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传奇女子三毛:自由,也许是生活最好的解药

提起台湾女作家三毛,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她大喜大悲的传奇人生和 “万水千山走遍”的惊人壮举。这个三岁时就“读”《三毛流浪记》的女子,命运里好像早已注定了她的人生和那个头上只有三根头发的小流浪男孩儿有着惊人的相似。

三毛自1967年秋天离开熟悉的故国家园,远渡重洋到万里之外的西班牙游学。在异域他乡度过了长达 20年的流浪生涯。从“西风不相识”的欧洲大陆,到风沙漫漫的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从碧波荡漾的大西洋岛屿,到牛羊成群的中南美洲高原,大半个地球都留下了三毛漂泊的身影。

流浪,既是三毛的一种生存方式,也是三毛的一种生命状态;流浪成了三毛文学创作的基础条件,也直接构成了三毛作品的重要内容,成就了三毛的文学地位

人生活在现实世界,经常会有这样一种愿望:认定和坚信某些东西,然后九死不悔地实现它。在生存过程中,这种执著往往会形成独有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表现出特定的个体人格。

幸运的是,三毛做到了,她终其一生寻找一种理想、和谐的人生境界,并身体力行之。她快乐地做着一个世界人,跨过万水千山,穿越滚滚红尘,在流浪中寻找着梦中的橄榄树,在现实与艺术的交和处,寻找着自由自在、至真至美的人生境界。

她幸福地做着一个异乡浪客, 悠然自得地写着带有异域风情的作品,她“以中国人特有的广博的同情,任侠的精神,以东方女性不常见的潇洒和诙谐,生动的记述了她壮阔的世界之旅的见闻与感受”。

三毛一生著作丰富,包括她的自传性散文、小说、游记、译著、电影剧本等,共有二十六部,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从她不同时期的作品,可以理解一个“孤独的追梦者”的精神世界,她的孤独与感伤、梦想和执著,从而促使我们更加热爱生活,加深生命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黑暗中寻找心灵的栖息地

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 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 三毛

1、特立独行的性格决定其追求的境界与众不同

三毛从小就是一个有反叛性格的人, 这是她的独特之处。她出生的时候战争不断,父亲期望不再有战争,给她取名为陈懋平。

由于懋笔画太多,过于复杂, 她练习了许久也写不会,于是每次写名字时就故意把中间的字跳开,自作主张把名字改为陈平,当时她只有三岁,就表现出特立独行的个性。

在写“我的志愿”的命题作文时, 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读书是为了有更好的前程。而她却向往拾荒的生活,希望做一个拾破烂的人。因为那样就可以呼吸新鲜空气,同时又可以大街小巷游走玩耍,如同快乐的小鸟;另外还可以废物利用,把别人丢弃的东西变成自己的宝贝。

然而,她的想法在别人的眼中显得如此好笑又另类。迫于老师的压力,她只好改写了作文,但内心却依然坚持她的想法。

三毛的性格也与家庭有关。三毛父亲是个律师,母亲是全职太太,家中共有四个孩子,三毛排行老二,“老二就像夹心饼干,父母看见的总是上下那两块,夹在中间的其实可口,但是不容易注意,所以常常会蹦出来捣蛋,以求关爱。”

三毛曾一直向父母抱怨,说小时候她备受家庭冷落,是在托儿所成长的。父母的缺爱,让三毛养成了一种遗世独立、特立独行的性格。

长大后的三毛非常渴望一个人孤独的去生活。三毛终身的朋友,就是书和旅行的鞋子

2、学校生活的压抑导致内倾型人格的形成

三毛上初二时,数学老师因怀疑她作弊,为了惩罚她的顶撞,就用墨汁在她的眼眶四周涂了两个大圆圈,让三毛在全年级面前出了丑。

这让三毛感到抬不起头来,从而进入了长达七年的自闭时光。

墨汁事件”在三毛的潜意识里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创伤,其潜藏的自卑情结伴随了三毛的一生。她说:

少女时代的我是个非常寂寞的怪物,念书在家,生活局限在那一幢寂寂的日式房子的高墙里,很少出门,没有朋友,唯一的很快乐,就是埋头狂啃自己喜爱的书籍,那时候我自卑感很重,亲友间的聚会大半都不肯去。回想起来,在那一段没有身份也没有路走的黯淡时代里,竟想不起自己穿过什么式样什么颜色的鞋子,没有路的人,大概鞋子也没有什么用处了。

长达七年的自卑与自闭,使天性敏感的三毛得了社交恐惧症。导致她缺乏安全感,使她过于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追随自己的意愿本心,才有了后来对亲密感的狂热追求。

三毛总是想通过与他人建立关系来获得自我的认同感,在失去他人以后,自我同一性混乱,三毛选择自我放逐,一生都在追求自我的认同,这其中充满了矛盾与挣扎。

她与荷西六年的短暂幸福婚姻,使三毛建立了暂时稳定的自我认同,但是随着荷西的死亡,便又重新陷入了混乱状态。

如同三毛在她的散文《简单》中说: “我们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价值,我们过分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里的参与。于是,孤独不再美好,失去了他人,我们惶惑不安”。

不得不说,少年七年的自闭经历就像一根导火索,随时都可以引爆,最终导致三毛性格从矛盾挣扎而最终走向毁灭。

孤独的追梦者

三毛曾说:“人的生命不在于长短, 在于是否痛快活过。”

三毛是一位带有神秘色彩的作家。在属于心灵与感觉的作家中,她是深具悲剧性的一位。终其一生寻求着生命的真谛与自我的实现,却始终背负着生命的巨大孤独与感伤。

她用生命实践与文学创作再加上极大的勇气追求着梦中的理想人生境界,坚持不停歇的探寻人生奥秘。那就是: “人为什么活?”“ 该怎样活?

1、人生挥之不去的困惑和迷茫

在三毛最早的作品中有这样一首歌: “我来自何方? 没有人知道 ?我去的地方, 人人都要去。”三毛仿佛在这首歌里找到了灵魂的知己。

窗外, 电线杆上挂着一个断线的风筝, 一阵小风吹过, 它就荡来荡去, 在迷离的雾里, 一个风筝静静的荡来荡去。

这是三毛青少年时期的作品,它确切的诠释了当时三毛迷离孤独的青少年生活。

人说孤独的人不是美丽便是卓越,生性聪颖的小三毛不例外的把孤独当作了生活的全部。自小对外界感受特别强烈的三毛,心灵承荷的自然越来越多。

在《惑 》中,她写道:“天黑了,我蜷缩在床角,天黑了,天黑了。我不敢开灯, 我要藏在黑暗里。”

在三毛少小的心灵中,坏孩子的心结一直难以解开,形成了一辈子难以去掉的自卑情结。这时期的自卑与孤独达到了极限,使幼小而天生聪敏的心灵受到煎熬。

一个聪明敏感的孩子, 在对生命探索和生活价值上往往因为过分执着,拼命探求而得不到答案,于是一份不能轻视的哀伤,占去了她日后的许多年代,甚而永远不能超越。

对她来说,内心深处的东西既然不为人所了解,那么就只能是由着自己的性子了,不迁就别人亦不需要别人的认同。

2、情爱世界里暂时告别了孤独

在三毛与荷西相携度过的岁月中,三毛经历了一个从水仙花式的自恋自爱走向博爱泛爱的过程,她做了自己过去的叛徒,个性和人生都有了一个大的反拨。

她开始有情有致地去爱人,有滋有味地享受生命,有真有实的游戏人生。她在认真入世、全力扮演各种人生角色的同时,学会了从最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好、有趣的事情。于是有了《沙漠中的饭店》 《结婚记》《悬壶济世》等一系列趣味盎然的故事。为了达到个性自我的完善与自由、爱情的恒久与完美、人性的至善至美,她开始在写作中升华自我。

三毛不是美女,一个高挑着身子,披着长发,而是一个携了书和笔漫游世界的形象

在追梦的三毛笔下,她成为七十二变的聪明大厨,在沙漠中开起中国饭店;她成为最善良的平民神医,无偿的救助沙漠病人; 她还与荷西拥有了最完美甜蜜的爱情,贫瘠中固执相守,相濡以沫,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便是爱情最好的传达。

荷西会在半夜带着三毛去捡化石,哪怕危险也不管不顾;他们会一起去海边捉鱼,尝试作一对素人鱼夫;他们还会几碟小菜,半杯红酒在阳台对弈到星星深入海底;这种刻骨铭心,深入骨髓的爱使得六年的夫妻竟会为一句:“我爱你,在半夜,泪湿满面颊。”

三毛在写作中不断的寻找自己,完美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她追求美好的自我与美丽的生活,所以不断反省着过去叛逆的自己,同时又在作品中实现着自我的超越与进步。

3、荷西离世让三毛重返孤独

爱情是美好的,人有时被爱情引向充实,但又会被死亡推倒在虚无的世界里

沙漠阶段的三毛在荷西那里找到真正的自我。由于两个人在个性和生活方式方面的高度投合,使荷西成了三毛人生理想的化身。

三毛曾说:“每天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可见她对荷西的用情之深。在于荷西相识后,三毛得到了她想要的爱情。

在书里,她向我们描绘了她与荷西婚姻生活的点点滴滴, 他们的生活充满情趣,让多少人为之羡慕与动容。

对于三毛这样的流浪者来说,像是无处漂泊的千年的情,终于有了一处栖息地。

我喜欢的是她那种爽朗的性格,好像很柔弱,其实却很刚强。 她把很多凄怆的际遇,都能写得生气勃发,洒脱浑厚,她不是不知忧愁伤感,但在生命里还有比伤感更强的东西。”彭歌曾这样形容三毛内心的刚强。

但荷西的意外死亡使坚强的三毛再度失落,陷入了无边的孤独与寂寞中。

在《不死鸟》中,她这样写道:

许多个夜晚, 许多次午夜梦回的时候, 我躺在黑暗里, 思念荷西几成疯狂, 相思像虫一样慢慢啃着我的身体, 直到我成为一个空茫茫的大洞。夜是那样长, 那么的黑, 窗外的雨是我心里的泪, 永远没有滴完的一天。我总是在想荷西, 总是有在心里自言自语: ?感谢上天, 今日活着的是我, 痛着的也是我, 如果叫荷西回来承受这一份一份的长夜, 那我是万万不肯的。幸好这些都没有轮到他, 要是他像我这样活下去, 那么我拼了命也要跟上帝挣了回来换他。

此时三毛的精神世界一片荒芜,心亦一片死寂,多少年前埋在心灵深处死亡意识的种子,在巨大悲伤的浇灌下,重新发芽。在她后期的作品集《梦》中,又重新出现了鬼魅一般的心灵独白,以及沉重的死亡气息。

死亡,在这一阶段不断诱惑着悲痛欲绝的三毛,然而也使三毛具有了担负生命的极大勇气,她选择作一只暂时的“不死鸟”,再一次投入生命,看看生的韧力有多么强大而深奥。

带着对父母的牵挂与与不舍三毛回到台湾,然而不久之后又重新踏上漂泊之路。三毛为了自我的寻求与印证,为了生命的和谐与完美,她的一生都徘徊在生与死中。

她追求的是生命的燃烧,她继续不断的出发、旅行,寻找不断的惊喜、不断的发现和不断的感悟,这就是生的充实。

她执着认真用心去活着每一天,重塑一个全新的自我,在内心中再寻生命的意义。活得长不如活得精彩,这正是对三毛内心心态的真实写照。

探索三毛的精神世界

1、作家“徐霞客”

三毛一生漂泊不定,她生命的过程大多写在旅途上。她曾说:“我的一生,到处都走遍了。”她首先是作家,其次她还是旅行家、探险家。

不断流动的生活、丰富的阅历以及广阔的生存空间,是她作品最有魅力的因素之一,也是她的作品取得成功,征服千百万读者的理由之一。

在漫游过程中结识的西班牙丈夫荷西,给她带来生命与创造的黄金时期。荷西的出现,使她生命中感情荒漠的尽头出现了一片绿洲,她获得了生机、“自由,爱 和信心”,还有写作的灵感与最佳心境。

如果说三毛是一只漂流迷茫的小舟,那么荷西就是她流连忘返安然停靠的港湾;如果说三毛是一片飘荡无家的蓬草,那么荷西就是随时等待她降临的大地胸怀

三毛生活主要组成部分就是流浪,而三毛与荷西的爱情插曲则是其中最精彩、最重要的主题歌。

三毛为什么要流浪?有人说,她的出游是因为恋情失意;三毛自己说,是为了义无反顾地离开父母, 追寻独立的自我。其实三毛的流浪生活的真实原因源于她的个性:生命意识里不安现实、喜爱流浪、酷爱自由的天性

3、在漂泊流浪的路上追寻自我的迷失和精神的超越

三毛的作品多达 19 部,内容相当丰富。她的作品不单纯记游,不仅仅叙述流浪的逸闻趣事。读她的文章,可以时刻感受到字里行间稳含着、闪烁着作者的智慧和才华,表现出一个敏于思考善于发现的作家的意义和价值。

  • 对“异域”与“他者”的歌咏

三毛的作品中无处不洋溢着浓郁的异域风情。她把异域他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自然景观, 以及人的精神风貌都穿插在她的故事中,使她的故事带有一种使人难以忘怀的异域情调。

这些异域风情的描写,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增长了人们的见识,又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于是,我们不仅跟着这位精神导游体味着他国风情,领略着异域风光,而且透过她感悟着自然人性的崇高之美,追求人性圆满的悲怆之慨的同时,还为她那种随心所欲地把生命高高举在尘世之上的无所不喜的壮阔所震撼。

  • 对“异己”人生的关注及人性光辉的礼赞

三毛曾说:“我不爱‘景 ',我爱’人”'更爱人身上的“人性的光辉”。她曾对新加坡 《南洋商报》的记者说过,小市民的辛酸血泪,大都城市里的小故事,才真正是有血有肉的。

她说自己所写的故事,与他们许许多多令人感动流泪的事迹相比,,实在是差得太远了, 如果能把它们写出来的话,一定会令人感动的。

她甚至觉得“这种人性的光辉面,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去加以表现的,而不是其他什么东西”。三毛在她作品中,首先表现的是普通小市民身上的“人性光辉”。

如《稻草人手记》中的巨人小男孩达尼埃。一个小小的孩子,无愧是精神品德上的巨人,他的一言一行,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让许许多多如“我”一样的成年人都会自愧不如,感到“渺小得好似一粒芥草”。

在三毛的作品中,还有一些篇章,侧重于通过描写最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透过他们卑微、渺小的外形,去发现他们灵魂深处高贵的东西,从而站在同一地平线上去讴歌他们、礼赞他们。

在《哑奴》中, 一个穷得连身体都不属于自己的奴隶,三毛用她满蘸感情的笔墨写出了这个看似卑微的生命的辛勤善良、感恩重义的美德以及他那颗动人心魂的爱心。

《哑奴》和《巨人 》是对普普通通甚至于卑微的小人物,他们在平凡的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可贵精神的赞美;而《沙巴军曹》和《哭泣的骆驼》则是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中展示人性的光辉。

无论是充满爱心的巨人男孩,还是善良质朴的哑奴,甚至于在血与火考验中的沙巴军曹、巴西里等,所有这些人身上的人性光辉都是三毛倾力表现的。

三毛在作品中着力刻划的主人公的一切光辉,最后的停泊地是三毛的心灵世界,从“我”这个次要角色身上,散发出自我的主体精神和人性光辉

精神家园的寻觅

三毛曾说:“谁喜欢做一个永远漂泊的旅人呢?

我不是刻意流浪……我不愿意流浪, 我希望有一天能够在另外一种形式的生活中安定下来。”这说明三毛流浪的现实原因的背后,有她的愿望和理想。

三毛的《橄榄树 》中说:“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 流浪远方……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为了广阔的草原,还有梦中的橄榄树……”如此看来,三毛的流浪,只是为了找寻,找寻 “梦中的橄榄树”。

它是精神的家园,灵魂的栖息地。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找寻的勇气,才使得一个从小就厌倦都市的弱女子,飘洋过海,踏遍五湖四海;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找寻的盼望,“飞翔的小鸟”、“奔流的小溪 ”、“广阔的草原”才有了诗意的美丽。

“梦中的橄榄树”使三毛找到了真正的 “家园”。这种“家”的感觉使三毛的流浪有了更丰富的内涵,使三毛的流浪也因此衍生出了意义。

三毛以“我”的视角贯穿始终地描绘流浪途中,“我”及“我身边的 ”人、事、景、物。而且,她将对“流浪”的书写与“我”超脱偏狭世俗体验的责任心和道德感、审美观并重,在书写“流浪 ”感受同时,对丰富多彩的域外风土人情有强烈的欣赏、认同、依托心态。

三毛曾在 《一生的战役》中写道:“是故事和生活在创造我的笔。” 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作为“故事”源泉的异国他乡,作为“生活”其中的“我”构成了她作品的全部,并且由始终不懈的流浪所带来的“无所不喜的壮阔”构成她的审美和艺术特色。

结语:有人说三毛的一生就完成了两件事, 一件是走遍千山万水的流浪,一件是描写万水千山的文字。她的一生都伴随着长鸣的汽笛声,永不停歇。她用一生的流浪情结,写尽世间繁华悲欢离合,用她的善良、乐观和对生命的热爱,唤醒了一代人的灵魂对纯真与自由的渴望。虽然三毛已经离开了我们,但她以记忆和文字的方式重新活在人们心中,从此,有一种敢爱敢恨、敢于追求梦想,心怀希望、好每一天的生活方式叫做三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品读中国女才子(九)
可能是因为骨子里住着海,所以比较浪
孤独有味2
三毛:在这个世界,谁不是孤独的生,孤独的死?
三毛,生命是一场和爱人在一起的唯美流浪
比孤独更可怕的,是内心的无力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