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诸葛亮害死刘备的十条妙计
 
 
感而慨,论三国,作我歌,叹尔怀,题诸葛煮备: 
  
  
  诸葛侯,选得鱼。
  刘氏鱼,逢煮锅。
  刘鱼备,诸葛煮。
  鱼有巴,方成鳖。
  先主肥,后主瘦。
  煮鸽水,流鱼泪。
  卧鱼复,永安息。
  既生备,何生亮。
  孔明火,鱼成熟。
  蜀可食,亮可灭。
  魏种草,马儿食。
  吴间笋,晋上炎。
  煮备煮蜀,同为一醪。
  水能助鱼,亦能煮鱼。
  煮鱼之水,尔亮葛烧。
  煮备之火,照我孔明。
  西江上,
  诸葛亮水煮刘备,入蜀成熟。
  
  一,水能助鱼,亦能煮鱼。
  
  自刘备初见诸葛亮,如鱼得水时,诸葛亮已定下诸葛煮备之计,诸葛亮有三分天下之图,其意不为刘备三分天下,实图诸葛亮之三分天下。攘平海内之志,亦不为刘汉复兴,实欲诸葛称帝。诸葛亮煮备煮蜀,先谋亮之三分天下,再求诸葛之一统三国。而刘备者,诸葛煮酒之鱼也,不算英雄。刘氏之鱼东躲西藏,北逃南亡,流窜作案,每行鹫占雀巢之计,屡败,入蜀侥幸,终于得逞,乃成鳖,诸葛亮喂其肥而煮之。诸葛先拔鱼翅,后煮刘鱼。鱼煮熟而诸葛亮欲食,不意早逝,而功亏一篑,使其志未遂。煮熟之鱼,为魏晋食。
  
  诸葛氏在内煮刘之家鱼,司马氏在外待其美味,熟而窃食。诸葛无福消受而司马如愿以尝,诸葛煮蜀司马食。诸葛亮食鱼不成,不料却煲得一鼎好汤,赢得一身香味,后人喝彩,诸葛亮流芳。从古至今,人们对诸葛亮多有好评,少有非议,为何?诸葛亮之野心,当时并非无人知道,诸葛亮之阴谋,不会无人议论,之所以史无对证,是因为诸葛亮专政时期实行一套比当时魏晋杀贤士更严重的焚书坑儒办法,毁史灭迹,记载灾祸异乱之书不得存,记载奇闻轶事之书,不得存,奇谈怪论之书,不得存,有则毁之,无则禁之。游士学者尽被诸葛亮打击封杀。
  蜀书第五诸葛亮传: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
  蜀书第三后主传: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
  
  诸葛亮与刘备之比较。
  论貌,诸葛亮比刘备更具帝王之相。刘备一副狼狈之相,被骂作“大耳儿”,刘备者,流狈也。而诸葛亮气宇玄昂,貌非常人。
  蜀书第二先主传: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
  蜀书第五诸葛亮传: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论智,彭羕骂刘备“老革”,是老臭皮匠。孙权敬诸葛亮“奇雅”,乃大贤学士。刘备昏悖,诸葛亮贤达。诸葛亮有英霸之器,刘备胸无一策,遇事每叹“计将安出?”刘无计,所以请诸葛出山,诸葛有器,所以亮出。刘鱼备而请诸葛亮其器,共载而入蜀,进成都,流鱼被煮割成熟食。
  蜀书第五诸葛亮传: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
  蜀书第五诸葛亮传:刘备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於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论志,二人皆欲称帝自立,刘备似欲兴汉而实为自立,诸葛亮似欲助刘而实为代刘。刘备小时候就树立做皇帝之志,当时汉朝大一统,刘备称帝之志,自然是出于自私之野心而非爱国之正义。
  蜀书第二先主传: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兒於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
  
  诸葛亮号卧龙,以未来天子自居。自称人中之龙者,绝非久居人下之辈。秦末陈胜自比鸿鹄,鸿鹄之志尚且称王图帝,何况诸葛亮卧龙之志不可一世。
  蜀书第五诸葛亮传: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原见之乎?”
  襄阳记曰:刘备访世事於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蜀书第五诸葛亮传: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
  魏略曰: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於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
  史记第十八陈涉世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庸者笑而应曰:“若为庸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论性,诸葛亮“好为梁父吟”,以深谋远虑为其特长,是奇雅之士。刘备不学无术,好结交鬼混,是流氓无赖。
  蜀书第五诸葛亮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魏略曰:备性好结毦,时適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
  蜀书第二先主传: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二,刘鱼备,诸葛煮。
  
  诸葛亮代刘自立之谋,乃长策,温火慢熬,煮而行之。诸葛煮刘,欲擒故纵,不急于求成,行其深谋远虑之道,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诸葛煮备,先喂其肥,令其昏,后除其四肢,去其皮毛,再慢慢煮之。煮备煮蜀,一策两步。诸葛亮之大志,有一个中心,是一统三国而称帝,有两个基本点,是煮备煮蜀。既除老革,而留其膻,以刘之佐料,煮蜀之佳酿。
  刘备以为己得诸葛亮,如鱼得水。却不知水能助鱼,亦能煮鱼。起初,诸葛亮还是个凉水,而诸葛亮蒸蒸日上天天做大,至丞相时,诸葛亮已经升温成了开水,不再是鱼能畅游的水,而是煮鸽水。流狈浪得煮鸽水,福浅而祸热。
  蜀书第五诸葛亮传: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原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刘备早结关羽张飞为其羽翼,后认刘封为其爪牙,晚得诸葛亮为其谋士。诸葛亮与关羽张飞刘封之间因争宠夺权而矛盾重重,怀恨在心。诸葛亮虽得刘备之宠,位极人臣,然其与刘备之亲密关系,始终只能望关羽张飞刘封之项背,难以和这些人平起平坐。诸葛亮心藏大恶,昼夜思虑篡位大业,而关羽张飞刘封呈现三足鼎立之势牢固团结在刘备周围为其屏障,诸葛亮终难制御,于是设计除之。诸葛亮眉头一皱,计上心头:鱼有翅,我拔之,鱼有鳞,我刮之,鱼才可煮。
  
  凡刘备亲如子弟者,皆奇才,为诸葛篡位图谋之大患。越有才的人和刘备越亲近的人,是诸葛亮越嫉恨的对象。刘备义子刘封之死,诸葛亮从中作梗很明显。
  蜀书第十刘封传:封年二十馀,有武艺,气力过人,将兵俱与诸葛亮、张飞等溯流西上,所在战克。
  蜀书第十刘封传: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于是赐封死,使自裁。封叹曰:“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先主为之流涕。
  
  诸葛亮不能容忍有才之人亲近刘备,最恨牢牢团结在刘备周围的这些义子义弟之类张牙舞爪的人物,只有除去这些人,诸葛亮才可能篡位夺权。诸葛亮处心积虑地想早日设计铲除关羽张飞刘封等刘备结义子弟,更不能容忍新的刘义子冒出新,彭羕乃刘备亲之如子者,诸葛亮谗言设计除之。
  彭羕之死,与刘封之死,诸葛亮之心很明显是在扫路。
  刘备前后左右最亲最重之三位猛士关羽张飞刘封被除,颇为大意,皆因受诸葛亮蛊惑所致。
  蜀书第十彭羕传:先主既敬信亮。
  
  敬信之语,可见一斑。当时刘备对诸葛亮言听计从,到了“敬信”的程度,可见在刘备心中诸葛亮确是神机妙算的化身。当时诸葛亮,已是刘备最宠信的谋臣,充当首席智囊。诸葛亮位至丞相,处人臣之极位,享主上之隆宠。
  蜀书第五诸葛亮传: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
  
  关羽受魏吴夹击,腹背受敌,乃至败走麦城,而刘备迟迟未肯发兵相助,致使关羽在临俎被杀。而刘备军事行动的策略,受诸葛亮谋划,刘备为何贻误援助关羽之时机,自然是诸葛亮拖了刘备后腿,劝其先别着急,安静观其变而后动,再等等看。刘备做事总是优柔寡断,而且不懂兵法,发兵援助关羽之意纵有,也会举棋不定,既然敬信诸葛亮,定然听从诸葛军师审时度势之说,而最终蜀方不出一兵一卒助关羽,定然是诸葛亮从中作梗,加以劝谏,在军事策略上拍板叫停。使刘备坐失营救关羽之机。
  关羽死讯传来,刘备心中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形象已经大打折扣,刘备欲兴兵报仇,诸葛亮力劝,刘备再此举棋不定,对诸葛亮半信疑,但还是同意再等等看,如坐针毡地坐了下来。
  张飞一死,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假象彻底毁损,其军事才能在刘备心中不复存在,烟消云散了。刘备顿然发现诸葛亮在带兵打仗方面根本无才,不可信任,打仗的本领不如自己。蜀之谋士惟剩诸葛亮一人独存,如此情况下,刘备与东吴决战,竟不带诸葛亮跟随,可见刘备已经根本不把诸葛亮当军师使了。刘备见自己听信诸葛亮,致使损重兵折大将失大计,大悔大悟,乃知诸葛亮在兵法方面根本就是个白痴,靠诸葛亮还不如靠自己,刘备已经不相信诸葛亮的才能,且对其戒备存疑。既知诸葛亮并无军事才能,刘备不任命诸葛亮为主帅去东伐,也不让诸葛亮上前线出谋划策,防止诸葛亮乱决战之大略。
  
  诸葛亮谏止刘备出军营救关羽,致使关羽被杀。其后又将不援不救之不过失,归罪于刘封而杀之,紧接着张飞遭内奸暗杀,在自己卧榻睡觉时竟被自己军士偷偷了割去了首级,一石三鸟,正合春秋故事一桃杀三士之计。诸葛亮不善于攻城略地,出师每每不捷,显有妙策。诸葛亮北伐时,魏延进言奇策,诸葛亮也是胆怯而不敢用。但在仕途上诸葛亮却一直扶摇直上,大弄阴谋,得心应手,可见诸葛亮于勾心斗角争夺权势之时,多有奇谋。
  关羽刘封张飞先后除去,诸葛亮是最大受益人。关羽刘封张飞先后除去,兵权落于诸葛亮之掌。从此,诸葛亮独揽军政大权,实行独裁,刘备死后,更无人可制。
  
  蜀书第五诸葛亮传:亮以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张飞卒后,领司隶校尉。
  蜀书第五诸葛亮传: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
  
  刘备义弟关羽张飞,义子刘封,短期之内皆死,不能不令人惊呼。关羽张飞之子,年纪轻轻,猝然早逝之突然,使人惊疑。
  蜀书第六关羽传:子兴嗣。兴字安国,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
  蜀书第六张飞传:长子苞,早夭。
  
  短期之内,刘备股肱尽失,高层成员不战而丧生之事频频发生,其无阴谋耶?可以认为,诸葛亮一桃杀三士:借敌除关羽,见死不救,此其一。借刘备盛怒六神无主之情,火上浇油诬陷刘封,除刘封,顺手牵羊,此其二。乘张飞仇外之心正切,防内之心正疏之际,暗杀张飞,除张飞,背后一枪,此其三。至此,诸葛亮已经挖空刘备心腹,扫除刘备亲信。
  诸葛亮之谋,讲究从长计议,缓慢发展。此年蜀将多难,刘备最亲信之子弟幕僚皆死,朝中再无人可与诸葛亮争权夺宠,短期内扫除这么多的政治夙敌,非一日之计,实乃诸葛亮任重道远,经营多年的结果。整个计谋的过程慢长而缓慢,不易被人发觉,而事情的结果终于十分万全。这很符合诸葛亮的谋略性格。这是慢性阴谋。
  关羽张飞刘封孟达之流,对诸葛亮而言“终难制御”,扫除这些人,孔明自有连环计,诸葛亮尽量压制军事情报,尽量在刘备跟前说关羽的战斗形式一片大好,不需要援助。即便关羽败走麦城,诸葛亮也会以神机妙算的姿态对刘备说关羽会转危为安。对之不利军事情报一再掩饰,对重大败局面尽量淡化,尽量牵制刘备出兵救助关羽的时间,说服刘备“待时而动”,而使刘备坐蜀观望,失去营救关羽的时机。在诸葛亮天时之论的蛊惑下,大局为重的伪说下,刘备有了两场巨大的百感焦急的情绪,而这情绪则可用叹为观止来做最好的形容。在诸葛亮一再阻止刘备出兵的情况下,刘备望洋兴叹。
  刘备欲出兵援助关羽,诸葛亮说时机不到,刘备欲出兵为关羽张飞报仇,诸葛亮说时机不到。诸葛亮劝阻刘备出兵援助关羽,其情形可由诸葛亮劝阻刘备欲出兵为关羽张飞复仇之情形推而言之,诸葛亮都说时机不到,一再让刘备先等等。可以揣知,诸葛亮大讲经义,谬论天时,以静制动,以待权变。诸葛亮说:“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冒昧出动,不如坐等。”
  刘备不通兵法,很容易被诸葛亮蒙蔽,因而坐蜀望羽,一等再等,今日不出兵,明日不出兵,以不出兵对待他人出兵,等到关羽快死了,诸葛亮说天时到了,可以出救兵了,刘备正要出兵,却闻飞马来报,关羽战死了,想出兵已经迟了。
  诸葛亮谏止刘备之语是我推说,并无史书记载,但诸葛亮之兄之语,大概如诸葛瑾所言,如下。
  吴书第七诸葛瑾传:刘备东伐吴,吴王求和,瑾与备笺曰:“奄闻旗鼓来至白帝,或恐议臣以吴王侵取此州,危害关羽,怨深祸大,不宜答和,此用心於小,未留意於大者也。试为陛下论其轻重,及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损忿,蹔省瑾言者,计可立决,不复咨之於群后也。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於反掌。”
  
  刘备欲援助关羽,诸葛亮谏止,欲为关羽复仇,诸葛亮谏止。刘备被诸葛亮劝阻出兵之后,所做的动作是,叹,为,观,止。一等再等,荆州是三国焦点,金三角地带,兵家必争之地,而刘备在关羽兵戈出动之时不出军助关羽大战于两国之间,而袖手旁观,坐以待毙,犯兵家大忌。刘备坐蜀,自守图安,然纹丝不动者,刘鱼得巴成蜀鳖,自守之贼也,刘表实属同宗一类。
  魏书第一武帝纪:曹公云:“我攻吕布,表不为寇,官渡之役,不救袁绍,此自守之贼也,宜为后图。谭、尚狡猾,当乘其乱。纵谭挟诈,不终束手,使我破尚,偏收其地,利自多矣。”乃许之。
  
  鳖行动迟缓,难免不败。等到关羽张飞都死了,刘备眼看大势已去,悔恨至极,再也坐不住了。谁谏也没用了。诸葛亮见自己的目的已经基本达到,也不像以前那么执意谏阻了,又来了个假手于吴杀刘备。
  蜀书第七法正传:先主既即尊号,将东征孙权以复关羽之耻,群臣多谏,一不从。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刘备不带谋士,仅以自身卤莽与东吴大战,以老革之昏智,敌江东之英谋,自取其败。刘备此战,盛怒之下与东伍来了个鱼死网破,刘备死于鱼复城。刘备和诸葛亮合作的水煮鱼终于酿成。诸葛亮这个水终于把刘备这个鱼在鱼复城给煮了。
  蜀书第二先主传:夏四月癸巳,先主殂于永安宫。五月,梓宫自永安还成都。
  
  永安原名鱼复,刘备败走鱼复城,改鱼复为永安。刘备败走鱼复城,如关羽败走麦城。鱼复者,鱼覆也,是鱼覆亡之意。刘备以鱼自称,且备字形象鱼,死于此地,真乃天意。庞统号凤雏,攻打县,雏城破而凤雏亡。与此同。
  蜀书第二先主传:后十馀日,陆议大破先主军於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
  
  刘备败走鱼复,恍悟鱼复地名不吉,改之,改为永安,以为可以永远安宁,却不知永安之名,亦非吉语,永远安息之意,果然,刘鱼闭目,永远安息。乃知天命如斯,不可违也。
  
  诸葛亮不救助关羽,假手魏吴杀关羽。诸葛亮谗言归罪于刘封,杀刘封。此连环计也,刘封不出兵,是不是诸葛亮节制,也未可知。诸葛亮刑法苛刻,即使刘封擅自出兵,诸葛亮亦可归罪其目无法纪,或污以起兵谋反之罪杀之。
  诸葛亮不救关羽,假手于敌国而杀关羽,对诸葛亮而言,是以敌杀敌。此后,诸葛亮计除孟达,亦用此计。诸葛亮不救孟达,假手司马懿杀孟达之情形,与此相同。
  蜀书第十一费诗传:亮欲诱达以为外援,竟与达书曰:“往年南征,岁未及还,適与李鸿会於汉阳,承知消息,慨然永叹,以存足下平素之志,岂徒空讬名荣,贵为乖离乎!呜呼孟子,斯实刘封侵陵足下,以伤先主待士之义。又鸿道王冲造作虚语,云足下量度吾心,不受冲说。寻表明之言,追平生之好,依依东望,故遣有书。”达得亮书,数相交通,辞欲叛魏。魏遣司马宣王征之,即斩灭达。亮亦以达无款诚之心,故不救助也。
  
  关羽张飞刘封孟达之流,对诸葛亮而言“终难制御”,扫除这些人,孔明真的是用了一套叹为观止的连环计。
  对诸葛亮而言,一桃杀三士,砍除刘备四肢。对刘备而言,中了诸葛亮上屋抽梯之计矣!诸葛亮宏图大志之第一步,是代刘备而三分天下,先施上屋抽梯之计,使刘备饶树三匝,无枝可依,刘氏变成空中楼阁,宫中府中俱为诸葛亮一提,奖罚臧否悉归诸葛亮一统。刘氏被诸葛亮高高挂起,只成一副空架子,而诸葛亮挂刘氏而买蜀民,使天命在诸葛,其为诸葛文王矣。
  
  蜀书第五诸葛亮传:琦每欲与亮谋自安之术,亮辄拒塞,未与处画。琦乃将亮游观后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因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於吾耳,可以言未?”
  
  关羽张飞被害,刘备羽翅被拔。刘封被斩,刘备脚后跟被砍。三士一除,刘备上不能翻飞于天,下不能立足于地。关羽张飞被刘封,此三人,实乃刘备得以鼎身立命之三足。一时尽去,背后之阴谋,舍诸葛亮其谁?
  
  刘备为弟复仇,举蜀与吴决战,败绩于夷陵,刘备将死之时,朝中空旷,刘备已经受制于人,刘为鱼肉,诸葛为刀俎。刘备尝言备得亮,如鱼得水。刘备当年梦想驰骋于汉水。岂知蒸蒸日上之诸葛亮既为丞相,已然升温,此时凉水已经升温成了煮水了,成了水煮鱼。
  之前,彭羕曾骂刘备为“老革”,而流狈之老革终为水煮。革者,皮也,老革,即是赖皮之意。刘备这个赖皮之上,以前有关羽张飞为之皮毛,有刘封为之须毫。及备至鱼复,老赖皮的毫毛被拔光了,正是被煮的时候。
三,子嗣难保,托孤让州。
  
  子嗣难保,托孤让州。外有仇敌,内有权臣,内外交困,子嗣难保,托孤让州,以为金蝉脱壳之计。其实刘备之受迫托孤于诸葛亮与当年陶谦受迫托孤于诸葛亮之情形相同,形式相似,目的相同。为保后代,州不能让于外敌,只能让于内臣。
  诸葛亮能以刘备向自己托孤自称,就能以益州之主自居。联想之前陶谦托孤让徐州于刘备,托孤让州已有先例可循。
  陶谦托孤让徐州于刘备,刘备得心应手。刘备托孤让益州于诸葛亮,诸葛亮未得其便。
  刘备生时,没有保护好关羽张飞刘封等结拜之亲人,见己之义亲皆荡然无存,刘备惧怕下一批倒下的将是自己的嗣亲。
  刘备死时,己然不能念及汉家江山之存亡,只恐嗣子不能保。诸葛亮早已笼络了民心,此时已经大面积地砍伐掉了异己,而刘备将死,诸葛亮已经专政。
  
  蜀书第五诸葛亮传: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备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之时已知诸葛亮久怀篡位之心,刘备此语,戳穿诸葛亮必然篡位之纸窗,但求诸葛亮活其子嗣。以主动请坐施恩,使诸葛亮夺位时和平过度,刘备请诸葛亮勿杀刘氏子嗣。而刘禅才于不才,都由诸葛亮说了算,刘备的意就挑明了说诸葛亮你要篡位就篡位吧,只是请你不要杀我子孙,只求你不要对我刘氏采取斩草除根的手段了。托孤让州,子嗣难保,托孤让州。
  从马谡之事可知,刘备是很能识人真面目的。
  蜀书第九马谡传: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以刘备的经历,在识人方面,经验老道,诸葛亮嫩了点。刘备能识马谡之真面目,自然也能识诸葛亮之真面目。既然对诸葛亮开诚布公地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可见刘备已经知道
  诸葛亮篡位之心,刘备已知,乃有“君可自取”之语。只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蜀将易主,刘备无可奈何。生之刘备已然不能保手足弟子,况老革将死乎?
  刘备仿效当年陶谦三让徐州于刘备以保陶氏子嗣之计,刘备三让益州于诸葛亮。对照两者情形皆同:陶谦托孤于刘备,刘备托孤于诸葛亮,两件托孤,都为保存子嗣之活命,以免因夺主易位之而灭族。一方都是老迈将死之主,一方都是血气方刚之权臣。老主被迫,很是无奈,权臣假意恭敬,不肯受让。必须让者再三上之而受着再三辞,观察各方反应之后再行交接。因为这是一个烫手山芋,不能保证自己能顺利接收之前,不能轻易接受。交接仪式很可能便成斩首仪式。
  刘备以陶谦临终托孤之际受让徐州,可谓顺利过度,无人反对。而诸葛亮不在地从刘备临终托孤之际接收益州,是因为当时蜀中还有魏延、李严等大将不服诸葛亮,非等闲之辈。诸葛亮此时接手,根本就把持不住,必定会被魏延斩杀。那就身败名裂了。对刘备而言,魏延无反骨,对诸葛亮而言,魏延有反骨,魏延肯定会反对诸葛亮,诸葛亮嫉恨魏延。
  其实诸葛亮做事很沉稳,不求速达,而求万全。诸葛亮之篡位大计自然不可轻举妄动,要循序渐进。迟缓,这是诸葛亮性格,诸葛亮往往因此错失去良机。
  裴注三国志:诸葛亮始出陇右,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人反应之,若亮速进,则三郡非中国之有也,而亮徐行不进;既而官兵上陇,三郡复,亮无尺寸之功,失此机。
  袁子曰:亮治实而不治名,志大而所欲远,非求近速者也。
  魏略曰: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於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四,无功之亮,一孔之明。
  
  无功之亮,一孔之明,这是我对诸葛亮最好的妙论。
  诸葛亮之军功。综观诸葛亮一身武略,惟求援吴会之策,一显孔明,也是逼急了求援,谁都会做的事情,何足言。时人言过其实,夸大其辞,过分吹捧诸葛亮之功。刘备入蜀大计,实庞统之策,法正彭羕之谋。诸葛亮在刘备入蜀时溯江分定郡县,南蛮反叛时南征四郡,乃无谋小胜,而后北伐,连战连败,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常败将军。
  庞统之才,“当南州士之冠冕”,高于诸葛亮。入蜀之策,出于庞统。
  蜀书第七庞统传: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於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
  蜀书第七庞统传:亮留镇荆州。统随从入蜀。
  九州春秋曰:统说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於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义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统曰:“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顺守,报之以义,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於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备遂行。
  蜀书第七庞统传: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沈吟不去,将致大因,不可久矣。”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
  
  蜀书第七法正传:正既还,为松称说先主有雄略,密谋协规,原共戴奉,而未有缘。后因璋闻曹公欲遣将征张鲁之有惧心也,松遂说璋宜迎先主,使之讨鲁,复令正衔命。正既宣旨,阴献策於先主曰:“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於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先主然之,溯江而西,与璋会涪。北至葭萌,南还取璋。
  蜀书第十彭羕传:仆因法孝直自衒鬻,庞统斟酌其间,遂得诣公於葭萌,指掌而谭,论治世之务,讲霸王之义,建取益州之策,公亦宿虑明定,即相然赞,遂举事焉。
  蜀书第七法正传:或谓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五,进可窃蜀,退可奔吴。
  
  刘备是假英雄,诸葛亮是真汉奸。
  联吴是诸葛亮一生最重要的政治资本。诸葛亮初出茅庐,为刘备求援吴会而发迹,从此得意扬名,使刘备敬重而宠用,从此飞黄腾达。而此最初之孙刘抗曹联盟,非诸葛亮之谋,实乃鲁肃之策。其功,在肃而不在亮。
  吴书第九周瑜传: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於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
  蜀书第二先主传:江表传曰:孙权遣鲁肃吊刘表二子,并令与备相结。肃未至而曹公已济汉津。肃故进前,与备相遇於当阳。因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使自结於东,崇连和之好,共济世业,而云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讬乎?”备大喜,进住鄂县,即遣诸葛亮随肃诣孙权,结同盟誓。
  
  然诸葛亮之联吴,不为刘而为诸葛,孙吴只是诸葛亮个人之外援。诸葛亮之意,只在自重,且为其篡位成败寻求进退之路。 因吴蜀联合一事,诸葛亮在蜀则以有吴国外合而重,诸葛亮在吴则以其有蜀国里迎而重。一约两国,里应外合,使自己一身得重于两国之间,进可篡刘蜀,退可奔孙吴。此乃两重之计,其经典出自《战国策》。
  战国策韩策一:大成午从赵来,谓申不害于韩曰:“子以韩重我于赵,请以赵重子于韩,是子有两韩,而我有两赵也。”
  
  诸葛亮之联吴,攻守同盟之敌方不是曹魏而是刘蜀。对刘氏而言,孙吴是敌国,对诸葛氏而言,孙吴是诸葛亮兄弟之国。蜀之诸葛亮与吴之诸葛瑾为亲兄弟,在蜀在吴,里应外合助孙擒刘。逐个金
  吴书第七诸葛瑾传:其先葛氏,本琅邪诸县人,后徙阳都。阳都先有姓葛者,时人谓之诸葛,因以为氏。瑾少游京师,治毛诗、尚书、左氏春秋。遭母忧,居丧至孝,事继母恭谨,甚得人子之道。风俗通曰:葛婴为陈涉将军,有功而诛,孝文帝追录,封其孙诸县侯,因并氏焉。此与吴书所说不同。
  东吴擒杀关羽,诸葛瑾参与其中,因讨关羽之功封侯,其功大矣,可知关羽死于诸葛兄弟之互助联盟。
  吴书第七诸葛瑾传:后从讨关羽,封宣城侯,以绥南将军代吕蒙领南郡太守,住公安。
  
  吴蜀之约,蜀方签约者是诸葛亮,联盟主要为其个人服务,是诸葛亮为政治篡位而寻求国际援助的外交手段。
  蜀吴联盟实质是诸葛氏于孙氏之联合,而非氏刘氏与孙氏之联合。蜀吴联盟是诸葛亮自己的外援,而非刘蜀之国家联盟,是诸葛亮个人与孙吴国签定的盟约,主要是帮助自己得以篡位做蜀主。
  此盟约,一方面诸葛亮以自己在蜀的身份地位以及谋略保证蜀吴之间不会发生对吴国不利的战斗,一方面,吴国向诸葛亮保证只要诸葛亮发出信号,吴国军队随时为诸葛亮出兵,配合其政治行动,援助诸葛亮篡位之政变。
  诸葛亮与孙劝结成葛孙联盟,因而诸葛亮常借孙吴之手来解决自己的政治敌人。关羽张飞无不死于东吴之手,乃至刘备最终大败于吴,走鱼复而闭目。
  蜀书第六张飞传: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飞,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
  
  在刘蜀与孙吴之间的外交关系上,诸葛亮实际上做了汉奸,蜀汉政权的内奸,对外则通信孙吴使吴过江袭关羽,对内则蒙蔽刘备拖延其进军策略,使关羽求援无援而败亡,使张飞防不胜防而暗杀。诸葛亮一再破坏刘备伐吴大业,乃至刘备报仇伐吴,诸葛亮一再谏阻。刘备伐吴时连营驻军,犯兵家大计,诸葛亮并不进言,放任刘备败亡。
  刘备与孙权大战,乃至败死后,刘蜀与孙吴已经是死敌,毫无友谊可言。而诸葛亮与孙权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始终未变。刘备死后,后主无权过问政治,更无法干涉外交事务,诸葛亮遣邓芝往东吴,重修旧好,继续葛孙东盟之会晤。
  
  蜀书第十五邓芝传:乃遣芝脩好於权。权果狐疑,不时见芝,芝乃自表请见权曰:“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权乃见之,语芝曰:“孤诚原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偪,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犹豫耳。”芝对曰:“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
  
  诸葛亮有孙吴之援,进可窃蜀,退可奔吴。内丞我亮,外承吴顾。
 
六,虚委北伐,蛇行内篡。
  
  诸葛亮北伐之意,不在北而在南,北伐者,南篡也。诸葛亮虚委北伐,蛇行内篡。南辕北辙者,蛇行也,道路是曲折的,意图是孔明的。
  蜀书第五诸葛亮传: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诸葛亮英才大志而北伐无能,为何?有人论其无谋略,我以为诸葛亮之志不在外而在内,不在伐魏,而在图蜀。
  北伐南图,诸葛亮图在南而北行,看似匪夷所思,实乃极其微妙,此中有机,其为大玄。诸葛亮连年聚集倾国之兵,进行北伐,用兵不戢,屡耀其武。领兵炫耀武力,名为北上伐魏,实乃南图换位,向刘禅及其保主派炫耀武力以示威。向巴蜀民众宣示自己的威严,巴之倒悬全由葛宰,蜀之正邪皆在我亮。假意北伐,真图南篡。
  蜀书第五诸葛亮传:亮答曰:“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
  
  诸葛亮深知“在内而危,在外而安”,是以假意北伐在外而安,拥兵自重枕戈待旦,以待天时,以待地利,以待人和。时与机皆万全时,诸葛亮才会篡位。对蜀国乃至天下,诸葛亮追求完全占有,更追求安全占有,“十全必克而无虞”,诸葛亮才会一举篡位。
  诸葛亮假意北伐,所以每战必不胜而退,虽胜而必退。诸葛身虽拥兵在外,以求自安,而谋中之意,常恐宫中有变。所以在军营最关注的不是军事而是政事,诸葛亮在北伐军营中依然办政治业务,宫中稍有不测,即可回师“靖乱”。在篡位大业上,诸葛亮学周文王,学曹操,学司马懿。
  
  蜀书第五诸葛亮传:诸葛亮死后,刘禅致悼词,诏策曰:“惟君体资文武,明叡笃诚,受遗讬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
  
  穷兵黩武,屡战屡败,诸葛亮北伐,终不进尺寸之土,而刘蜀已空,人物殆尽,刘禅被剥夺政治权利,不能自由。在诸葛亮之世乃至死后十二年诸葛亮亲定接班人蒋琬死前,刘禅终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政由葛琬,祭则寡人,言出臣口,不闻于君。蜀之境,刘名存而实亡。
  诸葛亮用兵,进如山,何其慢!退如风,何其快!慢者,假意也,快者,畏变也。慢出而快回,诸葛亮意在内而不在外也,攘外必先安内,诸葛亮在真正篡位之前,不会真心北伐。使蜀易主换姓一归诸葛,诸葛亮才会真心北伐。
  蜀书第十李严传: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
  
  诸葛亮北伐,动辄退兵,匪夷所思,并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其志将内篡故耳。诸葛亮身在外而心在内,恐朝中有不测之变,危及自身存亡,所以诸葛亮北伐,总是若即若离,不思进取。不论胜败,必速退而回,其志在内而不在外,在蜀不在魏。北伐是假计,内顾是真图。
  如此情形,曹操也有过,曹操平定汉中时,本可一鼓气进取巴蜀,而裹足不前,急速北还,其疑虑之心情,不在智力不足以撼蜀,而在后顾之忧虑,恐有内变。
  蜀书第七法正传:二十二年,正说先主曰:“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偪故耳。
  
  曹操冒过两次只顾伐外而不顾安内的险,一次是为父报仇伐徐州陶谦,不料自己老巢中有陈宫张邈等人乘机搞内变,引狼入室,使吕布占据曹操大本营,曹操查点因此而命丧黄泉。
  魏书吕布传第七:兴平元年,太祖复征谦,邈弟超,与太祖将陈宫、从事中郎许汜、王楷共谋叛太祖。宫说邈曰:“今雄杰并起,天下分崩,君以千里之众,当四战之地,抚剑顾眄,亦足以为人豪,而反制于人,不以鄙乎!今州军东征,其处空虚,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若权迎之,共牧兗州,观天下形势,俟时事之变通,此亦纵横之一时也。”邈从之。太祖初使宫将兵留屯东郡,遂以其众东迎布为兗州牧,据濮阳。
  
  一次是平袁后,本当急速回许都以内顾,曹操却冒险继续远征北方,攻打乌丸,灭袁氏残余势力,此棋一着行之大险,远征平北而内无变生,虽侥幸,曹操后来承认此举危险,事情过后,曹操想起此中危机,才猛然吓了一跳。
  魏书第一武帝纪:将北征三郡乌丸,诸将皆曰:“袁尚,亡虏耳,夷狄贪而无亲,岂能为尚用?今深入征之,刘备必说刘表以袭许。万一为变,事不可悔。”惟郭嘉策表必不能任备,劝公行。
  曹瞒传曰:时寒且旱,二百里无复水,军又乏食,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馀丈乃得水。既还,科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公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徼幸,虽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曹操冒过两次只顾伐外而不顾安内的险,所以后来谨慎顾内,重操内而轻伐外,宁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曹操吸取两次出门外而内有险情的危险教训,而蜀道难,行军难,曹操若要一鼓而取蜀,需要千里迢迢,长途跋涉才能得到,这意味着曹操又要向远征乌丸一样长期在外出差,这样自己本家都城内可能会有人乘机内变,像张迎吕布一样自己在内部出现敌人,来一个挟持天子以令曹操那就麻烦了,对曹操无疑是致命的危险,所以曹操宁可失去吞蜀良机,也不能让自己第三次冒险了,前两次事时曹操年轻气盛,年少轻狂,所以轻视后顾之忧,而曹操平定汉中时已经经历了多次生命危险,曹操曾在张绣、吕布、马超等人刀下死里逃生多次,再不能舍本逐末去冒险了。所以此时并不急于伐蜀而是急于打道回府,其目的在于内顾,防止有人挟天子以令曹操。伐吴问题上,曹操也是同样的忧虑,吴据长江天险,要硬攻,需要耗费许多时日,而内顾的问题曹操越老越重视,所以曹操的战绩自平取汉中后,再无进展,使三国鼎立的局面得以持续,要是拿出远乌丸的勇气,来个远征蜀吴,曹操早就完成统一大业了,但也有可能在征蜀灭吴期间因有人在内部生变而使曹操无家可归,无枝可依,伐蜀吞吴中道崩沮,半途而废。
  诸葛亮北伐,往往无功而返,速速退师,意外回朝,其原因主要是担忧蜀内有人挟持刘禅而令诸葛。而诸葛亮假意北伐,在家门口出来又进去,进去又出来,来来回回地折腾,也是诸葛亮之谨慎,他是在试探别人举动,看看谁有不对劲,一经发现,便扼杀在萌芽之中,事先靖乱。
  诸葛亮北伐屡战屡败,毫无进展,反而使蜀国捉襟见肘,刘禅岌岌可危。北伐使刘禅没得到一点好处,诸葛亮却不但出尽风头,而且大赚民心,大收民望,显得众望所归。诸葛亮拥兵自重,刘禅常怀畏惧,寝食惊恐。臣尊而君卑,臣强而君弱,刘禅只好装傻充嫩,以求自保。大智若愚。及蜀被魏攻破,刘禅投降,有乐不思蜀之状,也是装傻以求存活。
  蜀书第五诸葛亮传: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
  魏略曰:及禅立,以亮为丞相,委以诸事,谓亮曰:“政由葛氏,祭则寡人。”亮亦以禅未闲於政,遂总内外。
  
  即使有刘禅对诸葛亮委以诸事之情形,也属被迫。畏惧诸葛亮的专横势力,刘禅只能隐忍,不问政治,才能保证自身安全。
  当时署国之民,只知有诸葛亮而不知有刘禅。刘禅衣食起居都被诸葛亮以自己安插的心腹监视起来,刘禅举止言行皆不自由。诸葛亮挟后主以令巴蜀,官吏之任免,军事之进退,诸葛亮无不一意孤行。诸葛亮在朝则龙骧虎视,横行霸道,在野则收买民心,以民主自居。
  诸葛亮卖主买民心。诸葛亮执政,有功则据己之功,有过则推后主之过。功则诸葛孔明,过则刘禅昏庸。功则孔明,过则阿斗。蜀之民心向背,已然非刘,尽归于诸葛。
  蜀书第五诸葛瞻传: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是以美声溢誉,有过其实。
  
  人们对待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犹如此,况乎诸葛亮?诸葛亮卖主买民,深得人心,为诸葛代刘受蜀打下了坚实的基业。若诸葛亮取蜀,很可能让其子诸葛瞻得位。此计,曹操效法于周文王,司马懿效法于曹操,取得成功,以诸葛亮的性格,走这条长远安全的路线,正合其志。
  蜀书第五诸葛亮传: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幹,优於将略。
  
  诸葛亮假意北伐,拥兵自重,耀武扬威,不意早逝,使其大志功亏一篑。诸葛亮“不求闻达”,“只求万全”,事不成,而名千古,真乃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诸葛亮死时,专门敲定接班人蒋琬接替自己实权,继续挟持刘禅,使诸葛子嗣安然无恙,以免遭受刘禅打击报复。蒋琬者,缰绾也,是诸葛亮为后主戴上的手铐,使刘禅依然受困。刘禅的政治权利依然被剥夺,照旧只管祭祀。但这个可怜巴巴的管祭祀的权力,给刘禅一个泄愤报复诸葛亮的机会。刘禅不许立诸葛亮之庙于成都,可知刘禅深恨诸葛亮之深。
  魏略曰:刘禅曰:“政由葛氏,祭则寡人。”
  襄阳记曰: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于成都者,后主不从。
  蜀书第三后主传:建兴十二年秋八月,亮卒于渭滨。以丞相留府长史蒋琬为尚书令,总统国事。
  蜀书第三后主传:延熙九年冬十一月,大司马蒋琬卒。
  魏略曰:蒋琬卒,禅乃自摄国事。
  诸葛亮死去十二年,坚持诸葛亮路线不动摇的蒋琬也死了之后,刘禅才得以解放,获得政治权利自由。
  一国之君不能享有政治权利,被挟持为傀儡,刘禅要获得政治权利,须要等。刘禅不但要等到诸葛亮死后,更要等到诸葛亮接班人死后,可见诸葛亮专之根深,制之蒂固,可谓基础坚实,牢不可拔,难以动摇。
  刘禅正式掌权后,本想揭诸葛亮的短,但一方面诸葛亮党羽已经根深蒂固,姜维等人把持兵权,刘禅投鼠忌器,不敢多言,另一方面蜀国人民已经被诸葛亮收买得心服口服,刘禅自然不能违背民意,说诸葛亮的坏话。刘禅当家做主日子不长,蜀国就被邓艾钟会等人给攻破了,所以诸葛亮篡位阴谋从此石沉大海,无有明言,难以明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知人善任话刘备
苗怀明:谁的眼泪在飞——说刘备的哭(《三国演义》新读之六)
历史的尘埃——刘备是个什么样的人?
试论诸葛亮的从政心理与丞相之路
邮票图说《三国演义》(二)
中国三国时期十大名人姓名故事-趣谈古人名与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