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朋友圈仅三天可见的人,不值得交往”


“你朋友圈三天可见,咱俩还有加好友的必要吗?”


“你觉得没有,那就没有吧。”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国庆接受采访时说,朋友圈的“三天可见”是个败笔。


“三天可见不但保护不了隐私,还鼓励自闭,违背了社交原则。


他认为社交媒体建立在互信的基础上,只有开放才能形成良好的交流环境。失去开放,也就是失去了社交的意义。


“设置‘三天可见’的人越来越多,不但不能保护隐私,还表明人们自我封闭的倾向很严重,心理脆弱,甚至会导致心理问题,影响寿命。


相较而言,设置分组、及时处理自己因情绪激发的朋友圈,才是一个负责任的成年人的做法,也更能保护隐私。


所以,为了维护和点赞之交们的关系,朋友圈得“宁可分组不设限期”?恐怕很多人不能认同。



1

“三天可见”原因各异

自我保护、羞耻、或是更便捷


朋友圈越来越不是熟人圈,而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半熟人圈。


圈里不仅有熟悉的亲朋好友,还有老师同学、领导同事,甚至是很多只有一面之缘的点赞之交,更别提未曾谋面的微商、销售、来路不明的陌生人。


作为一个不可放过的宣传渠道,太多人的朋友圈已经“公私不分”,回看很久之前的记录,全是“无法代表自己”的链接。


面对越来越“社会化”的朋友圈以及越来越界限模糊的网络私人空间和公众领域,人们希望寻求一种个人隐私和开放社交的平衡,寻求一种社交生活的安全感——


既不希望个人隐私被窥视,又觉得完全关闭会引来误解,所以选择三天可见,既给了别人关注自己的机会,又不想被完全看透。


也有人一时兴起发完朋友圈后,过了几天再看就开始费解自己当时为什么会发这样的朋友圈?心情的转变,可能会让人觉得过去的朋友圈变得别扭而羞耻,不好意思完全开放公之于众,要及时设置“私人可见”,或干脆删除。


与开放绝大部分朋友圈相比,“三天可见”省去了频繁回顾处理过去已发朋友圈的麻烦,更加省时方便,反而让人更加开放表达、畅所欲言。



朋友圈的分组、屏蔽,甚至是关闭朋友圈的功能,反而可能会带来更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引发“友尽”危机。


与别人对比共同好友的朋友圈,或者恰好聊到某条分了组的动态,极易引发隔阂和嫌隙,尴尬到“友尽”。


彻底屏蔽某人,就是赤裸裸地针对个体刻意划清界限的,与“一视同仁”面向公众的“三天可见”相比,更具有潜在的“挑衅”意味,一条冷冰冰的横线就阻断了所有的动态,还有一种“我和你不熟”的暗示。


三天可见”至少还有一句“该朋友仅开放三天可见”的“温馨提示”,暗指该行为不是针对个体,而是面向所有人的举措,相比之下更加安全


三天可见是种不完全开放,但至少,还是种开放。


相较而言,分组屏蔽其实是更加有选择性的“成人自闭”——有些话,身不由己,想说又不得不对某些人心有芥蒂。


2

开放有限期不代表自闭

环境不同使然


“三天可见”还有一种及时反省,不断革新,活在当下的意味。


东方儒家经典《大学》有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西方古拉丁语有“Carpe Diem”,意味着人们要“Live in the moment and seize the day”,即活在当下,抓住今天。


朋友圈的英文翻译本就是“Moment”,可以理解为“当下”的意思。从这个层面上应该理解为“即时分享”,而不是个人的资料库。


三天过后的朋友圈,其实已经脱离了即时分享的范围,从这个层面上,三天可见并没有值得诟病之处。


说朋友圈三天可见鼓励自闭,就像是车速太快出车祸,反过来抱怨车子的性能太好。技术是中立的,抛开人的本身对技术问责,不合逻辑。


现代人的网络社交真的越来越自闭吗?对于更加注重隐私的年轻人,他们需要一种社交安全感。


所以有人说,年轻人是“在朋友圈装死,在微博蹦迪”。


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提出了强弱关系概念(1973, Granovetter),微信上的社交是一种强关系社交。


强关系是指个人的社会网络同质性较强,关系紧密,有很强的感情因素维系的人际关系,家人、同学、朋友、同事都属于这类人群。在朋友圈里发张自拍,可能小学同学、大姨大婶、甚至公司领导都会冷不丁地点个赞。


微博相对来说是一种弱关系的社交,社会网络同质性较弱,也没太多感情的维系,可能出于某种爱好或者地域,换句话说,就是泛泛之交。在微博上,你可以吐槽对骂撒泼打滚,因为这里并没有那么私密。


在网络发达的现在,人们多少患有虚拟社交依赖症,在朋友圈里分享生活,不仅要面对一大群同龄人的眼光,还要被七大姑八大姨“批阅”意见,让人一下子就想起每年春节,被父母拉着串门挨个问好的恐惧。


根据企鹅智酷的2017年微信用户和生态研究报告,信整体关系链进入稳定期,新增好友更多来自工作环境。相较于微信整体泛工作化的趋势,多数用户仍然将朋友圈视为私人领域,超过60%的用户选择将朋友圈用作个人生活记录分享。


所以在朋友圈里“自信开朗赞美”到微博变成“骂天骂地骂一切”;在朋友圈里乖巧地给同事领导点个赞,回到微博就和网友对骂辩论。


说到底,三天可见功能之所以流行,还是因为微信社交的强关系特性所致。


社会学家戈夫曼著名的戏剧理论(dramaturgical theory)认为,社会是一个舞台,人们在社会互动中表现自己,就像演员在舞台上表演(1959, Goffman)人们的社会互动会因为时间、地点和观众而变得不同。


微信作为社交媒体,延伸了人的视觉和听觉,也把面对面社交延伸到了虚拟世界里,把朋友圈变成一个巨大的强关系公共场所,也就是舞台。所以在朋友圈里,自然也会有“印象管理”行为。


这也是戈夫曼提出的概念,人们会试图管理和控制他人对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最初的印象管理研究是基于面对面的交流,但后来也适用于虚拟的网络社交。


社会关系正常的人都有自我呈现的行为,是为了能更好被他人接受,为自己要达到的目的服务。



印象管理有两种基本形式:自我表现和自我行动。在朋友圈里,发自拍、晒美食、分享经历都是一种自我表现。而自我行动,则是点赞、评论、和转发行为。


面对面社交没有朋友圈记录的功能,更不会到三天后还能倒回去再看一次,而且观众是可以选择的。但是微信上的社交群体太多,人在“演员”的角色转换中难以应对。


因为便于管理,三天可见成了用户喜爱的社交屏蔽功能,用来避免“表演崩溃”。


前天发了张自拍,到今天觉得有些矫情,而且昨天加了几个新的好友……出于对自己印象的管理,又不想删除生活的记录,那三天可见就是最好的选择。


3

朋友圈“N天可见”

决定不了社交观和心理健康状态


朋友圈本身就不能完全反应一个人的社交观念和心态,“三天可见”也绝对不是一个用来评判一个人是否“自闭”的可靠依据。


有些人的朋友圈变成三天可见了,但却在“微信封面”和“个性签名”这两个不会被轻易发现的地方来表达自己。


相比于朋友圈内容表达的具体,通过“微信封面”和“个性签名”更改的表达则是抽象的。


不足以记录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却更像是认真思考后的结果;微信封面只有简单一张图,不足以展现日常里的点点滴滴,却更像是用心甄选后的精心。


很多人在社交平台上不是单纯的“自闭”或者“话痨”,这种属性或许和他们现实中在社交生活中表现的一样。


对现实生活中有社交恐惧症的人来说,网络让他们可以安心地处在“后台”,给予他们一个表达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表达自己的平台,赋予了他们一种建立在现实中难以建立的社交关系的可能性。


谁知道朋友圈里那些侃大山的人,是不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点“自闭”呢?


更何况,只要能按照自己的方式认真生活,达不到“自闭”的致病状态,内向一点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现实生活中的段子手、“情商”、人脉超广人群,在网络世界上则可能表现得内敛而低调。


哪一面才是真实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或许他们或许真的需要一个只留给自己的网络空间而已。


有人抱怨“三天可见”让自己和朋友们的关系不那么亲密了。三天可见的分界线似乎是彼此之间的联系剪切线。


“三天可见”的朋友圈能剪断的,是那些就该被舍弃的关系。


良性的人际关系是不依赖于朋友圈而存在的。


点赞代替不了关心,评论代替不了问候。这种简化的懒人式的社交方式就像是把我们一步一步诱导进了一个理所应当应付朋友的险境,一个以为更加熟悉却渐渐疏远的怪圈。


与其抱怨三天可见带来的联系上的隔绝,不如反思自己对朋友圈功能的理解:朋友圈不能完全承载与朋友之间的沟通交流的功能,真正的关心与交流,需要更多时间和精力的倾听、表达和理解。


昨天的朋友圈,配不上你今天的气质和格局,那就多给别人点机会实地考察。


拉上你那“自闭”的朋友,一起唠叨唠叨吧。


参考资料:

[1] 2017微信用户&生态研究报告. 企鹅智酷

[2]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Mark Granovetter.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8 (May): 1360-1380.

[3] Goffman, Erving. 1959.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New York: Doubleday.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认识你十年,却只能查看你三天的朋友圈
你发的大多数朋友圈,都不是真正的你
你们讨厌的分组可见,是微信社交整理利器!
“微信圈子文化”有利有弊
关微信问答(1)
你的每条朋友圈,都在“出卖”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