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州的石文化
▲王梦沂

  都知道苏州人生活优雅,说话像吟歌婉转动听,生活像唱戏柔和文静。所以人们习惯将苏州人匡定在秀美、精细、柔慢等文字中。其实苏州人是柔中带刚的,就像苏州古城的构筑。游览过苏州的老街水巷、参观过姑苏的园林人家后,人们便可发现:苏州这些精美构筑,既有柔性的水系,更有坚硬的石头与其匹配。

  石的坚硬与水的柔性,既可代表苏州人的性格和形象,也是苏州的昨天和今天全部内涵所外溢的最简单的表达形态。苏州水文化的描绘和渲染,已是淋漓尽致、世界闻名。但苏州石文化的故事,除了太湖石假山,似乎并没出现太多的描绘,这里,得让苏州精美的石头说说话。

  石板路街沿石

  苏州古时,石头用得最多的地方就是铺路,以前的石板路是城里的主街,概念上就像现在的马路,不同的是它几乎都用石板石块铺成的。上面都是宽近半米,长约两米的青石或金山石板,石板下面是“排水沟”(苏州人称阴沟),两侧则用青砖或石块相接。随着岁月增长,无数人的踏磨,这种石板路会变得很溜滑、很溜滑。而石板路下的阴沟,是古时一种优良的排水系统,是科学、实用和美观相结合的典范。所以石板街即使倾盆大雨也排水畅通,雨停水就干。所以旧时有“苏州街,雨后穿花鞋”的说法。小时候,特别在夏天,赤脚走在湿濡的石板上,会觉得爽快又惬意。如果穿上木屐板走在上面,“嗒啦嗒啦”声会响彻云天。苏州的平江路改造好以后,全部恢复成了石板街,与两边斑驳的墙体浑然成了一体,古色古香、幽静悠闲……走在悠悠石板街上,犹如置身于诗意的梦境中。
  也许是年龄缘故,最近我老是想起老宅门口,那一大块“街沿石”。街沿石早先是平躺于苏州一些老宅院前的石台阶,一般都是长方形条石,由整块毛坯石加工而成,它们有两三米长,短的只一米多,长的可近五米。人们从街面走进宅屋门,通常需要向上迈一两级石阶,才能越过门槛进到宅院内,这种屋门前与街面相衔接的踏步石,苏州人俗称“街沿石”。后来慢慢出现人行道,苏州人将道旁侧石也称之为“街沿石”。老宅门口的街沿石,被拆之前曾去探望过,曾被我们的小屁股坐得油光锃亮的街沿石,依旧静静地躺在墙门口。儿时的街沿石,曾是孩子的乐园,两三小孩蹲在那儿,可以白相好半天。我曾在这街沿石上下,用水灌过蚂蚁洞、拿草棍挑过百脚、和小伙伴下过五子棋;还曾帮父亲在街沿石上做过煤球、替母亲拎回过马桶……下大雨时,屋檐上落下的雨水,在街沿石上水花四溅,乱迸乱跳,将街沿石冲刷得异常光滑。儿时有邻居对我说,老屋的街沿石是金山石,说里面是含有金子的。

  金山石武康石

  金山石,是苏州城西木渎金山及周边地区所产的石材,《吴县志》载:“金山在天平东南,初为茶坞山,晋宋年间,凿石得金易今名,山高五十余丈,多美石……”。金山石与太湖石同为苏州石中二宝。金山石属花岗石类,石质细腻坚硬、耐酸耐碱,色泽细密纯净,白中透青或白里带黄,除了隐隐可见半透明的石英晶体,还散有芝麻粒大小的黑色星点,十分美观,是花岗岩中的精品。由于其质地坚硬,其大料常作为桥梁构件使用。金山石特别耐磨耐腐蚀,不会热胀冷缩,密实度也特别高,颗粒细,表面遇到污渍,雨水一冲就干净了。所以苏州的老房子都喜欢用金山石。老石匠都知道,金山石一剁斧下去,切出来的线条非常清晰,因此金山石雕也很有名气。所以那时以手工作坊为主的“石作”、“石铺”加工业,遍布于苏州的城镇。行业内将从事石雕的统称为“细作”或“细石匠”。凡承接的石料工程,包括桥梁、陵墓、界石、建筑等需要精工雕刻的均需请细石匠,石狮、石马等石雕作品更需由细石匠承担。解放初期,政府还召集过苏州民间石雕艺人组建公营苏州石料公司,聚集了许多著名的开山匠和细石匠。并多次派遣细石匠赴京支援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军事博物馆等十大建筑工程,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鸦片战争”浮雕图案雕刻。如今,金山石的禁采令已颁行多年,一度辉煌的金山石市场已濒临枯竭,这使得金山石存货身价倍涨,真成金石了。但苏州金山的石雕工艺却名闻大江南北,被列入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宋《平江图》中,苏州的石拱桥比比皆是。那时这些石桥的建材,多为青石和武康石。武康石因采于浙江武康境内而得名。始采于唐而盛于宋,明代遭官方禁采。武康石是火山喷发后凝成的灰砂岩,褐色中带有淡淡的紫,湿水后又呈美丽的深紫。故又有“武康紫石”之美誉。在古代,紫色象征祥瑞,加之武康石纹理清晰,蕴涵古朴之美,能雕琢复杂的艺术图案。武康石加工平整后,表面有许多细小毛孔,使得武康石具有独特的“涩性”,雨中踏上也不会滑溜,所以古代苏州工匠,常选其来建造桥梁。如今在苏州古城区,还能看见武康石的桥身,如平江路西侧的思婆桥、叶家弄旁的寿星桥等等。随着明代冶金技术的提高和金属工具的改进,苏州金山的花岗石,被大量开采利用,故现存古桥花岗石居多。武康石桥已成珍稀文物。

  石鼓礅石驳岸

  在苏州的私家园林、会馆祠堂、古宅老屋等木结构建筑中,有一种叫柱础(亦叫柱础石)的构件,它是一种承受屋柱压力的垫基石。因苏州气候温暖潮湿多雨,土壤含水率又高。以木结构为主体的房屋,每根落地屋柱都是房屋的主要支撑骨架,古人为使落地屋柱不易潮湿腐烂,就在柱脚上添上一块石礅,使柱脚与地坪隔离,既起防潮作用,同时又加强柱基的承压力。随着时代进步、物质丰富,后人逐渐将其演化为带有美观功能的装饰石,特别是安在正厅檐廊下的石礅,犹如人的眉目,不仅造型美观,还雕刻上各式精致图案,来烘托房屋构筑的高雅和豪华。石鼓礅的造型从立面看,有鼓形、瓜形、莲花形、覆盆形、圆柱形、须弥座形等多种。现在苏州最为常见的是鼓形和覆盆形,所以苏州人喜称其为“石鼓礅”。
  随着岁月的变迁,苏州明代以前传统建筑已经很少了,现在所流传下来鼓形柱础几乎都带有明清时代风格,石鼓最大直径有的偏于上部,有的位于腹部,在整体上略呈扁形。一般在建筑的次要位置上都放素面石鼓礅。如有纹饰也比较简单,或在上面雕饰鼓钉,这是从乐器中的鼓上仿制过来的;或是在上面雕刻如意纹(一种较简洁的装饰花纹)等。在苏州拙政园的盆景园内,有八只巨大的雕刻精美的石鼓礅。普通民居里的石鼓礅就比较简单,而且不大,一个个就像削了皮的荸荠,以前的苏州人家,都会备上几个,倒不是建房修屋用,而是做雪里蕻咸菜或腌制咸肉咸鱼时,往里面压上两个石鼓礅,腌制出来的东西会更鲜。
  苏州的石鼓礅在皇宫里还大出风头。永乐十五年,苏州木匠蒯祥任“营缮所丞”,从苏州香山带了3万匠人,在建造正统三殿时,由于负责木材的工部陈侍郎嫉妒蒯祥,故意把大殿顶梁柱尺码压短一尺。蒯祥什么都没说,默默地施工。建成后一看,正统三殿雄伟而挺拔,高度一点没变。皇帝只看见大红柱子下都垫着鼓形石盘。蒯祥说:“这些石鼓礅都是姑苏金山石,石中之王,以其坚硬、耐磨、结实称著于世,用此石鼓礅来垫大柱,是取皇上江山坚如磐石之意。”皇上一听,乐得合不拢嘴。香山匠人从此名声大噪,蒯祥也应而官至工部侍郎。
  苏州人最爱傍水而居,《平江图》标明,当年城内的河道有着一百六十四里。至今尚存七十里。河道两岸都用石块或石条砌驳而成,传统说法就叫“石驳岸”,具有很高的鉴赏性和实用价值,已为很多研究古建筑的专家和国内外游客所瞩目。现在苏州最著名的石驳岸,是古城干将路“两路夹一河”景观,长长的石驳岸清晰毕现、古风犹存。以前石驳岸是民居建筑的基础,两岸民宅就是从驳岸上重重迭迭排建起来的……苏州人家独特的生活形态,在镶嵌于石驳岸上的河埠、踏渡、石栏、甚至缆船石上凸显出来。缆船石,也叫“船鼻子”,是凿于石驳岸上用来系船的,这些缆船石造型各异,有如意、古瓶、葫芦、禽兽等,其雕刻造型的精致与否,都与主人家的贫富门第有关系。人们乘船靠岸,往往将船缆绳系在缆船石的洞孔上,然后从河埠头上岸……石阶铺设的河埠,沿河民居几乎家家都有,它能供一两人上下洗濯或提水。有种平行的明梯石阶踏渡非常秀气,它不筑实心台座,是用一米多长,半米宽的石条,一块一块地挑嵌在石驳岸里,石阶通常由五至七块石条构成,在空间上,借天不借地,也不占河面,看上去嵌空玲珑。各种各样的石阶踏渡,给石驳岸带来了一种丰富厚重的层次感……如果说,苏州的水是一张淡色的宣纸,石桥人家、舟船花树是一幅幅民俗风情画,那么河两侧长长的石驳岸,就如这幅长卷精致的装裱。当然,如果没有历代心灵手巧、柔中带刚的苏州人,是不可能有如此柔绕的水系构造、如此精致的石头构筑。
  了解一下石头折射出的构筑文化,不仅有助于探索苏州古城的历史,还在于领略古老的建筑艺术的同时,让正走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不至于使优秀的文化传承产生断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永远的菉葭巷录
苏州情怀
《城市责任》第八章 留住市井烟火气
苏州复挖中张家巷河填埋河道,重铸古城水乡文化精魂让“消失”的河流“重生”
姑苏风光
苏州最美地名CP,你最喜欢哪一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