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孔子“恨”女人?

孔子说过的很多话,大家都不陌生

比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比如“思无邪”,

比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特别是最后这句,被男同胞们广泛引用,

特别是在与异性发生矛盾口角的时候

然而,

孔老夫子养了女子和小人吗?否则,为什么觉得“难养”?

或者说,老夫子身边有很多女子和小人吗?

这究竟是感情受挫、被骗财骗色,

还是性取向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

导致这位伟大的思想家竟把女子与小人划等号?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孔子所“难养”的女子,以及那些被后代误解的“孔孟之道”

让我们首先还原说这句话的语境。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论语·阳货》

这句话一般被解读为: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同他们共处的,亲近了,他会无礼;疏远了,他会怨恨。(杨伯峻《论语译注》)

但这就有几个疑点。

1 孔子说的“女子”“小人”是我们今天说的女人和小人吗?

2 孔子说的是全部“女子”,还是某一类“女子”?包括自己的老娘吗?

3 孔子说的“难养”,是不好养活吗?孔子为什么要养活女子和小人?

让我们来逐一解答。

我们知道,文言文不像现代文,它是高度精炼的,往往一个字等于我们当代说的一个词。比如今天我们说“妻子”只代表老婆,而文言文的“妻子”是妻+子。而很多词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比如文言文里的“行”是我们今天说的“走”,而古人说的“走”=现代文的“跑”,像不胫而走,走马观花,这些说的都是“跑”。

中国语言协会古音韵研究的权威,著名语言学家郑张尚芳老先生在其文集《胭脂与焉支》中考证了“女子”在《诗经》《礼记》《左传》等中的含义,认为女子≠妇女,而说的是女孩子

至于小人,既不是道德卑鄙的人,也不是小孩子。《周易》里就经常出现“小人”与“大人、大君、公”相对应的用法。彼时的中国社会有贵族阶层与平民阶层的划分,比如《左传》也有“君子劳心,小人劳力”的说法。“小人”实际指的是农夫、奴仆杂役等平民百姓

那么为什么女孩子和平民百姓“难养”?孔子看不起老百姓吗?

也不是。

孔子那个年代妇女地位低,这是社会共识,所以没必要特别强调女子“不好相处”。而“难养”的意思也并非不好养活,或者不好相处。《礼记·文王世子》有“立太傅、少傅以养之。”郑玄注:“养者,教也”——可见“养”的意思是“受教育”。

我们知道孔子的是大思想家、教育家,门徒众多,做什么的都有。因为他讲究教育普及,“有教无类”。

所以这里其实是说:在教育活动里,女孩子和仆人百姓这些人不好教,比一般人家的公子更难教。

所以这句话的实际含义是孔子在教育活动中的某种心得,而不是仇恨女性和小人。

小编当然不是为儒家价值观的洗白,但有些后世的误解确实冤枉了孔老夫子。

比如我们今天颇多争论的三从四德,要求女性无条件服从男性的统治。

好像说起“吃人的封建礼教”就要和“孔孟之道”划等号

但其实孔子和孟子可从来都没说这种无条件效忠、服从和孝顺,贞洁观念也不是孔子提出来的。

所以我们还是要先回归历史背景。

第一,“封建”

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并非都是封建社会。

“封建”是一种社会分配制度:分封制,就是把天下变成一个个诸侯国,然后让自己的同姓家人去管理。这种状态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就结束了。秦始皇用“郡县制”取代了“封建”,把全国变成无数个郡和县,如同我们今天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所以其实秦始皇是中国“反封建”的第一人。

第二,“礼教”

孔子所讲的“礼”是贵族式的礼,更多指的是夏商和西周的价值观。

历史学家张宏杰在《简读中国史》中描述了这种“礼制”的贵族社会。举个极端的例子来说,即便是在战争中,都必须讲规则,互相谦让,不能偷袭、不杀老弱病残,维护“君子之道”。

这在当时乃至后世其实都只代表某种理想,而从未被彻底贯彻实施。所以他认为,后代所谓的“礼教束缚”往往不是儒家的,而是法家的。

第三,“三纲五常”

孔子说要无限度地忠于皇帝、无限度地孝顺吗?

并没有。

孔子真正提倡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王、父亲要像样,大臣和儿子才能做好,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孟子则进一步发展为“民贵君轻”——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

而法家代表韩非子却说,“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臣对君、子对父和妻对夫百分之百服从,三者都做到了,天下就太平了。后来,汉代学者董仲舒以儒家的外衣包裹着法家的内核,在《春秋繁露》中明确提出“君可以不君,臣不可以不臣;父可以不父,子不可以不子;夫可以不夫,妇不可以不妇”——皇帝当然很喜欢看这种理论,因为这样一来权力就变成了单向度的、绝对的。

第四,贞洁牌坊

《周礼》和《礼记》中提出了女人的“三从四德”,并把它作为一种社会分工的价值依据。但到了宋代,以二程和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把这个观念发展成一种绝对的价值观,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把三从四德、贞洁观念上升到道义的高度。但其实已经偏离了孔、孟的出发点。

所以,国学大师梁漱溟说过,董仲舒是“把生动的理性、活泼的情理僵化了,……变成统治权威的工具,那就成了毒品而害人。三纲五常所以被组周围吃人礼教,要即在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聊一聊明清礼教下贞节观的发展与异化
四书五经到底讲了啥?︱一句话概览四书五经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
文化自信需要几代人来“立”
“封建”相关短语,明明自相矛盾,为何却被不加辨析的广泛使用?
礼教的功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