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理直气壮承认三纲
三纲论
 
对于三纲五常,常常七嘴八舌。五常争议较少,三纲争议就很大,一些儒生都有疑虑,试图拒之门外。其实,不仅五常,三纲也是儒家思想,而且相当核心,应该理直气壮地承认。

 

董仲舒在其著作《春秋繁露》中两次提及“三纲”:“循三纲五纪,通八端之理,忠信而博爱,敦厚而好礼,乃可谓善,此圣人之善也。”(《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是故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秋为死而棺之,冬为痛而丧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

 

但首次完整表达“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之“三纲”的则是《礼含文嘉》,为东汉班固《白虎通》所引用。南宋大儒真德秀在其《大学衍义》中论及三纲时引《白虎通》之言后评说:“三纲之名,始见于此,非汉儒之言,古之遗言也。”他认为“三纲”并非汉儒所说,而是先秦所传的古之遗言。

 

《白虎通》是汉儒对先王之礼的介绍及对《春秋》的理解运用,其中大量理义和礼仪源于儒家诸经尤其是《春秋》,与《春秋》大义一脉相承,是汉朝特色的礼学、春秋学,可与《春秋繁露》并列为儒家外王经典和汉朝政治学代表著作。其中《三纲六纪篇》将三纲与六纪五常并论,三者相互配套,兹一并录之于下:

 

“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六纪者,谓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也。故《礼含文嘉》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又曰:敬诸父兄,六纪道行,诸舅有义,族人有序,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何谓纲纪?纲者张也,纪者理也。大者为纲,小者为纪,所以张理上下,整齐人道也。人皆怀五常之性,有亲爱之心,是以纲纪为化,若罗网之有纪纲而万目张也。《诗》云:‘亹亹文王,纲纪四方。’”

 

纲者张也。纲,本意为提网的总绳,所谓纲举目张,引申为事物的关键部分,矛盾的主要方面。“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意谓在君臣、父子、夫妻关系中,君王、父亲和丈夫要在道德上,在无常、六纪方面要以身作则地起模范带头作用,并负主要责任。这才是三纲之真实义和核心义。
 
尤其是君臣一伦,君王的道德要求特别高。古时皇帝王公卿大夫士等都是道德性概念。爵称表德才,皇帝君王意味着道德最高。君者群下归心,王者天下归往;德合天地者称帝,仁义合者称王。皇字最厉害:“号之为皇者,煌煌人莫违也。烦一夫、扰一士以劳天下不为皇也,不扰匹夫匹妇故为皇。”(《白虎通》)这样的高标准,对现代人来说,简直不可思议。

 

爵称以德论,儒家有天子一爵说。帝王地位虽最高贵,并非绝世之贵,一人超然居于众人之上,而是与公侯伯子男一样的爵位。君尊臣卑,但君臣的尊卑、等级不是绝对的,差等之中有平等。天子一爵说体现了王道政治差等与平等的统一性。

 

或谓现在已非君主制,君臣一伦早已不存在。非君主制没错,但君臣关系经过现代化转换,可以转为最高领导人与各级领导和官员的关系。

 

《白虎通三纲六纪篇》接着说:

 

君臣,父子,夫妇,六人也,所以称三纲何?一阴一阳谓之道。阳得阴而成,阴得阳而序,刚柔相配,故六人为三纲。

 

君父夫为阳,臣子妇为阴,这也是《易经》思想。《坤文言》说:“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董仲舒说:“阴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物莫无合,而合各有阴阳。”(《基义》)阴阳相辅相成,意味着君臣、父子、夫妇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白虎通三纲六纪篇》又说:

 

“君臣者,何谓也?君,群也,群下之所归心也。臣者,坚也,厉志自坚固也。《春秋传》曰:君处此,臣请归也。父子者,何谓也?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也。子者,孳也,孳孳无已也。故《孝经》曰: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夫妇者,何谓也?夫者,扶也,以道扶接也。妇者,服也,以礼屈服也。《昏礼》曰:夫亲脱妇之缨。《传》曰:夫妇判合也。”

 

从这段话可见,“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并非简单的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而是强调道德责任和制度程序上的上下主次之别。君臣之间,君上要能以德服人,群下归心,臣下要厉志坚固,坚持原则;父子之间,父要懂得规矩,以法度教子,子要孜孜不倦遵循道义,要对父亲的过错有所争辩劝谏,以免父亲陷于不义;夫妻之间,丈夫以道扶接,妻子依礼服从。

 

三纲概念出自《白虎通义》所引之《含文嘉》,为古之遗言,三纲思想和精神亦早就存在于儒经。

 

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篇》)《易经家人卦》说:“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夫为妻纲,夫夫妇妇而男女正;父为子纲,父父子子而父子正;君为臣纲,君君臣臣而君臣正。

 

孟子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离娄上》)这是把君王当做了所有臣民之纲,纲举目张。故历代圣贤大儒都强调正君心。君心君德占据主导地位,对于政治制度和官德民风都具有决定性影响程颐说:“天下之治乱,系乎人君之仁与不仁耳。心之非,即害于政,不待乎发之于外也。”正君心就是抓治国之纲。

 

三纲开始于夫妇。《周易序卦传》说:“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东汉经学家马融《论语阳货篇》注说:“周南、召南,国风之始,乐得淑女,以配君子,三纲之首,王教之端,故人而不为,如向墙而立。”马氏以夫妇为三纲之首,先王教化以夫妇为开端。

 

《白虎通》将三纲与五常并论,然未联合。将三纲与五常联合使用,应是马融。《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何晏《论语集解》在解释该章时引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所损益,谓文质三统也。”

 

马融认为,殷商继承夏礼、西周继承殷礼,礼仪规范之文质有所损益,背后的精神则因循不变,百世之后,依然如故。这个精神指的就是三纲五常。南北朝时皇侃的《论语义疏》引马融之说而发挥之:

 

“马融云‘所因,谓三纲五常’者,此是周所因于殷,殷所因于夏之事也。三纲谓夫妇、父子、君臣也。三事为人生之纲领,故云三纲也。五常谓仁义礼智信也……此五者是人性之恒,不可暂舍,故谓五常也。虽复时移世易,事历今古,而三纲五常之道不可变革,故世世相因,百代仍袭也。”

 

北宋初邢昺奉诏作《论语注疏》,亦引马融之说,疏云:“三纲五常不可变革,故因之也。”朱熹《论语集注》又引马融之说,注云:“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其所损益,不过文章制度,小过不及之间。而其已然之迹,今皆可见。则自今以往,或有继周而王者,虽百世之远,所因所革亦不过此,岂但十世而已乎!”

 

朱熹肯定“马氏注‘所因谓三纲五常,损益谓质文三统’,此说极好”(《朱子语类》卷二十四)。又说:“三纲五常,亘古亘今不可易。”又说:“所因之礼是天做底,万世不可易;所损益之礼是人做底,故随时更变。”所因之礼指的是礼制精神,所损益之礼指的是具体制度规范。

 

王夫之说:“古帝王治天下之大经大法,统谓之礼,故六官谓之周礼。三纲五常,是礼之本原。忠、质、文之异尚,即此三纲五常见诸行事者品节之详略耳。所损所益,即损益此礼也。”(《读四书大全说》)

 

韩非是法家集大成者,其文章著作之基本立场和原则错误,却不是句句皆谬一无可取。他说:“臣之所闻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韩非子忠孝篇》)这句话本身没有问题,不必以人而废言。只是需要说明,君臣以义合,君若不君,臣可辞去,对于暴君,还可以革命或诛杀--那不是弑君而是诛一夫。这个道理孟子讲得很清楚。

 

顺及,五常一般指仁义礼智信,董仲舒说:“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贤良策一》)前面《白虎通三纲六纪篇》提及“人皆怀五常之性”,这里的无常,显然指仁义礼智信。

 

《白虎通五经篇》以五常说五经:“经所以有五何?经,常也,有五常之道,故曰五经。《乐》仁,《书》义,《礼》礼,《易》 智,《诗》信也。人情有五性,怀五常,不能自成,是以圣人象天五常之道而明之,以教人成其德也。”这是汉儒之一种说法,其五经有《乐》而无《春秋》,聊备一说耳。

 

五常有时也指五典或五伦之常。《尚书泰誓下》:“今商王受,狎辱五常”。孔颖达疏:“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真德秀论五常时引孟子之言:“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指出此五者“皆人性所自有……经传论人伦之道非一,然各以一言而尽其要,未有如孟子者。呜呼,旨哉!”(《大学衍义》卷六)他认为孟子对五常的概括高度凝练,最得天理人伦要旨。2016-9-10余东海

首发儒家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纲、五常、五伦、四维、八德分别指什么?
五伦观念的再认识
章启辉:五伦五德源流
涂可国:儒家伦理学话语体系中的道德规范与责任伦理
儒家的三纲四维五伦五常八德
中国传统文化:三纲五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