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洪洞大槐树:我们共同的老家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数百年来这两句民谣在我国广大地区特别是北方黄河中下游省份祖辈相传,妇幼皆知。六个多世纪以来,古大槐树被当作“家”,被称作“祖”,被看作“根”。成为亿万人心目中的故乡。特别是近年来热播剧《大槐树》,让人们将明朝初年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故事重新拾起。那么600多年前的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一颗大槐树成了半个中国人心中的图腾呢?2012年8月中旬,笔者来到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的大槐树寻根祭祖园采风,作为大槐树移民的后裔,心情感慨的同时也对明初发生的中国历史上有计划、有组织、规模最大、跨越年代最久的一次移民活动进行了了解。现整理撰写成文,让更多的人来了解那段远去的历史。

一、关于洪洞县和大槐树

    在中国两千多个县份中,知名度最高的恐怕要数山西洪洞了,可谓家喻户晓,在中原和北方更可谓妇孺皆知。洪洞所以芳名远播,一是洪洞随京剧“苏三起解”的传唱而扬名,二是随明初洪洞移民而被广泛记忆。在长江以北的地方,特别是山东、河南、江苏、河北、安徽等省的大部分老百姓都把洪洞做为祖居地,在这些地方以外的地方,也因这些省人口的外迁而也把洪洞作为寻根问祖之地。

    洪洞县现在属于山西省临汾市管辖。这里历史悠久,春秋时为杨侯国,据说中国所有的杨姓都起源于洪洞县。秦汉置“杨县”,隋“义宁元年,改徒杨县于西北十五里,为今洪洞县。为什么叫洪洞县呢?相传这里南有洪崖,北有古洞,得名以此。洪洞“南通秦蜀,北达幽并,东临太岳,西控汾河”。因地理位置重要,自古为河内重地,洪洞也成为山西之通衢要道。故而也成为移民迁出的聚集之地。

    洪洞县之所以出名,还和洪洞县的大槐树有关。大槐树遗址位于洪洞县城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内,这里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闻名全国的明代迁民遗址,据记载:“明朝时,洪洞县大槐树旁有一广济寺,为唐贞观二年所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济济,香客往来不绝,再加上唐宋以来,又建有驿站,办理四方来往的公差事务。在广济寺旁有一株‘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阳关古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的的老鹳在古树杈筑巢垒窝,年长日久,特别是到了冬季树叶凋落之时老鹳沃星罗棋布,甚为壮观。

    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3年到明成祖朱棣永乐15年将近50年的时间里,在山西共组织了18次大的官方移民。移民时政府在广济寺和大槐树下设局驻员,集中移民编排队伍并发给‘凭照川资’。当所迁之民起程时,依依惜别,不忍离去,走了好远频频回首,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鹳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鹳窝就成为惜别的家乡标志。因移民多在大槐树下汇集转迁,所以被称为大槐树移民,当时移民主要迁往京津、河南、山东、安徽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移民遍布整个中原地区。明代大槐树移民以其移民范围最广、数量最多、时间最长被称为古代官方移民之最。经过六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根在洪洞,祖在古槐”,大槐树成为了海内外数以亿计的大槐树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洪洞县成为了亿万大槐树后裔永远牵挂于心的老家。

   由于年代久远,明代大槐树,早已和寺院—起毁于汾水,第二代大槐树也以枯萎,可喜的是现在第三代大槐树又已枝繁叶茂。民国二年,洪洞县人景大启、刘子林等,募资树碑,以志痕迹.石碑—丈五尺,宽二尺四寸,碑冠篆刻“纪念”二字,碑阳刻“古大槐树处”。

二、关于大槐树移民的历史背景

   大家知道,元朝统治中国虽然只有短短的八十九年(1279——1368年),但由于它是在军事暴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政权,它给中原人民带来的灾难是其他朝代无法比拟的。元朝虽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面积最大的封建帝国。但“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蒙古贵族统治力量也是封建社会最野蛮、最残暴的。为保持蒙古族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变大片土地为牧场,又通过“赐地”的方式剥夺农民的土地,农民失去土地,被迫去租种高地租的土地,农民对蒙古族政权越来越不满。元朝末年,政治黑暗,政府横征暴敛,百姓苦不堪言。持续17年的元末农民战争“红巾军起义”主战场在黄河下游、黄淮平原一带,使山东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据记载,我们德州市的乐陵一县,当时仅剩400余户。明初的“靖难之役”更是雪上加霜。为争夺皇位,燕王朱棣向南京政权发动战争,持续四年,杀掠无数,我们德州市是当时的主战场,城北“十二连营”等村名的来历就是当时的见证。

    除了战争,元末明初,中原一带,旱涝蝗疫之灾也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最严重的是水灾。据《元史·王行志》等书记载:元末至正元年到26年,几乎每年那有特大洪水泛滥成灾。比如,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黄河在曹州、汴梁等地三处决口,燕、赵、齐、鲁及苏北、皖北等地则是一片荒凉。二十六年2月,河北徙,上自东明、曹、濮,下及济宁皆被其害。八月济宁路肥西县城西黄河泛滥,漂没民居,百有余里,德州、齐河县境70余里亦如之。

    除水灾之外危害较大的是蝗灾。从至正元年到25年:大蝗灾计有18次,中原地区从元统三年到至正末的13年中’就有15次大饥荒。山东、河南之孟律、新交、渑池出现了“民食蝗、人相食”的惨状。同时,危害极大的瘟疫也多次流行于河南、山东、河北、陕西以及南方诸省。至明初永乐14年(公元1416)六月.还有“夏,浙江大旱,疫疠”的记载。洪武年间驸马都尉右柱国曹国公李贞曾上表朱元璋说他的身世:“继而中原兵起,室家无存。独携幼子,避难他方。寄迹于豺狼之区,奔走于荆棘之地。命危朝露,岂意生全。”可见当时兵患天灾之严重。

    就在中原地区黄河、淮河、运河流域战事频起、自然灾害盛行的时候,“表里河山”的山西却呈现出另外一种景象:一方面,山西四周都是高山峻岭,东有太行,西有吕梁,北有雁门关,南有江河,易守难攻,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另一方面,山西是由蒙古扩廓铁木耳父子所镇守,起义军虽多次发兵进攻,但却屡屡败北,这样山西也就避免了长期的战乱之祸,而且水旱蝗疫又很少涉及,所以连年丰收,形成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旺的局面,特别是晋南地区人口密度最大。据《明实录》记载,洪武十四年即公元1381年,河南人口1891000人,河北人口1893000人,而山西人口4030450人,比河南、河北的人口总和还多30万人。在这样的形势下,一场中国历史上范围最广、数量最多、时间最长的移民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三、关于大槐树移民的过程和分布

 明朝建立后,中原各地官吏纷纷向明政府禀告各地荒凉情形,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面对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的情况下,明太祖朱元璋于是采纳了郑州知州苏琦、户部朗中刘九皋、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奏议,决定了从山西向中原移民屯田的战略决策。明太祖也吸取了元末农民起义的教训,告诫地方官吏说“天下初定,百姓财力困乏,好比小鸟不可拔羽,新树不可摇根”。为了巩固明王朝的统治,便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农业的措施,并于洪武初年开始了一场历经长达50年的移民壮举。这一措施的实施,使得各地特别是中原地区的人口大量增加。劳动力问题得到了解决,大片荒地被开垦,变成良田,加上明政府的大力支持,发给农民耕牛、种子、农具以及三五年不征赋税的优惠政策,大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社会日益稳定,这对巩固当时的封建统治,发展经济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山西人口稠密,首推晋南。而洪洞又是晋南人口最多的大县,并且地处山西交通要道,明朝迁民时虽不专迁洪洞人,但把洪洞作为迁民的重点却是很自然的事。从现在看,迁出地应是临汾、运城、晋中等地区,太原、长治和晋城等市。可见当时在山西组织迁民的地区是相当大的,除雁北地区外,几乎包括了整个山西中南部。这些地区的迁民临行前,大部分人在洪洞大槐树下,办理迁移手续,领取户部颁发的迁移堪今,叙旧告别,然后各奔去处。

    据考证,仅史书有确切记载的洪洞迁移活动达18次之多,其中洪武年间迁民10次,永乐年间8次。明统治者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移。吴晗在《朱元璋传》中写道:“迁令初颁,民怨即沸,至于率吁(xū)众蹙(cù)。惧之以戒,胁之以劓(yì)刑。”可见当时移民全是在强权政治的胁迫下进行的。洪武六年与九年曾两次“迁山西及真定民屯风阳”。洪武二十—年,往河南彰德和太康迁民;二十二年和二十五年先后往河南迁民两次,总计3次。洪武二十—年,往山东临清、二十二年往山东东昌、先后两次迁民;二十二年,还从沁州往山东迁去自愿应募屯田者;二十五年又往山东迁民,往山东迁民共4次。往京师地区迁民共5次,洪武二十一年,迁往真定,二十二年迁往大名和广平、二十二年又迁往北平、二十五年迁往河北、三十五年迁往北平。洪武二十五年往大同等地,二十八年往塞北(即山西雁北、内蒙古、陕西等长城以北地区)迁民。永乐年间8次迁民全部是往京畿地区(即河北、北京、天津等地)。由此可见,从山西向我们德州市各县的移民大部分应该是洪武二十—年、二十二年间完成的。

   明初洪洞移民最初的分布地是中原地区和黄淮流域。然而数百年间,这些地方的移民后裔,又辗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东北、港台等地。特别是近几十年里,迁移的浪潮此起彼伏。例如解放前的“走西口”、“下关东”、“下南洋”,建国后的城市知青“支边”、“上山下乡”,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出国留学、探亲、定居,更使洪洞移民后裔的足迹,踏遍了神州大地、天涯海角。

四、关于大槐树移民在德州

   据考证,大槐树移民在山东省最多的是东昌府、济南府、兖州府、莱州府、青州府,涉及现在的滕县、肥城、益都、聊城、兖州、汶上、曹县、潍坊等92个县(市)。明初,我市的夏津、武城两县隶属于东昌府,其余县市归济南府管辖。在武城县老城镇有两个村庄,分别叫“大十八户”和“小十八户”,当地老人们讲,除了这两个村是土著居民外,其他村庄都是600年前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面迁来的。

    在我市农村,说到洪洞移民,人们总和“燕王扫碑”的故事联系在一起。所谓的“燕王扫碑”就是历史上的“靖难之役”,是中国明朝建文年间燕王朱棣和侄儿朱允炆争夺皇位发生的内战。我市地域文化专家刘金忠先生在《千里寻根到洪洞》中也写道:德州是扼南、北两京孔道的古战场,建文帝元年,朝廷的五十万大军在曹国公李景隆的统帅下,驰至德州,燕兵乘胜攻德州,李景隆退守济南,德州陷于燕军,稍后南军又收复德州,此后三年,南军和北军像拉据一样,投入兵力数以百万计,在德州反复厮杀,反复如是者十数次。现在德州近郊长庄乡境内有十二连营(城)是南北两军反复争夺的主战场之一。康熙年间德州学者田雯有古风《十二连城歌》记录了当年战争的惨烈:“连城城北十二城,村墟草木皆甲兵;旧鬼磨灭三百载,天阴雨湿青磷生;当时靖难戎马作,旌旗斜卷安陵郭;五十万师自南来,方山之野扫秋籍!”,战争造成了华北地区人烟减少,造成了一个又一个无人区。朱棣进入南京后,大肆杀戳,齐泰、黄子澄、方孝孺、铁铉被杀害、灭族,株连处死者达数万人,称之为“瓜蔓抄”,方孝孺甚至被灭“十族”。这样,“靖难之役”又加剧了中原地区的荒无人烟的局面,所以继洪武移民后,又有永乐移民。

    据洪洞县志办公室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资料收集情况显示,山东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有据可查的主要分布有92个县(市),其中涉及到我们德州市的德城区、宁津、禹城、夏津、平原、陵县、齐河、武城、临邑、乐陵等10县市区,还有原属于德州地区现在划归济南市的商河、济阳两县。仅《张氏族谱》中记载移民到德州的就有:“武城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武城县李家户乡:夏津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夏津县;平原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平原县;夏津县张氏一支始祖讳洪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桐大槐树迁居于此”。

    另外,山东移民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河北枣强,分布较密集的地区是历城区、章丘市、商河县、高青县、垦利县、利津县、广饶县、博兴县、沾化县、邹平县、惠民县、寿光市、安丘市、莱城区等地,即明朝济南府北部地区,以及青州府北部地区。人们认为枣强移民的原迁出地,也是洪洞。在枣强移民中,也的确有这种历史记载。如垦利县耿家镇耿家村耿氏先祖耿事修于洪武二年(1369年)自洪洞迁枣强,同年再迁垦利县耿家镇耿家村。河北枣强一带也是元末明初战乱中破坏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当地百姓不可能大量外迁,所以枣强应是洪洞移民的一个中转站。枣强东南即为山东德州,德州是南北交通要冲,有“九达通衢”、“京津门户”之称。洪洞移民进入济南府、青州府北部地区,走枣强—德州一线比较方便。

五、关于大槐树移民的历史传说

脚趾甲复形的传说

  “谁是古槐底下人,脱履小趾验甲形”。这句民谣不仅流传很广,而且被人们作为辨认乡亲,识别古槐移民子孙的证据。人们在询问起故乡,盘查祖籍时,常常脱鞋拉袜,亮出脚丫,验看脚小趾是否甲形。如果谁的小指甲上有几道竖纹,好像是两个指甲,那谁的祖先就是从洪洞大槐树下迁民的老乡了。为什么大槐树下的人,脚小趾指甲是复形的呢?相传在第一次迁民时老百姓不愿外迁,尽管明政府给了一系列优惠条件,但是人们还是不愿意离开自已的家乡。于是地方政府便采取了欺骗手段,在洪洞四周大量张贴迁民告示:“凡不愿外迁者,必须在三天之内,赶到广济寺旁大槐树下报名登记,愿意外迁的人可以在家等候消息。”人们知道了这个消息后,纷纷拖家带口、扶老携幼来到大槐树下,到了第三天大槐树下已人山人海。突然,一大队官兵包围了老百姓,一个官员宣读圣旨道:“大明皇帝敕令,凡来大槐树下者,一律外迁。”命令下达后,人们都惊呆了,不久就醒悟过来,知道他们上当受骗了,但为时已晚。政府强迫人们就地登记,领取凭照川资,踏上外迁之路。传说,官府因为怕人们逃跑,用刀子在每个人脚小趾上砍一刀作为记号。至今,移民子孙的脚上小趾指甲盖都是两半的,据说都是被砍了一刀的缘故。

解手、背手的来历

  把大、小便说成“解手”,在我国许多地方都是这样。大小便同“解手”有什么关系呢?据说也是来自大槐树下迁民,是从那时候才开始的。相传,在迁民的路上,官府怕人们逃跑,用绳子把人们的双手捆绑起来,再穿成一串,押解着上路,因为路途遥远,路上要上厕所,由于是捆绑着的,只好说:“报告老爷,请解开手,我要上厕所”。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这么麻烦的话,简化成“解手”,从此流传并沿用至今。“背手”也是大槐树后裔的典型特征,因为在大槐树下移民时,为防止百姓逃跑,人们都是被反绑着手走路的,行走多日也就成了习惯,至今大槐树后裔们还有这种习惯,如今背起手来走路,倒也觉得挺舒服。

按姓氏命名村庄和“军”字庄的来历

    北方很多村庄的名称都是以姓氏命名。例如:李庄、王庄、刘庄、赵庄……,还有两姓组合的村名:刘王庄、何刘屯……这些村名的来历也和大槐树移民有关系。山西洪洞移民来到新家后,政府以家族为单位,命令他们分散居住。时间久了,一个家族就繁衍成一个村庄,这个村庄就以他们的姓氏命名了。刚来到新的地方后,不少移民偷着往回跑。政府不得已派驻部队进行看守,军队按一定距离驻守,于是在很多地方每隔10公里左右就有一个带“军”字的村庄。例如:军营、军店、军屯、军庄等等,还有直接叫X官屯……

胡大海复仇

    传说元朝末年,河南地区来了一个乞丐。他身材高大,体格魁伟,右手柱着一个讨饭棍,左膊挎一个蓝子,沿村乞讨。人们看到这样一个壮汉不去干活谋生,却讨吃要饭,见他一来,便赶紧关门,还有的人加以辱骂。乞丐饥饿难忍,深感这个地方人情太坏,便暗暗立誓,有朝一日要报此奇耻大辱,此人便是胡大海。不久胡大海加入朱元璋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此后,为朱洪武南征北战,立了汗马功劳。朱元璋在南京当皇帝以后,设宴大赏功臣,各位臣子都领了赏,谢了恩,个个退朝。唯独胡大海与众不同,无论洪武帝赏赐什么东西,他都摇头不语,朱元璋觉得很奇怪,胡大海将当年在河南讨饭时的遭遇讲了一遍,请求朱元璋开恩,允他去河南报仇血恨。朱元璋听罢,大吃一惊,踌躇再三便道:“朕允许你报仇之事,但只准一箭之地。”话毕,吩咐侍卫给胡大海御箭一枝,胡大海接过御箭连忙谢恩。他收拾好行装,带领家丁、兵士,杀气腾腾直奔河南而来,刚到河南地区,恰逢一行鸿雁飞来,胡大海心中暗喜,拉开雕弓似满月,飞箭离弦似流星,正好射中最后一只雁的后尾,那雁带箭向前飞去,胡大海也统兵向前杀去,见村庄就烧,见人就杀,只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尸积如山。而那只伤雁仍带着箭一直向前,飞过河南,又飞向山东。官兵所过,城池成墟,乡村无遗类,胡大海也在混战中死去了。这样造成了河南、山东“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朱元璋知道时,已经晚了,只好下令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往没人的地方迁民。

六、关于大槐树移民的历史地位

   洪洞大槐树移民历时长久、分布广泛,大规模的移民就有18次之多,人数近百万,迁民地域达18个省(市)500余县,涉及800余个姓氏,包括汉、蒙、回三大民族,自清以来,又有满族加入,这一移民壮举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产生了就连封建王朝都料想不到的巨大影响,是中国历代规模最大的官方移民,为历代移民之最。移民迁徙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比较合理地布局了人口生存的空间,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同时,先祖们在空前的大迁徒中,以大槐树腾游时空的恢弘气魄和根植泥土的不屈韧性,在他乡异土开始了荜路蓝缕的耕耘,不辞劳瘁的创业;先祖们的热血和汗水,对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移民迁徒中,先祖们不仅传播了北方的农耕技术和精神文化,与当地民众在文化上、心理上、习俗上的长期交融,培育出了新的文化,孕育了新的文明,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说此前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大的移民(两晋、南北朝、南宋),那么我们可以说,明初的大槐树移民,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四次大移民,而且是更重要的一次移民,在中国的移民史上留下了丰厚浓重的一笔。

 七、关于大槐树寻根祭祖园

    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区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城北,是闻名全国的明代迁民遗址,也是海内外数以亿计大槐树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几个世纪以来,大槐树被当作“家”、称作“祖”、看作“根”,成为亿万人心目中的故乡。“寻根”已成为旅游区的特色。

    说起大槐树祭祖园,不能不提一个人。清末,洪洞贾村人景大启在山东曹州为官时,就遇到不少官吏和平民,对他这个洪洞人格外亲切,像亲人一样款待他。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洪洞是我们的老家”,昔日“从大槐树老鹳窝下迁来”,并拿出家谱让他看。这大大地激发了他的民族之情,遂与在山东长山县为官的洪洞老乡刘子林相商筹建古大槐树遗迹,并筹得390两纹银,寄回洪洞,托人修建。民国三年(1914年),洪洞熟堡人贺柏寿从河南杞县告老还乡,说他在豫也遇到同样的情况,使他深为感动,他也募集了300余吊钱,投入大槐树的修建工程,很快就把大槐树遗迹修葺一新,经幢、石塔、长廊、木坊、茶亭,均重现神采,新增刻的石碑和碑亭也在古大槐树旧址上兴建起来了。传说,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命山西巡抚张锡銮率卢永祥第三镇兵进攻山西革命军,所到之处肆意抢掠。但到洪洞后,士兵来到古大槐树处,纷纷下马拜祭,互相传言:“回到大槐树老家了!”他们不但没抢掠,反而将财物供施于大槐树下,使得附近的百姓免于战乱之灾。大槐树“御灾抗患”之功为人们所称道,故而题词:“荫庇群生”。

   建国后,政府对文物保护工作十分重视。1959年大槐树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政府多次拨专款修缮,并派专人管理,育花植树。1983年,建了门楼、围墙。在古槐北路通往大槐树祭祖园的路口修建了一座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的牌楼。为扩大大槐树规模,满足亿万大槐树后裔寻根祭祖的愿望,体现大槐树根祖文化底蕴,打造“老家”品牌,近年来洪洞县现已对大槐树迁民遗址进行全方位开发建设。目前,祭祖园里已经看不到一代大槐树,那颗距今有一千八百年的大槐树,已经在清顺治八年(1652年),被汾河洪水冲毁。由第一代古大槐树滋生的第二代大槐树,距今已有四百年历史,已经已经干枯。目前看到的是由二代大槐树同根滋生的第三代大槐树,也有百年历史。在“古大槐树处”石碑后有一座石经幢,是金代雕刻艺术珍品。石经幢是广济寺唯一遗物,青石砌成,平面呈八角形,四层十五级高九米多,雕刻古朴深厚,书法刚劲流畅,浮雕栩栩如生。距今有八百多年历史,也是目前明代移民外迁的唯一见证。

    从1991年起,洪洞县委、县政府每年4月1日―10日举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4月5日为主祭日。让人惊叹不止的是每年的祭祖节时都会从四面八方飞来许多只小鸟,当它们云集到祭祖园后,时起时落,交颈依偎,仿佛经年不见的老朋友,在倾诉昔时的离别意,畅叙今日在它处的思乡情。观看的人们无不为之动容,纷纷议论道:大槐树移民的子孙们要来祭祖,这些鸟儿也有灵性,代表移民的子子孙孙,回故乡看望亲人来啦。这些鸟儿,形状象麻雀,但比麻雀略大,浑身灰黑色的羽毛,来时鸣声响亮,欢声笑语。去时叫声凄凉,哀鸣而去。当地人就给它起名叫"思乡鸟"。

  有人说:它们是大槐树移民的灵魂,虽然生不能回归故里,死后化作鸟儿也要飞回故乡,看看家乡的山山水水,倾诉一下久别故土后的思念心声。这种神秘的奇观,二十多年来,每年的祭祖节都会重复出现。也使那些来自海内外参加寻根祭祖的槐乡子孙们,为之动容,为之惊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槐树移民的分布(图文)
虢国论坛---明初官方移民史记
洪洞大槐树移民与山东人口的构成
探寻先祖迁徙事
山西洪洞移民河南时间初考
大槐树的传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