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视角】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做家务?


【编者按】本文作者系教育实验基地受辅学员(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全国首批家庭教育指导实验基地 JY2011-003),学习“全人教育”,以一位父亲的视角观察生活,有所感悟,在此交流。


“哎哟,宝宝!怎么洗碗弄得到处是水,衣服袖子也湿掉了!”奶奶在厨房里叫了起来。我匆匆忙忙地跑回厨房一看,原来宝宝洗碗出了点状况。我赶紧说:“没关系,没关系,宝宝还小,犯点错也正常;幼儿园老师说了,做家务对孩子成长是有好处的!”“你们自己不做,叫小孩做?弄得一塌糊涂!我来洗!”奶奶的话里明显带了点情绪。


这样的场景在我们家经常“上演”:我们夫妻想培养孩子做家务,而孩子的奶奶却认为是我们两个想偷懒、不负责任,任由孩子捣乱。


面对家中的重重阻力,到底要不要坚持让孩子做家务?


对这个问题,我曾深感困惑,让孩子做吧,觉得压力重重,也觉得挺烦的;不让孩子做吧,又担心孩子以后变成什么也不会的“啃老族”。幸运的是,我参加了一个家庭教育机构的亲职教育学习,在一次活动中,我提出了自己的困惑,与家长们一起探讨,专家引导解答,我明白了许多。再通过实践和观察,我已不再困惑。如今,面对要不要孩子做家务的问题,我可以很坚决地回答:一定要!


不让孩子做家务,也许大人一时可以省去很多麻烦:不用手把手地教,也不用忍受孩子的磨蹭,甚至不用收拾“战场”。但是,光顾眼前却会让孩子失去成长的大好机会。做家务,能培养孩子四方面的关键能力:


一、做家务,能培养孩子“自我实现”

在生活中,孩子都喜欢模仿,看到我们家长洗衣服、洗菜、做饭,就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想要积极参与。孩子的这种态度往往是非常坚定的,因为他追求“自我实现”。一个人从三四岁开始,就会问一些很基本的自我价值的问题:“我是谁?谁需要我?我被接纳吗?……”?


有一次,我正准备自己洗车,儿子知道后立即表现出很强的积极性,帮忙拿水桶、海绵等工具。妈妈担心儿子洗车时把衣服弄脏弄湿,便想着法用爆米花引诱儿子放弃洗车。


大人关注的焦点是衣服是否会弄湿,弄湿了就要换衣服,甚至孩子可能还会感冒,感冒以后带来的麻烦可不是一点点!可是,我们是否考虑过,孩子关注什么 ?孩子的需求是什么?即使是一个婴儿,他(她)也是一个人,是人,就不仅仅有吃饭、穿衣的需求,而且还有自我实现的需求。人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是同时存在的,不分先后,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同时,也要满足心灵需求。(参:马斯洛,《Z理论——两种不同类型的自我实现者》,1969


往往,心灵需求会大过生理需求。面对爆米花的诱惑,我的孩子非常严肃地拒绝:“我要和爸爸去合作洗车,现在是劳动时间!”多么铿锵有力!一个才两岁多点的小孩,就像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此时,他的“自我实现”的需求,远远大过对爆米花的需求。


相比之下,我们显得很无知!以为孩子不懂,还小,只注重吃喝玩乐!当真如此吗?一个朋友的儿子,小学二年级,在家里帮妈妈干家务,妈妈要给他钱,孩子不要。妈妈以为孩子对钱没有概念。其实,这位朋友根本不明白,孩子在完成一件事情以后,自身得到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是远远超过物质带来的享受!越小的孩子,思路越清晰,良心很清正,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自我实现”,而拒绝“物质诱惑”,孩子都可以成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君子。




二、做家务,能培养孩子“超越困难”

在孩子做家务的过程中,当他们遇到困难或者失败时,家长的态度和表现很重要。家长应该引导、鼓励孩子继续尝试,克服困难。当孩子最终完成工作后,他(她)会看到自己的能力,体验成就感,学习处理困难,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孩子的眼中,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我们应该尽量保全这一特质。在孩子尝试家务劳动的过程中,我常常提醒自己: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而不是劳动的结果。我们切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要求孩子,对孩子抱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很多孩子之所以不能养成家务劳动的好习惯,是因为被父母打断,要么是无端地批评,要么是代替他把事情做完。如果孩子有了“多做多错,少做少错”的认识,那将是很遗憾的。就像我让孩子尝试洗碗,结果被奶奶抢过去洗了。


我对母亲这种“越俎代庖”的行为感到愤怒和无奈,也为孩子被剥夺了尝试和学习的机会而痛心。为什么人在婴幼儿时期的学习可以“突飞猛进”,而长大后却日渐衰落,甚至止步不前?想想看,孩子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学会了走路,不到两年的时间学会了一种语言,他(她)克服了多大的困难?在这期间,没有一个成人对他(她)说,“你不会走,就不用学,妈妈就一直抱着你。”或者,“你不会讲话也没有关系,你要什么,爸妈都明白。”为什么在婴幼儿时期,我们一直鼓励孩子克服困难,让他(她)不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而孩子长大后,却以“你不会,做不好,还是我来做”为理由,让孩子无法体验克服困难以后带来的巨大满足?以至于“我不会,我不行”成了孩子的思维定势,他们唯一要面对和克服的就是学业上的困难,而在“实战”领域都渐渐放弃,变得越来越狭窄,甚至萎缩!现在有很多的工科大学生毕业以后,连给家里修个简单的电器都不会,这实在是可悲可叹!


《成长你我他》节目采访过一位奇人:王方辰老师。他从一位普通工人,成长为一位科普教师,再成长为一位高原生态环保科学家,将生态环保、科学考察、“野人”研究、探险、考古,以及音乐、美术、摄影集于一身,成为一位样样精通的“全能手”。王方辰老师谈到儿时所受的教育,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父亲出了一道题目:让他用绳子、锤子、钉子,想办法在房间任何地方都能把电灯打开。培养了他敢于思考、勇于探索的思维品质和勤于动手实践的良好习惯,这对“全能手”的成长至关重要。?


三、做家务,能培养孩子“追求完善”

孩子对重复的事是没有兴趣的,而家务往往是重复性的。在长期的家务过程中,这无疑是一个需要克服的困难。家长要懂得儿童的心理,知道习惯的养成一定要有方向的带领:不是为了做而做,而是帮助他(她)预备达成人性完善的目标。


比如,家长常常要求孩子收拾玩具。这不单是习惯的养成,更让孩子在劳动中形成连续性的思考,这是很重要的思维品质:做前面一件事是为下一件事做准备,这次收拾好的目的是为了下次使用的方便,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


有一次,我在家吹口琴,孩子看到后,也要拿他的口琴来吹,这时却发现口琴不见了。一番苦寻,仍旧不知所踪,孩子哭得很伤心。最终,我们好不容易在沙发的缝隙里找到了口琴。借此机会,我们立了约:口琴、玩具等东西,用好后就放到指定的位置。通过这件事,孩子对收拾玩具有了不小的改观。


我们常常发现,有些成人干活的时候,工具不放在规定的地方,放得到处都是,需要用的时候找不到,急得满头大汗;不需要用的时候,发现到处是卷尺、螺丝刀。有些人做完饭以后,厨房像被打劫过一样:到处是油腻腻的锅碗瓢盆、乱七八糟的油盐酱醋,这就是从小缺乏引导,没有养成连续性思维习惯所致。他们不知道自己受了怎样重大的亏损!这样的思维习惯甚至影响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处理问题的时候,只顾眼前,得过且过。结果总是在同一个问题上栽跟头,无法从中汲取教训。


一篇名为《做不做家务,对孩子的人生影响巨大》的文章中提到,哈佛大学的学者通过调查研究,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为15∶1,犯罪率是1∶10。爱干家务的孩子,离婚率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也有专家指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务劳动与孩子的动作技能、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责任感的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四、做家务,能培养孩子“责任意识”

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家务作为一种游戏会更好。我常常和儿子一起拖地板,我们选好拖把后,争先恐后地跑进房间,有时看谁能先拖到“最有利”的地方,有时我会按着孩子的指挥进行劳动。类似这样带有游戏性质的家务劳动,也是家长和孩子很好互动的机会。孩子有时玩得兴奋的时候,会把忙碌中的妈妈拉进“劳动时间”里,一起劳动,打扫房间。让孩子在做家务的过程中感受游戏感,体验家务完成后的成就感;让孩子在快乐的过程中做,而不是精神负担。


现在很多家庭常见的模式是:孩子在玩玩具,丈夫(妻子)在休闲娱乐,而另外一方在充满怨气地做家务。家务劳动是非常宝贵的亲子时间,我们都白白浪费了。父母在做家务时传递出的信息是:“家务是人生的一种拖累,无可奈何,不得不做,且毫无乐趣可言。”更糟糕的是,有时候夫妻为了家务而争吵的场景印刻在孩子的脑中,使得孩子对家务更加厌烦。


由于我们曲解了孟子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于是,很多家长希望把孩子培养成所谓“管理型”人才,言下之意,就是受他人服务,这样才有价值,有面子。在这种思想催生下,中国社会出现了很多“奇葩”:大学生把脏衣服打包,邮寄回家让父母清洗;一些学“管理”的,毕业后成了“啃老族”,因为他们一直在找别人服务于他的“工作”;甚至有人“啃”到了五六十岁,还要父母替他交养老金。


这样的亲子关系是扭曲的,变异的。父母以为可以用自己的“牺牲”换回孩子的感恩,不料自己也成了被奴役的对象。因为孩子觉得,接受别人的服务是理所当然的,没有觉得自己是家庭成员的一份子,对这个家庭也有责任。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不给孩子责任,只要孩子读书,家长全部包办,在这种扭曲的关系下,这些孩子非但不感恩,反而会变得贪得无厌。一个日本留学生回国索要生活费,妈妈因无力支付拒绝了,在浦东机场众目睽睽之下,这个孩子用刀捅向了妈妈……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悲剧还少吗?


五、结语

经过学习以后,我才明白:孩子所需要的“自我实现”、“超越困难”、“追求完善”、“责任意识”都与家务有关。让孩子做家务,是一个很重要的教育手段。学习做家务,就是学习应用统筹学。在做家务的过程中,会刺激孩子综合地、立体地思考,多维地认识关系(自己与自己内心的关系、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自己与天地法则的关系)。可悲的是,家长不让孩子做家务事,只让他们学画画、唱歌、背诵唐诗宋词。现在许多家长认为:“考得好,就可以进人才市场;考不好就进劳务市场”;“成绩好,就能找到好的工作,就可以坐办公室,吹吹空调,打打电脑。”孩子在父母的局限下,就渐渐失去了能力。难怪越来越多的孩子,变得眼高手低,纸上谈兵。不仅不反思自己,还抱怨自己的父母不是“李刚”。


“孩子只有在不断接触各种事物,并在当中累积许多隐性知识以后,才能学以致用,甚至去创造。知识是一个整体,在年幼时认识世界的通道要打开,这个打开方法就是多接触事物,动手动脑、勇于尝试。让孩子对世界有一个完整的认知,这样将对以后符号性的学习、归纳性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


只有成人抛开思想的束缚,摒弃“贵贱”的错误思想,鼓励孩子动手动脑,从做家务开始学习人生,才能为孩子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丰满的基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应该这样“养”
孩子经常做家务的好处多多
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做家务?这就是最好的答案
教会孩子为家庭分担家务,舍不得用孩子才害了他!
家务劳动成小学生家庭作业
[家长分享]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