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放不下手机到“自来卷”,诺贝尔经济学家教你用“禀赋效应”激发孩子潜力

暑假期间,“放不下手机的孩子”让家长看在眼里,焦灼在心里。隔绝孩子的电子产品环境,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但除此之外,还有更好的办法,激发孩子放下电子产品,去投入更有意义的学习吗?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有一个“禀赋效应”法则,也许能帮助父母改善孩子的电子产品依赖的状态。


放假在家的孩子在干嘛?这是一个让家长有些焦虑的永恒话题。
我们小的时候自然是电视机陪伴,现在的孩子不要说电视机了,手机、手表、平板、游戏机,什么都不缺。加之很多小朋友暑假还要上网课,那面临的诱惑就更大了。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家长的朋友圈里也热闹,除了传统技艺“收遥控器”,还有如“断网”这种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法。
我们先说这个方法好不好用。

当然好用。

因为在习惯的养成中,远离容易让人上瘾的提示物和提示环境,是个重要的方法。

来看一个关于美国成瘾问题的研究。
美国越战期间,驻扎在越南的35%的美军都尝试过海洛因,成瘾者高达20%。惊人的数据一下子震惊了全美。为了解决士兵吸毒成瘾的问题,时任总统尼克松直接领导了“预防吸毒特别行动办公室”,政府展开了一系列活动推动预防和康复,并且进行追踪。

然而追踪的结果让大家意外。

曾经吸食海洛因的士兵在离开越南回家后,一年内重新上瘾的比率只有5%,三年内复发的比例为12%。简单的说,90%的士兵,一夜之间戒除了毒瘾。
这一发现与常识相悖,那个时候大家认为海洛因成瘾是不可逆的。后续的研究表明,环境的变化对于士兵吸食毒品的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离开了战场,离开了吸食毒品的环境和触发因素,行为与习惯也随之改变。

因此,为了不让孩子过度沉迷游戏及短视频,在家长离开的时候,收起所有的电子设备,让孩子远离可能引发“刷手机”的环境和信号,确实是一个实用的办法。


那些无法融入大学生活的优等生
只是,孩子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我们为他们设计的“真空”环境中。离开了这样环境的孩子,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我想拿我的工作经历来讲一下。

我曾在高校工作了十几年的时间,在这十几年中,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与无法很好的适应大学生活的学生打交道。这些学生无疑是高考的胜出者,用现在的话说,叫“卷王”。

他们来到了一所非常好的大学,与全国高考成绩最好的那一批学生“卷”在一起。但他们却在大学的生活中表现得不尽如人意,与刚进大学时意气风发的样子截然不同,旷课、打游戏、缺考,种种这些行为很难与常人想象中的“天之骄子”联系在一起。

他们引发了我的重点关注。也正是这些学生,开展了我对于自律的深入研究。

这类学生的特点是什么呢?天赋异禀,过目不忘,但是来自于非常严格的高中或者家庭。这些高中往往对于学生的作息、课表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几点上课,几点放学,几点吃饭,一般也有比较严格的晚自习。家庭里面,多半有强势且理性的父母,对孩子的学习参与感很强。

在这样半军事化的管理下,孩子们只要单纯的跟着学校和家长的安排,该上课的时候上课,该吃饭的时候吃饭,该睡觉的时候睡觉,就可以取得较为不错的成绩。

但是一旦来到大学,这样的生活节奏便被打破。如果说大一上学期的学生还会因为忙着适应大学的新环境不敢松懈,那么经历过一个学期的磨合,新鲜劲过去后,大一下学期会有更多的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游戏沉迷,成绩下降。


这些学生,需要“管”着,要多“催”着。教学老师和学工老师要通力合作,学生不来上课,要及时发现,多做工作。然而效果并不理想。家长期待大学能够和高中一样对自己的孩子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然而大学对于育人的定位并不是这样,大学的师资分配也决定了不可能做到这样。

这中间就形成了一个断层。

中学的时候,我们迫切的希望他们做一个听话的好学生,什么都不用考虑,只要好好学习就可以了;过了18岁,进了大学,又迫切地希望他们做一个自律的成年人,要自己会洗衣服、会交朋友、平衡好学生与娱乐生活。

大学生都是18岁以上的成年人,可大学生又是很特别的一类成年人,因为我们似乎没有给过时间让他们在人格上成年。我们的孩子无法也不可能通过高考这一仪式自动完成人格上的成年。

我们的学生无疑是优秀的,但是优秀在哪儿?我们更多关注在了他们的天赋及个人努力,而忽略了这样优秀的成绩背后,离不开科学且严格执行的学习作息制度。

而这样科学且严格执行的学习作息制度,并不是我们的学生自发设计执行的,他们只是在外在强力下保证了参与。

来到了大学,离开了严格的班主任、晚自习,离开了严格的课表,而自己又不能自发创造出这样一个学习环境的学生,就容易出现上述成绩下降、游戏沉迷的情况。毕竟在此之前,这些年轻人并没有接受过自律性的锻炼。

有了这样的一段深刻的工作经历,从我自己当妈的那一刻起,我就把“自律性”培养当成孩子性格培养的重中之重。

人生的路很长,高考只是基础教育的终点,却是新的人生起点。每遇大事有静气。如何在面对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时,保持自律,积极过关,才是最重要的能力。

走得慢不要紧,只要能一直进步,我们总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厌恶理论和禀赋效应
我想从心理学的角度,谈谈方案的“内容和形式”的制定。

先举个我们家的小例子。

从幼儿园开始,儿子就拥有自己的手机、iPad以及游戏机。我和先生希望孩子可以在我们的陪伴下,养成自律使用电子设备的好习惯,同时能够保护自己的视力。这个想法从他上幼儿园小班就开始实施,执行了六年,目前看来运行还较为顺畅。儿子平稳度过了最受考验的“三年疫情网课”阶段,按时上课,按时完成作业,每天都会玩游戏看电视在淘宝上刷玩具,同时还拥有一双“漂亮的不近视的大眼睛”。

对,一双漂亮的不近视的大眼睛。

“我们的宝贝怎么这么漂亮呀,尤其是可爱的大眼睛。”“这么好看的小宝贝是谁生的啊?” “你看他不近视就是好,眼镜戴上又难看又麻烦。”

没事了就赞美、羡慕他漂亮的大眼睛,和同为近视眼的爸爸互相吐槽近视眼的痛苦及“丑陋”,是我们常用的“招数”。多年的彩虹屁下来,儿子很小的时候就以“保卫漂亮的大眼睛”为己任。有时候我问他,你为什么玩了一会儿游戏就不玩了?他说,我一旦觉得眼睛有点点累了,心里就有一个念头:你的近视,就在今天了!快停下!戴上眼镜的话,我就不帅了!


这一招来自于心理学中的两个概念:损失厌恶和禀赋效应。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因其对判断和决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提出挑战而荣获200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在名作《思考,快与慢》里,他反复阐述了一个重要的概念:损失厌恶。这个概念认为,人们对于亏损的反应比对盈余的反应大得多。

举个例子来说,一个人挤地铁的时候挤掉了100块钱,有个好心的路人说,别难受了我给你100块钱,当事人仍然无法平息这种沮丧,他仍然想着那失去的100块钱。因为失去比得到给人的感受更强烈。但如果这个路人说,我给你200块钱呢?也许你的心情就平息了。有几个实验得出的数据估计“损失厌恶系数”大概是1.5~2.5之间。

心理学中还有一个与之类似的名词,叫禀赋效应。指当某人一旦拥有了某种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提高。

想象一下我们舍不得扔却永远不穿的衣服吧。明明是白送也不要的东西,却能够在家里年复一年的放着。鸡肋之物尚且如此,何况是诸如美貌、智慧这样的稀缺资源呢?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损失厌恶”和“禀赋效应”,去提醒我们的孩子,“嘿,你有这么好的一个品质,你自己发现了吗?”

当他意识到自己原来还有这样的优点(自律、坚强、美貌),他的积极性就会被激发出来,尽更大的努力去维护住原来的优点。所以我们看到,越是学霸越是在学习的路上高歌猛进,越是美女越是对自己的脸格外上心。

当我的儿子在镜子里、聊天中、互动中意识到了自己拥有了“漂亮的大眼睛”,他自然会比没有意识到自己拥有时,更加用心的去维护自己的这项优点。


用FFCQ万能公式引导行为
仅靠“漂亮的大眼睛”显然还不足以让儿子从眼花缭乱的电子产品中脱离出来,毕竟这是一个连成年人都难以抵挡甚至缴械投降的电子时代。

但我们既然“无意”中让他发现了自己长相上的优点,就可以继续“无意”的让他发现自己性格上的优点:比如坚强,比如自律,比如乐观。

我们家常常使用一个被我半原创的FFCQ公式来让他发现自己的优点。

以前上《幸福心理学》课程的时候,给学生们分享过一个沟通的法则,FFC。什么是FFC呢?

F,Feeling,我们描述一个感受。

F,Fact,我们陈述引发这个感受的事实。

C,Compare,我们拿我们的对象的现在和他的以前、或者拿讨论的对象和其他人做对比。


在发现了FFC法则好用之后,我又自行改良了这个法则,在最后,加了一个Q,Question,问题。
举个例子。

假如你突然表扬一个人:呀,你好棒啊!你美若天仙!你诸葛在世!

对于我们这样含蓄的民族来说,很多人对表扬都怀有一些难为情。轻度难为情的会赶紧摆手:啊呀没有没有!!!重度难为情的也许会觉得你很虚伪。很少有人能坦然的微笑着回应:“真的吗,快来和我说说,我怎么这么好呀~”

但我们加上“事实”和“比较”之后,会极大的降低这种羞耻感。不要小看“因为”这个词,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倾向接受有理由的请求。不管后面接的是什么,“因为”这个词汇都具有一定的威力。

因此,当我们表扬对方的时候,如果能够加上自己观察到的事实作为理由,就能够提高这种沟通的可信程度。

前几天有位超级大美女告诉我,“你看你的脸,气色多好。是很健康透着血色的白。我就不行,我有点发黄。” 我信了,而且此后的每一天路过镜子,我都会停下来,认真欣赏她所谓的我那种“很健康透着血色的白”。

最后的问题,则是把对方放在“专家”的位置上。通过这样的提问,我们传递了一个善意的态度:你是解决你问题的首席专家。“你是怎么做到的呢?”“要知道,不是所有的小朋友都能做到这一点,你是怎么做到的呢?”女生中常用的分享淘宝链接也属于Q的一种变体,因为这是一种变相的询问方式。

我曾经和学生们一起玩这个游戏,你表扬我一个组合,我再回应你一个组合,几个来回下来,我们都感到情绪高涨。因为大家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看到自己都没有注意到的闪光点。知道自己的某件小事被人惦记着,某个特质被人欣赏着,这种快乐是治愈的。


说回玩手机的例子,用FFCQ的公式套一套:

“我们的小宝贝真的是很有自制力啊(感受),你看,虽然在玩游戏,但却每次只玩半个小时就停了下来(事实)。很多小朋友做不到这一点。(比较)你是怎么做到的呢?(问题)”

经常在家里和孩子相处的时候提到这一点,当着他的面和亲朋好友分享他的这个优点,无形中就在强化孩子的这一正面行为。事实的描述,也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真的在用心的关注着自己。

时间长了,他会形成一个好的习惯,他会在玩了一定时间后主动的停下来,然后跑过来告诉你:“妈妈,妈妈,你看,我刚刚玩了一会儿游戏,可是我主动的停下来了。我是不是很棒呀妈妈?”

让我们来试一试:

“咦小宝贝,我发现你每天都会花几分钟在多邻国上学西班牙语(事实),这也太有毅力了(感受),要知道我之前学的时候最多也就打卡一个月(比较)。你是怎么做到的呢?(问题)”

“我觉得你的确是个很坚强的小朋友(感受),你看,你虽然碰到了困难大哭了起来,但是却能边哭边继续写数学作业(事实),很多小朋友碰到这样的困难,就只会哭了(比较)。可以分享一下你是怎么做到的吗?(问题)”

“我们家宝贝是个特别有责任感的孩子(感受),像个小大人似的,经常在出行的时候提醒妈妈不要忘记出租车后备箱的行李啊,过安检的时候不要忘记箱子啊(事实),有几次要不是他提醒我,可能真的箱子就丢了(比较)。”

……


这个万能公式的精髓在于,你可以用这样的反馈方式去强化大部分你希望他强化的动作。

小朋友在成长过程中,矫正吃手、咬指甲、咬衣服、挤眼睛的这些小动作,又或者是在交友的过程中,你希望孩子去强化的行为(比如主动和喜欢的同学交朋友、或者远离一个危险的同学),都可以尝试上述的方法。
在行为矫正、强迫症的治疗中,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用一种“好”行为,去替换“坏”行为。延长“好”的时间,逐渐巩固。

当一种新的自我在原有的身体里蓬勃成长时,也就是我们和过去的自己说再见的时候了。在黑暗的屋里,我们永远无法消除黑暗,可是我们可以点一盏灯,光照进来了,房间被光明占据,黑暗便看不见了。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不关注结果,只关注过程。结果是过程的副产品。你的孩子可能今天仍然是个“沉迷游戏”的小朋友,但我们的目标是,将其自律的时间延长。他呈现出自律的时间越长,呈现出不自律的时间就越短。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和禀赋,让我们用心发掘,把注意力从“别人家的孩子”转移到“自己家的孩子”身上,让孩子可以在没有我们陪伴的世界里,勇敢前行。

有的妈妈说,我自己就是在打压式的教育中长大的,我找不到孩子的优点。

错。

每个妈妈都是天然的育儿专家,孩子在妈妈的眼睛里,一定有无数的优点。

想象一下,忙碌闹腾的一天过后,孩子睡着了。你走到他的小床边,看到他睫毛微微颤动,呼吸均匀平缓,仿佛仍然还散发着奶香味。世界一下子安静下来,从他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天开始,每一个夜晚,你总会享受这样片刻的一个瞬间。

不管白天他有多么调皮捣蛋惹人烦,此刻万般柔情涌上心头:“皮是皮了点,不过活泼开朗也挺好,至少不呆。嗯,也不是太皮,也知道帮我做点家务,这么小的孩子也不能对他要求太高。哎,怎么长得这么可爱啊,小脸蛋肉乎乎的,眼睛也漂亮,对,眼睛随我。随我好。随他爸爸也很好,都好。小鼻子有点塌,没事,塌点可爱。好想亲一下,算了,别把他弄醒了,惹不起惹不起。”

感受到了吗?

在那一刻,你的眼睛里能看到最美的他。


 
撰文: 吕晋
主编:吴微
运营总监:简莫西
编辑:余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熊的尾巴:晚安小故事
父母坚持做好这一点,未来再大的逆境,孩子都能乐观应对
老人带孩子的利与弊
你真的会表扬孩子吗?让表扬更有效的小技巧
正确赏识孩子的必要性
让孩子和7个不良行为说再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