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30岁 想转行?听听这4位过来人怎么说


“很多时候,你不能等所有条件都合适了才去做选择。


人生是有规划的,但不会完全按你的计划去走,需要敏锐发觉并勇敢把握住真正的机会。


听从内心,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这是我一直以来职业选择的标准。”


编辑 | 祁十一



本来,我们是只关心你朝九晚五之外的生活的。然而,我们的读者里有近半数,是职场里摸爬滚打的上班族。


进入四月,据说又一波转换职业跑道(跳槽)的高峰到来了,有迷茫的读者留言问我们:


到底是滚石不生苔?还是越跳越接近想要的未来?


索性做了这一期职场专题,我们访谈的四位女性,在职场多年,经历了职业跑道的变更,跟随兴趣与特长,一步步找到最适合自己、最能发挥天赋的职业环境。


跳还是不跳?只是个表象,本质是,你有没有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对自我的认知。


如果你也在思考转换职业跑道、寻找新的职业方向,不妨看看她们的经历。 




明琪

“30+跳槽,试错成本增高。要有一定的职业积累,让别人来找你。”

31岁,财经记者到投行公关总监,坐标上海


选对行业太重要了


我大学毕业后做了六年记者,能力没有再增长。


对世界的认识、知识增加了,但知识并不能为你所用,所以想换一个视角去了解这个世界。


从记者转做公关是最容易上手的。尤其是遇到一个做公关的大学师兄后,知道这个职业是有东西可以学的。


想要转型的时候二十六七岁,成本很高,走错了后再跳槽会很不稳定。所以当时就广泛地找,面试了七八家,最后拿到三家offer。然后又跟信任的前辈去聊,从中选了一家。


那三家公司里,一家是公募基金,一家互联网保险,还有一家PE(私募)基金。


那位前辈告诉我:选择公司就是选择行业。转行,选对行业真的很重要。


去了上行期的行业,就算这家公司没有跑出来,还可以跳到同行业的另一个公司。但如果是在下行行业,再跳都会很难。


公募这个行业在走下坡路。互联网保险还是保险,我个人对保险行业不是太感兴趣。PE是向上发展的行业,我做记者时也跑过私募,所以顺理成章地选了私募。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第一次转行,软着落很重要。


那家互联网保险公司是创业公司,很忙很累,但做记者时我的状态还是很轻松的,所以担心能不能适应创业公司。


毕竟之前没做过公关,所以想要软着落,不能做个半年一年就承受不了,又要面临再次跳槽。


转行之后,就要重点看清自己的优劣势


跳到私募后,有段时间也想过转去投资,所以有参与一些文化项目。后来发现在投资方面确实有弱势,逻辑思维差一点。


而且也很快意识到,公司招你是希望你做公关品牌这块的,所以就调整了角色和心态,先专心把这件事做好,做出成绩来。


带老板做采访、上封面、上节目,在公司里一下子就起来了,大家认可你,你的资源、地位都有提升。


大学里的专业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后来的发展路径。我是学新闻的,一直走媒体路线。


像经济、管理学的学生,实习开始就选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找工作就选投行,职业路径就在那儿了。


当然,如果你布局早一点,也可以跨度很大,我身边学新闻的毕业就去四大、投行的也有。或者有人认可你过往的经历和潜力,愿意带着你去完成转换。


30+跳槽,试错成本增高,要做出一定的职业积累,让别人找你


在PE做了两年后,觉得自己还年轻,职业上还想再上一个台阶。再加上买了房,经济上有压力,收入也想有提升。


那时我30岁,有一定的职场竞争力,不再是一块白板。


但这个年龄试错成本也高,去海投简历是非常被动的,要做到一定的职业积累,让别人找你,这样才有议价权。


所以去年猎头找过来时,就抓住机会,跳到了现在这家公司,一家成立不久便进入一线的本土投行。


收入有增长,头衔也从原来的高级经理升到了公关总监。


在一线公司,你身边都是牛人,视野会抬升,并且开始追求顶级


进入这家公司以前,我只知道他们做了很多很牛的项目,服务的客户都是明星公司。


进入以后,才知道他们有多牛。团队很年轻,但可以竞争过很多老牌投行。


团队同事的智商、情商都非常高,大概属于最聪明的那1%,工作也很拼。


身在这样的环境,接触的都是一线的创业者和投资人,知道了最一线的公司是什么样的,一线创业公司的公关总监是怎么做的,也会配合他们一起去做。


原来只是把工作做好,现在就在看顶级公司怎么做,怎么做到最好,追求顶级。


起点固然重要,但转折点才是关键


刚毕业的时候,不要太在乎起点,要在乎转折点。


25岁,刚工作一两年,是打基础的阶段,认识人、认识社会、做好本职工作。30岁就要有一定的职场竞争力。


转行时,你的Title还是很重要,它决定你的薪水、在公司能得到的资源,下一次跳槽时也很有用。


到了一家公司后,你要知道这家公司的强项,利用强项来为自己加分。


我还有一点职场的窍门:


决定去一家公司之前要做尽调,看看过去的离职率咋样,团队是不是稳定。离职率很高,一般背后是有问题的。


比如你要入职的部门,过去半年里离职超过3到5人,背后可能就有坑和雷了。要了解清楚原因,比如是否公司激励机制有问题,是否存在帮派内斗等等。



赵小飞 

“辞职开个小店,人生并不会因此变轻松。”

电视导演到美食从业者,坐标北京


工作做到一定程度,势必要面对内心真正的诉求


我之前的职业是电视导演,从大四那年的美食节目开始,我做过几年名人访谈,也做过真人秀。


工作之余,我迷上了美食。


在北京这七年,除了节目之外的所有时间,几乎都花在了和吃有关的事情上。我迷恋逛菜市场,喜欢做饭,常常约好友来家里聚餐。


我的厨具餐具越来越多,每次搬家,最繁杂就是打包厨房。


又一次开始做一部电视剧时,和最初的设想不太一样,有点不开心,而且也疲倦了。


每天不断在想,多年后我还会在做节目吗?

要做到什么时候?能自己决定未来吗?

我最想做的是什么?


如果生命戛然而止,我是个值得被纪念的人吗?

然后,就在痛苦中,向老大提出辞职了。我说我想清楚了,接下来想做和美食有关的事情。


喜欢和真正从事是两个概念,转行初期需要不停学习和扛住压力


在两位朋友的邀请下,我开始了美食创业,也就是开餐厅。


当时觉得开餐厅没什么难的,我那么喜欢吃,对美食圈子又了解,不会有错的。


约了认识很多年却极少联系的商圈老大见面。老大很客气的请我吃饭,问我为啥想租商铺。


我回答完毕后被劈头盖脸大骂一顿,建议我不要转行,继续做自己擅长的事。当时我很委屈,他凭什么觉得我做不好?


事实证明,他说的每一点都是对的。“做餐饮”和“喜欢美食”是两个概念。


我的性格是比较随性的那种,但是做餐厅最重要的是每天得去盯着它,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创造利润。


又是新手,餐饮行业的技术壁垒,运行规律都不懂,花了将近两年时间,犯过无数错,最难过时夜不能寐以泪洗面,常常想放弃。


投资人对餐厅的初期预设是快速复制做连锁店,但自己经营之后发现实在做不了,只能把餐厅主要业务形态调整为集团供餐,模式轻,客户稳定,不用很重的去开实体店。


总算挺过来,让餐厅平稳运营了。


将纯粹的理想变成现实,可能难挣大钱,所以得真正享受它


在我做餐厅最艰难困苦时反思,在美食这个领域,我到底适合做什么?


思来想去,想到的都是大家一起分享食物,享受烹饪乐趣的画面。


对,那就做一个公共厨房,这个厨房提供两种服务,一种是我们常备中西餐的设备,餐具调料,不管是朋友聚会,还是家人过生日,想自己做东西,又想私密有特色一点,就可以租赁空间,根据自己的需求使用。


第二种服务是,因为自己认识很多很棒的厨师,可以邀请到公共厨房做嘉宾主厨,客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定制,也可以参加我们根据时节、不同主题做的晚宴。


因为没有拿投资,资金上比较紧张。朋友赞助了家具,也有朋友帮忙张罗,加上自己积攒的东西,用最低成本做出了我理想中的厨房。


没有人手做宣传,只是自己做一些小活动,但只用了短短三个月,就开始小有名气。


我和朋友分析过,为什么能在短时间有效果?


一:我自己喜欢也比较适合做这个事情。

二:稀缺。

在北京这样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方,一个纯粹为你创造美食提供便利的空间几乎没有,我们就成了一个稀缺的存在。

三:公共厨房满足了很多人的生活理想。


在北京生活的人要么租的房子小,要么就是都忙,没时间做饭,都吃外卖。但是大多数人又向往拥有一个温暖的厨房,享受烹饪食物的乐趣。


做自己最喜欢的部分的确走得更顺,但很难复制成为可规模化的商业模式。


现在也只是自己乐滋滋地做着,这也算另一种成功吧,我做得开心,来的人也开心。


不是辞职开店,人生就会变得轻松呀


常常有朋友咨询,说也想辞职开个店,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也许人生会轻松一些。


我每次都把经历的痛苦诉说一遍,认真劝退朋友。


很多人都误解了“开个店”的生存方式——辞职开店绝不等于“人生就会变得轻松”呀。


要创业开店,靠做喜欢的事情为生,就要懂得每一个选择背后,需要匹配什么样的责任与付出。


你要历经的考验、纠结、野心的捆绑、利益的纷争,远比工作时多得多。


需要去花时间铺垫学习,去碰撞,去争取,去博弈,去爱,去恨,困苦没关系,挫折没关系,重要的是找到方法,别放弃。


有句话我一直记得:


“我们这一生的最大理想,不就是把自己过好么?

不再重复上一代的模式、不必依赖任何人的施舍,按自己的喜好不断修正自己,将原生家庭、成长挫折、社会现实对自己的影响降到最低,最终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伏昕

“不能等所有条件都具备了才去做出选择,没有完美的开始时刻。”

财经记者转投资人,坐标北京


2015年6月,我从记者转行做投资,相当于完全换了一个行业和方向。


还在媒体时,我就在找自己有兴趣的方向,从调查记者转到互联网和商业方向,做创投公司和大公司的报道。


逐渐发现,我对研究公司、判断公司和选择公司的能力,比写作要好。


后来遇到很好的机遇,直接从记者转去做投资。


变换跑道,需要判断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与这份工作的匹配度


那时对于能不能胜任这个工作,是不确定的。但做选择和投资一样,需要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以提高成功的概率。


所以我选择了一个环境,让自己有空间去学习和成长。 去的是一个比较小的投资团队,人不多,组织扁平,有机会和合伙人一起做事、学习。


如果去特别大的机构,就只能从低层开始做,没有特别多的上手机会,那样比较慢。


这个时代,不能等所有条件合适才去变换跑道


比较巧的时间点是,我进入投资的时候,传统媒体走下坡路,新媒体开始起来。


我恰好把传统媒体学到的东西,用在了新媒体行业上。我老板后来也说,我离开媒体做投资的timing选得比较好。


但这也是后来回头去看才意识到的,当时你不知道是不是好的时间点,只是内心刚好做了准备。


很多时候,你不能等所有条件都合适了才去做选择。


人生是有规划的,但不是完全按你计划去走,需要敏锐发觉并勇敢把握住机会。


从记者转投资,我没有去读一个MBA再转,而是直接跳过去。


我老板说,做投资是比读MBA更有效的学习,你每一次出手,至少几百万人民币出去,这样在实践中获得的东西,比商学院学的理论更行之有效。


变换跑道后承受的压力是很大的。但做了选择,就要承担压力。


做记者不需要负那么大责任,只要对当下的作品负责就行了。投资,要为每一次选择负责。


选择时慎重,面对时坦然,用智慧、知识、理性、对人性的理解,去化解难题。


我身上还是有这样的弹性,能适应这样的变化。


做选择时,最忌什么都想要


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是我做选择时的驱动力。也很喜欢工作的过程,从过程中得到的乐趣和成长,超越结果的刺激。


做选择时,考虑最看重的因素。什么都想要的话,很难做出大胆的选择。


听从内心,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这是我一直以来职业选择的标准。



鲍芳

“只有当所有工作都从自己的长处着眼,你才能真正做到卓尔不群。”

时尚媒体总监到出版社童书营销总监,坐标北京


衰落的行业下,个人也必陷入困境


从大学毕业到生孩子这十几年,我一直在时尚媒体做编辑。


身为专题总监,需要负责一百多页的内容制作,这是一份我非常喜欢且擅长的工作。


在媒体的黄金时代,我在这家公司达到了职业生涯的小高峰。


但是2014年开始,也就是我怀孕生孩子的那一年,整个行业开始下滑。


原先负责的一百多页内容慢慢缩减至七八十页,再到三四十页。周围不少同事离职创业或者留学。


我生完孩子后两个多月便回去工作了,但各种不顺利也接踵而来。


当时对行业的变化并没有太多准备,在公司内部尝试过新媒体业务和跨界合作,都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现在跳出来知道整个大趋势是这样,但当时觉得是自己没做好。


那时还需要照顾幼小的孩子。不到一岁的孩子是最难照顾的,需要喂奶、哄睡、安抚,但她又没法给你感情上的回应,完全体会不到当妈妈的幸福感在哪儿。


另一方面,工作需要出差、见人,不得不走到哪儿都背着吸奶器,移动过程中找个合适的地方吸奶也是不小的问题。


原来你能够做好的事情也做不好了,时间管理一塌糊涂,既没有当好一个妈妈,也没有做好一个职场人,像困兽一样被困在原地。


进入风口行业,并不意味着能带来发展空间


孩子一岁多时,我从时尚媒体离职,在朋友的邀请下加入了一家互联网音乐公司做品牌总监。


当时看来,互联网是风口,这个风口或许能带来职业发展的新空间。


但这份新工作并不适应。同事们说的很多互联网背景知识我不知道,觉得自己像一个白痴一样。


而且,原来是媒体,现在是品牌,我以为自己很知道怎么跟媒体沟通,但仅仅了解沟通的方式没有用,角色感和心态都没有转换好。


和未来的目标之间有一个巨大的鸿沟。这个鸿沟我愿不愿意跳过去,需要花费多少精力,这是那段时间里我问自己最多的问题。


当时37岁,必须搞清楚下一个职业生涯在哪里,40岁之前是最后的时间,再往后可能转行的机会都没有了。


如果我不能很快找到下一段职业生涯怎么走,可能会卡在这里,既回不去也无法前进。


从长处着眼,做与自己价值观相符的事情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的一篇文章给了我很多启示,这篇文章中写道:


“只有当所有工作都从自己的长处着眼,你才能真正做到卓尔不群。”


到互联网音乐公司的工作并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而销售型的职位也不符合我的价值观。


从这家公司离开后,我独自一人带着一岁半的女儿去了趟美国,思考自己到底应该选择哪一条职业路径,也收获了和孩子相处的方式。


事业也很快迎来了转机,这是一份出版社童书营销的工作,时尚行业的人擅长把一些东西说得很美好,我自己本身也喜欢买书看书,之前的职业优势能在这份工作中得到发挥,而做书籍尤其是童书与价值观也一致。


现在女儿3岁半,我到这个公司一年半,一切都刚刚好。



职业道路千差万别,相同的是,没有哪一条是绝对好走的路。


能够在很年轻时就发现自己一生所向,是少数人的幸运。


而大多数人,都需要一步步走、一步步探索,这个路口的恐惧和纠结迈过去了,下个路口又会遇到新的困惑。


所有的坚持和跳脱,都为了一步步走向那个“不惧不惑”的境界。


希望你能走得愉悦、自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职场】职业积累,试着比别人多走一步
打好基础规划职业生涯
职场生涯:你走了几条弯路?
12星座最适合职场发展路线
公关人2020回忆录:我们的现实比“紧急公关”精彩万倍
《完美关系》对公关这门职业是有多大误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