先,在家庭或村庄遇到困难时向他们祈祷请求帮助和建议,人们为他们供奉供案、精致器皿、石碑以及如此精美的塑像。这件作品表现法老坐在埃及王位上,他身着当地的传统服装:用带有皱折的布料制成的头巾(nemes),短裙(shendyt)。前额上的孔则是留给眼镜蛇的,它通常都胀鼓着脖子随时准备攻击。眼镜蛇代表着王权,总是出现在法老佩带的王冠上。阿蒙霍特普一世佩带着标志性的胡须,它借助两条挂在耳朵上的布条固定在下颌上。腿的两侧和底座上刻有美丽的象形文字,它们记录了法老继位时使用的名字,在名字前还有赞美之词“仁慈的神,两地之主(即组成埃及王国的上下埃及)”和“太阳神拉之子”。这座石像原来是按照埃及的传统加以着色,但我们现在看到的色彩可能不是原色,而是在它到达都灵之后重新被修复之后的颜色。
6、 祭司梅伦普塔的“方形雕像”
带纹理的石头,高40厘米
第二十五王朝(公元前747-前656年)
来源不详
德罗维迪(1824年)收藏,编号 3063
这是公元前八世纪孟菲(Menfi)的祭司梅伦普塔(Merenptah)的雕像。作品的雕刻方法忠实地反映了古埃及的传统工艺,即将石材的天然形状与人物的造型融为一体。正因如此雕像中的神、法老或官员们一般都背靠石柱,借助石材自身的重量来保证雕像的稳定,雕像上本来应该镂空的部分实际也有同样的功能,这也是雕塑艺术的一大特点,它始于公元前三千年,与公元前一千年开始逐渐流入尼罗河谷地区的古希腊和古罗马雕塑艺术风格有着明显的差异。后者的造型自由奔放、无拘无束,而前者则反映了一种理想化的理念,从这一角度而言, 梅伦普塔的塑像对埃及人来说是最佳的造型之一,通过塑像这位祭司可以让人们纪念“几百万年”,这也是当地人用来表达永生的一种说法,如同人的时间与石头形成的时间融为一体并延伸至未来的时空之中。这种被称为方形雕像的风格形成于中王朝,在这一时期确定了一些重要的文明形态,如艺术和文学随后也成为埃及文明传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梅伦普塔塑像创作于中王朝之后的一千五百年,但这种艺术风格依然被看成是埃及生活的基本要素,同时在塑像中还融入了祭司所生活的时代典型的写实手法。
7、 羚羊造型阿蒙神
砂岩,高60厘米,宽 110厘米
新王国,第十八王朝,阿蒙霍特普三世(公元前1390-前1352年)
泰伯,穆特(Mut)女神庙康苏(Khonsu)神殿
德罗维迪(1824年)收藏,编号 846
这个头像属于一个大型羚羊造型的阿蒙(Amon)神像,原雕像上的头顶上还有一个太阳盘和进攻状的眼镜蛇,两者都是太阳神拉的象征, 它们与泰伯(Tebe)强大的阿蒙神联合在一起,形成了阿蒙—拉神。雕像源自康苏(Khonsu)神殿,这座神殿位于泰伯(Tebe)为穆特(Mut)女神修建的神庙的中庭内。从十八王朝起,阿蒙、穆特和康苏就成为保佑王室的众神:强大的阿蒙神保护埃及国王对外出征时能凯旋而归,穆特在埃及语中意为“母亲”,她是阿蒙的妻子,保佑王室人丁兴旺,而康苏是他们的儿子,代表着神界的延续。羚羊造型的神像都安放在神殿的入口处以期起到保护作用,实际上埃及人称神殿为“per neter”, 意为“神的家”,必须得到很好的安全保障。除了羚羊雕塑之外,连接神殿的走廊还安置有狮身人面和狮身羚羊头的塑像,它们分别代表保护主神和君王的神灵。事实上,埃及所有的宗教建筑以及内部的装饰都是按照保护神灵安全的理念进行设计:厚重的墙、庄严的大门和门柱、高耸的石碑以及宽敞的神道。在神庙的内部排列着光线昏暗的多个神殿,将人们最终引向神庙中最神圣的地方——主殿,祭司们就是在这里举行供奉神灵的仪式。此外神庙还是一个代表宇宙的地方:圣湖象征着万物之初覆盖大地的水,带有群星图案的深蓝色天花板代表天空,莎草状的石柱象征尼罗河流域的植物以及生活在其间的各类生灵,而保卫这一切的则是伟大神灵在人间的化身——各种各样的神圣动物塑像。
 
8、 王后(左)和法老(右)的狮身人面像
a. 黑色花岗岩的复制品,长76厘米,高54厘米,原作(公元前1479-前1457年)
新王国,第十八王朝,哈特谢普苏特(Hatshepsut)王后执政时期(公元前1479-前1457年)
b. 玄武岩的复制品,长120厘米,高91厘米,原作第二十六王朝 (公元前570-前526年)
罗马,伊西斯神庙(原作)
由罗马市于1888年前赠送,编号7395(a) 7394 (b)
这是两件石膏复制品,原件分别于1856年和1883年在罗马被人们发现。这些雕塑是罗马人在公元后最初几个世纪里带到罗马城的,当时在古罗马帝国盛行对埃及女神伊西斯的崇拜,这些作品被用以装饰供奉女神的神庙。在重新发现这批雕塑之后,罗马市制作了它们的复制品赠送给都灵埃及博物馆,以便后者也能用这些复制品见证埃及文明在尼罗河河谷之外地区的传播。这两件塑像是埃及艺术的典型代表,它们的身体为狮子,而头部则是国王的塑像。较小作品的头像是哈特谢普苏特(Hatshepsut)王后,她也是古埃及王国中唯一一位拥有法老头衔的王后。她曾是图特摩斯(Thutmosi)二世的妻子,在丈夫去世之后因王子图特摩斯(Thutmosi)三世仍然年幼而登基执政。在塑像中她的造型、服饰以及用具都如同一位法老。她执政期间埃及经历了一个兴盛的王朝,在泰伯城(Tebe)修建了献给阿蒙神的雄伟石碑,此外在德伊埃尔巴哈里(Deir el-Bahari)为她修建的陵殿中记录了发往朋特(Punt)的商队。第二件作品是阿玛西(Amasi)法老的塑像,他生活在晚于哈特谢普苏特多个世纪的时代。当时由于地中海地区出现如腓尼基和希腊这样的新经济强国,埃及的国力受到了影响。不过在阿玛西统治的时代,沿袭古代传统的埃及艺术依然是人们模仿的对象。这两座狮身人面像都代表了太阳神拉在人间的权威,拉是生命永恒的源泉。类似这样含有守护和祈福生命的塑像几千年来一直被安放在通往埃及神庙的神路上,在古希腊人统治的托勒密王朝以及古罗马人统治的朝代中,它们还被放置在陵殿的入口处。直到今天,狮身人面像和代表法老文明的金字塔一直都是埃及文明的典型象征。
9、 梅莱特-瑟哥(Meret-Seger)女神小雕像
石灰石,高 39厘米,长45厘米,厚30厘米
新王国,第十九至二十王朝(约公元前1300-前1070年)
德尔麦迪那(泰伯)
德罗维迪(1824年)收藏,编号 957
梅莱特-瑟哥(Meret-Seger)女神 (她名字的含义为“喜爱寂静的人”)是泰伯(Tebe)地区陵墓的保护神,在国王山谷和王后山谷地区,她是修建陵墓工人们的保护神。在这里女神的形象是眼镜蛇身体和女性头像的组合,但有时女神的神像也可能完全是一条上身挺起、处于进攻状态的眼镜蛇。塑像头顶的孔有时用来加装头巾,同时还加有一个带牛角的太阳盘,这种造型与象征人丁兴旺的哈托尔(Hathor)牛身女神像类似;有的时候太阳盘边上还加上两根长羽毛。女神的头像有时也与姿态温和的盘卷蛇身结合在一起,神像身上雕刻的文字是修墓工人献给女神的祈祷辞,乞求她阻止毒蛇攻击他们,而这些祈祷和相应的供品可以平息女神的怒火,使其不再具有攻击性。此外在埃及人的厨房中还会摆放类似的小石像,用以驱除被食物引诱到厨房里的蛇。就像在所有的古老文化中一样,某些神灵具有双重秉性,蛇对于古埃及人来说也是如此:一方面它是繁育能力(蛇的脱皮被看成是获得新生)和具有攻击进犯之敌,具有强大力量(进攻姿势的眼镜蛇)的象征,正因为这些它经常出现在象征王权的标志中;而另一方面人们也惧怕它的毒性,古埃及人经常为它献上祈祷,平息它的怒火。
10、 献给何露斯(Horo)神之母伊西斯的塑像
雪白石灰石,高28厘米
第二十六至三十王朝晚期,约公元前600-前350年
来源不详
德罗维迪(1824年)收藏,编号 173
伊西斯女神被塑造成哺育膝下儿子何露斯(Horo)的形象,这种造型极为普通,突出了女神母性的特征以及“现世何露斯”、当权法老之母的象征。事实上伊西斯女神在埃及神话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且其影响也越过了尼罗河河谷地区。她是奥西里斯(Osiride)神的妻子,她丈夫奥西里斯神被凶恶的弟弟塞特(Seth)杀害,而她则让丈夫死而复生。她生下了儿子何露斯,并隐瞒着塞特,将儿子哺养成人,最后儿子报了杀父之仇,重新夺取了王位。正由于这个传奇故事,伊西斯贤妻良母的形象成为埃及完美女性的化身:在拥有无限神力的同时,她的身上集中了多位代表母性的古埃及神灵的特点:穆特(Mut)女神,她是阿蒙神的妻子;代表上天和繁育的女神哈托尔(Hathor);保佑农作物收成的女神雷内努特(Renenutet)。这尊塑像是信徒供奉给神殿的虔诚礼物,一般情况下这类塑像的尺寸并不大,用精美的石材或者铜制成,有时还刻有供奉者的祈祷词。而采用珍贵的雪花白色石灰石制成的神像因其独特的奶白色而显得更加宝贵。
 
 
16、 孔苏迪苏女祭司木棺盖(5张图,一张全图,其余为局部)
彩绘木,176厘米
第二十五王朝晚期,约公元前650年
泰伯
德罗维迪(1824年)收藏,编号 2229
这个木棺属于孔苏迪苏(Khonsudisu),她于十八王朝生活在泰伯(Tebe)。从外形上看木棺属于人形棺或者木乃伊形棺,这种造型实际是为了模仿棺内遗体的姿式:他们一般都平躺在棺内,两手平放在身体的两侧或者交叉放置于胸前。这类殡葬习俗始于公元前1500 年,取代了以前采用的侧卧埋葬方式。棺盖上雕有死者的面孔,用布条束起的长发一直延伸到胸前,耳朵露在外面,有时还带有彩色的装饰物。额头的装饰图案象征着展翅的鹰神何露斯,头顶的叶冠围绕着甲虫形的旭日神凯布利(Khepry),它的两侧分别是代表东方和西方的字形。头顶的象形文字含义如下:“凯布利,东方与西方之主”,在这里东方与西方分别代表太阳升起和落下的地方。塑像的肩膀和胸部被埃及人称为乌瑟克(usekh)的大披肩覆盖,上面的图案代表着由多种五彩宝石串成的大项链,有时这种项链也可能是由红色的动物角制成。这些绚丽的色彩除了美观之外,还象征着丰富的水中世界、植物、天空、太阳以及阳光,这些都是对亡者能够获得永生的祝愿。在披肩下是奴特(Nut)女神,她用何露斯神的鹰翅保护死者的身体 ,在木棺的最下端还有一位女神,她是艾希斯,也用何露斯神的鹰翅保护死者的脚。两位女神之间的图案分层排列,每个方块中的场景均与宗教有关。在上层的图案中有一系列的神:文字神托特陪伴者死者;死者身后的天平是用来称她心脏的重量,这也是埃及宗教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份,天神会通过这种方式来判定死者生前的善恶以及能否获得永生。紧接下来的一层图案的正中央摆着制作死者木乃伊的桌子,犬形神阿努比斯正在为遗体进入另一个世界做准备。阿努比(Anubi)神的形象同样也出现在靠近死者脚下的位置,位于艾希斯女神的下方。木棺盖上其他的图形及象形文字都与古埃及灵界的诸神有关,靠近木棺脚部的房子外面还有一个牛神Apis,他身背亡者飞跑, 这也象征着死者能够在另一个世界获得新生,此外在祭文中还有定天柱,这是灵界之主奥西里斯的象征符号。
17、 莎草纸祭文“亡者之书”
带书画的莎草纸,长109厘米,宽39厘米
托勒密王朝(公元前三世纪——一世纪)
泰伯(Tebe)
德罗维迪(1824年)收藏,编号 1807
“亡者之书”指的是祭文,它一般写在莎草纸上,从十八王朝起就被放在棺椁内或木乃伊旁。祭文中包括一系列与宗教或魔幻术相关的咒语,它们可以保证死者的灵魂顺利进入灵界。在古埃及的语言中,“亡者之书”的含义事实上就是“重见天日之书”。进入灵界的旅程分为几个重要阶段,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来到奥西里斯的面前接受最后的审判,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获得永生。每部“亡者之书”都分为193“章”,其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就是与文字相搭配的插图,它们色彩鲜艳,线条精细,着重细节的刻画,即使从内容上已经限定了一定的格式,但从构图上却不失活泼,因此每幅插图都称得上是一幅杰作。祭文开篇的章节涉及葬礼,其中包括许多驱除死者敌人的咒语和经文;接下来是亡灵重见天日以及前往奥西里斯主持的审判旅程,到达终点之后接受奥西里斯的审判,图片中展示的祭文片断就是这一审判场景,又被人称为“称量灵魂”。审判在“真理大厅”里进行,大厅的立柱均呈莎草状,左侧是木乃伊造型的奥西里斯头戴阿提夫(atef)王冠,,手执权杖和长柄宫扇;画面的上方是42位头戴代表真理的羽毛的法官,正中央的是阿努比(Anubi)神,他在天平的一侧放入死者的心脏(智慧和意志的起源地),另一侧放上代表真理的羽毛,最后是文字神托特记录称量的结果:如果死者的心脏因罪恶多端而超重,旁边的狮身鳄鱼首恶魔就会吃掉死者的心脏;如果称量合格,死者的亡灵就会在灵界过上幸福的生活:在画面中肥沃的土地上丰衣足食。
 
18、 心形蜣螂(2图,全图与局部图)
Pietra verdastra; lungh.  cm.5,7  e largh. cm 4,18.
Età tarda,XXVI dinastia, 600 a.C. circa.
Tebe.
德罗维迪(1824年)收藏  编号 5995
蜣螂表达了“来到人间”的抽象概念,与代表初升太阳的凯布利(Khepry)神一起,成为专门用来表达重生的象征标志。就像蜣螂推着内有虫卵、并从中产生新生命的粪团一样, 凯布利神在天空中推着太阳,让其每天从东方升起。蜣螂形的护身符在古埃及广为流传,它替活着的人驱邪、担保死去的人之灵魂获得新生。从新王国开始,一种用代表灵魂再生的绿色石头制成的“心脏”蜣螂被放入木乃伊的胸腔靠近心脏的位置,它的尺寸大约有六厘米。在古埃及人看来,心脏是人类知识的发源地,因此人体被制成木乃伊之后心脏仍被保留在原来的位置。心脏蜣螂的造型自然而逼真,背部、头部以及脚的细节都以非常写实的风格雕刻出来。在椭圆形的底部平面上刻有祭文(亡者之书)的第30章,内容对于即将接受天庭审判的亡灵来说至关重要,这段文字的主题是在说服亡者的心脏在面对审判时不得隐瞒真相:“噢,我的心啊,不要与我作对……不要在天庭前指责我……不要在伟大的西方之主面前说谎……”。在这件展品的背部刻有代表太阳神善良秉性的苍鹭,在埃及神话中太阳神拉的本性是善良的,这也是人生的基本行为准则。代表善良的灵鸟也被人们看成是凤凰的原型,有关它的神话在希腊—罗马文化中得到进一步加工并传入到基督教文化之中。在欧亚大陆,凤凰是太阳和君王的象征,到了远东地区又融入到萨满教的祭祖仪式中,在印度、印尼和中国这些地区分别被冠以不同的名称。
19、 陪葬雕像(乌萨布提)
Fa?ence turchese; alt. cm.23.
第二十六王朝晚期(公元前664-前525年)
泰伯
德罗维迪(1824)收藏,编号 2509
古埃及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国家,因此像灌溉、播种和收获这样的农业活动不仅对国民的现实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反映在他们对死后的期待之中。在他们的宗教信仰中,一个正直而虔诚的人到了灵界也应该生活在奥西里斯神统治之下的一片沃土上,亡灵仍然需要像在人间那样辛勤劳作才会丰衣足食。从第十一王朝起的二千多年里,安放在墓室里的大量陪葬塑像都反映出人们的这种思想,它们构成了殉葬品的主要部份,在古埃及语中它们被称为乌萨布提(ushabty),意为“听候吩咐”,是死者的仆人,在灵界里听从神灵的召唤从事各种农业活动。即使在灵界,亡者也要按照奥西里斯的规定准备足够的食物,因此这些仆人们手里拿的农具和肩扛的种子袋分别代表着锄地、播种、灌溉等农业活动。 除了种植谷物之外,亚麻的栽种也同样重要,死者在灵界也需要由亚麻获得珍贵的纤维用以织布。这些殉葬的小雕像一般都代表着被制成木乃伊的死者,双手交叉放在胸前,全身被布裹着,雕像的材质多种多样:石头、土陶、彩陶、木材,而帝王陵墓中的这类雕像则是木制塑金。殉葬塑像的数量不断增加,但最多不超过365个,即保证一年中的每一天都有一个雕像代表。这些雕像有的放在地上,有的放在色彩鲜艳的小木棺内,还有的则身裹亚麻放入专用的人形小棺材内。在这些小雕像身上刻有死者的名字和官衔,从十八王朝起,还增加了亡者之书中涉及农活的章节。
20、 保存死者内脏的容器
彩绘石灰石;高31厘米(罐体21厘米,盖子10厘米)最大直径44厘米(带鹰头图案盖的石罐);高33厘米(罐体22厘米,盖子11厘米)最大直径13.5厘米(带狒狒头图案盖的石罐);高10厘米,直径13厘米(人像盖石罐);高15厘米,直径16厘米(犬形图案盖石罐)
希腊—罗马时期(公元前50年—公元50年)
王后山谷(泰伯)
斯奇亚帕莱里考古队(1906),编号5527(带鹰头图案盖的石罐),编号5575(带狒狒头图案盖的石罐),编号5567(带人像图案盖的石罐),编号5574(犬形图案盖石罐)
制作木乃伊无疑是古埃及宗教信仰以及殡葬习俗中最迷人的部分,在世人的心目中木乃伊实际上已经成了埃及的同义词。古埃及人制作木乃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能够保证遗体长久不腐,正如“亡者之书”第154章中提到的那样:“我的身体恒久不变/在人间将永远不会被毁坏”。正是这些上千具历经几千年不朽的木乃伊 ,现代人可以借助最新的科技手段研究尼罗河河谷地区古代居民的体貌特征。制作一具木乃伊至少需要七十天的时间:首先要将死者的脑髓以及除心脏之外的全部内脏取出,随后要对遗体进行脱水处理,最后再在遗体的内腔中放入专用的香料袋。取出的死者内脏(肺、肝、胃、肠)经过清洗、敷涂香料之后被放到专用的容器内,随木乃伊一起安置到墓室中。随着时光的流逝,这种制作木乃伊的古老工艺逐渐失传,到了第二十一和二十二王朝,人们制作木乃伊时不再将遗体的内脏取出,原来的内脏容器被实心的假容器取而代之。最初这些容器的盖子上会塑出死者的面孔,从第十九王朝开始,保佑死者身体部位的四位神灵造型分别出现在不同的容器上,这四位神灵都是何露斯神的儿子:人首神阿姆赛特(Amset)保护肝,狒狒头神哈比(Hapy)保护肺,狼首神多姆特弗(Duamutef)保护胃,鹰首神克伯赛奴夫( Kebehsenuf)保护肠。在这些内脏容器上有时还放刻有死者的姓名、头衔以及祈求奥西里斯神保护容器内的死者内脏。在古埃及,这种容器被称为卡诺波(Canopo)罐 ,这个名称源自于为这些容器举行祭祀仪式的地名卡诺波,在仪式上人们会抬着带有奥西里斯神形象的罐子游行。
21、 木制船模型
涂漆和彩绘木,长84厘米,宽19厘米
过渡王国时期,第十一至十二王朝,约公元前2100-前1800年
来源不详
斯奇亚帕莱里购于埃及(1900-1901年),编号 1210
木制船模型属于从公元前四千年起最早出现在墓室内的殉葬品,它复制了当时尼罗河上常见的渡船。在模型船的一侧绘有何露斯神的乌加特(ugiat) 眼,它们能保护船员们的安全。船上有八名划船手,按照古埃及绘画的传统手法,男人的皮肤为红色,女人的皮肤为黄色。船上的男人呈两排分列,舵手趴在船尾,船头站着的官员则负责探测水深。在古埃及时代的尼罗河上,每日都有大量这样的木船或者帆船往返其间,运输着人员和货物,它们有的承担着军事任务,有的则专门将木乃伊运往西岸的安葬地。在古埃及宗教中,木船除了用来运送死者遗体之外,还是太阳划过天空时的运载工具,也是法老进入灵界使用的交通工具,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胡夫(Cheope)法老的太阳船,它长43米,每侧有五只桨,船尾有两个舵,中部有一个用草棚保护的船舱,整只船堪称古代木工们的杰作。造船的雪松来自黎巴嫩,外形呈优雅的莎草形,按照古埃及神话,太阳神拉正是乘坐这种形状的船划过天空。而这艘船或许被用来将法老的遗体从孟菲斯(Menfi)城运到位于吉萨(Giza)的陵墓,然后被拆成1224块秘密地埋入大金字塔南侧的地下,4500年后的1954年终于被人们发现出土。
22、 鱼形棺
涂漆和彩绘木,长18厘米
晚期(约公元前600年)
来源不详
老馆藏品(1888年前),编号 2390
尼罗河、周围的湖泊和沼泽地中都盛产鱼虾,这些成为古埃及人重要的食物来源;鱼既用来鲜食,也被人们制成腌鱼和鱼干。从古王国开始,陵墓中也经常出现与鱼相关的场景:在墓室的壁画中人们张网捕鱼,再现了尼罗河河谷最为常见的生活场景。以鱼为主题的各类艺术品栩栩如生,据此可以辨别出当时的鱼类品种:草鱼、鲤鱼、鲻鱼等等。某些鱼与神灵有关(波斯鱼象征奈斯(Neith)女神,摩尔鱼象征奥西里斯),古埃及人将这类鱼的身体(全部或部份)制成木乃伊装在鱼形棺中,装饰鱼形棺的图案色彩鲜艳,从构图上真实地描绘出鱼的身体结构以及表面的鱼鳞。此外古埃及人还将鱼和青蛙破卵而出看成是灵魂再生的象征。
23、 新年水瓶
蓝晶石,高11厘米,直径8厘米
晚期(约公元前600年)
来源不详
德罗维迪(1824年)收藏,编号 3356
陶制水瓶, 用于盛放尼罗河水,是古埃及人庆祝新年的典型用具。古埃及人的新年始于河水泛滥之时,根据他们的太阳历为7月19日,从这一天开始新的农耕季节,而农业一直都是古埃及人社会生活的真正主旋律,对于农业耕作来说,水无疑占据核心地位,各种类型的水容器更是突出了水孕育生命的重要意义,在这件文物中,绿色和蓝色就代表了水是生命之源,而环绕容器顶端的项圈图案被称为乌瑟克(usekh),其寓意也是孕育生命,莎草装饰图案、耳柄上太阳神和托特神象征的狒狒同样代表着新生。在新王国时期,人们大量地使用专门用来制作彩陶的玻璃砂泥,上流社会使用的器皿(食具、酒瓶、酒杯)都使用这种材料,明亮的色彩来自氧化铜,而黑色的图案往往代表尼罗河岸边的繁茂植被,用以象征生机勃勃的日常生活;这些器皿上经常还有代表丰收的鲤鱼和保护死者亡灵再生的女天神哈托尔。
24、 厨师木像
涂漆和彩绘木,高40厘米,底座30 x 15厘米
过渡王国时期,第十一至十二王朝(公元前2100-前1800年)
阿斯朱特(Asjut)
斯奇亚帕莱里考古队(1908年),编号8944
从古老王国开始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木制模型就已经成为古埃及人的殡葬品,不过这一风俗真正兴盛的时候却是在中王朝。它们主要表现的是人们在尼罗河地区、在乡村以及民居内进行的食品生产和加工活动,从它们身上可以看到古埃及乘船捕鱼的渔民、田间劳作的农民、带有粮仓的庭院、织布机、屠夫、面包筐、啤酒以及像这件文物那样的厨师。他正伏身专心地在炉火前烤一只鹅:代表炉火的是由红、白、黑三色组成的圆圈,厨师的右手忙着扇火,左手拿着一只插有竹签的鹅。像鹅、鸭、鸽子、鹤这样的飞禽是古埃及人偏爱的美味,在众多的木制模型中还可以看到他们在沼泽地中捕鸟、用双手抓住这些飞禽翅膀或爪子的身影。而牛肉只能在一些重大的节庆场合中食用,也只有社会上流人物才会用牛肉祭祀亡灵。
25、 阿比库石碑(2图,总体和局部)
Calcare; alt. cm 136,5 e largh. cm 77,5
中王国,第十二王朝初期,约公元前1900年
来源不详
德罗维迪(1824年)收藏,编号 1534
这座石碑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内容而被看成是一件杰作,它很可能是宫廷专用工匠的作品。石碑上的装饰图案非常丰富,象形文字也格外优美。阿比库(Abiku)和他的妻子并肩坐在一个供桌前,他们头顶上的文字标明了两人的名字和头衔。从石碑的文字中我们可以读到如下的内容:“几千个面包、几千罐酒、几千头牛、几千只飞禽、几千个雪花石瓶、几千件衣衫献给尊贵的阿比库, 内比特夫(Nebitef即死者的母亲) 之子”。死者的爱妻是哈托尔(Hathor)女神的祭司门图霍特潘克(Mentuhotepankh),而他的女儿温柔地坐在他们的脚边,闻着一朵荷花的香味,旁边的文字代表她的名字“他的女儿,内弗蕾图(Neferetu)”。父亲也像女儿一样享受生活的芳香,所以在他的鼻子附近雕有一个小香水瓶。在女人所坐的椅子下面有一个带有莎草茎柄的镜子盒,这个盒子放在地上,但古埃及人为了能让人看到盒子内的东西而把它画成向外侧翻的样子。在石碑的下方刻有许多为主人端送食物和饮品的仆人,这种为死者服侍衣食起居的场面大量出现于墓室之中,它们与墓室内陪葬的大量实物一样,都表达了古埃及人希望在灵界依然能享受他们生前富足的生活。此外石碑最下方的图案还描绘了一些日常的生活场景:秋收采果、捕鱼打猎、酿酒、烘制面包等等。
26、 镜子
木及青铜合金,高24厘米 镜面直径11.3厘米
第一过渡王国暑期,第十一王朝,约公元前2100年
阿斯朱特(Asjut)
斯奇亚帕莱里考古队(1911-1913年),编号14380
从古王朝起,镜子在埃及文明中就成为人们日常梳妆的必备品,这件文物是古王朝晚期和中王朝(第一过渡时期)的典型制品,金属镜面可能是青铜或紫铜,镜柄为木制呈莎草茎状。镜面的金属经过高度打磨,王公贵族们的镜子有时采用黄金或白银。做工更为精致的镜柄上还会刻有神符(天神哈托尔的头像,贝斯神的身体以及太阳神拉的太阳环),类似这样的镜子在新王国时期随处可见,无论是莎草的外形还是神像都代表着对生命的祝福。事实上,镜子除了其实用功能之外,还带有一些象征含意,因为它在映出人脸的同时,还向人展示了另一个自我。在古埃及语中,镜子“ankh”一词也带有“生命”的意思。正由于这个原因,在陪葬品中镜子因此“再生”的寓意而显得格外重要,此外、莎草茎柄、神像以及代表太阳环的镜面同样重复强调着亡灵再生的寓意,众多的考古文献也记录了它的重要性,像镜子这样寓意深刻的陪葬品经常被安置在木乃伊的绷布层中,位于死者的头部、胸部、手中或两膝间,无论死者是男性还是女性。对于古埃及人来说,拥有美丽健康的身体并非只是女性的专利,男女老幼都会在镜子前、用护肤油脂以及香水装扮自己。
27、 化妆用品盒
木,象牙,蓝晶石,高19厘米,长37.5厘米,宽23厘米
古老王国,第四王朝,公元前2570-前2450年
戈伯伦(Gebelein)
斯奇亚帕莱里考古队(1920年),编号16735(原号15709)
这个化妆用品盒是埃及博物馆收藏的类似文物中制作最为精美一件。它与出土于格伯林,于1914年在附近农村的一座陵墓中发现的化妆用品盒极为相似。在木制的盒体上嵌有许多象牙、蓝石和蓝色彩陶,它们以明暗反差强烈的蓝色组成莎草花图案,充满了对灵魂再生的祝愿。蓝色是充满活力的尼罗河的象征,它也代表着蔚蓝的天空,何露斯神化作雄鹰翱翔其间,而保佑母亲与新生命的女神哈托尔(Hothor)也居住在蓝天之中。莎草图案唤起人们对生机勃勃的尼罗河两岸的美好回忆:在繁茂的莎草丛中生活着各种飞禽走兽、虫鱼花鸟。在墓室中放入各种盒子的习俗历史悠久,在古王国时期开始它们成为必不可少的陪葬品,古埃及人用这种盒子盛放内衣、化妆和盥洗用品、首饰等,把这种必不可少的居家用品放入墓室同样也表达了人们希望死者在灵界延续人间生活的祝愿。
28、 制作香水场景的浮雕
石灰石,长68厘米,高31.5厘米
第二十六王朝晚期,约公元前600年
来源不详
德罗维迪(1824年)收藏,编号 1673
这块石板上的浮雕描绘了一幅少见的生活场景:五位女子采摘百合花、将其放在布袋中挤榨百合花香精,珍贵而芬香的百合香精一直都是古埃及的特产。自有史料记载以来,各种香精和带有香味的油脂在埃及文明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古王朝中有专人从事王室专用油脂的制作,这些油脂保存在专门的“油脂房”内。在埃及人开始用香料涂敷遗体的时候,人们就将这种油脂分成七个等级。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用这些油脂涂抹自己的身体,或者装在头上特制的锥形容器内让头发带有香味,香精和带有香气的油脂还是祭祀神灵的重要供品。古埃及人能够制作三十多种不同的香精和油料:从普通的亚麻籽油、芝麻油、杏仁油、橄榄油到用昂贵的外国香料如没药脂制作的香精,还有的香精则直接从各种鲜花、带有香味的植物中提取。埃及的运送香料的陆路商队和船只甚至到达了红海南岸的蓬特,其中就有海特西朴苏特(Hatshepsut)王后派出的船队,位于德伊埃尔巴哈里的王后陵殿中的文物就记载了这一重要历史事件。除了香料之外,船队还带回了象牙、乌木、猴子、豹皮、麝香等货物,特别是还带回了一些用于制作香料的鲜活植物,王后让人将这些植物种植在神殿的庭院中。香料贸易促进了古埃及与地中海沿岸地区特别是直布罗陀的交流,后者在埃及与叙利亚—巴勒斯坦海岸以及希腊的交往中扮演重要的中转站角色。
29、 “家中的夫人”女性雕像(2图,1全图1局部)
石灰石,高115厘米
新王国,第十九王朝,约公元前1250年
泰伯(Tebe)
德罗维迪(1824年)收藏,编号7352
这座雕像是一位约公元前1250年生活在泰伯(Tebe)的贵妇,当时的法老是拉美西斯二世。雕像上的文字称其为“家中的夫人”,这种称谓表明她在家庭中享有较高的独立权,可以将自己的财产留给子女。她享有的独立自主的权利也表明,与其它古老文明相比,女性在埃及法老执政之下拥有独特的社会地位。事实上,在古埃及,女性的法律地位等同于男性,她们可以获得并支配财产,可以参与正常的民事诉讼程序,可以用自己的名字签订契约。不过她们的社会公共地位与男性有着较大的差异,她们中的大部分都没有工作,只能做一些家务活,所以被称为“家中的夫人”,就像该雕像中的女人黑尔一样。在墓葬雕像中女人们与丈夫一起从事多种活动:一起坐在供桌前、在沼泽地中打猎捕鱼、在盛大的宴会中观看歌舞表演。这类雕像经常展现夫妻恩爱之情,妻子常常搂着丈夫的肩膀或者腰。在这座塑像中,女人身穿一件长袍,右手拿着献给天空女神哈托尔(Hathorr)的圣物莫那特(menat),她美丽的双唇上仍涂着红色,这表明古埃及的塑像上都带有颜色。雕像中的女人还梳有美丽的细辫,头巾上带有美丽的莲花,整个发型高贵而优雅,表明黑尔生前过着舒适的生活。
30、 庆典活动专用草鞋
植物纤维编织,长21厘米
泰伯(Tebe)
新王国,第十九-二十一王朝,约公元前1295-前1070年
德罗维迪(1824年)收藏,编号6513
这双草鞋的做工格外细致:鞋底的末端翘起与绑在脚踝上的鞋带相联,它与夹指带和立起的鞋帮一起保护着脚的外侧。这是一双专用于重要庆典活动的草鞋,做工极为考究而且耐用,因为编织出来的草条特别细密,并且易于磨损的地方经过专门加厚,如鞋底和侧边处。在古埃及人的服饰中草鞋的地位比较独特,因为一般情况下他们是光脚走路,连雕塑中的各位神灵也不例外,大部分情况他们都没有穿脚。只有在一些特殊的官方和宗教庆典活动中人们才穿鞋,因此在制作鞋的时候有着严格的要求。另外对于死者来说鞋还有独特的保护作用,可以让他在前往灵界的道路上抵御地面上的危险物。在一位死者的祭文中曾这样写道“拿起你的棍子、穿好你的衣服和草鞋”,草鞋是死者棺椁内的必备物。在描述死者前往灵界的审判厅、接受冥神奥西里斯称量心脏重量的祭文中也有这样的文字,“他已净身,穿好了亚麻衣服和白色的草鞋”。从实用的角度看,草鞋因为质地轻盈而特别适合在沙漠地区行走的人,同时也与埃及人简朴而实用的衣着形成了良好的搭配。
31、 枕头
木制,高16.5厘米,底座宽25厘米
新王国,第十九王朝,约公元前1200年
来源不详
德罗维迪(1824年)收藏,编号 6409
这是古埃及典型的居室用品,它实际上是一个支撑后脑勺的木架,一般情况下它外面包有一层布,可以让这个“枕头”更软一些。这种枕头的首要功能是防止主人的头部在睡眠中受到一些有毒爬行动物如蛇、蝎子的攻击,这些动物经常会沿着床腿爬到床上。一些制作更为精美的枕头上面还带有一些祈福的符号:如代表永生的荷花或者能为熟睡的人提供保护的神灵图案。这件文物两端内侧装饰有贝斯(Bes)神的两个头像,他保佑使用枕头的人无论是在人间还是在灵界都能放心安睡。枕头还被埃及人赋予驱邪的神功,从十八王朝起在埃及就流行小枕头形的护身符。从第三王朝开始,枕头就出现在陪葬品清单以及墓室装饰中,不过人们开始使用它的时间可能在前王朝的末期,直到今天在埃及的农村人们依然使用这种床上用品。在日常生活中枕头为木制,而墓室内陪葬品的材质可以是象牙、雪花石、石松石、长绿石或陶。
32、 方凳
涂漆的木和麻布,高24厘米,凳面尺寸40 x 40厘米
新王国,第十八王朝(约公元前1540-前1295年)
来源不详
德罗维迪(1824年)收藏,编号 6404
在新王国时期古埃及家具制作的水平达到了高峰,都灵埃及博物馆里收藏了整套来自当地的陪葬品以及相关的生活用品,这个方凳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圆柱形的椅腿刻有精细的花纹,中间相联的木杆两端饰有荷花。凳面为麻布,上面涂有厚漆,四周是双曲线木框,上面刻有几何图形和花卉的图案。这种方凳在埃及随处可见:它们一般比较低矮,有木质的也有用皮革制成的,还有的是草编的。像这件文物那样装饰图案丰富的方凳属于比较名贵的家具,在陪葬品中还能见到带有鸭头图案的象牙折叠凳。大部分的家具已经使用过,有磨损的痕迹,它们被放在墓中,与各类陶器、锁具等生活用品一起陪伴死者渡过灵界的生活。
 
 
 
引文来源  古埃及文明-艺术世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那位抽到了乾隆命格的埃及法老,活得有多自在?
《跨越三千年的因源》古埃及社会
古埃及 - 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神秘的埃及,除了金字塔你还知道什么?
菲莱神庙与方尖碑-2015埃及(5)
古埃及人对生死的理解,到底是怎样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