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物华天宝的大唐(四)
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的文物,是目前发现的唐代金银器最丰富的的宝藏。
何家村出土的文物,完整反映了唐对外来文化的取用、模仿,融合和改进、创新的过程,那种开眼看世界,兼容并蓄、乐观积极的心态,必然会推动文化的飞跃发展,而艺术品,器物自然会体现这份胸襟气度,无须培养,无须强调。
就让我们把眼光放回一千三百多年前的那个盛唐,去感受下那份与众不同的胸怀与浩瀚之美。
这次展现的器物是一些在贵族日常中的配饰,可以让我们从生活中去体会“文明”的繁盛与美的自然绽放。
壹 斑玉带
蹀躞带流行于北周至初唐。革带上的带銙质地有玉、犀、金、银、铜、铁、鍮石(自然黄铜矿一类)等,质地的不同代表不同的品级。三品以上官员金玉带皆可,四五品为金带,六七品为银带,八九品为并石带,其余为黄铜铁带。唐人更为重视玉带,宫廷所需玉带由皇室玉器作坊制作,少府下设中数署、掌治署负责制玉,不过地方作坊也有能工巧匠,也能做玉带,并在市面上流通。这两条玉带视颜色被称为斑玉带和深斑玉带。
贰 狮纹白玉带板
狮纹白玉带由狮纹方銙、狮纹圆首矩形銙(扣柄)、玉带扣等十六件白玉板组成,这件玉器最为醒目之处,是十五块带板上碾啄了俯卧、行走姿态各异的十五只狮子,其中十二枚方銙的狮纹造型相同,方向相反,为6对。纹样的雕琢方法为:先用较宽的砣具(打磨玉器的砂轮)刻画出狮纹轮廓,再沿带銙边沿向内斜刻,将狮纹轮廓以外的空间剔地,使狮纹凸出,然后再用较窄的砣具刻画眼睛,鬃毛等细部,这种在平面上斜刻剔地使所表现的形象隐起的技发为唐代玉雕所独有。
狮子是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常见的艺术题材,它产自非洲和西亚,唐代狮子是西域朝贡之物。而于阗玉(和田玉)自古出美玉,是最受中原王朝推崇的玉料来源地。这条狮纹玉带即为于阗美玉雕琢而成,玉质洁白细腻,温润无暇。
唐代初年,于阗玉带开始进入唐朝,因其稀有,多为朝贡之物,狮子纹也是西域常有的表现动物,或许这条玉带也来自于阗吧?当时在中原的玉带,最常见的主题为人物纹,且多为胡人;动物则以狮子、鹿、龙居多。唐诗中也有提到麒麟、大雁。植物纹的玉带目前出土不多。
叁 金梳背
这片半月型的金梳背,由两层金片裁剪合并成型。梳背小巧玲珑(长不足8厘米,宽不到2厘米),工艺精湛,纹饰密而不乱,梳背上沿的装饰弧线,将梳背分为顶端和梳背两个装饰区间。梳背顶端用细如棉线的金丝掐编成抱合式卷草纹样,再焊接其上,掩饰其合并的缝隙,并起到装饰效果。顶端下沿即卷草纹样外围又以金珠焊接出十四个连弧形边饰,将梳背顶端划分为规则的花朵纹样。弧线以下的装饰以中心花结为轴线呈对称分布,均以掐丝焊接出卷草纹作为底衬,左右叶片状的花结中填以密满的鱼子珠般大的金珠。梳背下沿中空,内可以插梳齿,下沿的边饰以金丝掐编并附以细密的金珠焊缀,从梳背的尺寸和工艺来看,它应该是一件贵族女子的装饰物。
在新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就有头上插梳的习惯,唐代妇女,插梳更是时尚,“满头插小梳,当而施圆靥”,“斜插因篦慢里头”,发梳的材质有木、竹、牛角,做装饰则常用象牙、金、银、玉等等。在发髻前横插一把梳,或将两把上下相对或多枚小梳排列有序的插于发间,显示出唐朝女性高耸的发髻独有的韵味。
这件梳背精工细作,是唐代金银器中的杰作,尤其是掐丝工艺和金珠焊缀工艺的娴熟,令人叹为观止。这也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好,工艺最精,形制最巧,纹饰最有设计感的梳背之一。
肆 金走龙
何家村工出土12只纯金打造的金龙,这是其中两只。它们或奔走、或凝视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虽然小,但身上的鳞片都以半月形的细密凹陷刻画得十分逼真,头上两角弯曲自然,纤细的阴线鏨刻出眉、目及颈部的毛发,使其有浮雕的效果,脊背再以对称的斜线鏨刻出毛发。
据考,这些金龙很可能是道教投龙仪式中所用的法器,投龙致祭是道教最重要的科仪之一,源于道教的天、地、水三官信仰,其一般方式是将写有愿望的文简和玉璧、金龙、金钮用青丝捆扎,举行醮仪后,投入名山大川、岳渎水府,作为升度之信,以奏告三元。在该仪式中,金龙担负着信使的角色,因此便有“金龙驿”的说法。
伍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香囊外壁用银制,呈圆球形,通体镂空,以中部水平线为平均分割形成两个半球形,上下球体之间,一侧以沟链相勾合,一侧以活轴相套合。下部球体内又设两层银制的双轴相连的同心圆机环,外层机环与球壁相连,内层机环分别与外层机环和金盂相连,内层机环内安放半圆形金盂重力的作用,使香盂总能保持平衡,里面的香料不至于洒落于外,设计之科学巧妙,至今仍令人叹绝。香囊的盖顶上部铆接有微笑的环钮,上套接链条,链条的制作也很精致,上部环钩弯曲,牢固,这样既可以悬挂于室内,又可佩带在身上。
虽然“囊”在我们的概念中大多为织物缝制,但唐史记载,玄宗改葬杨贵妃时,曾在其墓中发现“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很明显,杨贵妃身上的香囊是用金属制作的。
用香,本是传统中高雅的贵族风尚,古人尤其是女性,有随身携带香囊的习俗,因此各种材质的香囊始终不绝。这件香囊“常平架”的设计,非常超前,打制也异常复杂艰难。
陆 玉臂环
这应当是何家村出土的首饰中,知名度最高最精美的一件,由三段弧形白玉衔接而成,白玉均是内弧壁光滑,外弧壁上下缘内敛,中部雕琢成三圈凸棱,光素无纹。凸棱用不同直径的砣子(砂轮)碾啄而成,然后用紫胶、木、葫芦、牛皮及铜质的砣子抛光玉器粗糙部分。
这对臂环,大约是金镶玉的最佳典范~~以金合页将三段弧形玉连接在一起,每段玉的两端均包以金质兽首形合页,并以两枚金钉铆接,节与节之间由三个中空穿扣合,穿内用小金条作辖相连,可自由活动。其中以金针为插销式,销钉可以灵活插入或拔出,以便关闭和开启,便于佩戴。虎头用禁片才有鏨刻、锤击制作而成。虎头内侧用2颗铆钉铆接。
这对玉臂环玉质上乘,构思巧妙,金玉光辉互相衬托,更显富丽堂皇,高贵典雅。不过这种形制的首饰目前只出土于何家村,据考,它很可能也是一件异域物品。
柒 金臂钏
金钏开有豁口,光素无纹,仅钏壁正中有一条不甚明显的纵向凸棱。钏面中间宽,两端窄,两头捻搓成细丝分别折回,各缠十四圈做成开口。
金钏在古代是大受欢迎的饰物,戴于臂者称“臂钏”或“跳脱”;戴于腕者称腕钏。它从镯演变而来,但二者又有一些微妙的难以界定的区分,例如钏有开口,手镯通常没有;钏可以多个一起佩戴,手镯一般不行(样式的厚与圆等);手钏一般有精美的纹饰,手镯一般没有。但两者区别直到明代才完全分开并各有所指,之前这两个字是混用的。
唐代的钏也和钗一样有多种质地,金银玉琉璃琥珀等等。这只钏的款式,在今天也很常见。
捌 云头金钗
金钗为云头形双股式样,上粗下细便于插戴。
发钗(两股)和发簪(一股),在古代都为安发固髻之物,当然,随着时代发展,其审美和身份彰显的作用,便逐渐凸显。唐代妇女发钗的质地非常丰富,除了金钗,银钗最为丰富,另外应当还有玉、翡翠、琉璃等。钗首装饰考究精美,以瑞鸟飞禽为多。所谓凤钗、雀钗、燕钗等。
这只金钗当为素钗,基本没有装饰,仅在钗首回弯处刻三条凸起的细棱。
玖 鎏金鸿雁银匜
匜在西周至春秋的青铜器中很常见,是用来注水洗手的工具。这件鸳鸯鸿雁纹银匜,体量大,器体厚重,造型饱满庄重,纹饰洗练精美。整体为深腹碗型,焊接着槽状短流,接口处细致紧密,精密度极高。器壁光滑平整,抛光工艺绝佳,实物有一种温润感。这是唐代金银器加工进入最高水平的作品。
器壁外对鸟图案与阔叶折枝花相间分布,纹饰涂金,金色表现内敛,晶莹沉着,纹饰用平刀削剔的办法后作出花纹浮雕的立体感,使花纹隐起错落,轮廓和细部的刻画用鏨刻,线条的粗细不同,技法也不同。鸟腹下的细毛也可见疏密有致的行刀。三组鸟分别为鸳鸯、鸿雁和另一种雀鸟。
鸳鸯自古便被视为相依不离的瑞鸟,到了唐代,鸳鸯的图案更加普遍,什么鸳鸯鈿带、鸳鸯绮、鸳鸯幞、鸳鸯罗、鸳鸯锦等等。“清荷叶子画鸳鸯”、“神丝绣被,绣三千鸳鸯,仍间以奇花异叶”,可见匜上这种瑞鸟间以花叶的图案布局在当时常用。鸿雁也是唐代常用装饰纹样,唐代观察使及四五品官员的绯衣都以鸿雁衔瑞草为纹饰。
拾 素面金银盆
盆在古代就是盥洗工具,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而金银盆,只有地位尊贵的皇室、贵族才能使用。这两件金银盆虽然素面无纹,但厚重大方,尤其是金盆,自有一种优雅高贵的气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拓斯珠宝」隋唐五代十国 ·首饰( 公元581~公元79年)
中华国宝 陕西玉器(19)
中国古代首饰配饰
古代男子配饰,尽显君子风范!
老马说收藏2011
明清传奇中的珍宝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