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整天哭唧唧,只因父母做错这件事!

作者:多多黛




  带言宝和姐姐去朋友家做客,可算见识到了她“传说中”的儿子,平时经常听她吐槽儿子难带,这几天算是见到了“真身”。


  只要看见妈妈离开,同学家的儿子就会大哭,一定让她陪在身边。


  席间,朋友去楼下取了一个快递,她儿子大哭大闹,在朋友回来后,还打了妈妈好几下,嘴巴里一直在说:“不要妈妈了,你走,我不喜欢你了!”


  不仅如此,他什么玩具都不愿意给言宝玩,即使是言宝拿自己的玩具交换也不同意。


  朋友无奈地说,差不多的孩子,为什么你家的就这么听话,而我家的却是这样子呢。



  他的儿子每天上幼儿园都会大哭一场,等到放学妈妈来接,这个小家伙就会赌气不出校门。好说歹说商量着终于出来了,却也要哭着捶打妈妈。


  朋友边叹气边跟我抱怨,她平时除了带两个孩子,还要做微商,能搞到饭吃都不容易,至于陪孩子玩游戏、讲故事的时间都很少。。


  朋友把儿子这种“反常行为”归结于一个人带娃的缘故。


  其实,这和她一个人带孩子没有多大的关系,反而是和她带孩子的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朋友的儿子之所以会这样,完全是因为在孩子成长阶段的敏感期,没有做好亲子依恋关系的建立。



什么是亲子依恋呢?

  亲子依恋是指婴儿与主要抚养者(一般是妈妈)之间最初的社会实践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在0-3岁的婴幼儿期,父母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非常重要。


  妈妈是否能敏锐而适当地对宝宝做出反应,积极地给宝宝接触,正确认识宝宝的能力及软肋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母子依恋的形成。


  法国心理学家瓦隆指出:


孩子对大人的依恋对于他们自身的心理发展是必需的,孩子的社会化发展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依恋的形成。


  美国心理学家Ainsworth划分出三种基本的婴儿依恋模式: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矛盾型依恋


如何对亲子依恋类型做出判断呢?

  这里提供一个方法:


  让妈妈把孩子带到一个陌生的屋子,屋子里有各种各样的玩具,然后妈妈离开,观察孩子在妈妈在的时候、离开的时候以及再次回来的反应。


  通过孩子不同的反应就能看出孩子和妈妈不同的依恋关系。


安全型依恋


  处在这种依恋模式里的孩子,妈妈在的时候他们就很放松,能开心去玩玩具,当妈妈离开了,他们就会表现出心烦意乱。但当妈妈再次回来后,他们能积极地回到妈妈身边寻求接触,比如要求抱抱,或者主动亲吻妈妈,然后会再继续玩耍。


  在现实生活中,有70%的孩子属于安全型依恋,这种类型的孩子长大后,能够和别人发展稳定健康的关系。



回避型依恋


  这种类型的孩子,对于妈妈的陪伴或者是离开,都没有任何大的情绪波动,妈妈在,他们不会因此觉得高兴,妈妈离开也不会觉得不安和难过,对妈妈很冷淡,甚至会躲避妈妈的亲昵的动作。


  这一类的孩子,在长大后,依恋关系可能比较弱,陌生人也会难以靠近。


矛盾型依恋


  这种依恋类型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大约有10%。


  他们对妈妈的情感状态是一种既积极又很消极的混合反应。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孩子紧随妈妈的身后,不会去探索新环境。


  如果有陌生人介入,妈妈准备离开的时候,他们会很焦虑,会很难过或者特别生气。


  但如果妈妈再次回来,他们一方面心里表现出要和妈妈亲近,而此时的负面情绪又会让他们做出身体接触的方法,比如会动手打妈妈,或者说“不要妈妈”。


  这一个类型长大的孩子,可能依恋感十分的强烈,严重缺乏安全感。


  由此不难看出,朋友家的孩子和她很显然属于矛盾性的依恋关系。



  如果没有依恋,孩子可能就会惊慌和恐惧,甚至精神萎缩,这种会影响孩子的未来爱好、志向、人格等的建立。


  美国心理学家哈洛曾做了一个母爱剥夺实验:


把一只刚出生的猴子单独关在一个笼子里,同时笼子里还有它的两只“假妈妈”,一个用金属做的,能提供食物(乳汁),一个是用柔软的布做的,但是不能提供食物。


实验中发现,如果强迫小猴子做出一个选择,它宁愿选择与布做的“妈妈”接触,因为它柔软、温暖。而另外一个金属“妈妈”,虽然能提供食物,但却不能拥抱。


从实验中哈洛发现,小猴子虽然被照顾的很好,但是,它极度胆小,没有能力和同伴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生病率和死亡率也较高。



  可见,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安全型依恋)有多重要。


如何去建立起安全型依恋呢?

1
高质量陪伴孩子

  很多父母陪孩子的时候,人在心不在,低着头玩手机,或者是看电视,只要保证孩子不磕着碰着,或者在视线范围之内,就觉得是陪伴孩子。


  其实,这样的“空壳陪伴”毫无意义,还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受重视。


  比如,有的父母带孩子出去玩,却总发现孩子抢别人的玩具,打别的小朋友,很多的时候,这就是孩子在寻求一种关注,只有当我制造一些“事端”,父母才会注意我,关心我。



2
倾听孩子的内心

  2岁之后,孩子进入了一个语言高峰期,他们会追着父母问一些问题,有的问题在父母看来,可能是非常无聊,于是,敷衍就成了一个常有的态度。


  有时,孩子会主动跟父母说起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父母们一定不要假装去听孩子说话,而是应该认真地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让他们看到你在用心地听。


  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和理解,他们也会以一个积极的态度去和父母相处。



3
接纳和鼓励

  在平日的生活里,如果孩子犯错了,不要一味去指责,应该看到错误背后他们的无奈和无力,比如,他们弄撒了水杯,可能是因为口渴,但是,又不想麻烦父母,所以选择自己去做,力量有限,所以弄撒了水。


  这个时候,父母应该是接纳他们的错误,告诉他们很棒,愿意自己去做事,接着才去和孩子解释,有一些事情,如果他们做不到,可以请父母来帮忙。


  心理学上有一种叫“三明治效应”,就是把批评夹在鼓励和支持中间,这样去教育孩子,他们才更容易接受。


  只有被爱“喂”大的孩子,才会不缺乏安全感,因为他们内心是富足的。


  孩子的成长是无法逆行的,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在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黄金期,让孩子呈现出一个最好的状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亲子陪伴,不仅仅是“在一起”
也许你是好父母,但你不敢说自己没犯过这7个错误!
到底多大适合分床睡?恰当的分床时间,对孩子安全感建立影响大
霍思燕、黄圣依、狄莺,三个妈妈养育三种孩子
​长大后还“跟妈亲”的孩子,大多因妈妈做对了3件事
孩子被凶,为什么依然“求抱抱”?不记仇的背后,是这个原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