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部纪录片告诉你,亲子关系是如何走向敌对的

我剖腹四次,终于生了儿子

我的发小今早猝死,年仅29岁

那些老公去外地工作的女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每个孩子的身上,都带着他们父母的样子。

作者:小确幸来一打(爸妈精读主笔)

富书主播:依文

主播荔枝号:依文even(FM1390689)

暴躁愤怒的孩子,迷茫痛苦的家长,面对镜头的控诉,一声声像动物般的嚎叫……

这部纪录片的开头,就是这样的触目惊心。

它毫不留情地撕开了家庭关系温情美好的外衣,将父母和孩子之间血淋淋的亲情伤口暴露给我们看,让我们在沉痛中进行反思。

这就是纪录片《镜子》,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由导演卢钊凯、范永东拍摄。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10年策划、两年摄制。只有三集,一共90分钟。

《镜子》讲述了以泽清、家明、张钊3个孩子为代表的一群青少年因辍学而导致家庭陷入困境的的虐心故事。

父母们在万般无奈下不得不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而自己也接受了一堂关于如何做父母的课程。

孩子们在结业典礼上说:

我是一面镜子,

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诚于父母。

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的相似。

我是一个有使命感的人。

我将用我的行动把家人从梦中唤醒。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家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这部纪录片的导演卢钊凯说:

《镜子》虽然讲述了关于家庭情感教育的话题,但在其背后,却融入了我们创作者对于人性的理解、对于爱和欲望的思考。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今天在什么地方?将来要去哪里?这些问题的思考结果,全部贯穿于电影始终。

诚然,每个做父母的都深深爱着自己的孩子。

但是如何爱,怎样不让这沉重的爱变成对孩子的伤害,是我们从成为父母那天起,需要用一生去学习的。

《镜子》里的第一个孩子,叫泽清,刚刚十三岁的孩子,会揪着母亲的头发,把母亲逼向墙角,拼命打自己的母亲。甚至用椅子砸母亲,还对母亲动过刀子。

这位母亲流着眼泪的讲述,让人隔着屏幕都能感到满满的伤心和绝望。

泽清不上学,不出门和人交流,成天在家里上网,下军旗。

这个有问题的孩子,不但一次次把刀插在母亲心头,也让愁云遍布作为大学退休教授的外公外婆的晚年生活。

外公外婆为泽清联系了这家特殊学校,听说有央视节目组的跟拍,泽清才同意去这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

而泽清面对镜头的讲述,却让我们认识了他的家庭,他的父母的另一面。

“我妈脾气暴躁,讲到最后都是她对。我爸在一边躺着,受不了了,就会使用暴力。”

原来,孩子使用暴力的源头来源于父母。

泽清说,妈妈几乎没有什么时间关注他,妈妈下班后,他想和妈妈说说话,妈妈懒得理他,他想让妈妈帮他煮个东西吃,妈妈却不想下床。

孩子的不愿意和人交流和对父母的冷漠也是有出处的。

泽清的父亲嫌弃妻子不好好做饭,收拾家,不是他心中的贤妻良母。夫妻俩之间冷漠而疏离。

当儿子向母亲动手甚至拿椅子砸母亲时,父亲的反应竟然是在主卧厌烦的躺着。

泽清说:“我觉得要待81天的是他们,而我可能只要待6天。其实我为他们付出挺多的。”

在家庭的潜移默化中,泽清从父母那里学会了冷漠,学会了暴力,反过来将冷漠暴力用在至亲的父母身上。

从泽清这个问题孩子的身上,照出了隐藏更深的父母身上的问题。

他的父母苦恼地不知道孩子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却不知道泽清像极了他们的样子。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孩子身上的问题,大多是父母身上问题的翻版。

家明是片中另一个孩子,15岁刚参加完中考,准备上高一,开学两个星期了,不愿意去学校报名上学,沉迷于网络,黑白颠倒,这一晃他16岁了,已经辍学了一个月。

父亲在楼下接到了特殊学校的老师后,还在一直强调要把孩子“纠正”过来,他认为读书是唯一的出路。

家明的父亲在上大学之前,家境贫寒,没有穿过一双皮鞋,他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努力成为私企高管,过上了看似“成功”的生活。

父亲希望将自己的人生信条传授给家明,让家明少走弯路,能更顺利地实现理想。

可是,他一直不清楚的是,他嘴里的“理想”从来都不是孩子的“理想”,他为家明规划好的人生道路不是家明想要的人生。

当家明辍学,黑白颠倒地上网,要去唱歌,去画画,去当背包客时,作为成功人士的家明父亲崩溃了,他感到他的生活彻底失去乐趣。

当父母带着特殊学校的老师来家里“控制”家明时,家明那一声声绝望的嚎叫让我们听出了压抑在他内心的痛苦。

家明说,他的父母习惯了控制他,从小就不管他有什么样的想法。

他小时候想唱歌,想画画,父亲不让。

他喜欢小猫小狗,多次想养个宠物,可是他买回来,都会被父母丢出去。

连他骑自行车,都会被规定不允许骑出哪个范围。

从小到大,父母不允许的事情,他坚决不能做。

父亲曾承诺他中考过后想干嘛干嘛,结果考完后,又改口说以后有时间了请假带他出去。

就像家明说的,父母说话就像逗小孩一样。

家明在镜头前说:

我就是想让他们看到我可以,我可以,所以我就一直想出去,我就一直想让自己变得坚强,我就想让自己不断地遇到困难,要是没困难,我就感到超级不舒服,他们永远都会说,我是在他们底下长大的,你说我怎么会不想出去,他们一直都这样子……

所以,家明才那么想要当背包客,做流浪歌手,目的就是他很想挣脱这种束缚,想走出去,证明给父母看……

老师说家明的父亲是“死不悔改”,他就像一头拉磨的驴,自以为一直在为孩子的未来付出,却不知道正是自己无知的爱伤害了孩子。

孩子对自由的渴求,来源于家长对孩子的太多限制。

家明像是一面镜子,他青春期的厌学、叛逆照出了父母在他幼年童年过于严苛的限制。

片中还有很多个这样的孩子。

张钊,是纪录片中另一个孩子,18岁,因为早恋而辍学,还把父母赶出家门,自己和女朋友一起住在家里。

厦阳,25岁了,不工作,成天上网。

12岁的小姑娘彤彤用和她年龄不符合的成熟口气说:“我们是人,不是机器人,我们不是感染了病毒,我们是有了自己的感觉。”

我很难忘记,那些孩子被控制,被带到特殊学校时的绝望和愤怒。

很难忘记,他们在面对镜头讲述时,眼角流露出来的一丝希望。

《镜子》是我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它让我们看到亲子关系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敌对。

欠缺沟通是亲子关系的第一大忌。

很多有问题的家庭,父母都不愿意好好倾听孩子的诉说,只对孩子提要求,下命令。没有良好沟通的亲子关系,相当于父母子女切断了通往对方心灵的桥梁,很难和谐起来。

缺乏信任是导致亲子关系恶化的一大元凶。

印象极深的是张钊说是要跳楼,他的父亲毫不在乎地对着镜头说了好几遍“我不相信,我感觉他没这个胆!”。可想而知,在现实生活中,孩子说了什么,父母是有多么不信任,不当回事。

不拿孩子当做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而是父母的附属品,这是很多亲子问题的根源。

片中孩子说自己是机器人,只需要按照父母设定好的程序走。很多问题家庭中,父母爱孩子,却不能将孩子当做一个有独立思想和人格的人,而是当做自己的产品一样对待,这是问题的根源。

片中的心理学家说,我们做了十多年了,十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

一个问题孩子后面,一定是问题的家长,问题的家庭教育模式,所以表面上,好像孩子有各种问题,但是实际上,最需要接受教育的不是孩子,是家长。

诚然,孩子也有孩子自己要面对的问题,一味甩锅给原生家庭是不负责任的。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每个孩子的身上,都带着他们父母的样子。

没拿证就当了父母的爸爸妈妈们,看了《镜子》后,请不要再用爱的名义残忍的撕裂你和孩子的亲情,让亲子关系一步一步走向敌对……

作者简介:小确幸来一打,富书签约作者,期刊写手,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媒体人。用文字分享人生小确幸,感悟生命大欢喜。简书@小确幸来一打,微博@小确幸来一打。本文首发爸妈精读(ID:shenduwenhua),转载请加微信:fushunamei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纪录片《镜子》让你感受到孩子这面镜子带给你的震撼和反思
儿子要跳楼,爸爸说你没这个胆,这部央视纪录片告诉你爱是如何变成伤害...
父子反目成仇人?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则是一种教养
这部最震撼的关于家庭教育的片子!
央视纪录片《镜子》: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你所谓的“爱死孩子”,只是“害死了孩子”,给当今家庭教育...
央视教育纪录片《镜子》:你所谓的“爱死孩子”,只是“害死了孩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