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氏奇效舌诊
望舌象(又名舌诊)是中医望诊中独特而重要的内容,也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舌的经络直接或间接与脏腑相连,脏腑精气也上荣于舌,脏腑的病变也可以从舌表现出来。望舌,主要观察舌质,舌苔和舌下络脉三方面。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组织。舌苔,是附着于舌面上一层苔状物,由胃气所化生。所谓"胃气"是指脾健运化,胃主受纳(即认为是人体消化机能正常),脾胃生理功能正常则舌上可现一层薄润的舌苔。机体在疾病病理变化过程中,阴阳的盛衰,气血的调和,津液的存亡,均可直接反映在舌苔变化中,察舌苔的变化,即可知脏腑盛衰(内脏器官病变)、病邪凶吉进退(疾病严重程度)。正常舌相是活动灵活,舌质淡红,舌面有薄而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通常描写"淡红舌,薄白苔"
舌的脏腑归属区划分:舌面长度平均分为三份:舌尖,舌中,舌根;再加上舌的两个侧面 舌边;共分为4部分。舌尖主宰上焦,为心肺所属;舌中反应中焦,为脾胃所属;舌根为下焦,为肾所属;舌的两边,为肝胆所属。
舌诊与望诊相同,都要在充足的自然光线下进行,要求患者自然的伸出舌头,充分暴漏舌体。1.先看舌苔。按所属分区依次观看。力求迅速敏捷。2.后看舌质另外需要注意区分,染苔情况如吃茄子等黑色食物,可使舌苔发黑吃黄色的食物如橙子,会使舌苔黄染长期吸烟会使舌苔发灰吃过烫的食物会使舌质发红1.望舌质:主要观察舌质颜色和形态两个方面的异常变化一 望舌色:舌质的颜色,一般分为 淡白,红,绛和紫色四类。(1)淡白舌:舌色较正常人的淡红色浅淡的,甚至全无血色,称为淡白舌------主虚证,寒症。多为阳气虚弱,气血不足之象。舌淡白而胖嫩,为阳虚内寒舌淡白而舌体瘦薄,为气血不足。
(2)红舌:较淡红色为深的,甚至呈鲜红色,称为红舌--------主热症。舌红少苔或无苔为虚热;舌红苔黄或起芒刺为实热。
(3)绛舌:较红舌更深的红色,称为绛舌------------主热盛(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热病见此舌,多为邪热入于营血(火热迫血妄行可预兆或见到出血斑疹等)内伤杂病见此舌,多为阴虚火旺。舌面光滑如镜,犹如视可见人,为胃阴大伤;舌绛干枯,为肾阴已涸。另有舌绛少苔而津润者,多为血瘀。
(4)紫舌:舌色青紫,称为紫舌---------------主热症,寒症,血瘀证冠心病,肺心病等常见此舌,以后在临床可以多多观察,做好总结,并做好基础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绛紫而干枯少津,属热盛伤津、气血壅滞。淡紫或青紫湿润者,多为寒凝血瘀。
二 望舌形舌形是舌的形状,包括胖瘦,老嫩,裂纹等。1.胖大舌:舌体较正常胖大者为胖大舌。舌淡白而胖,属脾肾阳虚,痰湿内盛。舌胖大而深红,属心脾热盛。
舌胖大两侧有齿痕、称为齿痕舌,属脾虚湿盛。
2.瘦薄舌舌体瘦小而薄,,称为瘦薄舌。为阴血不足,舌体不充导致主气血两虚和阴虚火旺。瘦薄而色淡者,多是气血两虚。瘦薄而色红绛干燥者,多是阴虚火旺,津液耗伤。
3.老嫩舌:舌质纹理粗糙,为老,多为实证;舌质纹理细腻为嫩,多为虚证
老舌
嫩舌4.裂纹舌舌面上有很多不同的裂沟,称为 裂纹舌舌质红绛有裂纹,多为热盛伤阴舌淡白而有裂纹,多属气血不足
5.芒刺舌:舌面乳头增生,肥大,凸起如刺者,称为芒刺舌,多为血热内结。根据芒刺生长部位可以分辨所在脏腑。如舌尖芒刺为心火亢盛,舌中芒刺为胃火炽盛,舌两边芒刺,多系肝胆热盛。
今天就讲到这里配图,好好记忆一下(3)望舌态:主要观察舌体运动的状态强硬舌:舌体板硬强直,运动不灵,以致语言謇涩,称为"舌强"。
主病:见于外感热病为热入心包;见于内伤杂病多为中风或中风先兆(痰浊内阻)。因热盛者,舌质多见深红。因痰浊者,多舌胖而有厚腻苔。属中风者,舌多淡红或青紫。颤动舌:舌体震颤抖动,不能自主,称为"颤动舌"。主虚损,动风久病舌颤,多属气血两虚或阳虚。外感热病见之,多属热极生风,或见于酒毒病人。歪斜舌:舌体偏于一侧,称"歪斜舌"。主中风或中风先兆。
吐弄舌:舌伸出口外者为"吐舌";舌微露出口,立即收回,在口中转动不停,叫作"弄舌"。二者多见于小儿,为心脾有热,或动风先兆,或见于小儿智力发育不全。短缩舌:舌体紧缩不能伸长,称为"短缩舌"。无论因虚因实,皆属危重证候。
舌淡短缩或青而湿润者,为寒凝筋脉;舌胖而苔粘腻而短缩者 属痰浊内阻舌红绛而短缩者为热病伤津舌麻痹舌有麻木感而运动不灵的,叫"舌麻痹"(舌头麻木)。其主病是血虚肝风内动,或风气挟痰。属中风者,舌多淡红或青紫。2.望舌苔:主要观察苔色和舌质的异常变化(1)望苔色:即观察舌苔的颜色。一般舌苔有 白黄灰黑 四种颜色变化。1.白苔:主表证 寒证苔薄白而润,多属风寒表证;苔薄白而舌质偏红,是风热表证;苔白腻,多为痰浊内停或食积。苔白如积粉,为暑湿秽浊之邪内蕴。
黄苔:主里证、热证。
淡黄热轻,深黄热重,焦黄为热结。外感病,苔由白转黄,为表邪入里化热的征象。苔薄淡黄,也常见于外感风热表证或风寒化热。若舌淡胖嫩,苔黄滑润者,多是阳虚水湿不化。灰苔:灰即浅黑色。主里热证,寒湿证
灰苔可由白苔转化而来,也可与黄苔同时并见苔灰而干,多属热病伤津苔灰而润,见于痰饮内停,或为寒湿内阻。黑苔:黑苔较灰苔色深,多由灰苔或焦黄苔发展而来,常见于疾病严重阶段。主里证,或为热极,或为寒盛。若苔黑而燥裂,甚则生芒刺,多为热极津枯。若苔黑而滑润,多属寒盛阳衰。
(2)望苔质:主要观察舌苔的厚薄,润燥,腐腻,剥脱等变化。厚薄:苔质的厚薄,以"见底"和"不见底"为标准,即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体的为"薄苔",不能见到舌体则为"厚苔"。厚薄可测邪气之深浅。舌苔由薄变厚 为病情加重舌苔由厚变薄 为病情减轻
但舌若无苔 而逐渐有苔 为胃气恢复若舌有苔,而突然无苔,为胃气大伤。(2)润燥:舌苔润燥是人体津液的盈亏和输布功能的反应。舌面润泽,是干湿适中的正常舌象。若水分过多,扪之湿而滑利,甚者伸舌涎流欲滴,此为"滑苔"。
舌苔润泽说明津液未伤滑苔多为 阳虚湿盛望之干枯,扪之无津,此为"燥苔"。
燥苔多为热盛伤津舌苔由润转燥,表示热势加重,病情进展舌苔由燥转润,表示热邪渐退,津液渐复,病情好转。(3)腐腻:舌苔腐腻反应中焦湿浊及胃气的盛衰情况苔质颗粒疏松,粗大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揩之可去,称为"腐苔"腐苔多因阳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邪气上升而成,多见于食积痰浊为患,也见于内痈和湿热口糜。
苔质颗粒细腻致密,揩之不去,刮之不脱,上面罩一层油腻状粘液,称为"腻苔"。腻苔属阳气被遏,多见于痰湿或食积。
(4)剥脱苔:舌苔全部退去,以致舌面光洁如镜,称为"光剥舌",即前述之光滑舌,又叫镜面舌。若舌苔剥落不全,剥脱处光滑无苔,余处斑斑驳驳地残存舌苔,界限明显,称为"花剥苔"。( 若不规则地大片脱落,边缘厚苔界限清楚,形似地图,又称"地图舌")---------多见于胃之气阴两伤
另外 小儿食积,消化不良或缺锌也可显示花剥苔附:望舌下络脉将舌尖翘起,舌底脉络隐约可见;舌系带两侧,当金津、玉液穴处,隐隐可见两条较粗的青紫色脉络。正常情况下,脉络不粗,也无分枝和瘀点。若舌下有许多青紫或紫黑色小疱,多属肝郁失疏,瘀血阻络;若舌下络脉青紫且粗张,其意义与青紫舌相似,或为痰热内阻,或为寒凝血瘀。总之,舌底络脉青紫曲张是气滞血瘀所致。
舌诊内容全部讲完。
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为"望、闻、问、切"四种诊查方法,统称为中医四诊。《难经·六十一难》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在《伤寒论》中也曾说:"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
中医四诊以望诊为首,绝非偶然,而是别有深意的,正如上面所说。
今天我们学习望诊之中最重要的,也是我们最独特的知识,李氏奇效舌诊及望舌用药法。
望舌诊病是中医四诊之中的望诊里面的最重要的一环,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
最早记录舌诊者是扁鹊(公元前407年 - 公元前310年,河北省任丘市人),扁鹊创立和发展了中医望闻问切四种诊查疾病的方法。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也将舌诊作为中医辨证论治法则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元代《敖氏伤寒金镜录》是现存最早的第一部舌诊专著。
随着明清时期温病学派的兴起,在研究温热病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温病察舌"的方法,对温病的分型、分期、辨证用药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明·王景韩《神验医宗舌镜》中说:"内有是症,外有是舌"。
为什么通过舌相就能诊查获知全身各处的疾病症状呢?
中医学认为舌通过经络的循行,直接或间接的与五脏六腑相通,又与人体的四肢百骸相连。脏腑的精气上荣于舌,脏腑的病变也必然影响精气的变化而反应在舌象上,所谓"有诸内者,必形于诸外"(出自《丹溪心法》)。《黄帝内经》中也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者,当以观外乎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清·杨云峰《临证验舌法》论:"即凡内外杂证,也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据舌以分虚实,而虚 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谬焉。 危急疑难之顷,往往证无可参,脉无可按,而惟 以舌为凭。妇女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惟有舌可验。"
又说:"舌者,心之苗也。五脏六腑之大主,其气通于此,其窍开于此者也。查诸脏腑图,脾、肺、肝、肾,无不系根于心。核诸经络,考手足阴阳,无脉不通于舌,则知经络脏腑之病,不独伤寒发热,有苔可验,即凡内外杂症,亦无一不呈其形、着其色于舌,是以验舌一法,临症者不可不讲也"。
清·吴坤安《伤寒指掌》也说:"病之经络、脏腑、营卫、气血、表里、阴阳、寒热、虚实,必形于舌,故辨症以舌为主,而以脉症兼参之。此要法也"。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说"辨舌质可辩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深浅。"可见舌诊是中医学最独特、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之一,从古至今,我国医学家都十分重视舌诊的临床应用。
《黄帝内经》中记载,心、肝、脾、肾等脏及膀胱、三焦、胃等腑均通过经脉、经别、经筋与舌直接联系。至于肺、小肠、大肠、胆等,虽与舌无直接联系,但手足太阴相配,手足太阳相配,手足少阳相配,手足阳明相配,故肺、小肠、大肠、胆之经气,也可间接的通达于舌。
舌为心之苗,为脾之外候。在脏腑中尤以心和脾,胃与舌的关系最为密切。舌质的血管丰富,与心主血脉的功能相关;舌的灵活运动可调节声音形成语言,又与心主神明的功能有关。所以舌象首先可以反应心的功能状态,而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全身脏腑气血的病变必然通过心而反应于舌。
舌苔为胃气所熏蒸,所以舌象可以反应脾胃的功能状态。脾胃又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和气血津液的生化,都有赖于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舌象通过反应脾胃的功能状态,也代表了全身气血津液的盛衰,所以舌也是五脏六腑的外候。
所以从上述内容我们知道,舌是我们全身的一个缩影,舌就像一面镜子,全方位反映了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气血阴阳的盛衰变化,反映身体疾病病因的所在,反映疾病形成的原因。因此,舌诊就是通过对舌形、舌质、舌苔、舌络的观察,就能确定疾病的部位,疾病的性质及治疗的方法。
清·梁玉瑜《舌鉴辩正》有云:"辨舌较证脉稍易,脉隔皮而舌无皮也,寒脉不变热脉多变,而舌色则不乱也,切脉凭指涉于恍惚,而观舌凭目尤为昭著也,脉动之源根于心,每刻心跳若干次则脉动也若干次,以脉验心病颇显,以脉验他脏之病每易混乱,唯舌居肺上腠理与肠胃相连,腹中元炁熏蒸酝酿亲切,显露有病与否昭然若揭,亦确然可恃。小病以舌脉参判,久病及略重之病脉有时不凭者,则当舍脉凭舌,切勿拘执脉象"。
舌诊包含八纲辨证,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种辩证方法。如舌鲜明灵活为阳,晦暗呆板为阴,舌苔舌质分表里,舌红为热,淡白为寒,舌体高凸坚硬为实,凹陷软嫩为虚等;舌诊也包含脏腑辨证,如舌尖为心肺,两侧为肝胆,舌根为肾,舌中为脾胃,如果在相应的区域出现异常的舌象,则提示对应的脏腑可能发生了病理改变;舌诊还包含三焦辨证,把舌横分为三份,舌前部为上焦,舌中为中焦,舌根为下焦;舌诊也包含气血津液辩证和营卫气血辩证,如舌苔为气分,舌质为血分,舌的润泽程度又代表津液的盈亏等状态。舌诊还包含有六经辨证。像上面提到的《伤寒指掌》、《敖氏伤寒金镜录》以及《伤寒舌鉴》等著作,正是用舌诊来辩证伤寒的方法。如伤寒在太阳经,初则舌有白沫,次则白涎白滑。传至阳明经。则有白屑满舌。在少阳经者,则白苔白滑,用小柴胡汤和之。如白色少变黄者,大柴胡等。所以舌诊适用之广,广之无再大,各大中医辨证体系均可通过舌相来进行辨别。所以舌诊对于疾病的诊断、预后、用药、疗效评定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李氏奇效舌诊和传统舌诊的区别?
舌诊理论是中医诊断学的精髓之一,李氏奇效舌诊更是李芳祥先生在继承传统舌诊基础上,结合现代全息理念,紧密结合临床实践,具有直观简明,诊断准确率高,可以减少问诊及脉诊所需时间,并且舌诊与望舌用药相结合,望舌用药,望舌验效,很大程度的提高了临床疗效,并且李氏奇效舌诊具有简单易学,清晰明了,易掌握,处方用药疗效好的特点,而备受广大医患和界内人士的赞誉和喜爱。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了解到,舌诊可适用于中医各大辩证体系,如八纲辨证,营卫气血辩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等等。
后世中医过度玄化脉诊,殊不知《难经》有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在《伤寒论》中也曾说:"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中医四诊(望、闻、问、切),其望诊为首,切诊为末,此排序即含深意。
现代无论是患者,还是医者,过度执迷于下工之术,使中医步入怪潭。这里需要说明的并非是脉诊不好,而是我们应明白中医所提倡的四诊合参的理念。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再深入研究四诊,方可诊病如神,万无一失。
李师说" 有其脉,便有其舌,有其舌,就有其证,有其证,则用其药"。
这就是一个"全息"观念,从身体局部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器官,都可以反应出人体整体的功能状态,这就是全息论。
舌诊,脉诊,包括其他诊断的结果都是相通而绝对不会出现矛盾的。正如李师所言"舌脉相应",所谓"有什么样的舌象就有什么样的脉象,有什么样的脉象就有什么样的舌相,有什么样的舌象(脉象)就有什么样的症候,有什么样的症候就用什么样的方药"。
脉分左右,左手脉代表人体的左半身,右手脉代表人体的右半身。舌也分左右,左半侧舌代表人的左半身,右半侧舌代表人的右半身。脉分寸关尺,寸为上焦,在脏为心肺,关为中焦,在脏为肝脾,尺为下焦,在脏为肾。舌也分上中下三焦,前中后三部,舌前为心肺,舌中为肝脾,舌根为肾。
比如舌中凹陷,关脉必虚,舌根凹陷,尺脉必沉,舌尖高凸,脉必上越,舌红脉数,舌白脉迟,舌苔厚腻,脉必见滑,两侧高凸,脉必见弦。其他舌脉相应的规律不再详细介绍,只要认真领悟其中的道理,必能举一反三,一通百通。
其他比如腹诊,也是可以从舌相上得到显现的,舌面高凸,其腹必胀,舌中凹陷,其腹必软。其他诸如脊柱诊断,也可以从舌相上获知,舌中线之前部看颈椎,中部看胸椎,下部看腰骶椎,中线不正,脊椎必然不正,中线侧弯,其脊柱必然侧弯,中线左偏,其脊柱也必然左偏。其他种种,均与舌诊逐一对应,于此,也不难领悟,为何圣贤会提出"望而知之谓之神"和"望而知之为上医"的说法了。其望而知之,其法最速,效率最高,信息最全,是其他诊断方式难以代替的一种诊查方式。
气的升降出入,也叫"气机升降",是气机运动的最基本形式。人体脏腑、经络、腠理、官窍等都是气升降出入的场所。正如《黄帝内经》中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知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识能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闭塞则不能用也"。
"故目无所见、耳无所闻、鼻不闻香、舌不知味、筋痿、骨痹、爪退、齿腐、毛发堕落、皮肤不仁、肠胃不能渗泄者,悉由热怫郁,玄府闭塞,而致津液血脉荣卫清浊之气不能升降出入故也,各随怫郁微甚而为病之大小焉"。
李东垣曰:圣人治病,必本四时升降浮沉之理,权变之宜,必先岁气,无伐天和。经谓: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升降出入者,天地之体用,万物之橐龠,百病之纲领,生死之枢机也。其在病机,则内伤之病多病于升降,以升降主里也;外感之病,多病于出入,以出入主外也。升降之病极,则亦累及出入矣;出入之病极,则亦累及升降矣。
李东垣曰:圣人治病,必本四时升降浮沉之理,权变之宜,必先岁气,无伐天和。经谓: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升降出入者,天地之体用,万物之橐龠,百病之纲领,生死之枢机也。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般来说,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如心肺居于上焦,其气宜降,肾与命门居于下焦,其气宜升,肝胆脾胃居于中焦,为上下左右,气机升降之枢纽。
舌头是反映人体的一面小镜子,那么气机的升降正常与否也会从舌象上反映出来。我们看下面这张图。
一升一降乃自然之大道。我们结合这张图片来一起分析和学习。
我们看这张图,地球的自转方向,和沿太阳的公转方向,都是自左向右的,也就是中医里说的"左升右降"。
不过这张图与我们所画的位置有些区别,对了便于观看,我们把此图右旋90度后,再来看一下。
这样再观看,就和我们前面创作的图位置是相同的了。这样,地球围绕太阳而"升降"旋转。就产生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寒热温凉,晴天白昼,风雪雨露等不同的变化。但是地球,还是那个地球,大气还是那个大气,这些四季寒热等变化因何而来,则完全取决于升降运转而已。
也就是中医里面说的,一气分阴阳,清者升,浊者降,阳升左旋,升到一半为春(温),升到顶端为夏(热),阴降于右,降到一半为秋(凉),降到底为冬(寒)。天人合一,放在人体也是一样的道理。一气(太极)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春夏秋冬)。所以这春夏秋冬,都是一个地球的运行变化所产生的不同象。也就是说肝、心、肺、肾,阴、阳、气、血都是一气的升降变化产生出来的。所以像什么金能生水,水能生木,气能生血等,他们是如何互生的?无非是一气运转到不同的位置,拥有了不同的命名而已。
都源于这一气,这一气就是脾土之气,所以,脾为四象之母,后天之本也。所以,繁而繁之,则宇宙万物,皆纳其中,简而简之,不过一气,不外阴阳,不出四象。
这张一气四象图,就是以一年四季为模板,囊括进了脏腑阴阳寒热五行气血等内容。这些顺序是按照人体的气机升降和脏腑位置来定的,如最上面是上焦为心,在令为夏,最底下是下焦为肾,在令为冬,左侧为肝,右侧为肺,即代表"肝升于左,肺降于右"的气机升降规律,这里主要是肝肺的气机的位置特点,而不是脏器实体的解剖位置。
有很多人会疑惑,这个图左侧的"左升"为何箭头却是向下的?右侧的"右降"为何却是向上升的呢?
这是因为大家所理解的升降,就是我们所谓的"上下"了,其实不然。我们来看人体的升降是如何升,如何降的?
我们先看左侧,我们自己观察着身体,左升是从左侧的下焦(肾)上升至左侧的上焦(心肺),是这样的吧?那么我们再看右降,是从右侧的上焦(心肺)降至右侧的下焦(肾)。
我们来取类比象,看这张舌相的脏腑分布图,我们先看左半部分。
我们一定要区分左右哦,不要左右不分。
看左侧,左升,是从下焦的肾,升至上焦的心肺。也就是这个箭头的位置。
右侧呢,就是从上焦(心肺)的位置,下降至右侧的下焦(肾)。这就是这个箭头的方向。
所以这个气机升降图的方向就清楚了,因为舌头是下垂的,所以他的升降方向,与人体的升降,箭头是相反的。如果再不明白,你就out了。
如果人体气机升降正常,其舌轮廓应该是圆顿流畅的,如果出现了高凸凹陷,齿痕缺损,就说明气机周流出现问题了。
我们看这张图,左侧舌尖部向下凸出来了。这就是"左升"太过,或者称为"肝升太过"。
如这张实例舌相。就是肝升太过的表现。
这左侧肝升太过,其左手肝脉,也必定弦实有力的脉象。
其左上腹也必定是腹肌紧张,触诊抵抗的表现。
我们再来看下面这一张图。
这不用多说了,这就是"右降不及"或者称为"肺气不降"的舌相特点。
这些都是右侧肺气不降的舌相。右侧的舌头主敛降,主右脉,左侧的舌头主升发,主左脉。上面这种舌相的患者,其右手脉象必定会上越有力。
其他不再逐一列举,只要认真领悟,仔细思考,定见真机,举一反三也。
李师说" 有其脉,便有其舌,有其舌,就有其证,有其证,则用其药"。意思就是说"有什么样的舌象就有什么样的脉象,有什么样的脉象就有什么样的舌相,有什么样的舌象(脉象)就有什么样的症候,有什么样的症候就用什么样的方药"。
换而言之,有什么样的舌象,也就用什么样的方药。所以这是我们李氏奇效舌诊和望舌用药的基本理念。望舌用药,切脉用药,道理都是一样的,都是中医秘而不传之精髓,现在我把这一套绝技拿出来,希望我们在此微信平台中能给大家做一点拨和启迪,振兴中华医药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我们昨天讲过了气机升降在舌象上的表现和诊查方法。
ن¸،
上面舌象是我们一个学员父亲的舌象。
通过昨天我们所学,知道了这个舌象属
于肺气不降的表现。
既然明白了,肺气不降,所以治疗也就是降肺气了。所以这个疾病,你把脉最起码得把一分钟,右脉肯定上越的,肺气上逆(就是肺气不降),然后也要用降肺气的药物治疗,问闻症状呢,也是咳嗽,肺气上逆,也要用降肺气的药物治疗,所以总而言之,无论用那种诊查方法,最后辩证得到的结果,都是相通和相同的。
但问诊显得技术太差,脉诊耗费时间,闻诊也许当时并不咳嗽,大便是否困难那也是闻不出来的,所以只有望诊简单直观,准确明了。
肺气不降,大便不畅,肯定也会容易腹部胀满的。其他的表现,就联系我们学习到的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来慢慢领悟,举一反三就可以了,不再多说。
像这张舌图,就是左侧的肝升太过,症状也不用多说就会明白的,肝升太过了,就是肝气盛,就是肝火旺啊。所以患者肯定表现出肝火旺的表现,性急易怒,头晕头痛,眼目干涩等。
肝升太过就要降肝火,用白芍牡丹皮牡蛎等药物,肺气不降就要降肺气杏仁大黄等药物。
关于气机升降对于舌诊的影响就讲到这里,我们对于李氏奇效舌诊及望舌用药的原理也有所认识了。
下面我们来讲解一下望舌诊病的一些注意事项。
先来认识一下舌的解剖结构。
舌是由横纹肌组成的肌性器官,附着于口腔底部、下颌骨、舌骨,上面称舌背(或舌面),下面称舌底。舌的主要功能是辨别滋味,调节声音, 搅拌食物,协助吞咽等。舌面覆盖一层半透明的黏膜,黏膜皱折成许多细小突起,称为舌乳头。根据乳头形态不同,分为丝状乳头、蕈状乳头、轮廓乳头和叶状乳头四种。丝状乳头形如圆锥状乳白色的软刺,高约0.5~2.5mm,呈角化树状。舌体上面附着的白色苔状物,称为舌苔。
正常舌象:
要分辨异常舌象,首先要认识正常舌象,传统中医说"淡红舌,薄白苔"为正常舌,这种提法不是非常正确的,这只是从舌质和舌苔两方面来说的,而忽视了舌形。
传统中医以看舌质,舌苔两大项为主,关于舌形记载仅有齿痕舌,胖大舌,瘦削舌而已,比较粗略,不能满足临床舌诊的使用,所以我根据我们李氏奇效舌诊的相关内容,总结并纠正了正常舌象的新定义。
我们先来看一下网上所找到的一些舌诊资料所给出的"正常舌相"是什么样子,到底正不正常?
这是我在网上查找舌诊资料里面提供的"正常舌象"。学习了我们的李氏奇效舌诊就可以看出,这个舌象存在肝血不足,胸胁胀痛(女性可见到乳腺增生,月经量少等症),睡眠不好等,是一个很明显的病理舌象。当然对于传统的中医来说,可能就把这个舌象误认为是"正常舌象"而祸害医林了。
这也是网上找到的的一个"正常舌相"。
我们的新学员可能暂时还无法分辨正常和不正常,我们的老学员一眼就可以看出这些传统中医所谓的"正常舌象",其实都是不正常的。
第一个"正常舌相",舌尖凹陷,舌两侧瘦小,会有肝血不足,月经量少,睡眠不好的表现,这如何能说明她是"正常"呢?很显然,这是个病理舌,而非正常舌相,此乃误人。
再看第二张"正常舌相",舌体肥厚,中线弯曲,舌中凹陷,舌左侧缘也有凹陷。患者定会有颈背部不适,胸闷,脾胃虚弱(肝气犯胃),也容易出现高血压等表现。此如何能归为"正常舌"呢,传统中医舌诊,误人者众矣。
传统中医的舌诊什么样子,答案不辩自明,而李氏奇效舌诊则是去伪存真,精益求精,拥有更完善,更准确的理论和实践验证。
真正的正常舌在平时很难见到,我们从一个相对正常的舌相看观摩一下。
这两个舌象也不算是100%的正常舌,如果舌根部位的舌苔再薄一些,舌的边缘在圆顿一些就是个正常舌了,不过这个舌边缘的这个椭圆则是比较标准的,不会凹陷也不会太高凸,日后的舌象按照这个标准进行对比就可以了。
舌诊注意事项:
1.时间:观察舌相的最佳时间是在早晨起床之后,刷牙及进餐之前,此时气血平稳,舌质舌苔均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所以是一天之中最真实的舌相状态。但实际情况不一定能满足,所以不必太拘泥于此,若有必要观察晨起时的舌相,患者自己拍舌相照片则是最佳首选。
2.光线:室内充足柔和的自然光线,伸舌(或拍照)时可面向光亮处,避开有色的墙壁、窗帘等物体反光干扰(以免出现色差失真)。
这一点大家学的都很好,70%以上的学员都会不约而同的选择逆光拍摄,不知道是哪个老师教的这么统一。以后再有逆光拍摄舌象的学员禁言一天。
3.姿势:患者坐位或立位,重病也可卧位,舌自然伸出口腔外,舌体放松,舌面平展,舌尖自然下垂,充分暴露舌体,不可过度用力伸舌,伸舌时间不应过长,否则均会影响舌的气血运行而造成假象,这时可令患者稍事休息,再把舌伸出,反复几次进行观察(或拍摄)。
4.拍照:由于饮食,洗漱,伸舌时间过长,过度用力等因素,均影响观舌的准确性。所以,采用高像素(大于800万PPI)数码相机抓拍舌从口腔中伸出的一刹那,舌的状态、颜色、软硬、润燥、舌神等各方面都被很好的保留了下来,并可在电脑里放大数倍来显示,既便于观察研究,又能把舌相保存下来,等患者复诊时进行对治疗前后舌相变化的疗效评定,提供了依据。
5.观舌:一般舌相主要从四方面入手观察,即舌形、舌质、舌苔、舌底。其他的如舌神,舌态,大小,厚薄,软硬,润燥,裂纹,齿痕,郁点,凹凸等细节特点再逐一观察。
6.真伪:舌象多次进行伸舌拍摄会因主观意识的改变而导致舌形的差异,一般以自然伸展的第一二张舌象为准,这时的状态是最接近于疾病状态的,其他的不同的舌象也可以作为辅助参考,当大家观察舌象观察多了后就会明白,纵使舌象略有差异,但是这些舌象代表的病理结果却是相同的。
另外某些食物、药物、及运动等可影响舌质及舌苔颜色,造成假色假苔,临床中应注意问诊鉴别。
如:
抗癌化疗可使舌苔少,或较干燥;
食用花生、瓜子、杏仁等可使舌苔增厚;
饮牛乳或乳儿因乳汁关系,大都附有白苔;
广谱抗生素可使舌上出现黄褐色、灰黑色舌苔;
儿童食口香糖、冷食或饮料也易染成各色舌苔;
食用绿色蔬菜如黄瓜、菠菜、茴香等可染成绿苔;
食用复方甘草片、酸梅汤、咖啡、茶等,可染成黑褐色或茶褐色苔;
食用蛋黄、柑橘、柿子或服用黄连粉、核黄素等药物,都可使舌苔呈黄色;
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及朱砂制成的丸或散剂,可使舌苔或舌质变红。
光线变化也易使舌苔、舌质改变。如在室外阳光下,黄苔可变浅,舌质可由暗红变浅红,其色鲜如杨梅;室内日光灯可使舌质变浅红并略带玫瑰粉色等,另外进食过热,辛辣或运动后会使舌质变红,进行过凉食物,会导致舌质变淡,以及由于进食的摩擦,或有刮舌习惯,可使厚苔变薄,这些情况在临床中一定要认真鉴别。
欢迎朋友欣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的望、闻、问、切
周仲英谈中医临床四诊技巧
疾病的鉴别诊断
【转载】周仲英讲中医临证技巧(一)
中医望诊:四诊合参之望诊闻诊【转帖】
阴阳一调百病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