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泰戈尔《人的宗教》:神性和人性至高完美的和谐追求与自由吟唱

爱是魔法石,只要碰触它,贪婪之心便化为奉献之情。

为着这份爱,天堂选择化为人间,神明甘心降为凡人。

————包尔人献给理想之人

大家都读过泰戈尔的诗歌,为他诗歌饱满的激情,美妙的韵律,深遂的哲理,盈溢的灵性以及带给我们发自内心的喜悦而惊叹,他的《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是,我们很少人读过他的《人的宗教》这本书。这本书是他对宗教的体验和真实世界的理解,是他所有思想,灵性,文学创作的源泉。他认为宗教是全人类心智的产物,我们信奉的神具有至善的人性,而我们人性中也具有至高的神性。人的一生都在追求人性至高的完美,当人性与神性合一,我们便获得永生的自由与无限的喜悦。他也将追求这种灵性完美的方法告诉了我们。

欲理解一个人的作品,必先了解他的思想。所以,真正理解和读懂泰戈尔美妙的诗篇,我们就必须理解他的哲学思想。还有,泰戈尔认为这不是哲学思想,是宗教体验。当然,宗教的东西往往不易理解,体验更是无法感同身受。所以,本文只能从书中表达的普世真理,生命的四个阶段和艺术创作的根本三个方面来理解这本书的现实意义。

一、普世的真理:真理存乎合一

主张最高真理只存在内在的灵性世界,便是贬损外在的物质世界;若说最高真理只存在外面,那也不是真理。真理存乎合一。

本书开篇探讨了人的宇宙。我们人是宇宙和自然的一部分,世界是由无数的物质组合而成一个大的整体,人类也是由无数的个体组成的共同命运体。科学所探究的,是不受个体限制的客观人类世界的真理。这种真理,即是对于人类全体心智的完美理解,存在于普世万物之中。是不是不好理解,没关系,我们从下面的三个合一中,来体会和理解普世的真理,她也是我们不断追求的完美的理想境界。

1、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世界的合一。

我们从自身最好理解人与自然,主观意识和客观世界的合一。人存在两元性,一是由我们的毛发、皮肤、骨肉筋血构成的外显存在,另外还有深刻意识中的超然存在,这两种存在完美和谐合一。这便是物质和精神的完美合一。同样世界上永恒的实体,必须透过情感和活动加以体现,宇宙和自然的现实经由全体人类的心智而体现。很多人认为这是唯心主义,那就错了,因为你应深深去体验。

我们的世界正是我们理解的那样;思想与存在是并存的。如果人类归零,一切也将随着意识的归零而消失;当意识恢复,你也会知道现实的意义。

事实上,人会在自己身上感受到自然,也就是说,自然与心灵是相连的,所以人才会在自然当中看到自己。如果人不与自然联结,就不会有完整的存在感,人便会感到有缺憾。这就是为什么单独囚禁是令人痛苦的刑罚。这也是我们现代人物质丰富,但却常常感觉到一种被放逐的空虚的根本原因。

印度的瑜伽(Yoga),梵语含意“合一”。修习瑜伽的过程,人可以超脱所有人性牵绊,进入纯净的最高婆罗门(Parabrahman)的意识状态,有些人能短暂地进入三昧(Samadhi),那是自我与无限自然合一的状态,同样也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境界。所以,印度人认为万物之中存在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她是至尊至圣者(Supreme Person),不仅具有理性思考的能力,还有想象力、爱与智慧,祂的灵性在所有人之上,对祂的爱会扩及所有生命,这份爱的深度与力度远超过其他情爱。神的爱可以使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外在要求与内在呼唤之间调和合一。其实这就是所谓的普世的真理,称之为神。印度包尔人用诗歌来歌颂他:

倘若我们说祂只属于内在,那么整个宇宙将感到羞愧。

倘若我们说祂只属于外在,这也不对。

祂的双脚,平均立于生命与无生命两边,

祂消弭了内在与外在世界的隔阂。

2、动物性与至善人性的合一

一个人潜得够深,就没有达不到的地方

让我的两颗心相遇并结合,

带领我进入美好之城。

印度包尔人认为,人有两颗心:一颗心在五光十色的世界四处追寻外在的目标,另一颗心则寻找内在的一致和谐;当这两颗心不再起冲突,便能帮助我们体现那无法言喻的境界。

同样,印度《奥义书》上有一则寓言说,树梢停着两只鸟,一只在吃东西,另一只在观望。这个情景象征着无限存在和有限自我的关系。观望的鸟儿的喜悦是美好的,因为那是一份纯净而自由的喜悦。这两只鸟同时活在人的内心,客体的那只忙着生活大小事,主体那只则享受眼前平静的景象。

其实,这里的两颗心或两只鸟代表现实与理想,物质与精神,善与恶,美与丑,有限和无限,兽性和人性,自由与枷锁,总之是人内在对抗的两个方面。而人修行的目的就是让内心矛盾和对立调谐合一,只有当我们进入性灵、了悟神性的范畴,才会理解最接近原貌的自然;印度人正是遵循这样的真理生活与行动。

3、包尔人的理念

包尔人居住在印度的北部地区,他们或定居或四处流浪。共同点是一概不承认任何的阶级或种姓之分,不崇拜特定神祇,也不兴建或造访庙宇或圣地。他们会在宗教庆典(主要是毗湿奴节)时择地集体庆祝,但不会走进任何寺庙。他们也不会在礼拜或冥想的地点摆设神像或具有宗教意涵的符号。

包尔人追求自由。包尔(Baül)源自梵语,原指人的个性鲁莽,之后用来指称不遵从社会规范、特立独行的人。包尔人追求自由,想挣脱的不仅仅是各种形式上的外在束缚,还包括内在欲望与喜恶形成的冲动。因此,他们认为人若要得到真正的自由,必须先让人的世俗部分死去。一些具有伊斯兰倾向的包尔人称之为“生之死”(fana),这是苏菲派(Sufis)用来指称人与至高无上者合而为一的用语。

包尔人没有文字也没有经典,他们认为人本身就是经典。包尔人口口相传一些伟大的诗歌,能解决所有生活的问题和疑惑。他们这种哲学理想对印度文化影响很大,包括泰戈尔的许多哲学思想都源自包尔人,他的许多创作灵感也是来自包尔人吟唱的诗篇。印度许多古代诗人都人许多代表包尔人思想理念的诗篇,

印度古诗人卡比尔(Kabir)说:

此身即为天堂乐园;七大洋与万点繁星尽在其间;造物主在此显现。

悟道大师达杜(Dadu)说:

身体是我的经典;至慈至仁者在此为我写下神旨。

拉贾(Rajab,达杜的伊斯兰信徒)说:

虔诚信徒的心是篆刻生命经典的书页。可叹阅读之人寥寥无几,对内心的启示充耳不闻。

包尔人的修习方法也影响很广,他们反对离群索居,也不建议人们放弃世间的美好。他们崇尚简单自然之道,认为消除人的动物性欲望不是禁欲,而是点燃崇高智慧的明灯。他们的修习其中一式叫作乌达斯洛塔(Urdha-srota),意思是水往上流。水往下流是普遍的物理法则,但生命肇始之际却是依循逆法则。种子发芽时,富含营养的汁液会向上输送,不管枝芽长得多高,这道液体的流动就能上升多高。人类的生命也是一样。人的欲望往下流向动物界,灵性的扩展则是往上趋向光明。当智慧的明灯点燃,灯油便向上流动,借有爱的力量,人的动物性欲望便会转化为至善的神性。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上流社会”“下流会”或“下流”的词语和意义的来处,大家平时并没有真正的理解词语的真义。

中国伟大的哲人老子说:“死而不亡者寿。”指的是有德者的生命不朽。生命存在一股动力,催促人们努力奋斗以求得真正的存续。所以,我们的宇宙和世界是人的宇宙和世界,当人性发展至善便与自然的神性相通、相汇、合一,我们借此可以理解自然世界的真实,获得无限的喜悦和永生的自由。

追求灵性圆满的人生四个阶段。

书中提到古印度的心灵探索大师主张人可以做到更深远的解放,进入完全自由的无尽空间,他们认为这个有助于人类达成最高目标。因此,一条修炼之路隐然成形,随着人生各个阶段的演进而开展,让我们的人性渐臻完美,最后超脱自我,抵达自由的终点。

人的完美有两个面向:本质的完美和行事的完美;两者在某种程度上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并最终达成一致,与至善至美之人同步,与永生之人合一。行事的完美就是善行,就是做好事,借由利他的行动表达对普世人性的认同。在人的世界,善行如爱,我们内心真诚无伪,获得个体的自由。同时我们观照自己的内心,品格的圆满让我们拥有自由自在的心灵。

古印度君王帕特利诃利(Bhartrihari)曾说过:

找到所有欲望的源头又怎样?把仇敌的脖子踏在脚下又怎样?家财万贯,追随者众又怎样?即使能长命百岁,那接下来呢?

这名话的意思是:人只有得到自由,才是真实不虚。印度人应用自然的概念,为生命的递移建构出一套前后连贯的四阶段概念:首先是以陶冶教育为主的求学阶段(brahmacharya);其次是世俗历练阶段(garhasthya);接着是责任与关系了结的归隐山林阶段(vanaprasthya);最后是等待超越死亡的解脱与自由阶段。

1、陶冶教育为主的求学阶段:我们必须学习舍弃,有舍才能有得——这才是精神世界的真理。

花朵必须等待花瓣凋谢才能结果,果实也必须掉落才能使果树重生。胎儿离开母体,身与心才能进一步发展以支撑接下来的生命;接着,心灵会随着个体的独立而形成,人生进入更完整的阶段,亲情与友谊扩展了生命的视野;最后出现的是身体的衰老,欲望的散去,而经过生命历练的心灵也会离开狭隘的个体生命,与全体生命汇聚并献出过往累积的智慧结晶,终而进入永生;当衰败的躯体走到筋疲力竭的地步,灵魂便挥挥衣袖,不带一丝遗憾地潇洒离开,期盼进入永恒。

从个体到群体,从群体到宇宙,从宇宙到无限——这是灵魂的既定路线。

人们在这个阶段要学会舍弃,明白这个道理,明白人生的正确路径。想想我们多少能明白这一点,至死还在自己的囚笼中,守着自我和可怜拥有不愿意撒手。

2、世俗历练阶段:节制欲望,做良善的事工。

在世间行善,多做好事,让自己成为人间福祉的中心。节制欲望,是让我们可以更好的集中意志力于行善的事功。就像马套上马鞍,是为了更好的到达目的地。

大师曼努(Manu)告诉我们:

不食人间烟火者,自我修炼的效果绝对比不上留在人世间以智慧生活之人。

3、责任与关系了结的归隐山林阶段:与世俗世界保持距离。

体力的衰退昭示生命即将进入自然周期的尾声,我们无须悲情地把这个视为驱逐,而是要欣然接受阶段性任务的完成。与亲人开始疏远,将俗事交待,远离世界但不切断联系,继续为世界贡献他的智慧,接受来自世间的支援,为即将到来的终结做好准备。

4、等待超越死亡的解脱与自由阶段:排除个人主义

这个阶段做好一切的准备,不再费尽心力与死亡缠斗,即使死亡现身之时,也不会有被敌人歼灭的挫败感。这个时候,个人势力和国家强权的一切事物都是次要的,照顾自己的灵魂永远是第一位,并跳脱出个人主义的框架,朝至高灵性的方向前进。

这四个阶段的规划让人们顺应宇宙法则,使人和世界达到美好的和谐。对人的欲望进行适当的导引和调节,防止毁灭性的个人主义。

艺术创作的根本:人类天生就是艺术家

我们的艺术本能则催促我们将人性的样貌呈现于表象世界中,那是与人类的内在真实和谐共存的现实。

书中提到,生命最根本的欲望就是存在的欲望,人与动物的区别之处在于,人的发展空间没有尽头,可以尽情的做梦和创造。我们不断探索,寻找尽善尽美的境界。自我的现实存在是最直接也是最确切的体认,内在的真实感也需要外在真实的确认。人们不希望看到真实感的消失,所以需要为这种感觉找到不朽的形式。比如,有人把名字刻在具有纪念价值的雄伟建筑上。所以,艺术和文学是人类最基本的创作活动,把内心的真实变成客观的现实。艺术是人的艺术,也是宗教的艺术,当我们对人性和世界有深刻的体验和理解,你会发现所有的艺术创作不过是内在的理解,认知,想象,完善而后,形成外化语言文字,图画,音乐的过程。

这里要谈到一个实际的问题,很多写作者往往不知道写什么内容。而什么样的内容才能成为不朽的经典。答案是人类的所有创作都是要找出、感受并且表现永生之人,也就是造物主。因此所有的文明都不断地挖掘先验的人性。我用解释一下,中国儒家提出:文以载道,就是文章是来传播“道”的。那什么是“道”?天地的规律,世界的法则,就是造物主,是永生之人,总之就是这一类的叫法。

道就是艺术作品的灵魂,而无论绘画,音乐,文学作品只是外在形式。谈到这里,我们去看那些世界名著,你就会发现它们的内容很多都是相通的,只是表现的语言,运用的手法不同罢了。如果你了解宗教你就能更好的读懂作品的内涵。比如黑塞的作品,很多人的理解都很肤浅,为什么?因为他们不知道黑塞深受宗教的哲学思想影响,他作品的精神内涵丰富又广大,我们只有对宗教哲学的充分了解,才能与他的作品产生共鸣。

今天在读《人的宗教》时,我才发现黑塞作品中许多的思想恰恰是印度经典《奥义书》和包尔人的观点,甚至发现自己对他《德米安:彷徨少年时》中飞鸟的寓意理解并不透彻。鸟,在梵语中被描述为“诞生两次”,第一次诞生在蛋壳包围起来的空间之中;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是生于无际天空的自由之中。所以知道这些,再去读他的作品,你才能真正的理解。而且,我读黑塞的《读书笔记》他为我们开出的书单最前面的是《圣经》、《奥义书》、《荷马史诗》、《论语》、《道德经》、《庄子》。

当然,我们去读泰戈尔的诗也是一样,他的诗作富含哲理和灵性的思考,如果对这些不了解,我们除了能感受意境的美好与愉悦外,较难理解他无限的精神世界。

反过来,当我们去创作的时候就要思考一个问题,作品的灵魂是什么?任何作品都要经受时间的洗礼和筛选,最后方能成为经典。而更多没有灵魂的文章,就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中了。然哲学和宗教的对人类先验人性的不断挖掘,对客观世界真相的认识和思考,以及神性之爱在这两个方面的调和,便是艺术作品永恒的主题和灵魂。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两部科幻电影,《阿凡达》《第五元素》。这两个名字皆出自宗教经典,在包尔人的诗歌中也出现。“阿凡达”(avatar,天神化身下凡)

所有的创造物在我们眼中,都是自己的阿凡达。

有关祂的做法,你能教给我们什么?祂总能施展新颖的手法。

当你顺应自然,跳脱争论和算计,

你将尝到珍贵的第五元素。

与其终日盲目追寻,

噢,甘噶蓝,单纯生活吧,所有疑虑将消失殆尽。


结语

读完这本书,感觉对人生和宗教有了全新的看法。不要去盲目的崇拜,也不要被所谓的禁忌束缚,坚持走正确的路。简单的生活,学会不断舍弃,奉献自我为大众服务,认真照顾自己的灵魂,不断追求人性至善的圆满,这样就可以实现人生最高的价值。另外,作为写作的我们,敬畏文字,将至尊至高的人性传播,也是我们的使命和修行。

这本书的思想丰富而广大,我自认为没能很全面的解读。当然许多体验,是需要自己亲身去感受,所以推荐大家去读这本书,它定会启迪你的人生,为你打开无限世界与自由精神的辉煌之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达斡尔人的宗教
(6)2014年07月13日
宗教对于人类的意义
泰戈尔《论文学(节选)》原文及赏析
当爱因斯坦遇到泰戈尔
《与泰戈尔关于真理的讨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