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如何写读书笔记

写读书笔记是我最重要的写作练习我的读书笔记是从flomo中写起,在Obsidian中整理成篇。

本文结合一些读书笔记实例,反思这个写作过程。

一般来说,我读一本书要读两遍,才会对全书有个整体的把握,才敢做适当的重构或评论。为了提高效率,我第一遍读原书,第二遍读笔记,分别对应以下两个阶段。

1. 海绵式思维阶段

有个前提,读的书肯定是自己需要的和感兴趣的,否则也没有动力读下去了。一般在读了书评、目录和序言之后,要有基本的判断。

这也是选书的思路:要么是根据需要(应该读的),要么是追随兴趣(想要读的)。留意喜欢和信任的作者、朋友、公司、媒体、出版社等推荐的书,经过有心人挑选的大概率是好书,尤其是被重复推荐的。例如,《自私的基因》是芒格在《穷查理宝典》中推荐的,《好团队激活个人》《边界》是今年公司要求的,《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黑客与画家》《只是为了好玩》是早些年《未来世界的幸存者》《前方的路》的作者阮一峰老师推荐或翻译的,《亲密关系》《知识管理战略致胜》《活出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尔自传》都是今年在公司阅览室偶遇的...

经常逛图书馆或阅览室,留意自己对哪些书或作者感兴趣,也是一种自我了解。留意对书中的哪些句子感兴趣,有一样的作用。

就像以前读书会划线一样,我一边读一边在flomo里记录书摘,不再破坏书本的纸张,而是即时将想划线的内容转变为数字笔记。一旦翻开书,我就开始尽情追随作者的思路,记录令人心动的观点、方法和证据。

我速读的心态或方法来自《快速阅读术》、《如何高效阅读》和《高倍速阅读法》,但并没有完全遵守。与这些书不赞成一字一句读相比,我很贪婪,遇到喜欢的内容会记很多,以至于看起来不像书摘,像盗版。有时候,读书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我并不一味追求速度。

话虽如此,我还是有扩大阅读量的愿望,这就是为什么我要把书读薄。我在这个阶段的原则是开放心态,尽量接受作者的叙述,书摘忠于原文,但是省略冗余的论证或拖沓的故事,暂时不刻意评论,因为那样会慢很多。当然,也会记录临时被激发的想法。

所以我称这个阶段为海绵式思维,这是最近在《学会提问》中学到的一个概念:

海绵式思维的优点是吸收的外部信息越多,越能体会到这个世界的千头万绪,而且被动吸收很轻松,其缺点是无法判断哪些信息和观点可信...海绵式思维强调的是知识的获取

我基本只读纸质书。纸书拿在手上有种份量感,可以跟随手指一行行地读,可以随意前后翻阅,不用担心有没有电,更加不会有干扰。

我是对着微信“文件传输助手”朗读要记录的内容,把语音转文字,然后按章节顺序汇总到flomo,虽然这又降低了一些阅读速度,但这提高了笔记和记忆效率。朗读与文字编辑让我对内容更加印象深刻,因为笔记已经在大脑里重复了很多次。亲口复述有时还有种奇妙的效果:仿佛自己是作者本人一样。这非常有利于从作者的角度看问题《刻意练习》这篇读书笔记,就是快速阅读加语音笔记的结果。

flomo里的笔记,是在第二个阶段进行快阅读慢思考的基础,经过再次挑选后,会以一定的逻辑构成读书笔记的笔记环节的内容。

2. 淘金式思维阶段

既然贪婪地做了足够多的笔记,总算可以放心地放下笨重的纸书了。必须承认,就算是读喜欢的书,如果长时间不完成,难免会厌倦或沮丧。

放下纸书之后,我在flomo里反复阅读书摘,感受那些曾经击中我的文字,思考那些段落为何得以记录下来。如果笔记实在太多,就要判断哪些才是最值得记录,哪些其实是冗余的或者较为次要的。相比读原书,读笔记会快很多。随着不断重复阅读,我对作者的思路有了更深的了解,甚至产生了自己的逻辑。

这个阶段就像淘金,依然借用《学会提问》中淘金式思维的概念:

淘金式思维意味着你带着特定的态度去读书,作者会不断地向你兜售观点,而你应该随时与之辩驳。

不过我基本上是只选择,不批判。

根据再次挑选的笔记,我通常会重构出作者的写作思路。很多时候,我发现作者无非是在回答一些与金字塔原则有关的问题,从what到why再到how,这是一种结构化的写作技巧,例如:

或许是因为这些书都属于“方法论”的范畴。就算读其他类型的书籍,我也喜欢提炼其中的心态或方法,例如:

在感悟作者心态或提炼其方法的过程中,人很容易想起以前曾经读过相似的内容。于是,在Obsidian中,我会链接不同的作者的类似观点。例如,读《写出我心》时,自然会想到《成为作家》《作文七巧》。读《双脑记》时,借机回顾了《全脑教养法》《让孩子的大脑自由》。读《深度工作》时,也不难想到《为什么精英都有超强专注力》《原则》《寻找内在的自我》《刻意练习》

通过链接,我又有了在Obsidian中温习旧笔记的机会。

在阅读和整理的过程中,个人经验几乎会自动浮现上来,例如,《你的团队需要一个会讲故事的人》让我很自然想起生活中的故事,《活出生命的意义》让我想起和父亲的对话,《知识管理战略致胜》《深度工作》就是我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法或追求。

《七堂极简物理课》的读书笔记中,我借机反思读过的一些书籍,并总结了“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两大目标,以及两个目标各自的两个方面:

认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认识世界的社会法则和自然法则。

这些链接、经历或反思,会构成读书笔记的前言后语,我会利用这些内容,介绍为什么读了这样一本书,或者这本书对自己的影响。

早期的读书笔记,我还有个作者和书的介绍环节,一般都是照抄书封,这样意义不大。如果专门研究作者背景和相关著作,又非常耗时。现在我认为这个环节不那么重要,对读书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作者是谁,而是作者在书中说了什么和做了什么。

最终,我的读书笔记有一个简单的框架:

  1. 前言:与书本主题相关的个人经历和感悟。

  2. 笔记:以自己的逻辑,整理读书笔记,伺机连接其他作者的观点。

  3. 后语:又回到自己的经验或感悟,做出评论、承诺或计划。

通常,这样的读书笔记篇幅较大,特别是我喜欢在笔记环节引用大量原文。因此,我还希望做到,移除笔记环节之后,前言加后语能够构成篇幅较短的个人书评。

我认为这是一种模块化写作,也可以理解为给文章分了小节,让作者写起来有一定的逻辑,让读者读起来有一定的节奏和预期。如果你注意到,本文也分了小节的。

结语

用自己的话写出读书笔记才算读完一本书,这就是我的读书法。

这么做其实一直挺困难的,在没有探索笔记法之前,我整理完《科学学习》的笔记用的时间最长,用了一年,《失控》次之,用了半年。

今年的读书笔记虽然多了一些,达到19篇,但笔记数量还是跟不上阅读量,目前有5本书只完成了第一阶段的阅读和书摘,例如《像哲学家一样生活》、《学会提问》和《小狗钱钱》。更有《巨人的工具》根本没法整理,因为该书本身就是作者根据访谈所作的笔记。如果能顺利完成,2021就做到了平均每月两篇读书笔记。

这么写读书笔记,是希望能加深印象并做到学以致用。正如我的读书笔记的Slogan:读一本,记一篇,用一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阅读建议:读完书后如何写读书笔记(从碎片到体系)
《卡片笔记写作法》:看懂非虚构写作的底层逻辑
想做读书笔记可以试试这个书摘APP
一个方便好用的读书笔记——APP“书入法”
吐血记录:我与笔记软件纠缠的这些日子
黑曜石——你的第二大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