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传易筋经十二势
·
本易筋经,刚多柔少,即以力行气之法也。以力为主,增加实力,一年之后,则精神委顿者,立可振作,而精神健旺者,则实力增加,神完气足,洵有易筋换骨之妙!久练气力必较未练时增加数倍,而收身强力壮之效,足以却病延年矣。
1、第一势
练法:
面向东方而立,两足分开,中间相距约一尺开阔。足之位置,须趾与跗同一方向,切忌踏成八字形。凝神调息,摒除一切杂念,鼓气于腹,毋使走泄。头部向上微昂,口宜紧闭,牙齿相接,舌尖舔住牙关,两目向前睁视,睛珠须定,不可稍有启闭。
然后,将两手折腕昂起,使掌心向下,指尖向前,再缓缓屈其肘节,将手提起少许,至腰部稍下处为度。唯两手虽上提,而两臂之气力,必须下注,如按桌踊身之状。
略加停顿之后,乃将十指运力,向上翘起,而掌根则运力捺下。行时须极徐缓,至极度后,再停顿片刻,乃放下手指,提起掌根,回复原状。
如此一翘一按,是为一度,徐行四十九度,而第一势功夫完毕。
要点:
须默记其按,此势名混元一气之势,先天之象也。一翘一捺,得乎动机;停顿贯气,得乎静定,动静相因,而阴阳判,万物生矣。故以下各势,皆由此势而化生者也。
行时,宜全神贯注于指掌之间,不可相离。日久之后,则气随神到,而运于内;力由气生,而行于外,内外相合,而超乎一切矣。若神气涣散、力不专注,是为大忌!在两手上提之时,切不可过至腰上,否则,非但不得其益,且有损于筋骨,慎之!慎之!
2、第二势
练法:
行前势功夫既毕之后,则将气力收起,复平常小立状态,使全身筋骨稍为舒展,以免过劳之弊。其休息之时间,则不必限定。
行第二势时,先将两足紧并,全身正立,鼓气闭口,突视昂首,与第一势完全相同。
两手则将指屈转握拳,唯大指伸直。此时握拳极松,不可用力。握定之后,则将拳移置于大腿之前面,拳心与腿面相贴,两大指则遥遥相对。至此略略停顿,之后,即将每手之大指向上翘起,以至极度;同时,两手之其余四指则用力紧握,务用全力。而两臂之力则须下注,切不可有丝毫提劲。
略停片刻之后,两大指即徐徐放下,余指也慢慢松开,以复原状。两臂则宜用提劲,使气力上收。
如此,一紧一松为一度。行时宜凝神注气,专心一志。行四十九度,第二势功夫毕矣。
要点:
此一势,有将两拳贴置于大腿之旁侧,而大指向前者,殊不得势。不得势,则力不充;力不充,则气不行,精神也因之而涣散,以之求功,尚可得乎?实谬误之甚也!
至于翘指之时,不能稍杂提劲者,则以气力下注,贯于拳指之间,俾拳能愈握愈紧,指能愈翘愈高也。
行此势功夫,亦宜出之徐缓,紧时则气力下注,松时则气力上提,一注一提,所以行气使力也。在表面观之,似乎功夫仅及于指臂,实则偏及于全身,盖以人身肢体,无不通连,而气之源流,又从内府行流而至,无所不及也。在行功之时,最忌口鼻呼吸、身体动摇,因皆足以耗气散力也。
3、第三势
练法:
行第二势功夫既毕之后,略事休息,再续行第三势。
此势正立如前,先将两足分开,中间距离约一尺左右,务须趾与跗成平线,忌作八字形。腿部宜运力下注,不可使稍有松浮,否则,身体易于摇动,而至神气涣散也。头昂目睁,口闭牙接,鼓气腹中,与上二势同。
两手则将大指先屈置掌心,余四指则紧握大指之外面。两臂垂直,双拳置大腿之两侧,拳心贴腿,拳背向外,臂部并不用力,拳亦握得极松。略略停顿之后,即将两拳缓缓握紧,至极度为止,同时,运力于臂,使之下注,即用力将两臂挺直,使肘节突出,而气力易达于指掌之间也。
略停片刻后,徐徐放松拳指,而回复原状。
如此,一紧一松为一度,共行四十九度,而第三势功夫毕收。
要点:
此势注力之点,在于拳臂。行气之法,一提一注,固与上势无所区别,但其间不同之处,亦不止一端:彼则并足,而此则分开;彼则伸直大指,而此则屈握大指。要皆各有用意者,夫两足分开,所以使下盘牢固,不易摇动也;握拇指于掌中,所以实拳心而易于着力也;臂向下挺,而突其肘节,所以使全臂之气力,下注于拳也。而各势之动作相异无几,在功效上则差甚大也。
行功之际,除动作之外,尤须注意于神气之贯注,务使精神气力融会一起,达则全达,敛则全敛。若精神气力之不相融,虽练百年,亦是无益,学者宜加意焉!
4、第四势
练法:
行第三势功夫既毕之后,休息片刻,以舒展筋骨,然后再续行第四势。
此势与以上各势不同。先全身正立,两足紧并,用足两腿之气力下注,以固下盘。然后,将两大拇指屈置掌中,而以余指屈置其外,握之成拳。
两拳由前面向上举起,以平肩为度,拳心相对,虎口向上,两拳间之距离则与肩膀之阔度相等。在上举之时,两臂宜直,上身切忌动摇。
略略停顿,即运力将拳紧紧握拢,以至极度,而两臂同时向前伸去,位置虽不能伸前若干,但气力则完全前注。
停顿片刻,则将拳放松,而收回两臂之伸劲。在伸出时,切忌左右宕动。
如此,一握一松为一度,共行四十九度,第四势功夫既毕矣。
要点:
此一势乃气注平行之法,使气力进则注之于拳臂,退则流行于肩背。盖握拳伸臂,两肩必向前探出,背部之筋肉势必紧张,此时气力完全前透。待松手收力,全部筋肉完全松弛,气力亦因而退行,流注于肩背各部矣。
此势最忌者,即为用力时两拳向左右宕动,因两拳宕动,则全身之气力,不能专注于前,而旁行散乱。势散神乱,行之非但不足以获益,反足以招害也,是宜特加注意!
5、第五势
练法:
行第四势功夫毕,略事休息,更续行此第五势。
全身正立,两足紧并,昂头紧目,闭口咬齿,凝神鼓气,如第一势之形状。
将两手松拳甚松,翻掌向外,徐徐从两旁举起,竖于头之上面,拳心相向,虎口相后,肘节微弯,两臂须离开耳际一寸处,切不可紧贴。在两臂上举时,两足即随之踮起,两踵离地一寸左右为度。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传外功易筋经十二势
少林二十四式易筋经上下部功法(十二大劲)详解
易筋经内外经之十二大劲汇宗
二十四式易筋经 转载
武术集萃【16】
武术秘籍,易筋经内外经之十二大劲汇宗下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