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学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结题报告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语种 汉语  高二年级 8 班  班主任 李鹏*
课题名称
中学生叛逆心理调查及研究
指导教师
董鹏*
课题组成员
张*、杨*红、杨合*、杨*曼、夏*
张*、张瑞*、李*飞、张*、代晓*
组长
张*
执笔人
张*
实施时间:   2014    年  5 月   3日   至 2014   年   6 月  10  日
课题研究背景:
小时候,我们对父母很崇拜、依恋的,所有的事情都由父母我们做主。我们对父母也是绝对的服从。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开始变得讨厌父母了,有了自己的想法,独立行事,但是在父母眼中我们仍是孩子,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队父母的不满越来越重,于是和父母对着干、赌气、顶嘴开始了,和父母之间有了矛盾,开始有了青春期的叛逆了心理和行为。
课题研究目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老师会发现孩子不再是那么乖巧了,身上慢慢出现了抵触情绪,各种矛盾出现,叛逆心理形成。在此时,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协作,正确的帮助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走出困惑,做一个快乐、阳光、健康的当代中学生。
课题研究方法:
上网查询资料。相关心理学的书籍、期刊,询问心理健康老师,小组讨论。
课题研究过程:
1、通过检索叛逆的关键词,查找一些资料,了解中学生叛逆心理的成因。
2、通过老师的指导,确定我们研究的目标,进行访谈,小组讨论等对相关资料更深入的了解叛逆心理带给我们中学生的利弊。
3、把搜集到的资料、访谈的结果进行整理和记录,写出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成果(此部分为重点部分,如果纸张不够,可另行增加):
青少年叛逆心理既是客观存在,也是问题心理,有消极性。在成长的道路上叛逆心理是不可少的一部分。青少年的叛逆心理具有求异思变的特点,也有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叛逆心理是一面镜子,如果加以正确的引导,可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另一方面也带来好多问题,需要妥善解决。因此在有抵触情绪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的暗示、转移注意力、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与父母、老师多沟通交流,打开自己内心紧闭的门窗,让阳光进来,保持快乐的心情。
进入中学以后,孩子与父母沟通的频率较低,好多时候认为没有共同的话题,甚至不说话。常有父母感叹:“”为什么孩子长大了就不和我们交谈了?为什么我们的话孩子不听了,”这可能是因为青春期的孩子有强烈的叛逆心理。叛逆心理是学生尤其是青春期学生中常见的现象。
1、叛逆心理的概念
叛逆心理(rebellious psychology)本质上说是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期望摆脱依赖、走向独立的一种矫枉过正倾向,是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对父母、学校和社会的一种心理抵触和反抗。
2、叛逆心理的原因
青春期又称“第二反抗期”,随着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倾向于对任何事物持批判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
而在父母心目中,却一般习惯于把自己的孩子看得比他们的实际年龄还要小些,还很不成熟,需要保护。这时,经常会使孩子感到父母过分把自己当成小孩子,过多干涉自己的事,因而会产生各种不满情绪,与父母发生冲突。此外,如果父母或老师在沟通中对学生不够尊重、不够信任、不够理解、不够平等、简单粗暴、严厉惩罚、则他们更容易产生叛逆心理,造成父母和孩子互相对立的紧张关系和沟通障碍。在一些“家长制”气氛较浓的家庭中,这种紧张关系往往发展成亲子之间的危机。
当孩子用与父母或老师的相对的态度与行为来对外界作出反应,标明自己已长大,这只是一种心理抗拒的反应,是个体在适应环境、成长过程中常见的心理现象。典型的叛逆心理有一下三种。
a、超限叛逆  超限叛逆是机体过度地接受某种刺激后出现的逃避反应。对任何刺激,包括能给个体带来巨大满足的刺激,人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如超过限度,对个体就是一种压力,甚至是伤害,个体就会采取措施来逃避刺激。比如,每天山珍海味一定使人倒胃口,父母整天的喋喋不休就会让子女不胜其烦。
b、自我价值保护叛逆  自我价值和尊严对人的生活具有特别的意义。当外在的劝导或影响威胁到人们的自我价值的时候,人们就会有意、无意地进行自我价值保护,对外在的影响起对抗的反应。父母站在权威的立场上批评或否认子女,不留面子,子女由于自我价值保护叛逆,就可能反其道而行之,故意和父母闹别扭,以显示自己的尊严和力量。要有效的说服别人,就必须给别人留面子,维护他们的价值和尊严。
c、禁果叛逆  禁果叛逆是指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被禁食的果子特别甜,被禁止的事情偏有人做,这就是禁果叛逆。探究未知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而对事情简单地禁止,那么该事物就会对个体产生特别的吸引力。比如,某些电影、书籍越禁越畅销,就体现了禁果叛逆的巨大作用。
简单地说青少年叛逆心理的出现,有社会的原因、有教育的原因,更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任何个体都存在着叛逆心理,但是,不同的个体产生的叛逆心理会有个别的差异和共性。它可能是个人主义、个人对社会的报复心理产生的温床,也可能是创造性思维,开拓型人才脱颖而出的先兆。当代青少年的叛逆心理是时代的、历史的产物,是一种感情成分多于理性成分的不成熟心态,我们必须看到它求新求异,有着开拓创新的趋向和可能。因此,只要教育工作者、家长以积极的态度来加以引导,就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起正确的思维模式和稳定的心理系统,克服叛逆心理的不利因素。
影响青少年叛逆心理产生的因素,概括起来有以下两大方面:
第一、主观因素 青少年叛逆心理的产生首先是青少年时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紧密连在一起的。
1、青少年时期由于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特别是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越出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尤其是在接触社会文化和教育过程中青少年渐渐学会并掌握了逆向思维等方法。正是青少年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掌握,为叛逆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
2、青少年时期青少年在性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由此而引发的性征越发明显和突出,随之性别意识、性意识便逐渐强化和建立。由于性的发育而导致的性别意识、性意识又进一步在心理上产生断乳,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正是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已。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有意无意的回避、反感甚至背离。教师诲人不倦的施教、家长苦口婆心的相劝等等,早已被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意向驱散了。
3、青少年时期尽管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极大的飞跃,但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这种矛盾和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具体来说青少年在心理学认知发展中,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造成其认识的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他们的思维虽然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他们认知事物和看问题时的偏差太大,从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对老师的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把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压”,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施教者的对立面上。
第二、客观因素  青少年叛逆心理形成的客观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根本环境,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叛逆心理的形成。例如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惯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这些都无形的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青少年又找不到宣泄途径时。便在情感上进行的一系列教育、劝说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叛逆心理。
2、学校环境影响。学校是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青少年叛逆心理形成的又一主要因素。学校不良因素对青少年学生叛逆心理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教育指导思想的偏离和方法上的不当。具体来说一些教师在教育指导思想上存在着为完成施教任务等应付差事的想法。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师不认真探索教育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教育从内容到形式的照本宣科、呆板乏味,使学生对教育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叛逆。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尊重青少年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而是一味地强调老师的尊严。导致青少年学生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进而对我们的教育产生叛逆心理。三是一些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客观评价,过于注重分数,忽略人格教育。对学生的--点小错就揪着不放,使学生产“老师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想法,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3、同辈群体不良因素的影晌。同辈群体是指同龄或相近年龄组成的群体。在众多同辈群体中,青少年受同辈群体的影响最突出对同辈群体的依赖最明显。这是因为在青少年同辈中,青少年们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相近的爱好、兴趣和共同的行为倾向,他们之间相互容易认同,最能达到或造成相互转化与感染。其中青少年同辈群体中积极的价值观念及行动倾向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目的大体一致。置身其中的个体青少年的心理就较为正常、合理;而青少年同辈群体中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则对置身其中的一些青少年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在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哥们儿义气、出风头、唱反调就使一些本来正常的青少年心理上被潜移默化了。再加上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稳定和模仿性,容易使其叛逆心理形成。
青少年叛逆心理的调适方法
1、加强教育者指导思想的转变,充分尊重被教育者。我们教育的目的或目标是有利于被教育者健康的成长和发展,并且教育和被教育者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被教育者需要老师的指导,老师教育指导的作用又具体在被教育者的有效社会化和不断提高健康发展能力方面实现。老师要树立热爱教育工作特别是热爱思想教育工作的意识,就会在的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上做到积极探索,敬业工作。尊重青少年,人格平等,减少青少年的心理反感,进而会减弱和消除叛逆心理。
2、加强感情投入,密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对于心理、生理均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在其行为意向和决策中,受感情因素影响很大,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好感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有经验的老师们都有体会,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很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喜欢某个老师的结果。如果我们教育者在感情上与被教育者多些相容、多些亲近,相信在青少年心理上就不会再有那种厌恶、背离、叛逆心理自然就会淡化或消除了。
3、加强同辈群体的指导。任何群体都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或者说是一种生存、生长环境对人的压力作用。积极的群体对个体的正常心理产生的则是一种动力。为此,加强对同辈群体的正确指导。及时发现不良风气并做到改正是防范叛逆心理和不良习气滋生、扩大有效手段。
4、积极、鼓励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社会心理学家却认为:在人们的心灵深入,最渴望他人的赞美。赞美是一种鼓励,它在人们心灵深处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播种的是奋进向上的种子;它是一种兴奋剂,让人更加充满活力和精神;赞美还是一种认可,一种肯定,能使人们坚定发展的方向。多一种鼓励,就少一种叛逆行为;多一句赞美,就有可以把摇摆不定的青少年拉入我们期望的行列。相反,批评虽然可以帮助受教育者认识错误,但其心理是不悦的,至于粗暴的批评,更是一种适得其反的做法。为此,对青少年叛逆心理的调适采用少些批评多些鼓励、少些训斥多些赞美,不失一个好办法。
指导教师意见:青春期是人生中重要的阶段,叛逆是这个时期的主要变现形式。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学生知道成长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有曲折的。进行反思和完善自我、了解自我、认识自我,顺利度过青春的迷惘。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做一个更优秀的自己!加油。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来源于现实生活,要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此次高二八班的八名同学就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了问题,尝试着解决问题。在具体研究工作中,课题小组成员能分工合作,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小组每位成员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 ,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且该组同学能从各个方面搜集资料,设计出一份调查问卷。通过同学们自己的努力,同学们不仅学习了调查研究的方法,还培养了科学的态度,求实与敬业精神,也明白了成长的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
正确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
叛逆心理怎么解决
处于叛逆期的孩子怎么教育疏导?
如何预防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逆反心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