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焦虑的家长们,如何聪明而高效地择校?
择校,对于我这个70后,是我们的童年和少年未曾经历的字眼。但当70、80后开始为人父母,社会上又涌现出学区房、国际学校、民办新教育等各种类型,“乱花渐欲迷人眼”,成了适龄入学儿童家庭的困惑。
 
“我希望孩子的学校能靠近故宫或是北大,可以感受到城市文化的氛围。最好比较宽松,孩子还能学到一些才艺。”
 
说这话的瑞英眼里流露出一丝希望的亮光。身为2岁孩子的妈妈,她已经开始通过「在行」来了解小学的情况。在在行这个经验技能交谈平台,有关择校、学区房的话题一直热度不减。
 
同样作为母亲,薛毅然则更加笃定和明晰。上小学的孩子不是京籍户口,为了长远打算,她已经做好了转到国际学校的打算。“我女儿想法和创意多。她不是那种会在高压之下出油的孩子。因为她对我们还有比较强的依赖,我们也不想去寄宿学校。我已经圈定了几所国际学校,现在就是希望行家能够告诉我,何时从公立转校合适,以及将来有几种出路。”
 
在教育行家们接触到的家长群里,像瑞英和薛毅然这样有明确想法的不算多。 “有些孩子刚刚出生的父母会说,我的孩子要享受到全北京最好的教育,样样精通,他们的想像如同乌托邦。但因为孩子小,个人特性还未显现,这些父母也尚未形成比较成熟的教育观。事实上,完美的学校并不存在。” 行家王思源说。作为北京一所博士生导师,王思源另一个身份是京城择校专家,他已经在在行上为近70个家长解答了择校问题。

好学校长什么模样?
 
那么,一所好学校究竟长得什么模样呢?是像号称全北京最牛的某某小学,动辄在鸟巢、人民大会堂开运动会和新年晚会?或是有多少清华北大的升学率,有多少和海外学校交流的例子?
 

我问阅尽公校无数的王思源,他透出一丝苦笑。“公立学校做的就是普识教育,能把知识教好,不出状况,就算合格。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公立学校择校的首选,还是硬件和地理位置吧。家近是一宝,这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想买学区房的缘故。但是在教育部门、房产中介和社会的共同作用下,学区的概念已经被稀释了。比如北京的海淀和西城,基本处处皆学区,但好学校的质量并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
 
找他咨询学区房的家庭,对房产的投入预算从200万到2000万不等。有的家庭,上午咨询,下午便去交钱订房了。但他在负责地完成咨询之外,想和这些年轻父母和同行们交流的,是关于“教育本质”的话题。
 
有多年国际教育招生和管理经验的李锰心有同感。这位国际学校的招生官说,“很多家长都关心你们是不是IB课程(国际预科证书课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有多少的通过率?但一般的国际学校在课程上大同小异。IB教育的核心是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年轻人的独立能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个好大学实际只是读IB的附属价值而已。”
 
平心而论,京沪两地的私立、国际学校,包括许多公立校的硬件都不差,行家们建议,择校时,家长们应当多考察学校的师资、教学方法、学生管理和校园文化等几方面——尽管,这些内容,在简单的说明会和面谈中,很难能窥豹一斑。
 
国际学校的教师以外教为主,北京地区的国际学校外教一般在60人以上,大型一点学校有200多位外籍教师长期服务。教师采取两年一签约的方式,到期可以续约或者解聘,教师也可以到期后选择离职。
 
以私立学校K为例,因为沿袭了美国传统,初中起学生开始寄宿。老师和学生同住一幢楼,所有的“生活老师”都是白天任课的老师,晚上学生可以直接去老师宿舍聊天、倾诉。在学生眼里,老师很亲切,触手可及,这种师生关系会跨越教与学的固定模式,老师也能对学生的情绪变化有更精细的掌握。
 

北美学校普遍信奉体育是锻炼人格的重要手段,包括忍耐力、毅力、态度、团队精神和领会失败的机会。这也是体育在北美的私校录取中特别被看重的原因。因此K校没有专门的体育老师,每个老师都会带着孩子从事一两项强身健体,或是竞技类的运动,譬如田径、篮球、舞蹈等。


据透露,这所学校的老师中教和外教同工同酬,老师来自各个行业。“可能薪资不算非常高,但他们都是出于热爱才加入这里”。行家林杰介绍。

 
私立学校有的是导师制,有的是主班老师,但基本都配备有助教。K校还有负责学术把关的specialist,来督管各个学科老师的业务水准。好一些的学校会有心理老师,所有的人员组合一起,才能把“奢侈”的想法落地。
 
例如,K校今年初中生的春假内容,是本校老师带学生去尼泊尔体验式学习。
“虽然游学现在很普遍,甚至成为时髦。但从制定计划,组织学生和教师人力,资金支持,和家长沟通,所有的行程统筹、当地实践,对老师都有较高的要求。只有老师真的把这当做是教学的一部分,从内心认同这种需要,活动才可能成功。”
 

国际教育的理念是在尊重个体的前提下因材施教,强调批判性思维,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判断。林杰说,K校的老师反映,到这里教学的普遍感觉是——累。“不是升学和竞赛的压力,而是要很细致,要写很多报告。这里的教学方式很灵活,很多课程都是多元跨学科。”


K校的很多教室面积不大,里边陈设也很简单,一个白板,一张能坐下8-15个学生的椭圆桌。学生只有能适应这种小组讨论,踊跃发言,未来才能习惯英美的课堂氛围。那种一句话不说的学生,会给老师“全程没参与”的印象。

 
有的家长以为读私立轻松,“不像国内公立那么高压”。事实上,到了小学高年级和中学阶段绝非如此。W校的6年级学生,每两三周便需要交一篇论文。这会考察学生的时间管理,分别用多少的时间查资料、写草稿和修改。
 
转学到W校的朱贺最喜欢这里的人文课,但她一开始没想到老师的作业和讲课不会那么对应。“我们的老师喜欢翘着腿在桌子上开玩笑,跟你讲water cycle(水循环),讲了一通河流怎么形成的,完了留的作业就是让你写一篇900字的论文,比如亚马逊河和周边的环境,回家自己搜去。”考试前老师发给的资料装在一个透明夹子里,厚厚的一沓,但不会告诉你任何重点。“老师只说挺简单的。”朱贺笑说。
 
在此类学校,光期中期末的考试得高分没用,平常表现会占70%的比重。更重要的是,在W校,学生的成绩是保密的,不会像公立学校一样排名。“国际教育强调自我进步率,很少横向比较。学习是自己的事儿,不是说你要PK掉多少同学。” 行家李锰表示。
 
在W校的一堂戏剧课上,学生们穿梭在白纸板之间,握手,而后笑着走动,有人戴着白口罩,还有的边走边伸出双手,做出舞蹈动作。教授该门课的韩老师介绍,这堂课的主题是埃博拉病毒。“这是很热的话题,但是我们希望让孩子们在生活中也有体会。不光是告诉他们什么是表演和自信,怎么样让你的体态能够说出你想说的,而且是从这些学生变成学者来教学,让他们有好奇心和主动性。”
 
优质学校培养出的学生不光自信,而且会审时度势,规划自己的未来。李锰认识一位高中女生,有意学习IB高程度化学课程。“她父母都是学化学出身,觉得这行业艰苦,不适合女孩。我便问了她的化学老师,老师根据她的情况也不太赞同,成年人都建议放弃。但这孩子很坚持,因为她的职业理想是做医生,而北美的本科没有医学专业,只能读研究生。但本科阶段要学相关的内容,她看来看去只有化学专业能衔接上,因此高中必须要学。姑娘逻辑清楚,能独立思考。从这点上还是很值得欣赏。”
 
在电影里看到的外国学校,嘻嘻哈哈、一团散乱的情形,在管理得当的国际学校不会被允许。“国际礼仪和自我约束力是从小学一年级就会开始抓的,师生平等的大氛围会有利于社交素养和自律感的建立。没有规矩和散漫无礼的小朋友国际小学是肯定不会接受的,学习过程中确实无法融入的小朋友有可能中途被建议离开”。
 
在W校,如果学生发生比较大的争执,校长和法律顾问会亲自介入,给予双方陈述的机会。而在K校,则会举行模拟法庭,有笔录,有辩护和投票,让当事几方都来陈述。“整个过程是公开透明的,这样没犯错的、旁听的学生也会了解和受益,大家会用自己的行为来保护这个系统。”林杰说。
自由与自律
 
说了那么多,所以国际学校就是最理想的选择吗?行家们都表示并非如此。
 
“选择IB课程就要接受孩子对人生有独立的见解和掌控,鼓励孩子承担社会责任。父母如果有直升机式的人格就是严重不适合的。在决策中还有一些权重并不低的客观条件:学费、上学距离、课程难度是不是能hold住的,有没有国际身份(上纯国际学校)这些都要考虑。”国际学校的家长Hedy建议。
 
李锰告诫过很多一心要送孩子出国的家长,国际学校毕竟还是非主流,家长做决定要谨慎。“孩子走留学这条路会走得很艰难。就算考上美国不错的大学,中国学生的淘汰率也不低,所以家长不要盲目推崇西式教育,到中学和大学阶段,对学生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西式教育并不等于完全的宽松,也不等于每个人都会有很好的出路。低龄留学仅仅适合内心强大、外在自控能力极强的孩子。”
 
在国际学校D上9年级的温同学觉得,公立和私立这两种教育体系各有千秋。在国际学校,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导致有的学生天天都只想着怎样变得“popular”,该和什么样的人“hang out”。 “中国学校更重视学生学到的知识,而国际学校则更重视学生的自主性。”
 
“真要说到一个人是否成功,很难说是某种教育体制能保证的。”李锰说,具体到自己的孩子,家长们又觉得不能太放松。例如朱贺的父母,看到女儿转学一学期后,没什么作业,心里会很紧张。后来才发现,一是教学理念不同,二是朱贺转学初始,英文跟不上,很多时候都没明白老师布置的作业是什么。
 
此外,从海外高薪聘来的校长可能在他的国家做得很棒,但他的文化背景、语言能力、异国生活的经验、是不是足以去管理一所外国的学校?他是否愿意去学习,去迎合,愿意花时间去了解中国孩子的诉求、困难、学习上的障碍?愿意去和当地的教育者去共同面对挑战?像W校的管理者,就是一群在日本有过教学经验的加拿大人,他们既熟知和尊重亚洲学生的特点,又带有西方的教育理念。但来到中国,依然要面对新的问题。
 
从事过美高招生的林杰透露,目前国内的国际学校参差不齐。首先是有人才瓶颈,很多办学者从公立学校出来,并不具备足够的国际教育思维。“第二点更糟糕,办学出发点不纯,只是从赚钱考虑。要知道,教育属于在目前经济形势下,为数不多的让资本产业看到信心的领域。这一行里近几年有大量地产商、土豪的加入,有的说,来吧,我们来办个什么什么分校,更有甚者,直接问,几年能套现?怎么能放心孩子在这样的地方得到好的教育?”
 
王思源承认,对于动辄一个年级十几个班,一个班四五十个学生的公立学校,去追求个性化教育、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有些过于“奢侈”。但他强调,义务教育的设备、师资和环境在一流小学确实都是不错的,“公立校的近十门选修课开设是很全面的,课后社团更多多达三十多种,很多的公开表演和展示机会,全都配备很专业的老师,公立校的人力优势在现有体制下依然是客观存在的,资金投入其实靠的是教委不计成本的财力支撑。本质上和一些以盈利为目的的私立学校不同。”

在公立和国际学校之外,还有第三类:崇尚自由的新教育学校。


Ellen和丈夫都是在文化机构上班的工薪族,原来根本没打算上“私立”这条船。但深受自由主义思想吸引的他们,在走进京北某新教育学校R后,便怦然心动。

 
R校由一对夫妻创办,小学校区在五环以外的一片果园当中,八角形的一层校舍是砖木结构,葱绿的竹子和花草点缀其中——这是创始期的家长们请法国设计师设计、亲手建造的;孩子们课间可以穿梭奔跑去六个年级的任何一间教室,户外也没有高大上的塑胶地,粗糙的大土坑被孩子们戏称“UFO大坑”。学校没有升旗仪式,没有红领巾,取而代之的是“爱、美、智慧和自由”四色领巾。语文教材由学校自主研发,一年级设置的是经典诵读、儿童文学和文字汇解,孩子们学到的是一个汉字从甲骨文到楷书之间的演变过程。
 
“同事和邻居的孩子在这儿上过幼儿园,特别开心,每天‘灰头土脸’,像在泥地里打滚出来。她说就是她希望给孩子的童年。”这对心有戚戚焉的Ellen夫妇无疑是一种刺激。
 
上了一个多学期之后,她真切感受到R校的老师极有爱心,对孩子充满了保护和鼓励。孩子非常喜欢学校。但她和几位妈妈们也有同感,课程进度极慢,英语在二年级之前都没有教过拼写,外教资源有限;其他科目的表现也很少会有及时的评估和反馈。因为学校崇尚“自然而然的教育”,从上到下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发生任何问题都是一种随机的解决。简而言之,就是自由与自律、他律之间的关系,在新教育学校,前者被极力提倡,后者往往忽略或严重不足。
 
还有很关键的一点是,不像国际学校与国外大学接轨,公立学校直接面对高考和国内大学,R校这种民办教育“新势力”既得不到教育部门的支持,也不一定能和国际学校对接,有着与生俱来的夹缝中的尴尬。

家长的心态与再教育

Ellen没有想好,下一步是要把孩子转回公立,还是去更加规范、但经济压力要大大激增的国际学校。但她明白,自己不能因此陷入焦虑。择校也好,抚育孩子也好,说到底考验的是家长的心态,和你对于各种困难的把握能力。


身为教育观察者和择校行家的王思源,也是一个三年级男孩的父亲。他说自己五音不全,但当了爸爸之后,对于音乐和体育极为重视。让儿子学琴,并非有什么急进的目标,只是希望能培养孩子的艺术兴趣,让他未来在闲暇时可以“安顿”好自己。

 
苦学几年之后,儿子已经能够管理好自己晚上的时间。“他们学校校园里摆着一部敞亮的钢琴,只有弹到一定水准的孩子可以在那里弹给大家听。儿子就奔着这个目标,终于有一天轮到他去弹,那一天他特别自豪。”而王思源自己也从不识音符的准音盲,出落成令儿子音乐老师都啧叹的音乐理论和督导高手。这个结果虽然欣慰,却经过了漫长的努力。
 
“买房只是第一步。公立学校就是做大众普识教育。但在公立的框架下,你是不是足够了解自己的孩子,能为他们付出多少心力?你的选择是基于对孩子理性的认识,还是对自己过往的一种补偿或是反转?调整心态和眼光,或许可以化缺憾为挑战甚至优势。”王思源痛感现在的孩子普遍不是缺少自由,而是太散漫缺少规矩。“家长对老师过于苛求,自身缺点和误导又特别多,这些都仅是社会问题在教育上的缩影。”
 
有的家庭把50%以上的年收入都拿来给孩子交学费。但在择校之后,家长还需不断更新自我的再教育,“这门课,至少要读十数年”。林杰提醒。
 

薛毅然相对达观。目前她女儿上的公立小学,语文数学都有标准答题点,“是有套路的,不管是家长还是外面的补习班,只要你输入的信息足够多,总能找到得高分的技巧。我们还在这个体系当中,就会去适应。”她也给女儿报了奥数,只是为了拓展孩子在数学方面的思维。她并不为此而纠结。女儿常常会拿妈妈的书看,譬如毕淑敏的小说和散文。“蔡朝阳讲过,他对现行教育体制有各种不满,但他会在生活中用大量的阅读去稀释这个教育的僵化处,尽量开拓家庭教育的空间,这才是一种积极的应对”。

薛毅然说自己从小到大,从来没有为自己做的决定后悔过。“因为我后面一直再经营这个选择。世上没有绝对的路。与其担心,不如祝福。很多时候,我们很难界定碰到的小环境,私立学校也可能碰到小群体不NICE。但我相信,只要有一个合理的预期和家庭引导,孩子能够形成独立的人格,能够适者生存。”


择校其实跟买房一样,看过10所之后,你最后一定会看花眼。所以相信你的直觉吧,相信你看这个学校时的第一印象,他是不是给你美的感觉?是不是给你暖的感觉?是不是给你一种信心,我的孩子在这里长大,他会变得优雅,变得文质彬彬,变得有情趣,变得爱学习,变得热爱生活,善于沟通,敏于思考。

你可以拿一张纸,不要多,只用三个形容词形容每一所你看过的学校,最后把校名遮起来,只看那一列形容词,最接近你的价值观的,就是它了。
 
TIPS:择校时最应该问的N个问题

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理念?学校的管理模式?
学校的创办人是谁,他为什么要办学校?
学校的食堂是怎么运作的?空气质量如何保证?
学生做什么样的作业,每天阅读时间多少?
学生每天/每周有多少户外活动时间?
学生课上有多少机会发言,有多少时间是自己支配的?
老师的聘用标准是什么,怎样备课?接受怎样的培训?
家长和学校之间、家长之间如何沟通?家长有何责任和义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家孩子为什么要从公立学校转到国际学校?
脆弱的不是孩子,是家长
国际学校落子曲江,西安德闳今年只招150名学生......
一年20万的国际学校,到底比公立学校强在哪儿?看完恍然大悟!
幼升小择校须知:要不要选国际小学
孩子要不要去读国际学校?家长们来看看解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