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母亲是一种职业
 
 
今天我坐在这里不是以一个专家'一个专家助手'一个成功母亲的身份出现'而是作为母亲义工来与大家交流。
我有一个女儿'不到8岁。我是因为有了孩子'才对家庭感兴趣'才体会到这也是一门学问的。我是以母亲义工走到现在的。何为母亲义工:即为了家庭教育这个爱好'不讲报酬'把母亲当成一种事业来做。开始时'我的对象是我的女儿'后来发现'受益的不止是她'还有她的同学和许许多多孩子'我说我自己是个母亲义工。
在国外'母亲义工很常见'也很受学校'社会的欢迎.在我国'这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我想'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和开放教育观念的渗透'它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我相信'在座的不少母亲以后可能也会成为母亲义工'从这个角度上说'我和大家是同路人。
现实中'我很少遇到知音'工作忙'琐事缠身成为许多人的借口。没想到'在沧州竟有个母亲俱乐部'一些人干着与我相同的事情。德国一位教育学家说过'一个国家的命运不是掌握在统治者手里'而是掌握在母亲们手里。我们作为国家命运的掌握者'冲破世俗的阻力'为了一个共同认知的话题坐在一起'我真的很感动。
刚刚解放时'我们主张妇女走出家庭走向社会'而当社会教育被推向极致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又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过去我们不承认母亲是一种职业'实际上'大家必须把母亲提到一种职业的高度去认识'必须明确——
母亲也需要成长
多年前'我看过一篇文章'文章的内容我已忘记了'但其中一句话至今仍记忆犹新.那就是——21世纪孩子们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年轻母亲们之间的竞争'而年轻母亲要进入这个竞争就需要成长。
一个女人生完孩子便由妻子自然”升级”为母亲'我说'这只是生理型的母亲'管孩子吃'喝'不生病的母亲.要成为完整意义的真正母亲'我们就必须成长'面对孩子成长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不断学习。
我以一个母亲的身份坐在这里与大家交流'告诉大家我的经历'经验'教训'这是我在孩子成长中学到的.大家听我讲'我希望你们不是想从这里获得一种教育孩子的灵丹妙药'拿走一个解决孩子问题的偏方'而是从中受到启发'然后自己动脑筋观察孩子'从自己孩子的教育中获取经验''成为自己孩子的最合适的老师.母亲需要这样的学习'在这样的学习中'母亲才能不断成长。
所有母亲都像我一样经历过这样一件事.孩子很小的时候'刚自己学吃饭.她哆哆嗦嗦地拿着一个小勺开始找嘴'一会儿把勺杵在脑门上'一会儿又杵到鼻子上'脖子里'在这反复的寻找中'她终于找到了嘴.但如果作母亲的不这么观察她'容忍她'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看这孩子笨得连嘴也找不到”'然后抓住她的手把勺放进她嘴里.这两种方式'最后的结果都是孩子找到了嘴'但第二种却使孩子失去了自己得到经验的机会.也许你会说'你的孩子大了'不用找嘴了.但我要说'遇到别的问题也是一样的道理.我就是这样与孩子一起走过来的.接下来我讲一下——
我的女儿
当怀上孩子的时候'我希望我的孩子生下来是个天才'为此'我搞胎教并把它推向很高的程度.基而很遗憾'孩子是个早产儿'脑缺氧'窒息.女儿先天不足的现实让我十分沮丧.我曾跟丈夫商量再生一个.先生很会做工作'他说:“行'咱再生.但有一个问题这个孩子怎么办?你得先把这个带好'不然再生个'你也带不好.先从她身上获取点经验吧!”
出院后'我承接了孩子的养育'开始以做妈妈的心态投入进去'努力使孩子接受早期教育.每天给她做幼儿操'做各式各样的训练'讲故事'听音乐.两年的时间'女儿终于跟正常孩子一样了。我兴奋'在此基础上'我接着做天才梦。因为我接受了“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这种观点。这时期'我干过傻事'让她学绘画'结果是她从此不再碰画笔.她学英语如醉如痴也在这个阶段.当我的梦还在做的时候'孩子3岁因意外事故摔成颅骨骨折.当时我并不知道这会带来什么.大夫告诉我'这种外伤型骨折'有1/4的会引起抽风'不过两年内不抽风'以后就不会出现了.从此'我就像对珍贵瓷器似的把她供着.一年后复查'对我打击更大'孩子外伤引起脑萎缩.在一般情况下'她看上去是个正常孩子'但稍微提高一点就显现出来'协调能力差'动作慢都是表象.可从那次以后'我再没带孩子去医院检查过.因为'我希望她能像个正常孩子'不希望把阴影带到我们中间'不愿意周围的人盯着她看。
那阵子'一个残疾人运动会正在进行'当我看到残疾人运动员比赛时'我不得不佩服他们'他们做到了一般健全人做不到的事.我下决心教会孩子战胜自我.我看过一个故事'说的是夫妻两人生了个孩子'但孩子两腿不一样长.母亲就告诉孩子'所有的人原来都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你看人家腿一样长'那是练出来的.结果'孩子就不停地练'终于拥有了与玷常人一样的腿.我希望自己的女儿也能这样.
我是如何教育女儿的'下面我会在报告中陆续谈到.我想先讲讲——
直线人生与曲线人生
绝大多数母亲曾走过许多弯路'因此希望孩子不走弯路不走曲线'两点一线'直接达到目的地.实际上'这种认识是片面的'许多经验的获取必须要经过困难挫折'孩子的成长一定要经过这条曲线'这是成长的必然。如果今天他没走曲线'明天就会走'这件事上没走'那件事上会走.母亲的愿望不能代替事实。
孩子很小的时候刚学走路'地上有一张桌子'桌角是要碰着孩子的.当孩子碰着桌角晨'有的家长就会冲孩子大嚷: “我早就告诉过你'你早晚非撞上不可'你就不听'活该!”也有的母亲怕磕着'就用手捂着桌角'保护孩子'不让他靠近.虽然这个母亲滑有阻止孩子的行为'孩子也没受伤'但孩子却失去了获取经验的机会.说到这儿'我要问你一个问题:你能永远帮孩子判断吗?你能永远跟着孩子吗?都不能.所以我说'你不去保护'他碰了桌角'不会造成生命危险'只是痛苦一下'疼痛一下'你就没有必要对孩子进行这种保护。因为这种保护的结果'是孩子没有了对事物的判断性.总之我还是那个观点'孩子要走的弯路还是要让她有个很深的体会'那便是——
溺爱的孩子不会长大
我曾是一个在涨爱中长大的孩子'在家里'可以说我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我哥哥就不行'我干一点坏事儿'只要推到哥身上'他准得挨一顿臭揍'哥哥往往成了替罪羊.我在这种环境下长到3岁上幼儿园'我的厄运就来了.小朋友都不跟我玩'没人愿答理我'教师也不喜欢我.这时'我开始怨恨别人'怨恨老师.当我有过那段经历后'我就不想让我的女儿再像我那么做.因为我明白了'溺爱的孩子不会长大'缺乏责任感.
说一个物别简单的例子'我在家从来不刷碗'不干家务'我母亲主张'小孩子该读书时就读书'家务不用学'长大自然而然就会干了.长大后'我也果然会干了'但做饭刷碗不是我的一种习惯行为'而是生活的一种点缀.饭我可以做得很好'我能露一手'可如果一日三餐让我做'谢谢'我不干'我宁可下馆子.为什么?实际上'潜移默化使我有了惰性'使我没有机会品尝原汁原味的生活.我的原汁原味的生活到哪里去了呢?被我的父母过滤掉了.等我工作了'结婚了'我收入比较高'家务活儿我不愿干'好'就请个阿姨来做.可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一辈子条件都很好.后来'我做生意赔了钱.怎么办?自己做吧'那感沉不好受呢!所以我说'让孩子接受最本质的生活是最重要的.我要放手让孩子品尝原汁原味的生活.这就有了—— 女儿第一次进厨房
我女儿学英语'且说得不错'因此'我们有机会认识了一些国外家庭'发现了许多让我惊讶的事情.有个美国女孩叫美玲'一个混血儿.一次我们一起到公园去玩'她妈妈拿出香蕉馅饼给我吃'我尝着很好吃'就对美玲说: “你看'你妈妈手多巧'这饼做得这么好吃.”美玲却说: “这是我做的.”她当时只有4岁.我几乎不能相信她的话'可她妈妈给予了肯定.那你还会做什么?我问。孩子说'她会做饼干'烤蛋糕'会自己冲早餐'会很多东西.当然'他们的饭西方化'做起来比较简单'但另一方面'从中表现出的教育观念很好'即让孩子了解原汁原昧的生活'不去过滤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她就会了解'一日三餐是必须做的事情'而不是我愿或不去做都行的。
相比之下,美玲从生活中获取的经验比我近6岁的女儿要丰富。我为什么不让孩子做,因为我怕孩子做饭烫着。就这个问题,我还与美玲的妈妈讨论过。她这么说:烫也不会烫得太厉害,她这次烫了,下次就烫不着了。听了她这种解释,当时我认为她这样当妈妈太不负责任了,过后,我想想,不负责任的恰恰是我自己,事实上,人家说得没错,我们往往这样,小时不让孩子学,等大了七八岁了,我们又说孩子:怎么这么笨呀,这么大了什么也不会干?家长有没有考虑过:是我们自己从来没有让他会过!
从那时开始,我就让孩子下厨房了。记得第一次,女儿做的是鸡蛋汤。打鸡蛋时,她将两只小手洗干净,把鸡蛋捏破,把过壳捞出来。锅里放上凉水,打开炉子,烧开,然后把鸡蛋倒进锅里,搁点盐,点点油。当然,有我在旁边适当指导,什么叫水开了,炉子最后要关好,等等。最当全家喝这个汤时,我由衷地赞赏自己的女儿——这是我小小的女儿为妈妈做的饭。
许多家长往往忽视了小时候对孩子的培养,认为孩子长大了自然而然会做事儿。其实这是不对的,在此,我再给大家讲讲——
一个留学生的故事
不少人也许都看过电影《我们的留学生活》,它很火过一阵子,巧合的是,事后我才知道其中一个主人公是我母亲朋友的孩子。那是主人公的父母拿着电影录像带来我家时告诉我们的。
看过影片的人都会记得那个清瘦英俊的小伙子,他在考试前被赶出来,后来在一个便当店完成了自己的学术论文,获得硕士学位。当他父母看这部片子时,泪流满面。为什么?有一个情节,大家或许记得:小伙子到一个饭店要了两份饺子,他说——“别以为我天天都能来此打牙祭,这是我吃了一个星期的方便面节省下的钱。虽然这饺子不如我妈妈做得好,但我已经很满足了。”他说:“在这一点儿上,我不得不怨妈妈,她没支委会我包饺子,没支委会我生活。在日本,我最大的问题不是学习,而是自己不能好好地照顾自己。”他的父母看到这里流下眼泪。我想,这泪不是因孩子学业上的成功,而是为他们生活上的失败而懊悔,他们没有在孩子小时候教会孩子该学会的东西,连基本生活是什么孩子都没有感悟过。
无疑,小伙子的道路是很多家长梦寐以求的,出国留洋,硕士,博士,一份好工作。但他却也缺了什么。直到现在,他回国,他妈妈总要做许多好吃的给他。但我要问一问:妈妈能天天给他这些吗?他能在自己想吃的时候都得到得了吗?当然不能。大家要明白,不要过早经孩子安排一个直线人生,将来孩子长大要靠的还是他自己。
说到这里,我想谈一谈相的问题,即——
不要取代孩子的价值观
在成人看来,坐车比走路好,坐小车比坐公交车好,坐飞机当然最最好,这是成人衡量好坏的标准,它是以钱为价值尺度的。但这原本不是孩子和价值观。在孩子眼里,坐过几飞机、汽车后,也许会觉得,坐飞机最不好,坐在里面不能动,只有白白的云,蓝蓝的天,亮亮的太阳,没多少可看景物;坐火车比它好,因为坐火车沿途能看风许多不同景色,田野、河流、树木、村庄,而且它们都一样样往后“跑”。坐汽车就更好,能随时停下来。从孩子角度说,走路可能最好,可以随时观察,这儿蚂蚁在打架,那儿有个小虫,他可以去捉。但我们往往忽略了孩子的价值观,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强加于孩子。慢慢地,孩子接受了成人的观念。这样到十四五岁,就有一种情况出现了:“我的衣服600多快,你的才400快。”被比下去的就要回家跟妈妈要好的,这时,妈妈会承受不了,埋怨孩子,觉得孩子的要求太过分了,可反过来,家长你想汉想过,是谁把这种价值观灌输给他的?在孩子幼小时,正是家长说话、做事,把自己的观念,自己的价值评判带给了孩子,影响了孩子。
到底该如何尊重孩子的价值观,让他们在生活中自由地领悟和感觉,自然而然得到自己的价值标准呢?我从一个老外身上得到了启迪——
我与老外捡垃圾
这个老外一家非常富有,我想可能是我这辈见到的最富有的人。女主人是中国人,后来嫁给了一个英国贵族。她工作非常忙,孩子的教育就托给一位家庭教师,这位家庭教师年收入就达50万元。
我与这位家庭教师关系不错。一次,她得意地告诉我她发现一样“宝贝”。我一看,是别人家扔掉的菜坛子。我非常惊讶:“你要这个干什么?”只见她打开一个纸箱子,我看到了什么?里面是一个一个口袋,口袋上贴着标签,打开看,鸡毛、废纸筒、包装纸等,最最让我不理解的是还有瓜子皮——西瓜子皮和葵花籽皮。我吃惊:“你捡它们干吗?你什么东西不能买来?”她说:“你错了,年有的东西都能买来,但童趣你是买不来的,孩子的喜悦是买不来的。”我当时并不理解,甚至还讽刺她——噢,你是个拾破烂的大王呀!她听了竟很高兴:“好,我就是拾破烂的大王。”我可是一点赞赏的意思也没有。
然而,过了一段时间,我无意间走进她教的这两个孩子的教室,我惊讶了:墙上挂着一幅非常逼真,漂亮的猎头鹰,用的东西正是瓜子皮,鸡毛,核桃皮等等。我在他家里看到过许许多多国内外买回的高档玩具,但教师告诉我,孩子们亲自制的猎头鹰是他们最喜欢的东西。喜欢它的原因不在于花了多少钱,而在于他们花了心血,“花”了自己的想象。
除此以外,我还看见窗台上放着好多植物,这些植物是同类的。但可以看出,它们被有意错开了种植的时间,高低不同。我问这是为什么,家庭教师回答,为了让孩子观察,让他们看出不同成长时期同类植物的不同特点。哎呀,我是自愧不如。这些东西没有特别的,都是生活化的。人家是教师而我这个孩子的母亲又做得怎么样呢?我真是感慨又感动。她还告诉我,那个泡菜坛子就是为了给植物安个新家,因为它们长大了。
从他们生活的点滴中,我看出,我们给教育的定位常常是纯粹而又纯粹的,让孩子不犯错误是教育,教给孩子知识是教育,可我们从来不把生活当成教育,我们给孩子提供教育时把许多本质的东西都过滤掉了而实际上,生活本身就是教育,而且是更本质的教育。
我们成年人往往用钱来衡量事物,但是,却很少想到,有时恰恰是钱剥夺了孩子的快乐。这就引发出这个家庭中的另一个小故事——
富翁的孩子为什么偷东西
这个家庭的女主人非常忙,为了让两个女儿接受中国传统的教育,她把家安在了北京,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可她的银行总部设在香港。于是,每周五的晚上,她都打“飞的”飞回北京,与孩子团聚;星期日晚上再飞回香港。她为不能常跟孩子在一起,不能全心全意照顾孩子而愧疚。所以,她想补偿,用钱来补偿,给孩子最好的物质生活,每次回来给孩子带回不少价格不菲的玩具。我以为,她的孩子是生活在天堂里面。但是很不幸,这两个孩子都有个不好的毛病——偷东西。问题是家庭教师发现的。一天她跟我说她不会说中文要请我帮个忙,到幼儿园跟教师解释一下,孩子拿回了不是她的发卡,必须送回去。在中国,不论教师还是孩子,对外国孩子都多一份宽容。拿个发卡,别人也不在意,我也认为,这对两个孩子不是太大的事。可家庭教师说,这不是小事,因为两个孩子经常这样做,甚至到超市去偷。
那么,到底哪儿也了问题呢?“是孩子的父母的错,因为他们用钱剥夺了孩子们的快乐”。当时,我不太明白这话的意思。后来,我想通了。记得我小的时候,能吃一块糖是很高兴的事——小心地剥开糖纸,吃完糖,还要舔干净糖纸,把纸放在水里泡净,风干后夹到书本里。其实这种喜悦已远不是得到一块糖的喜悦,而由此延伸了许多快乐。当然不能否认这也是物质匮乏时的悲哀,但另一方面,孩子长期的盼望,一旦得到满足,那种快乐是无可比拟的、超价值的。而这两个孩子恰恰没有这种快乐,要空虚,买;要那个,买。许许多多的买,孩子失去了期待得到满足后的欢娱。没有快乐,她们就去找,到哪儿找呢?这个东西不能拿,我知道,但我拿了,没人发现,心里就高兴,就美!瞧,快乐从这儿来了。
你说,这和道德有什么关系?不是道德德育出了毛病,而是因为环境封杀了孩子的快乐。就像成年人用坐车封杀了孩子走路,用怕烫着封杀孩子做饭的快乐一样,我们用无数“不可以”,封杀了孩子无数的快乐。因为匀行为的不适,造成了两个孩子行为的不端。
接下来,我要谈到——
欣赏孩子也有学问
欣赏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已经成为家长的共同认知,但我要说,如何欣赏也需家长动脑筋,不动脑子地一味欣赏也是害人的。
我曾与一位在国外受过多年教育的朋友谈起中西方教育的不同。她举了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她说,一个两三岁的孩子自己穿衣服,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妈妈可能会说:“看你穿得歪歪扭扭的,怎能么见人?”然后,她便帮孩子生新穿好。那这孩子从中获取的是“知羞耻”,穿得不好,难看。换一个西方母亲可能就会这样,“瞧,你穿得真棒,你真了不起”。也许衣服穿得根本不像样,领子窝着,扣也系错了。但妈妈不在乎,可能会自豪地抱着孩子出去走一圈,逢人就夸:“看,这是宝宝自己穿的。“这是赞美式教育。一般情况下,这种教育没错,但朋友的一句话让我深思:如果这个孩子不是三四岁而是七八岁,衣服穿不好,你还不让他“知耻”,还赞美他,这是不是儍了?所以欣赏也要看对象,分时间。
受朋友启发,我开始关注如何欣赏的问题。孩子两岁时,她做了什么事,我便赞扬她:“宝宝,真棒,我真为你骄傲。”她欣然接受。但当她三四岁时,我领悟到,不能再这么称赞下去了。有一次,我一进家门,她就钻进洗手间,我跟过去一看,原来她把洗手池刷得干干净净。我说:“宝宝,你真是个好孩子,我太喜欢你了。”然后,就出来干别的事了。过了一会儿,我突然发现,她还在洗耳恭听手间刷池子呢!“你怎么还刷呀!”她说:“你没告诉我呀。”我说,妈妈不夸你是好孩子了吗?“可你没说池子刷得是不是干净。”噢,我才明白,我是没告诉她,我夸她不具体,而她不需要这种宽泛的称赞。所以,我就说:“客店客店,你刷得很干净。”她却说:“真的吗?”看,这时再称赞,她开始怀疑了。这使我认识到,称赞要具体,哪怕指出她的不足,她都能接受。
就这样,我又做了几年,这还不容易吗?称赞具体、适宜、恰当。但后来,我又是发现问题了,孩子对我的称赞不感兴趣,而对同龄人的认可更看重。这是我下面讲的——
孩子学骑自行车
我的孩子因早产和3岁时受过脑外伤的原因,动作不太协调。为了锻炼她,从5岁时,我便教她学骑自行车。每次我都很注意表扬和鼓励,而且表扬得很具体,但她仍然不愿骑。就这样,磕磕绊绊学了一年。
她6岁那年的夏天,在一个小操场上,有几个小孩子在争骑一辆自行车,那几个孩子没我孩子年龄大。看人家争抢,她似乎很羡慕,跃跃欲试,我便说:“你也过去骑骑吧!”她走过去:“能让我骑骑吗?”几个小孩子见来了个大个儿,扔下车子走开了。女儿扶起车子,正在这时,从树后转过一个小女孩,她说:“车子是我的”。女儿问:“我能骑骑吗?”“好吧!”这时,女儿喊我:“妈妈帮我扶着点儿。”没想到,只这一句话,就把那个小女孩的话匣子打开了:“那么大了,你还让妈妈扶着,我才4岁,就会骑了。你多羞呀!”说得我都觉得难堪,认为她伤害了我女儿,再看女儿也是眼泪汪汪。她用手拨拉开我:“不要你管。”两个小时,她摔了两个小时,没让我扶一下,她会骑了。
当她骑着自行车立到我面前,兴奋地喊“妈妈,我会骑马自行车了”时,她的眼泪“刷”地流了下来。我也忍不住流泪了。我没有想到一个孩子的话对她那么重要,她开始关注别的小朋友对她的态度和评判,开始进行横向比较了。那么多小朋友会骑自行车,没有人夸他们怎么怎么好,而一个小朋友蔑视的眼神,让女儿明白妈妈的称赞是虚假的,她需要的是公众的认可。至此,我还重申,家长只有动脑子,才会使一个教育方法好。
有的家长可能说,对自己的孩子来说,这些都已晚了,不是的,相反,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我要告诉家长,你所有的教育不要只为孩子的现在,而是要——
为孩子的成长做准备
家长应该永远走在成长着的孩子的前面:孩子出生后,你应该为他上幼儿园做准备;上幼儿园后,你应该为孩子青春期的变化做准备。
昨天,我与一位家长聊天,她说起孩子刚上幼儿园那阵儿,自己很揪心,孩子离不妈妈,而且 一下子就是八九个小时,孩子会怎么样?我理解她的心情,但我女儿上幼儿园时,我并没有像她这么焦虑。为什么?因为我早就为孩子上幼儿园做了准备。定时定点吃饭,为训练这一点,我断掉她的零食,吃饭时让她抓紧时间,否则规定时间吃不完,饭就端走。还有睡觉等。因为上幼儿园前,我就给她做了“预备动作”,入园后,她很快就适应了那里的生活。
女儿入小学前,我就研究训练她的学习习惯,让她自己收拾房间,收拾书包,告诉她丢了书本要自己负责任,学习是她自己的事,不是为了妈妈。另外,锻炼她在嘈杂的环境下学习的习惯。
这些“准备”不是我与生俱来就会的,也是与其他家长交流后得到的。这里我要提到的是另一个老外的家庭。这家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其中女孩与我女儿很投缘,常在一起玩。我们两位母亲是不介入他们的玩耍和争斗的。突然,我发现,咦,怎么少了一个,再一看,男孩在房间一角看书呢!开始我以为他不愿跟女孩玩或性格内向,时间长了,我知道,不是,他也很活泼,有时甚至很淘气。我就奇怪了:他为什么能够在这么一个嘈杂的环境下安静地看书呢?我问他的妈妈。没想到,这位母亲委不经意地说:噢,这是个习惯。我问好是怎么培养孩子这个习惯的。她说:“我在中国生活了这么多年,发现中国人很在乎读书,看书一般要安安静静,坐下来,不让人打扰他,久之,在嘈杂的环境下例子就看不下书。而我们从不把看书当成特别的一回事,委平常,不用讲究环境。也正因如此,他们读书有抗干扰能力。
我受启发,便函着手培养我的女儿,并设计出一套方案。两岁时,女儿安静地在房间画画,看书,我给她关着房门,后来,我把她的房门打开,只关住客厅的门,再后来,我把有电视的房间门也打开……一步步,经过这种训练,她逐渐习惯了在嘈杂环境下专心致志干她喜欢的事情。这为她上学铺垫好了道路。
现在,我又在做一件事——
为女儿青春期而著书孩子的青春期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阶段,能否顺利渡过这一转型时期,孩子与家长关系是否融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家长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
如今,我已经在为女儿青春期的到来做准备,准备什么呢?写自已成长年经历,写出在教育她时的成败和心路历程。为什么这么做?我有一份担心。等女儿大了,她可能会想:妈妈有车,也会开车,可以带我去上课,为什么每次非要让我乘地铁,挤公交车,别的家长不这样,是不是妈妈不爱我?妈妈有钱,可以给我买某件东西,她却不给买,说自己没钱,是下是妈妈不爱我?在这种情况下,她青春判逆期的表现会很强烈的。那我怎么能告诉她妈妈是爱她的呢?通过《与孩子一起成长》这本书告诉她。至于她接受不接受,接受多少,那取决于她。不过,我相信那时她会有一个最初的人生价值判断。也许她读了这些东西会和妈妈交流,说出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爱,她心目中什么是爱。所以,我还在成长在为做青春期到来的女儿的妈妈而成长。我想我这样做,到孩子青春期时,会对妈妈的认可程度高一些,也让孩子有一个成长的空间,有个超越母亲的空间。
我们也必须承认,母亲不是完美的,所以,我要谈到——
女儿逼我学英语
中国传统教育有句名言:身教重于言教,实际中,原来许多家长更多的却是言教。现在我们强调身教,强调身教重于言教,这的确是种进步。这里,我还想再发展一步:身教重于言教这句话不错,但是,如果把它推向极致,就没有给孩子超越母亲贸下空间,也就不会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出现,孩子就会说:“你都没上大学,凭什么让步我一定上大学;这道题你都不会解,我做不上来也是应该的。”这不能不让我们思索。
我自学过去10年绘画,父母一声令下,我没有去考艺术院校,使我终生留下遗憾,我很想在女儿的教育中补偿回来。
我认定女儿是个画家的材料。在我的“教育”下,女儿最后连画笔也不摸,连画儿也不看。因为她只要一画,我就认为她这条线没画好,这样画就不对,所以她不弄了。可有一个东西也就弄,什么呢?英语。这可是我最害怕的。
当她无意中接触外语,会说外语的时候,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让她忘了吧。我的朋友,同学都不理解。我说:不让她忘了还能怎么样呢?我教不了她,我又不会。后来,同学说,我不信你一个大人教不了一个1岁的孩子。我也不信,教吧。1岁的孩子没有上课的概念,“宝宝,我们来学英语。”她说了:“妈妈,我要吃苹果。”我正干着别的呢,她来了:“妈妈那边有个‘BOY’。”我没明白怎么回事,因为对我来说,这个时间不是英语时间。等她说:“妈妈,那边有个小哥哥。”我才知道好说的是‘BOY’。这种情况下,我怎么办,只好踏踏实实,一点点学,一点点教。早晨起来,把过去的“早安”改为“good morning”,晚上再说“good night”,这样,从一句加到两句,三句,到最后,我们两个人到9点以后就不说中文了。你说,在这个过程中,谁教育了谁?应该说,我一直在被我女儿教育着。
更可气的,她见着老外就让我“出丑”。她看电视,知道哪种长相的人说英语,于是,在大街、机场、宾馆,见到老外,她就跟人家去说,我则站在旁边听。在这种情况下,我被她督促着。到了3岁,她愈发“膨胀”了。她到了英语角,那个地方是我从不敢涉足的,因为我一句话也听不懂。可我女儿如鱼得水,在成人英语角,当别人拿不准跟一个3岁的孩子如何说话时,她硬抓住人家说英语。现在,她快8岁了,每星期五都要去英语角,在那里,她找到了自己的一个天地。找到了也自己的骄傲。她知道,妈妈是可以超越的。
在此,我还要告诉大家,孩子可以超越妈妈,妈妈更应该给孩子立个梯子——
让孩子超越自己
我女儿学英语没有使用过任何正规教材,没上过任何正式的英语班,她曾在北京举办的少儿英语比赛中两次获奖。但昨天,她打来电话告诉我,她在前不久参加的英语考级中没有通过。这个自负的小家伙终于让我等到一次机会。
说真的,她虽然没通过,我依然很欣喜。因为她没有过应试的训练,没用过正规教材,她还是考了个相对高的分数。但我目的是想借这个机会告诉她:你不是最好的,你还有发展的窨,你没通过,妈妈不怨你,但你应该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就出在读和写上。在这个过程中,我想她会接受现实,她会明白她必须要超越自己,战胜自己。这就牵涉到一个问题,家长应怎样给她立个超越自我的梯子。
超越自我是每个人的希望。在这中间,家长要注意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试想,如果我们没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一个孩子刚上学就不喜欢学习,那么,9年义务教育中,他该多么痛苦呀!那么怎么保护呢?是不是要家长充当“二老师”呢?不是的。在孩子两三岁时,我们要鼓励孩子提问,激发他的好奇心,并给予解答。孩子再大些,当他具有了一些知识,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问题时,家长就不要急于回答孩子的提问了,而应给他自己探索和成长的空间。我就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告诉大家——
一个6岁女孩的研究报告
这个研究报告来源于女儿的一个问题。她说:“妈妈,我特别喜欢漂亮的动物,见到它们我就想摸摸。”我赶紧告诉她:“你可别随便摸,有的漂亮动物有毒。”过了一会儿,我把这事儿忘了她又来了:“妈妈,花蝴蝶有毒吗?”这下,我傻了,我还真不知道。“妈妈也不知道,等妈妈看看书再告诉你,行吗?”女儿走了,我突然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女儿提出问题时,我为什么说妈妈看书后告诉她,为什么我不和女儿一起去书呢?我在想,我们干了一件什么样的傻事呀,就相当于孩子上动物园,我告诉她怎么怎能么走就到了,孩子又要上颐和园,我又告诉她怎么怎么走。结果,孩子就认识了一条路。
其实到动物园的路很多,怎么让孩子认识更多路呢?一个办法——教孩子识别地图。孩子认识地图了,他的足迹就会比我们大得多。现在,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住处化时代,孩子需要的是获得住处的手段,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她找到这种途径。
基于这种认识,我便对女儿说:“你不是想知道蝴蝶有没有毒吗?那好,咱上图书馆查书。”打遍北京所有图书馆的电话,终于找到一家少儿图书馆。带女儿到那儿,查了许多资料,我们认识了许多蝴蝶和其他昆虫。晚上回来,女儿完成了她的第一份学术研究报告。
后来,在女儿的再坚持下,她把文章投到了《北京晚报》,参加了正在举办的“暑假你读的一本好书”的征文,她获得了二等奖,而且是参赛年龄最小的选手。
有了这次经历,她再有问题,就知道可以上图书馆查资料了,后来,又知道了上网查询。为解决一些问题,她还走访过地震局,消防局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她获得了一种能力而不只是知识本身。
还有,如何鼓励孩子主动获取知识呢?我认为,重要的在于——
把学习兴趣培养在生活中
什么是学到的知识?我们也许都有一种经验,在学校学习了许多,但到后来,该还给老师的都还给老师了,该忘得净光的都忘得净光了,最后剩下的那些才是自己的知识,是源于生活本身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多数可能正是你自己喜欢的东西,是你主动获的东西,并不完全来源于课堂。因此,我们家长就要总结自己的体验,擅于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并适时告诉他得到知识的渠道。
一些家长可能告诉过孩子,查电话号码拨“114”,但有多少家长让孩子新手试过呢?我就有这样的经验。女儿到商场去玩,发现除了电梯外还有楼梯,问我为什么,我告诉她是紧急出口,着火的时候用的。她问我有电梯为什么走那儿,电梯不是更快吗?当时,我就想回答她,可我忍住了,让她自己想别的办法。“着火,哪管儿?”我说消防队。“消防大队怎么走?”“可以打‘114’查消防大队的电话号码,再打消防队的电话问。”
回到家,女儿开始打“114”。一会儿她把电话挂了。“妈妈,不对呀,里面没人说话。“原来,号码拨完,有两声铃响,然后里面问你查哪儿,你才能告诉人家。而女儿不知道,她拨完号码就开始说要查哪儿,等查贸易员接听时,只听到了她半句话,可能以为有人捣乱,就切断了。于是,我告诉她等里面有人问时再说。好吧!第二次接通,人家告诉她了。刚说完,她就放下了电话。号码是什么?没记注。我说,你再问,拿支笔记一下。这下她坦然了很多,拿了支笔,“68……”,人家挂了,她还没写出完,又没记下来。我说这样不行,你听完,先在心里记住,然后记下电话,马上写在纸上。第四次,才真正查出来。可从这以后,“114”怎么回事她就知道了。所以,我说要注意把学习兴趣培养在生活中,然后,贸下孩子自己学习的窨。家长不公要告诉他方法,而且要让孩子去实践,通过实践,孩子能对知识有更深的领悟和体验。
到现在,我女儿已完成了几份学术报告。没人相信,一个7岁孩子能写出出一份完全按规范写成的科学报告《海水为么是咸的》。我认为,生要的不是报告本身,而是孩子科学思维模式的树立和培养,是提出假设加以验证,得出结论的科研方法的掌握,是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感悟的途径。关于这一点,我想讲一下女儿的一个社会实践的故事——
女儿街头卖玫瑰
对孩子参加社会实践到生活中学习锻炼,家长们态度不尽相同,但女儿的一次街头卖玫瑰的经历,让我看到了这种学习的必要。
那次,她约了几个小伙伴到桥头卖玫瑰花。她们自己进货,回家自己包花,然后再到桥头去卖。第一天,她在桥上来回走了多少遍,也没卖出几支,她根本上不知道,卖花是要叫喊的。看花从自己手中渐渐萎缩,凋谢,孩子开始动脑筋想办法。最后一天,她们用买一支花送一支花,外加送一首外文歌的办法,终于把花全部卖掉。卖的过程中,她还知道了,当你卖花时,成年人不会因你是小孩子就对你的所宽容;当她们被工商部查抄时,孩子明白,做买卖也得办手续,也得合法经营。当然,她更明白了劳动的辛苦和挣钱的不易;三天下来一算帐,卖花赚了8块钱,不够3天吃饭的,与她参加一次比赛得到的150元相比,她知道了劳动价值的不同,找到了创造更大价值的动力。
一个小小的卖花行动,她写出了3篇文章,记录了从进货到销售的全过程和自己的感受感悟。我觉得,她在这次实践活动中学到了许多平时学不到的知识,得到了孩子在课堂上得不到的锻炼。
生活就是教育,社会就是课堂。这句话的确不错。
现在尊重孩子、欣赏孩子成为家庭教育中大家的共识,但随之,要不要批羡孩子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我要说,一定要批评,但必须注意方式方法,要尽量做到——
给孩子画一个大圈
一位老师曾跟我说起,学生们做“看图说话”,图中表现的是同学间的互助,可一个学生怎么也说不到点子上,那老师能否指出他的错呢?现在许多情况都是这样,问题不是出在孩子身上,而是出在其他方面。我主张,对孩子来说,你要尽量给他画个大圈,让所有孩子都能站到这个圈子里。你干吗非要让他说非对即错那么具体的标准答案呢?我见过一幅图,它没有情节,只有印迹,无人街道、人的足迹、小鸟爪痕、苹果核、花瓣等,题目是请你讲讲刚才这里发生的故事。任何老师都没有答案,孩子可以展开想象,怎么说都不算错。
所以,批评孩子有时得看你给他的是什么?是设一个篮球筐,他投中就对,投不中就错;还是画一个大圈,让孩子很容易进入其中。另外,我们要允许孩子探索,要鼓励,培养他的发散思维能力。如学折纸,我们能不能多给他几种材料,电光纸,皱纹纸,等都供他选择。当孩子拿吹朔纸时,一折,“咔”折了,折纸折不成,这会儿,他会自己有个判断——这种纸脆,不能折。好事实教育了他,这样比你直接批评他,效果不是更好吗?
这里,我还想谈一下家长与学校老师的关系,尤其是女孩子的家长,很有必要听听我的意见——
数学与女孩子
无论家长还是老师对教育的认知程度越来越高了。可能有种现象大家注意到了,小学时期,女孩子一般语文学得委好,数学就差些。为什么呢?有一个观点认为,女孩子形象思维、认知能力较强,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差,这种观点也被许多家长接受。但我要说,事实不是这样,问题是老师的态度及两门课程间的不同。语文是可以意会的,很多时候它的答案不是惟一的,像造句、组词,而数学就不行,它要求精确,犹如一台严密的机器,对就是对,错就是错,1+1等于2,你了“3”,准得个大“X”。实际上,这种过分强调的精确,会禁甸孩子的思维。尤其刚上学的孩子,数学课上,学“12+8”老师一般说“先拿2和8相加得10,然后两个10再相加得20”,要求孩子用完整的话把这个过程说出来。但一些孩子虽然懂,话他却说不完整,这样在老师那儿就通不过去,孩子会受批评,而这种批评会当着班上许多孩子进行,孩子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 生活中,大家往往生视成人的自尊而忽视孩子的自尊。在北京,呼机停了,传呼台都不能打“因欠费停机”,而要说“因固停机”,因为有人告状:你知道我为什么不交费吗?不是没钱是不想用了,不要了。那么为什么我们把成人的自尊得这么重,却不考虑孩子受的伤害。很多老师批评孩子是作为一种手段——“杀鸡给猴看”,而这种种手段最大的受害者是女孩子。为什么?因为女孩子认知、感悟能力量很早就具有的,她对外界的感觉、对别人的态度很敏感,老师没有说她,她已经很焦灼、紧张了。她不想让老师批评,所以就拼命按老师要求的那样去做。渐渐地,女孩子的思维被数学老师固化了。她只按老师的路子跑,只学了一种解题方法。但到了中学,老师不再一步步直接告诉结论,而是主张“条条道路通罗马”,这时候,女孩子就要傻了,固化的思维阻碍了她思维的发散。
那么,家长就不能给孩子保护,不能帮助孩子吗?能,只是很多家长没那么做。那该怎么办呢——
家庭要成为孩子温暖的港湾
孩子在学校受到批评、打击,老师把你请去,这时,家长不要对孩子大加训斥,不要认定孩子其笨无比,也不要回家充当“二老师”给孩子补课,重要的是要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选择适当的时机,采取适当的方法,用孩子听得下去的语言讲给他听。什么叫适当?我想这就像学骑自行车,左倒、右倒、歪歪扭扭,最后才能找到平衡点。管孩子也一样,没有专家,它需要你尝试,自己寻找话合自己孩子的平衡点。小学数学主要教给孩子的是数理逻辑,只要他弄懂了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技术不好是可以练出来的。逻辑不好需要你辅导,但这辅导需要宽容,防止给孩子造成一种心理暗示:我数学不好,需要补课。这样,他兴趣就没了。家长要调适孩子的心理,要多与老师沟通,既然保护孩子,又让孩子感觉到家的温暖。要让孩子认识到,不管他怎样,妈妈都会爱他,在外面受到挫折,他回家可以找妈妈倾诉。家就是避风的港湾,妈妈永远会理解他,接受他。
有些家长等孩子一上学,就跟老师说:“孩子交给你了,你打也打得,骂也骂得,只要学习好就行。”这叫什么?这叫不负责任,你想想,老师管那么多学生,你就这么一个孩子,你都负不起责任,老师凭什么能保个个孩子优秀?你要明白,老师也是一种职业,先不论老师能力、精力、责任感如何,我觉得,家长首先要认清自己身上的责任到底是什么,到底有多重,要关心孩子,不放弃孩子,与孩子多多沟通,建立牢固的亲和力。
您正在看的文章来自家长交流论坛 http://www.pq22.com,原文地址:http://www.pq22.com/read.php?tid-1598.htm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那个在幼儿园里经常被欺负的孩子, 后来怎样了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心理问题成几何级增长?这是我读过最权威的分析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心理问题成几何级增长?这是我读到的最权威分析
你还在做焦虑的家长?5方面解决教育难题
一位中产母亲的悲情告白
“我儿子摸你屁股怎么了,他还是个孩子”:他没教养的样子,和你一模一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