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针灸学-刺法各论-针的刺法毫针刺法【二】
针灸学-刺法各论-针的刺法毫针刺法【一】
六、行针手法
毫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称为“行针”,亦称“运针”。行针的手法一般分为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大类。
1.基本手法
行针的基本手法,是毫针刺法的基本技术,常用的有提插法和捻转法两种。
(1)提插法  将针刺人腧穴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见图5-10。
提:针由深层向上退到浅层
插:针从浅层向下剌人深层
对于提插幅度大小,层次的变化,频率的快慢和操作时间的长短,应根据病人体质、病情、腧穴部位、针刺目的等灵活掌握。使用提插法时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掌握在3~5分钟为宜,频率不易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提插的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刺激量就大;提插的幅度小,频率小,时间短,刺激量就小。
(2)捻转法  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指和中、食二指夹持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见图5-11。
捻转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时间的长短要根据体质、病情、腧穴部位、针刺目的等具体情况而定。使用捻转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0左右,不能单向捻转,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针刺时疼痛和滞针等。一般认为捻转的角度大,频率快,时间长,刺激量则大;捻转的角度小,频率慢,时间短,刺激量则小。以上两种基本方法,既可单独应用,也可相互配合运用,在临床上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辅助手法
辅助手法是进行针刺时用以辅助行针的操作方法口常用的有6种,见表5-9和图5-12。
毫针行针手法以提插、捻转为基本操作方法,并根据临证情况,选用相应的辅助手法。
表5-9  辅助手法
名称
操作要点
作用
出处
循法
是医者甩手指顾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地循按的方法
催气,推动气血,激发经气,促使针后易于得气
《针灸大成》指出。“凡下针,若气不至,用指于所属部分经络之路,上下左右循之,使气血往来往,上下均匀,针下自然气至沉紧席
弹法
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轻轻振动的方法
催气、行气,加强针感
《针灸问对》:“如气不行,将针轻弹之,使气速行”
谢法
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用拇指或食指的指度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
在针刺不得气时用之以散发经气,如巳得气者可以加强针刺感应的传导与扩散
摇法
毫针刺人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的方法
其法有二:一是直立针身而摇,以加强得气的感应;二是卧倒针身而摇,使经气向一定方向传导
《针灸问对》:有“摇以行气”的记载
飞法
针后不得气者,用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细细搓捻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
催气、行气、增强针刺感应
《医学入门》载:“以大指次指捻针,连拦三下,入手颤之状.谓之飞”
震颤法
针刺入腧穴一定探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的方法
促使针下得气,增强针刺感应
图5-12  毫针辅助行针手法
七、得气,候气,催气和守气
1.得气
得气,古称“气至”,近又称“针感”,是指毫针刺人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捻
转或提插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
(1)得气的表现见表5-10.
表5一10  患者与医者得气与未得气的不同毫觉
对象
得气
未得气
患者的感觉
在针下出现相应的馥、麻、胀、重等感觉,这种感觉可沿着一定的部位向一定的方向扩散传导
无酸、麻、胀、重等感觉
医者的感觉
感到针下有豫和(或)沉紧的感觉
感到针下空虚无物
正如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所说:“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
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这是对得气与否的形象描述。
(2)得气的意义  得气与否与针刺疗效关系密切,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说:“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标幽赋》中说:“气速效速,气迟效迟。"都说明针刺必须得气,得气与否直接影响治疗效果。一般地说,得气迅速,疗效就好;得气迟缓,疗效就差,若不得气,就没有治疗效果。
(3)影响得气的因素  取穴定位不准确;针刺角度有误,深浅失度。
2.候气
《针灸大成》指出:“用针之法,以候气为先。”当针下不得气时,需采取留针侯气的方法等待气至。亦可间歇地运针,施以提插、捻转等手法,以待气至。留针候气,耍有耐心,不可操之过急。
3.催气
所谓催气是通过各种手法,催促经气速至的方法。《神应经》云:“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针,细细摇动、进退、搓捻,其针如手颤之状,是谓催气。”此外,前面论述的辅助手法,如刮动针柄、弹摇针柄、沿经循摄等法,也都有催气的作用。
4.守气
得气是临床取得疗效的关键,一旦得气就必须谨慎地守护其气,医者需采取守气方法,守住针下经气,以保持针感持久。《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说。“经气已至,慎守勿失。"《灵枢·小针解》说:“上守机者,知守气也……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一只有守住针下之气,才能使针刺对机体继续发挥调整作用。
八、毫针的补泻手法
1.单式补泻手法
将单式补泻手法总结如表5-11。
表5-11.单式补泻手法总结
名  称
补  法
褥  法
捻转补泻
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短,拇指向前,食指向后
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时间长,拇指向后,食指向前
提插补泻
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以下插为主
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以上提为主
疾徐补泻
进针慢,出针快
进针快,出针慢
迎随补泻
针尖随经脉循行方向胍经而刺
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方向逆经而刺
呼吸补泻
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
呼气时出针,吸气时进针
开闽补泻
出针后按闭针孔
出针时不按闭针孔,或摇大针孔
平补补泻
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
2.复式补泻手法
将复式补泻手法总结如表5-12.
表5-12  复式补泻手法总结
名称
操作要点
适应证
烧山火
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将针刺人中1/3(人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将针刺人下1/3处(地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如此反复操作3次,即将针紧按至地部留针。在操作过程中,可配合呼吸补泻法的补法
多用于治疗冷痹顽麻,直寒性疾病等
透天凉
将针刺人腧穴应蒯深度的下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再将针紧提至中1/3(人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将针紧提至上1/3(天部).得气后行兰转泻法,将针缓缓地按至下1/3.如此反复操作3次,将针紧提至上1/3即可留针.在操作过程中,可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泻法
多用于治疗热痹、急性痛肿等实热性疾病
九、影响针刺补泻效应的因素
1.机体的机能状态
是产生针刺补泻效果的主要因素。
人体处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针剌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而有补或泻的不同效果。如机体处于虚惫状态而呈虚证时,针刺可以起到补虚的作用;若机体处于邪盛状态表现为实热、闭证、实证时,针刺又可以泻邪,有清热、启闭、泻实作用。又如胃肠痉挛疼痛时,针刺可以解痉而使疼痛缓解;胃肠蠕动缓慢时,针刺可以增强胃肠蠕动而使其功能恢复正常。
2.腧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
腧穴的主治功能,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如有些腧穴适宜于补虚,而有些腧穴适宜于泻实。如关元、气海、命门、膏肓等能鼓舞人体正气,促进功能旺盛,具有强壮作用,适宜于补虚益损;而水沟、委中、十二井穴、十宣等穴都能疏泄病邪,抑制人体机能亢进,具有泻实的作用,适宜于祛邪泻实。
3.针具及手法等因素
针刺补泻的效果与使用的针具粗细、长短,刺人的角度、深度,行针的手法等因素有直接关系。
十、留针与出针
1.留针法
将针刺人腧穴并施行手法后,使针留置穴内称为留针。
留针目的:加强针刺的作用和便于继续行针施术
操作要点:一般病证只要针下得气而施以适当的补泻手法后,即可留针10~20分钟。而慢性、顽同性、疼痛性、痉挛性疾病,可适当增加留针时间,如急性腹痛、三叉神经痛、痛经等,留针时间可达数小时,以便在留针过程中作间歇性行针,以增强、巩固疗效
注意事项:在临床上留针与否或留针时间的长短,不可一概而论,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而定
2.出针法
出针法是指行针完毕后,将针拔出的操作方法。又称起针、退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达到预定针刺目的和治疗要求后,即可出针。
操作要点:一般以左手拇指、食指两指持消毒干棉球轻轻按压于针刺部位,右手持针轻微的小幅度捻转,并随势将针缓慢退至皮下(不可单手用力过猛).静留片刻,然后出针。出针时,依补泻的不同要求,分别采取“疾出”或“徐出”以及“疾按针孔”或“摇大针孔”的方法出针
注意事项:出针后,除特殊需要外,都要用消毒棉球轻压针孔片刻,以防止出血或针孔疼痛。出针之后,要仔细查看针孔是否出血,询问针刺部位有无不适感,检查核对针数有否遗漏,还应注意有无晕针延迟反应现象
十一、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针刺治病,虽然比较安全,但如操作不慎,疏忽大意,或犯刺禁,或针剌手法不当,或对人体解剖部位缺乏全面的了解等,有时也会出现一些不应有的异常情况。常见者有以下几种。
1.晕针
定义
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晕厥的现象
原因
患者因素
因精神紧张、体质虚弱、过度劳累、饥饿,或大汗、大泻、大失血之后
医者因素
选择体位不当,或施术手法过重
现象
轻者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出冷汗,恶心欲吐,精神疲倦,脉沉细
严重者会出现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神志昏迷,二便失禁.唇甲青紫,脉细微欲绝
处理
立即停止针剌,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
轻者
静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
重者
在行上述处理后,可刺人中、素儡、内关、足三里,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患者方面
初次接受针灸治疗或精神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对针刺的顾虑。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最好采取卧位,选穴要少,手法要轻,若饥饿、疲劳、大渴时,应令进食、休息、饮水后少时再予针刺
医者方面
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应及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患于未然
2.滞针
定义
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则感觉疼痛的现象
原因
患者方面
精神紧张,当针剌入腧穴后,病人局部肌肉强烈收缩
医者方面
行针手法不当,向单一方向捻针太过.以致肌肉纤维缠绕针体而成滞针。若留针时间过长,有时也可出现滞针
现象
针在体内,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转、提插,患者痛不可忍
处理
针对原因
患者方面
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扣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缓解肌肉的紧张
医者方面
行阵不当,或单向捻转而致者,可向相反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即可消除滞针
预防
对精神紧张者,应先要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其顾虑注意行针的操作手法和避免单向捻转,若用搓法时,应注意与提插法配合,则可避免肌纤维缠绕针身而防止滞针的发生
3.弯针
定义
进针时或将针刺人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的现象
原因
医者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速针下碰到坚硬组织,患者体位不适,在留针时改变了体位,因针柄受外力压迫、碰击
现象
针柄改变了进针或刺入留针时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转和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感到疼痛
处理
出现弯针后,便不得再进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切忌强行拔针,以免将针体折断,留在体内
起针方法
轻度弯曲,应将针慢慢地起出转身弯曲较大,应顺着弯曲的方向将针起出由患者体位改变所致,应使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针缓缓起出
预防
医者施术手法要熟练,指力要轻巧,避免进针过猛、过速息者体位要舒适,留针期间不得随意更动体位针剌部位和针柄不得受外物碰压
4.断针
定义
又称折针,是指针体折断在人体内
原因
针具质量不佳,或针身、针根有剥蚀损伤,术前失于检查。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致肌肉强力收缩。留针时患者体位改变,或遇弯针、滞针未及时正确处理,并强力抽拔,或外物碰压
现象
行针时或出针后发现针身折断,其断端部分针身尚露于皮肤之外,或断端全部没于皮肤之下处理。医者态度必须从容镇静,嘱患者切勿变动原有体位,以防断针向肌肉深部陷入
起针方法
残端部分针身显露于体外时,可用手指或镊子将针起出断端与皮肤相平或稍凹陷于体内者,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旁,使断针暴露体外,右手持镊子将针取出断针完全深入皮下或肉深层时,应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
预防
为了防止折针,应认真仔细地检查针具,对认为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针具,应别出不用避免过猛、过强地行针;在行针或留针时,应囊患者不要随意更换体位;针刺时更不宜将针身全部刺腧穴,应留部分针身在体外,以便于针根断折时取针在进针行针过程中,如发现弯针,应立即出针,切不可强行刺人、行针;对于滞针等亦应及时正确地处理,不可强行硬拔。
5.血肿:
定义
指针刺部位出现皮下出血并引起肿痛
原因
针尖弯曲带钩,使皮肉受损,或刺伤血管所致
现象
出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疼痛,继则皮肤呈现青紫色
处理
若为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到活动功能时可先做冷敷止血,再做热敷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预防仔细检查针具,熟悉人体解剖部位,避开血管针刺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揉按压迫针孔
十二、针刺注意事项
由于人的生理功能状态和生活环境条件等因素,在针刺治病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体质
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妇女怀孕3个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
妇女
怀孕3个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剌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亦应禁刺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
小儿
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剌
病情
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剌皮肤有感染、溃疡、搬痕或肿痛的部位,不宜针刺对于尿潴留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事故
特殊腧穴
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地提插、捻转和长时间地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针灸取得神效特效的关键点
针灸:针刺的各种手法原理介绍
程莘农针灸临床三要
中医针灸针刺之术2
毫针刺法基本操作
《中医刺灸》(全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