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尊重孩子会把孩子惯坏?别把溺爱和尊重搞混了!
userphoto

2024.03.14 湖南

关注

我发现有些家长挺矛盾:既担心平时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会把孩子惯坏了,又常常在不经意间,真的就把孩子给惯坏了。

比如说,你肯定经历过这样的情景:

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东西,吓得大哭起来。这时候,如果家长没有马上就批评责怪,而是先安抚孩子情绪,周围的人(队友、家里老人甚至是陌生人)可能都会觉得这是溺爱。

“你就知道宠着他,会惯坏的,再这样下去,以后出到社会肯定会吃苦头!”

其实好多人都有同样的苦恼:

妞妞小时候,我也经常也质疑自己是不是太“惯”着孩子了,也经常被队友说我太宠孩子,但现在回头看看,那些问题其实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小插曲,随着她慢慢长大,我的这些烦恼也都不见了。

然而,就算有些家长对孩子看似“严厉管教”,一旦孩子没有达到他们的要求就大声训斥,这也不影响他们在家把孩子捧得高高的,事事都以孩子为先,给孩子吃红红的“草莓尖尖”,自己吃白白的“草莓屁屁”。

孩子总是吃最好的,穿最新的,要什么有什么,而大人们却总是将就……这种情况其实在很多家庭里都挺常见的:

爸爸:“小宝,吃饭时间到了。”

孩子:“今天有什么好吃的?”

爸爸:“有你最喜欢的红烧肉。”

孩子:“不行,我想吃肯德基。”

爸爸:“但是饭都准备好了,肯德基我们改天吃行吗?”

孩子:“不行,我就想今天吃。”

孩子开始哭闹起来,最后爸妈只好让步,叫了肯德基外卖。

种行为实际上是在告诉孩子,只要足够坚持,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而不是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劳动和感受。

这才是真正的溺爱。

在一次访谈节目里,主持人问李湘,她在教育孩子时是否担心过度尊重会导致孩子被惯坏,她回答得既简单又有深意:“如果你用一种很好的方式去与孩子沟通,那不叫惯。”

尊重孩子和溺爱孩子完全是两回事。

尊重孩子,其实是要深入了解和感受他们复杂又敏感的内心世界。

孩子的心思细腻,但他们表达自己的能力还受到年龄的限制,很多时候,我们大人不自觉地用自己的想法去猜孩子在想什么,结果往往会造成对孩子的误解。

尊重?我当然尊重啊!好吃、好喝的都留给孩子,自己都舍不得吃,要是这样都不算尊重,那我还得把孩子捧在手心上,像供神一样啊?

其实这些都算不上真正的尊重。

尊重,不是单纯的物质给予,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理解他们,真正去换位思考,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而不是只把孩子吃喝拉撒等基本的生理需要看作天大的事,而把孩子更高层次的需要当成小事忽略掉。

△ 马斯洛需求金字塔

当我们做到这一点时,那些我们曾经认为孩子小题大做的事情,其实都变得合乎情理了。只有孩子感受到了我们的尊重,才是真正的尊重。

需要明确的是,对孩子的爱、耐心和陪伴没有所谓的“付出过多”,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礼物,随着时间的流逝反而在不断“增值”,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无论是童年、成年甚至是老年,都会持续带来积极的影响。

中国家长往往有这样一个普遍的问题:既容易忽略孩子真正的需求和想法,又常常过度干预孩子的人生。

一边对孩子打压、忽视,一边又“为了孩子好”,希望他们不走弯路,所以就给孩子规划好了人生道路,希望孩子的每一步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期望走。

在心理学和教育学里,对孩子的溺爱和尊重有着明确的定义,它们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也大不相同。

溺爱孩子父母过度宠爱孩子,什么要求都满足,不管合不合理。

心理学家Diana Baumrind在她的育儿风格理论中提到了“放任型”育儿方式,这种方式下,父母很少给孩子设定规矩和引导,长期下来,孩子可能会学不会自律,面对困难时不知所措,甚至在社交和情感上都会有问题。

尊重孩子父母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和感受,鼓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同时在必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自由和引导。

这种方式接近Diana Baumrind的“权威型”育儿,强调既要有对孩子的高期望和规则,又要给予足够的支持和关爱。这种育儿方法被认为能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帮助孩子培养出良好的自我控制力、社交技巧和适应能力。

总的来说:

  • 溺爱关注的是孩子当下的具体需要,对孩子的过度保护,缺乏界限规则;

  • 尊重关注的是孩子长远的需要,认可孩子的独立性、个性和选择。

父母的溺爱,其实是出自对孩子的爱,但方式却有点偏了。他们往往只想着“我得对孩子好,让孩子开心”,却忽略了孩子学习自理、变得独立和能力成长的重要性。

还是拿吃饭这件事来举例吧。

比如,如果孩子只愿意吃自己爱吃的东西,而父母每次都默默地帮孩子把他不爱吃的食物吃掉,好吃的全都留给孩子,而孩子不在家的时候,父母可能就随便吃点什么,反正孩子不在,不用那么费心,孩子在家里成了“小皇帝”。

这看似是对孩子的疼爱,其实却在无形中宠坏了他们,让孩子习惯于总有人替他们做不愿意做的事,却不知道如何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

相比之下,尊重孩子则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

比如孩子不爱吃蔬菜,只爱吃肉。尊重孩子的父母不会强迫孩子吃,也不会顺着他只吃肉,而是会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告诉孩子各种食物营养对身体有多重要,会一起看绘本,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甚至一起动手做饭,让孩子亲自参与食物的烹饪。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食物的知识,还感受到了家长的尊重和理解,他们知道自己的想法被爸妈重视了,自己的选择也被认真对待了。参与做饭的过程也可能让孩子对新食物更感兴趣,乐意尝试,慢慢就养成了更健康的饮食习惯。

在孩子小时候,我和很多妈妈一样,总担心孩子长大后会被宠坏,变得太过以自我为中心,当然,我也不想变成那种超严厉的“虎妈”。

于是我开始小心翼翼地采取行动,既严格设定界限、教会孩子责任感和纪律,同时也努力在满足孩子合理的需求和给予积极鼓励之间找到平衡点。

到目前为止,我很庆幸一切都在向好的方面发展。

我曾在微博讨论过关于溺爱孩子的话题,我认为那些被溺爱的孩子其实并不快乐: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这些孩子从小到大,万事万物都有人替他们准备好,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没怎么尝试过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快乐,长此以往,就会习惯于依赖身边人获得快乐,自己却不知道如何去争取。

但孩子总有一天要长大,等到真的长大了,父母和周围的人也不可能像对待小孩那样,有求必应,事事包办,他们就会越来越感觉不满和迷茫,因为他们从小到大都没有学会怎么自己去争取想要的东西,怎么面对生活的挑战。

心理学家Edward Hallowell在他的著作《The Childhood Roots of Adult Happiness (成人幸福的童年根源)》中指出,被溺爱的孩子——无论是物质上的满足,还是在情感挫折方面的过度保护,这些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更容易感到无趣、愤世嫉俗,不开心。

这条下面还有些朋友的评论让我特别认同,就是“溺爱孩子的本质是忽视孩子”——忽视了孩子真正的需求和成长的需要。

美国的一位妇女曾经接受媒体的采访,承认她 7 岁的儿子特别娇生惯养。

她也确切地知道原因:当时自己一边在上着全日制的大学,一边照顾她五年级的双胞胎孩子,由于压力太大,她慢慢地开始满足儿子的每一个愿望,以避免他不可避免的发脾气,这样自己可以轻松一点。

毕竟比起满足孩子的一个又一个小愿望,教孩子学会独立,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可是要复杂得多、费心得多。

虽然偶尔在超市里给孩子挑个小玩具,或者带他们去动物园玩玩作为一种奖励,这本身没什么不对,但如果每次都是因为孩子一直坚持,你就答应,这样很容易让孩子变得任性。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好的行为,而不是一味地迁就他们的不合理要求。

父母溺爱孩子,表面看是无微不至的关怀,其实背后隐藏的是对孩子真实需求的忽视,长此以往,孩子会在一个与现实脱节的环境里长大,缺乏面对挑战和处理挫折的经验。

很多专家其实不太愿意用“被宠坏的孩子”这个说法,因为这个词的意思不够明确,而且听起来有点负面。

不过,他们也认为,过于没有界限的管教方式,可能会让孩子表现出以下一些行为:

1. 不听话,不愿意按照规则或建议行事

2. 听不进“不可以”、“停下”这类的指令

3. 什么事情都要反驳

4. 对他人提出不合理或过高的要求

5. 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和权利

6. 试图用各种手段来操纵别人

7. 对挫折的容忍度较低

8. 经常无缘无故抱怨,发脾气

9. 老是抱怨无聊,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被宠坏的孩子的问题可能在孩子小的时候不太明显,因为大人总在身边,但一旦孩子开始上学,问题就凸显出来了。

其他小朋友可能不太愿意跟他们玩,因为他们太过霸道和自私;老师和其他大人也可能不太喜欢他们,因为他们举止无礼,要求过分;最后,甚至连自己的父母都觉得难以接受。

被宠坏的孩子长大后是什么样子的?

研究显示,被溺爱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很可能自尊不足,这让他们在决策和解决问题时遇到阻碍,因为他们不习惯独立思考,或者总觉得自己还没有准备好面对责任。

过度溺爱还可能培养出孩子自我为中心和自恋的特点。如果一个孩子,每做一件小事都被过分夸赞,长此以往,他可能会因为没能得到预期的关注和认可而感到沮丧,甚至可能因为觉得别人的成就威胁到了自己而贬低别人。

此外,如果父母不给孩子设定必要的界限,长大后可能会控制不住自己的冲动行为,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是个挑战。

那些玩游戏从来不输的孩子,都是因为父母总帮他们作弊,想赢就赢,这样一来,孩子就失去了面对挑战、学会坚强的机会。

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领域里,对孩子应有的合理权利有着明确的认识,以下这些权利是父母在孩子18岁成年之前应当尊重和保障的,除此之外,过度迁就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1. 选择和自主权(Self-Determination Theory):孩子有权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喜好做选择,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这对孩子建立自我认知和自信非常重要。

2. 情感表达和被倾听的权力(Attachment Theory)包括孩子表达自己的情感、感受和需求的权力,以及被家长倾听和理解的权力。

3. 参与决策的权利(Democratic Parenting)在涉及到自己的事情时,孩子有权参与讨论和决策,不仅能增强他们的责任感,还能帮助他们学会合理规划和决策。

4. 个人隐私和个人空间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需要一定程度的隐私和个人空间,这是他们个人发展和形成独立性的重要部分。

5. 安全和保护的权利这是孩子最基本的权利,包括身体安全情感安全,孩子应被保护免受身心伤害。

心理学教授让·特温格和W. 基思·坎贝尔指出:“现在的父母都想得到孩子的认可,和以往孩子努力赢得父母认可的情况截然相反。”

有的父母过于宽容的原因是太心软,怕孩子伤心或听到孩子哭,就什么都顺着他们,宁愿用各种办法马上止住孩子的哭声,但长期下来会让孩子更爱哭,更难管教。

要知道,执行正常管教和规则有时候是会让孩子哭闹和不高兴的,这非常正常。

如果你感觉自己的权威已经不太管用了,那就要重新建立起来,并严格执行,不需要每次都跟孩子解释为什么。有时候,就是因为“这是规矩”,孩子需要学会接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给孩子表达的权利, 父母一样要懂得拒绝也是一种权利
你会为孩子立界限?
父母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是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
孩子摔倒了,如何抚慰受伤的孩子:读《孩子的成长,妈妈的修行》
不打不骂立不了规矩?这才是你管不了孩子的真相
把握“尊重”和“溺爱”的界限,才不会把孩子养歪,很多家长不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