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社会给你挖的最大的坑:努力就能成功!科学算法研究出的成功定律
userphoto

2024.02.17 福建

关注

“成功”能否转化为一个数学问题,用定量数据和科学算法来分析和解释?

听上去有点扯,因为大多数人的成功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很多因素耦合的结果,换句话说都有其特殊性,很难做到一比一复制。那些所谓的成功学,无非是用典型个例解释普遍现象的逻辑谬误,再配合吹牛激励加洗脑的套路,让人听了感觉没什么错,但也没什么用。

那成功是不是就一定无迹可寻了?大家好,欢迎回到心河摆渡。今天咱们聊一位很牛的科学家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他用科学方法跨界研究“成功”这个不怎么科学的问题,还真得出了一些可验证、可复制的科学结论。

研究方法及成功的定义

作为科学领域的大佬,巴拉巴西自然不能像成功学大师那样主观臆断,张嘴就来。事实上,他研究成功的方法跟研究学术课题一样,先是搜集科学、体育、商业等各领域的海量信息,捕捉每一个成功案例的数据痕迹,再通过全面的统计分析总结出定量化规律。比如统计一个多世纪以来所有的论文来重建学者的科研生涯;统计美国所有图书的销量数据来分析作者的商业成就。

这个难度想想都觉得夸张,对吧。不过也只有覆盖所有数据,才能在众多支持“成功”的条件中找到最具有普适性和说服力的规律,所以他的研究成果不是鸡汤,也不能励志,而是用科学视角解释一个随机性大又无法量化的难题。

在解释成功之前还有个难题,用什么标准来度量成功?

你觉得是诗和远方,我觉得是有车有房,他觉得是儿孙满堂。成功的定义很多也很模糊,但科学研究必须客观严谨,所以必须把标准限定在可测量的框架内。

基于这个出发点,巴拉巴西把成功定义为“从所属的社会团体中争取到的回报”,比如企业家的公司收入和市值、歌手的唱片和演唱会门票销量、运动员在重大赛事的成绩和排名。这些度量方法有个共同点:它们都是基于外界感知而非自我满足,都是基于集体评价而非某一个体。也就是说,我觉得自己牛没用,得大家觉得我牛才行,否则就是吹牛。

定律一:能力表现驱动成功,当能力表现无法被衡量时,社会网络驱动成功

美国波士顿有一所高中叫波士顿拉丁高中,就像咱们的省重点,考上了相当于一只脚迈进了985。如果考不上,可以退而求其次上波士顿拉丁学院,名字差不多但低了一个等级。拉丁高中的SAT平均分,也就是高考成绩,比拉丁学院高一些。

不过要衡量能力对成功的影响,不能只是拿不同学校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对比,这不符合单一变量的原则,而应该用两所学校能力差不多的学生来对比。就比如你刚好过了拉丁高中的分数线,上了省重点,我就比你低一分,但只能去拉丁学院,咱俩比才能说明问题。结果发现,能力差不多的学生,虽然去了不同的学校,但他们的SAT成绩几乎没有差别。

大学也是一样,两位经济学家找了一些有能力去常春藤盟校但因为种种原因选择了非藤校的学生,他们毕业后的年薪竟然跟藤校毕业生不相上下。也就是说,不是学校让你变得优秀,而是你自己本来就优秀,这是能力表现驱动成功。

不过这里有个前提,能力表现能够被测量,像学生的成绩、运动员的排名提供了测量工具,但在另外一些领域,我们没办法获得精准的评价指标。

这幅油画叫《戴金盔的男子》,20世纪80年代它是柏林博物馆最受欢迎的展品,不光是因为这幅画的美感,更是因为它的作者是伦勃朗,17世纪欧洲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后来一位学者宣布这幅画的作者并不是伦勃朗,而是同时期一位不知名的画家。消息一出,这幅画就无人问津了,价值也断崖式下跌。

同样的事也发生在达芬奇身上,2005年之前《救世主》一直被认为是达芬奇的一个学生画的,所以最高才卖到1万美元。但后来人们发现它竟然出自达芬奇本人,于是在2017年拍出了4.5亿美元的天价。

你看,画的成败不取决于这幅画画得好坏,而取决于作者是谁,换句话说跟作者的能力表现无关,跟作者的背景有关。艺术界缺少像分数、排名那样判断能力表现的指标,没办法通过绘画能力比较两个画家谁更厉害,这就需要另外一种秩序:社会网络,也就是圈子。

巴拉巴西分析了全世界50万名艺术家的创作经历,发现只要把作品放到最具影响力的几家美术馆和博物馆,就相当于坐上了成功的直通车。社会网络中的节点存在利益共生关系,你进了一家权威美术馆,不管是怎么进的,跟它有关的美术馆都会默认你的画登峰造极,为你敞开大门,所有跟你的成功有关的利益方都会让你的成功延续下去。

不光是艺术界,只要一个领域能力表现的测量难度越高,能力表现的作用就越低,想要成功就越得看圈子是否认可你。所以很多领域都是论资排辈,你再牛也得圈子里的权威点头,否则只能在边缘徘徊。权威可能是某些机构也可能是某些人,很现实对吧,因为在这里获得成功的人,往往不是能力强的人,而是有入场券的人。

这就是成功的第一定律:能力表现驱动成功,当能力表现无法被衡量时,社会网络驱动成功。

定律二:能力表现是有界的,但成功是无界的

博尔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但即便如此,他也只比第二快的人快0.11秒。如果他跟我这个走两步都会喘的人比,结果就不重要了,但能肯定的是,他不可能比我快10倍。也就是说,最快的人速度也是有上限的。

如果把地球上所有人的短跑能力统计一下,就会出现一个中间高两边低的正态分布曲线,跟我一样跑得不快不慢的普通人最多,跑得超级快跟非常慢的人都很少,而且最快跟最慢之间的差距不会大得离谱,因为能力表现是有界的。事实上,绝大部分能力表现都遵循正态分布。

那能力最强的那群人,该如何证明自己比优秀的人更优秀呢?还拿跑步来说,0.11秒的差距,只有顶级赛事的计时器和视频录像才能分辨出来。但不是所有领域都有计时器和视频录像,比如小提琴比赛、文学评选、餐厅评级,这些情况下就没办法通过细微的能力差距分出高下。

伦敦大学做过一项实验,让三组人预测三名决赛选手的音乐比赛名次,第一组只能听演奏的录音,第二组可以看有声音的视频,第三组只能看静音的视频,有点搞笑,音乐比赛不让听音乐。结果,还就是第三组预测的最准。因为决赛选手的能力都是顶级的,差距也微乎其微。对比快和慢、优和劣很简单,但要对比快和快、优和优就很难,甚至连专家也很难通过能力表现来判断。这个时候,顶级选手只能靠能力以外的东西取胜,细节、特质、甚至运气。

巴拉巴西特意提到了郎朗,之所以在音乐界更受尊崇,并不是因为他的技巧跟其他钢琴家比有压倒性的优势,而是他更善于表演,奔放的动作、丰富的表情都为他在众多高手中脱颖而出推波助澜。而一旦在高手中脱颖而出,就能突破能力表现的瓶颈,因为成功是无界的。

高尔夫球界我们都知道老虎伍兹,好像也只知道老虎伍兹,他的球技跟其他顶级选手比也不会相差太多,能力表现的有界性在各个领域都适用。

但成功就不一样了,2009年,伍兹成为第1位在职业生涯中净收入达到10亿美元的运动员,在最富有的非裔美国人中排名第2位。广告代言从高尔夫用具到运动饮料、剃须刀、手表、汽车应有尽有,耐克卖出的每一件羊毛背心,也都有利润进入伍兹的腰包。你看,虽然能力表现只比竞争者高出毫厘,但成功带来的回报却高出数百甚至数千倍。

如果按这个标准,再把所有人的成功统计一下,就会出现一条像长长的尾巴一样的幂律分布曲线。处在头部那1%的人抢占了99%的回报,就像世界上最有钱的8个人,比收入靠后那50%的人加起来的财富还多,能力表现跟成功的回报完全不成比例。

这就是成功的第二定律:能力表现是有界的,但成功是无界的。你必须先让自己成为金子,而如果你已经是一块金子,要在一堆金子中脱颖而出就不能讲“公平”了,因为差距太小,你得想办法让自己与众不同。反过来,如果你的成就跟别人差很多,并不代表你的能力比他们差很多,有时候只是因为能力以外的东西,甚至只是因为他们的运气好了点。

定律三:初始的成功✖️社会适应度=未来的成功

有个小伙发明了一款纸牌游戏,但苦于没钱印刷,就在一家网站上发起了众筹,目标是筹集1万美元。结果刚发布8分钟就达成了目标,这还只是开始,随后筹集到的资金不断上涨,最后竟然达到了880万美元。小伙自己也不敢相信,因为网站上70%的项目都失败了。或许你觉得是因为这款游戏很有创意,事实上,它的成功跟最开始筹到的1万美元有很大关系。

一位社会学家针对这个现象展开了研究,他在网站上随机找了200个一分钱还没筹到的新项目,又随机给其中100个项目捐了点钱,另外100个项目作为参照。这个随机完全是盲捐,他连名字都不看一眼。可随后,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那些被他捐助过的项目,在进一步吸引捐助的概率上增加了两倍多,远远超过另一半项目。

巴拉巴西把这种初始成功吸引更多成功的现象叫做“优先连接”,那些被认为是成功的人,无论他们的能力表现如何,成功都会向他们倾斜。比如一个不知名的演员恰好演的一部剧火了,就会有更多的导演找他拍戏,他也就成了知名演员;一个白领偶然促成了某个项目,老板就会把更多的项目交给他,他也就更容易升职加薪。

你看,成功就像滚雪球一样,而这都取决于最开始的那个小雪球,不管这个小雪球是怎么来的,努力、资源、运气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雪球会越来越大。所以想要成功,最好先让自己成功一次,这是向外界证明自己的“可奖励性”,之后就会像马太效应那样,“凡是有的,还要让他越来越多”。

不过,这个雪球能滚多远呢?或者说初始成功能带来多持久的未来成功呢?

雅虎音乐实验室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把一万多名年轻人分成对照组和受试组。然后实验者选了一份歌单,这些歌都没标注歌手是谁,而且都没有发布,也就是除了歌手自己没人听过。

实验者让对照组听歌并按喜好程度排序,排序过程中歌曲的排名数据实时同步,也就是每个人都能看到别人喜欢哪些歌。排完序后实验者开始了谜之操作,他们把顺序反过来,也就是受欢迎的歌变成了不受欢迎的,然后把歌单和颠倒的数据给到受试组,让他们再对歌曲进行排序,同样受试组也能看到实时更新的歌曲排名。

刚开始受试组的确受到了错误数据的影响,好听的歌没人下载,难听的歌反而受欢迎,这也说明初始成功带来成功,初始失败导致失败。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好听的歌下载量逐渐增多,原本最受欢迎却排在最后的《she said》这首歌从最后一名缓慢攀升,然后在优先连接的作用下,攀升速度越来越快,最后成功登顶。

歌曲跟艺术一样,没法通过能力表现判断好坏,一首歌的成功代表了它的社会适应度高。这个社会适应度咱们可以理解为能力和方向的总和,能力决定了成功的下限,也就是有能力虽然没有初始成功,之后也不会太差,甚至能扭转初始表现;方向决定了成功的上限,就像在年轻群体中,戏曲的质量再高也很难比流行乐更受欢迎。

这就是成功的第三定律,初始的成功叠加社会适应度,等于未来的成功。起点高、资源多、运气好这些都能带来初始成功,之后的发展也会更顺利。但如果没有初始成功也不代表就一定会被埋没,从长远来看社会适应度才是决定性因素,虽然走得慢一点,但只要坚持走下去,每一步都算数。

上面三条成功定律推翻了成功学普遍存在的个人英雄主义,那些成功的人只不过是在各自的领域内通过正确的方法驱动了成功,这个方法可能是能力表现,可能是社会网络,可能是优先连接,也可能是社会适应,但绝对不会是他们用来神话自己而吹的牛逼。

另外,这些定律也证明了每个领域的成功之路是不一样的,在靠实力说话的领域就得拿出过硬的实力,在实力无法衡量的领域就得维护关系,有了初始成功那就顺势而为抢占先机,没有初始成功那就深耕细作积土成山。

不用去羡慕别人吃了红利,也不要抱怨自己怀才不遇。70分的你可能70分的张三,因为成功没有绝对公平;但可以相信,90分的你一定比50分的李四成功得多,因为成功真的有相对公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科学成功学,解读《巴拉巴西成功定律》
“我很拼很优秀,但为什么总是不成功”你必须知道的巴拉巴西定律
100多位世界顶尖成功人士背后的五大科学定律
《巴拉巴西成功定律》:成功的5大普世定律
《巴拉巴西成功定律》社会网络对成功的作用
为什么有些孩子成绩很好,长大了“也就那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