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明节补上这一课:我们长期缺失的死亡教育

死亡,每一天都在真真切切的发生。可如何面对死亡,人们却总是讳莫如深。

从出生的时候开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很多人教我们如何生活,但“死亡教育”却长期缺失。




1

死亡不是你的敌人,总要面对

12个陌生人,彼此毫无交集,因为“死亡”,走到一起。

有人一脸凝重、一语不发,有人笑着调侃:“一起上路,多多指教……”

在上海的这家“醒来”死亡体验馆,12位素不相识的体验者坐在一起,参与了12轮涉及道德、亲情、友情、爱情等话题在内的心理游戏。

每轮游戏投票淘汰一名参与者。出局者就意味着“死亡”。

没有人知道死亡确切的样子。

死亡体验馆设计了一套模拟死亡的方案:被宣判死亡后,他(她)将走过“无常”门,躺入“焚化炉”,再爬过狭长的“输卵管”,重回“子宫”,醒来,获得新生。

这是一场“死亡体验”的游戏。

与其说是游戏,不如说是一场前置的死亡教育。

创始人之一的黄卫平认为,死亡体验馆存在的目的,就是通过体验死亡,探讨生命,探索更为完整的人生意义。

在《奇葩说》节目中,高晓松曾问死亡体验馆的另一位创始人丁锐,“是此生太苦的人不怕死,还是此生太幸福的人更不怕死?”

丁锐回答:没有充分活过的人,最怕死。

如今,形式多样的死亡体验在各个城市开展。

2019年3月27日,浙江金华,7名来自不同行业的体验者,在殡仪馆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躺入文明棺内,体验“死亡5分钟”。

体验者郑女士说,躺在棺内想流泪,“接下来要过好每一天,做更多温暖的事。”

2

勇敢地直面死亡,是最精准的生命教育

2018年12月7日的《奇葩说》节目中,辩手邱晨透露,自己曾确诊甲状腺恶性肿瘤外加淋巴结转移,手术在她脖子上留下的疤痕至今仍十分明显。

死亡可怕吗?可怕。手术前的事宜安排,打电话,请假,参加“最后”一场读书分享比赛,查阅术前术后注意事项,看似从容的一切,背后也藏着忧虑。

死亡真的那么可怕吗?

“真正吓人的是想象,我们都想象自己跟朋友抱头痛哭,想象自己得到这个消息之后一蹶不振。”

我们总把自己预设的很脆弱,把现实设想的很恐怖,可是现实“没有那么多夸张的设定,没有那么多狗血的剧情,现实就是现实而已”。

术后两个月,她恢复了工作;三个月,恢复了健身;四个月,《奇葩说》开始培训;五个月,开始录影……

“因为生活本身有质量,时间本身有原点,它会拽着我们往前走,带着我们迅速离开那个震惊的原点,只要你愿意把自己交出去,只要你愿意面对这件事情。”

“死亡”不跟你讨价还价,它对你一视同仁,也只有如此,我们才可以放下内心最坚持的那一点偏见和傲慢,放下内心自以为是的那点漫不经心。

3

人生最后的旅程,还有人牵你的手

央视主持人张越经历过一次主动的死亡体验后,与从事临终关怀的上海女孩王莹进行了一场关于“生与死”的对话。

王莹曾陪伴上万名癌症末期病人走过生命最后的时光,纾解他们临终前的绝望。

面对“我可能要去世了”“我可能不行了”……你该如何回应?

那些人可能在身体上很脆弱,但他们内心世界,非常强大。

有一位孤独的父亲住在癌症病房里。

圣诞节,志愿者送给他一个大苹果。每天早上起来,他都会把苹果拿在手里,深深地吸苹果的香气,这让他觉得那一天是美好的。

他的女儿正在读高三,没有时间来看望他。可当女儿了解父亲的病情后,情绪崩溃,成绩一落千丈。

父亲找到志愿者,请他们把这个苹果交给女儿,希望女儿吃下苹果,也代表吃下爸爸的勇气,带着这份勇气去高考。

王莹带着这位父亲的嘱托,连夜开车穿过了半个上海,把这个苹果交给他的女儿。

女儿收到父亲的心意,说会好好去高考。

父亲最终没有等到女儿高考的那天,而女儿填报志愿时选择了医学。

后来,王莹的志愿者团队把这只苹果设计成小熊头顶上的帽子,提醒自己要做两件事:让末期患癌病人安详地死,让失去至亲后的家人坚强地活。

最可怕的不是死亡那一刻,而是一个人孤单走向死亡的过程,我们很难改变这黑夜,但却可以为寒夜归家的人点一盏灯,向孤单的他们伸出一双手。

因为只有陪伴,才能让即将离开的人们依旧感受到自己被爱着,在活着。

4

这世上,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

10年前,一部名为《入殓师》的日本电影曾一举斩获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

这部电影描述的是至今也没能完全获得人们认可的职业——“入殓师”。

影片主角小林先生,曾是一名失业的大提琴手,为生计所迫,误打误撞成为一名入殓师。

小林正式接触的第一位往生者是一位独居老人,在家中死去足足两周才被人发现。

他看到遗体当场就呕吐起来,下班后洗了一个细致到鼻孔的澡,却仍旧摆脱不掉心理阴影。

直到旁观了一次老社长为逝者入殓的过程,见到逝者亲属因为入殓而满怀感谢时,小林被这种安静、美好的仪式所打动。

渐渐地,小林开始理解入殓师存在的意义,并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了敬畏和归属感。

死亡是神圣的,因为生命本身值得尊重和敬畏。

但死亡也是普通的,因为每个人都将经历这个过程。

电影里负责火葬的老爷爷这样说过,“死可能只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下一程,正如门一样。我作为看门人,在这里送走了很多人。说着,路上小心,总会再见。”

5
你在或不在,我这里都有一句“早”

2018年10月29日, 哈文的一条微博人让不少人感到意外。

很多人无法接受李咏的突然离世,对哈文来说,锥心之痛,化成四个字:永失我爱。

在这条微博之前,哈文发了551个早安。不少网友说,直到此刻,才读懂了这个“早”的真正含义。

而李咏,似乎更早就准备好了怎样与这个世界告别。他曾在一次演讲中描述了想象中生命的最后一天:

“我会找个安静的地方,静静地待着。我不会有道歉,也不会有离别,更不会有抱怨,我只会感谢。所有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感谢你们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李咏去世后,哈文的微博沉寂了近一个月。随后,她发的第一条微博仍然是“早”。到现在,她的微博里,几乎每天都有一句“早”。

这一句“早”,是和你说,也是和自己说。既是告别,也是问候。

到底该如何说再见?或许,李咏和哈文给出了一种答案。

6

死亡这道必答题,可以有许多解答方案

体育主播傅达仁,晚年罹患胰腺癌,痛苦不堪。

2018年6月7日,他选择进行安乐死。

近日,家人公开了他临终的画面。

傅先生在家人的陪伴下,缓缓端起手中盛药的杯子。

他笑着对镜头说:

再见。


Farewell so long.

最后倒在儿子怀里。

最后,他对这个世界说,“人必有死!送君千里,终有一别!长江后浪推前浪。年轻时奋斗向前!年老时喜乐再见,我的家人都陪伴着我,心中平安,没有遗憾。”

在死亡这道必答题面前,每个人都有选择如何作答的权利。


7

死亡是终点,却并非终结

这是一支“一个人”组成的篮球队。

“我是叶沙,叶沙的肺。”

“我是叶沙,叶沙的肝。”

“我是叶沙,叶沙的眼睛。”

2017年4月27日,16岁的男孩叶沙(化名)因突发脑溢血不幸离世。

几经思虑,父母将叶沙的心脏、肝脏、肺脏、左右肾脏、左右眼角膜进行了器官捐献,救助了7个人。

“我们就是叶沙,叶沙就是我们。”周斌(化名,叶沙“肝”的受者)说。

这位喜欢打篮球的少年走得突然。

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的策划安排下,7人中的5人来到北京,组成了一支名叫“叶沙”的特殊球队,他们球衣上的数字定格在叶沙离世、他们获得新生的2017年4月27日。

2017年4月28日叶沙的追悼会上,受者们送来几段录音,向叶沙父母讲述他们的孩子在自己体内的近况。

“孩子的爸爸妈妈,你们好,你们孩子的部分捐体,在我身体里安家了。它现在很好、很棒,我会带着它一起好好感受世界,真的非常感谢,感谢你们的孩子,感谢你们的大爱,谢谢了。”

死亡是终点,却并非终结,它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生命。

未知死,焉知生。

死亡,赋予生命以新的意义。

关于活着这件事,死亡才是最好的老师。

理解死亡,才能真正放下恐惧与不安,放下内疚与遗憾,在成长的过程中,体悟生命的力量,与自我达成一场和解,真正勇敢地去爱,去生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死亡教育
李咏15岁女儿近照曝光 哈文在身边满脸骄傲
哈文晒女儿漂亮侧颜 小法为妈妈春晚加油
生命中缺失的爱
李咏刚去世4年,哈文恐长居美国不回来,也许要开始下一段恋情?
李咏去世两年多后,妻子女儿生活状态曝光:好好活着,就是在爱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