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育说】别给孩子一眼望得到头的人生

教育不是工业,把产品以固定的模式和流程批量生产出来;教育是农业,给予作物适当的土壤、养分和阳光,它们就能自己成长

——叶圣陶

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

——英国教育家洛克

教育的误区

电影《后悔无期》的宣传海报上,有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我们整天看励志书,却依然心情低落,动力不足;我们整天学习,读硕士博士,却依然觉得很无知。如果换到教育中,想必很多家长会感到“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不懂教育”。

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做“投射”,指一个人会不自觉地、无意识地把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反应于外界事物或者他人身上。这种投射是隐性的、不易察觉的,但也是弥漫性的,会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作为家长,我们可以仔细思考一下,在日常教育过程中,是否将不太恰当的教育方式投射在了孩子的身上。1“攀比”式家长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在基础教育中流传甚广,也往往成为家长给孩子加压的“理论依据”。虽然没有明确指向某个人,但是“输赢”之中,自然是“自家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的比较。

“别人家孩子”5岁就会背几百首唐诗了,“别人家孩子”钢琴都10级了,“别人家的孩子”都能画油画了......不少家长在与“别人家的孩子”的攀比中,焦虑紧张,不得不用“连轴转”的辅导班来缓解这种焦虑,仿佛上了辅导班,就可以从此一路领先。我们应该好好想想,上辅导班,是为了孩子的兴趣、知识、快乐,还是为了自己那点不想被比下去的好胜心?2“弥补遗憾”式家长

“弥补”心理就是指:“我未实现的梦想,你要替我去实现,来弥补我的遗憾。”这种解读听起来好像太过于自我。但不少家长恰恰存在这种心理,比如没有考上的大学,就让孩子去考;没有实现的画家梦,就让孩子实现;没有走上仕途,就让孩子去考公务员。尽管我们意识上不愿承认,但在行动上总会有意无意地影响孩子。孩子究竟在为谁的梦想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很少去问问孩子真正喜欢的是什么,为什么不让他们的童年更加快乐,更加自由?3“真理”式家长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很多人会以“过来人”自居,同孩子讲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碰。我们想做一个“护花使者”,却不知道只有经历过暴风雨的花朵,根茎才能更牢固。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倡的“自然主义”教育,强调让孩子“从实践中学”,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强调“从做中学”,只有经历过、尝试过的事情,才是最深刻的。

我们能理解家长的爱子心切,但这种权威性的教育,容易磨灭孩子的天性,使他们失去自主思考的能力。小到教育界人士抱怨大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大到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根源都在于此。

孩子从小生活在处处是权威的环境下,服从父母、服从老师。在种种限制中变得唯唯诺诺,瞻前顾后。待他踏入社会,突然所有人都要求他独立、创新,这根本就是在求取“无源之水”。

所以,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给孩子一些“试错”的机会吧!

“我宁愿从未在

这个世界上出现过”

“从小我爷爷奶奶说的,考一次100分或者得一次A+就奖励一块钱,然后作业本上满满的A+,后来虽然没有给了。但我从学习成绩好做一个学霸中找到了优越感,差不多就从这时候起,就被打上了学霸的标签。后来三年级语文考试开始写作文了,我平时内向,表达能力不好,而且相对于之前写的,字数很多,让我感到害怕。而且由于作文或多或少的会扣分,我就考不了满分了。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反正我不爱写作文大概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考98分都被打......”“第一次月考全校73名,我妈说才73名,呵呵。”

“我宁愿从未在这个世界上出现过。”

这些都是高三学生小斯在结束自己生命前,写下的文字。读起来令人心痛。当学霸并不容易,你要紧紧绷着那根弦,不让自己退步。在极度努力后,仍然得不到家人的认可,感受不到他们的爱和尊重,他像一片树叶,毫无留恋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不知从何时开始,自从孩子踏入学校以后,分数就是他们的标签。学习好,就可以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成绩差,就要被当作批评的对象,当作与人对比的绿叶。我们往往把很多责任推到高考制度上,高考也许真的有问题。但在当前来看,高考是相对公平、成熟的测试方式,而且也在不断地改革。错不在高考,错在我们的教育观念。

当一个人心中只有一个希望,那火苗破灭了,生的希望也破灭了。看到高考后,不少孩子想不开,有人会说:“至于吗?这孩子心理也太脆弱了!”

心理承受能力差确实是原因之一,但我们应该换位思考一下,当一个孩子只能用分数体现自己的价值,只能用分数博得家人的欢心,高考失败就彻底否定了他的存在的意义。

我们有没有告诉孩子,成功不止有一种,除了成绩、分数,他还有很多闪光点,人生并不是独木桥,会有很多路可以走,会有很多选择可以选。不要让你的孩子上了大学才知道,成绩不是一个人的一切,也不代表一个人全部。

别给孩子一眼望得到头的人生

我们该如何定义孩子的成功

说到这里,也许很多家长会觉得无奈和委屈,我们并不想这样,是各种升学考试逼得我们这样。我们固执地以为如果让孩子从小上最好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最好出国再留个学,那么他就会有一个一帆风顺、金光闪闪的人生。

这种思维方式,将学校的好坏与孩子的人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没有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有价值、有思想的个体来看待。然而,学校仅仅只能伴随孩子一阵子,而孩子自身的能力和个人价值将伴随他一辈子。

学校是一个平台,我们当然希望孩子去更大更好的平台,但更重要的是要锻炼他离开平台后,依然“光芒万丈”的核心能力。这种能力是价值观、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综合。

我们习惯于周密的计划,计划着孩子什么时候上学,上哪一类的学校,要不要去陪读。你有没有一瞬间会害怕,这样周密计划下会培养出一个完全听从父母决策的“妈宝”?

当有一天,需要他自己单枪匹马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他要去依靠谁?

别给孩子一眼望得到头的人生,要让他在探索、尝试、体验中寻找自己,亲手把握未来。

人生不是非此即彼

现在的父母有一个通病,就是“焦虑”。孩子成绩不好,焦虑;孩子不上兴趣班,焦虑;孩子性格内向,焦虑。似乎只要有一丢丢的不完美,就可能落后一大截。

请告诉孩子,人生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而是一种适当和过渡和多元的融合。

前段日子科幻小说《三体》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一作品获得了雨果奖。而它的作者刘慈欣本职是一名工程师。工程师和作家,看起来八竿子打不着的角色,就这么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了一起。他在中规中矩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到了未来时空的美妙。

锤子科技CEO罗永浩,30岁之前几乎一事无成,是失败的。在他的书中,他提到,过年回家都会觉得难为情,因为三十而立了,还是一个逛来逛去的无业游民。后来到了新东方,将自己的才识和幽默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最优秀的老师之一,也成了英语培训界的“红人”。他不断地探索,又转战文化界,《罗辑思维》成为众人皆知的知识分享型节目;在科技界,研发生产锤子手机,赋予产品以情怀,以极高的性价比和完美主义的设计理念,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你看,他们或在主业中发展出自己的兴趣,享誉世界,或是在人生低谷奋起直追,不断突破新的可能。

人生本来就是这样,不是非此即彼,没有什么可以把一个人的一生“钉”死,除非你甘愿如此。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家校合作,破除分数焦虑
对于教育现状的反思
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北大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内卷”的本质,是过多的人追逐过少的资源
清晨碎语 | 重视孩子学习,别太看重孩子分数(20211109)
货二夜语 || 当面对孩子们的“大考”,家长们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