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亲子|如何迎接“性启蒙”时代?

性和情感的认知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孩子的学习,但是可能在很多家庭里,大家对这两件事都有所忽略,或者不知该如何措手,甚至有某种莫名的紧张和焦虑。

我这里分享一点我的个人意见供大家参考。文字整理稿与现场语音有一些不同。


家长朋友们,你们好!


我是可二。推荐大家看这部台湾金马奖入围电影《早熟》,有一点私人原因。


2006年,我读研二的时候,课余在厦门当地一张比较著名的报纸《厦门商报》做实习编辑和评论员。当时,我综合报社的学生早恋调查报道结果,写了一篇评论《如何迎接“性启蒙”时代》,全文见附录。这篇评论当时受到报社同仁的好评。


青少年早婚早孕是普遍现象


当时我着手写这个选题,跟我自己亲见亲闻的经历有关。


一是,研一寒假回家,在我原来中学工作的夫人告诉我,学生大扫除的时候,在教室后边一个非常小的小树林里,发现了大量避孕套。


我老家在湘赣边境的山区,一个十八线小县城,民风非常保守。到我读中学的时候,都经常有男女学生互不说话的习惯。像我这样跟女同学特别要好的男生非常少。但即便如此,临到中学毕业,我也从来没有跟女同学有什么亲密的举动,这是我青春期的一件憾事。然而,我高中毕业十年,中学就变成这个样子。


第二件事是,我以前在学校教书的时候,租住在学校旁边一座农家小楼。房东有一个表弟,当时十八岁,“拐带”了一个十六岁的小姑娘,姑娘挺着个大肚子,小夫妻俩躲在表哥这儿。在我考研前一年,小姑娘把孩子生下来了。那个男孩子特别勤快,修车、送货、打散工……什么都干。这小男孩儿当年也是叛逆,在社会上混,但姑娘怀孕了,从俩人私奔开始,突然间就懂事了。


今年我在老家还见着他了,现在自己开了一个修电动车的铺子,另外还盘了一个几百平米的店铺代理某著名电动车品牌卖车。房子有了,娃娃也生了三个,夫妻恩爱,生活幸福得很。



到了厦门以后,发现城里孩子早恋这个事情非常普遍。当时,我们的记者去采访住在厦门鼓浪屿上的著名诗人舒婷,她的回答,把记者也惊到了——她说,不论是我的孩子带一个姑娘回家,还是抱个娃娃回家,甚至挽着一个男孩子的手回家,我都会张开双臂接纳他们,欢迎他们。


另外,当年我的台湾籍同学还给我们说起过,在台湾,每年9月份开学,都会有很多国中女生大肚和打胎,也成为台湾社会经常性的热点话题。


我们临近的华人地区,香港、台湾这种青少年早孕的事情已经非常普遍(资料),大陆也迟早(甚至在很多地方已经是)要面临这个问题。


孩子早恋未必是家庭有问题


十年前,这些现象严重冲击了我的青少年教育观。所以,我结合《早熟》这部电影写下了这么一篇比较开放的评论。它提出了很多问题,但并没有给出一个答案,反倒被认为是给读者留出了思考的空间,得到一些好评。


十年后,我家姑娘也快到青春期了(10岁),跟大家一起重温这部影片,我有了一些更进一步的想法,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早熟》提供了一个香港地区很接地气的样本。据身兼编剧和导演的尔冬升讲,他这个片子的原型就来自他的朋友。


这两个家庭,其实都不是什么问题家庭。而且双方家长都有早恋早婚的经历。男孩的父母虽然生活清贫,但非常恩爱,对孩子也非常关心,孩子也非常善良、能干。女孩的父母属于精英阶级,夫妻感情没有问题,给孩子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条件,孩子也很优秀。


这两个孩子都是在非常正常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两个孩子都很善良、上进。都不是问题青少年。所以,我要给他们都打8分以上。对于男孩的父母曾志伟夫妇,我会给到9.5分。对于女孩的父母黄秋生夫妇,我会给到8.5分。




我们观察一下身边的家长,家庭一直和睦,夫妻感情特别好,夫妻沟通交流通畅,又特别关爱孩子的家庭其实少而又少。看似简单的事情,往往特别不容易做好。


两个孩子早孕的行为虽然给两个家庭,乃至孩子自己未来的人生,可能会带来长远的影响,但对这件事的主人公本身,我是持肯定态度的,因为这里面并没有坑蒙拐骗等邪恶的因素。我给孩子们的行为也打8.5分。


家庭中情感教育的常见误区


剩下的一分、一点五分的问题在哪里呢?


第一,是性教育不足。这是大中华区家长的普遍问题,受文化惯性的影响,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的性教育要么忽视和回避,要么往往以恐吓性的方式进行。


第二,女孩的父亲黄秋生,对于女儿只有物质上的给予,少有情感上的关怀;同时控制欲非常强,希望安排好女儿的一切。


第三,两个家庭共同的问题是家长不认可自己青春期的经历,害怕自己的经历在孩子身上重演。也就是说,他们受文化惯性的影响,对自我的接纳不够。


孩子早孕,最麻烦的就是会多出一个宝贝来。多一个生命,就多出一份责任。而这一份责任则未必是孩子此时此刻能够承担的。如果拿掉这个孩子,对于女孩的身体健康又一定的影响。这就是问题的全部。但这个问题与孩子的品性没有半点关系。


所以,无论在香港也好,台湾也好,不附带其他问题的(比如强迫,诱拐)因素的青少年早孕事件,都大体由各自家庭自己解决,从来没有成为什么社会大问题。


尔冬升拍这部电影,主要要探讨的是那1分,1.5分的问题,以及背后的社会文化观念——比如阶层问题、舆论对青少年性行为的评判问题。


有朋友说得好,这不是一部教育电影,它更像是一个文化议题的电影。


警惕焦虑与怨气的代际传递


除去性教育缺失这一点,黄秋生身上的问题,是这部电影中与亲子关系有关唯一有讨论价值的部分。但其实也挺粗浅。看完电影我们大体就能明白,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更多地关心孩子的感受,除了物质的给予,还需要情感的关怀,以及内心的体贴。


至于性教育,孩子的性教育越早越好,性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而是人生美好体验的一部分。身体发育成熟,自然产生爱与性的需求,都是正当的,美好的。性教育在文化意义上的关键点,就是去除性的神秘感和文化性耻感。而在现实意义上,则应该将避孕的常识和怀孕可能导致的一般后果也告诉孩子,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和选择。


此外,与性教育同步的,当然是关于爱情的认识。几乎每一个成年人都或多或少地会有一些激越的爱情体认,在与孩子交流爱的问题时,我觉得,我们回望青春期的自己,找回当年自己那种纯洁、认真、浪漫的爱情记忆,来分享给孩子,让孩子来评判和选择,会是一个比较妥当的方法。




片中双方父母都早婚早孕,然后家庭和美,但却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放大自己早年经历中的辛苦部分,忽视现实的美好,不愿意接纳自己,反而造成了对这方面子女教育的负面影响。


在家庭情感中,焦虑和怨气很容易出现代际传递。夫妻情感不好,而父母又不跟孩子坦诚的客观的说明情况,孩子在于异性的交往中,就会出现各种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大量的事例表明,这样的家庭中的孩子会大概率地在自己的家庭婚姻关系中复制自己不幸的父母的相处模式。


当然,我们都是文化惯性中的人,如果我们没有办法脱出这个惯性,我们就是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过早地发生性关系,我想,作为亲子互动,应该是平等的坦率的跟孩子分享我们的焦虑,而不应该是命令的,强制的语气要求孩子必须遵循我们的规范。


这样做,也许能,也许不能让孩子按照我们希望的那样去做,那如果我们有一个平等与坦率的心态在前,万一出现类似情况,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也会有一个比较宽容的空间来探讨。


这是我的一个建议,供大家参考。


父母应少一些“理性的自负”


如果在家庭教育中,我们的性教育到位了,与孩子的互动关系也是良性的,是不是就一定能避免早恋早婚呢?我没有办法给出一个清晰的答案。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每一个家庭都是不同的,每一个人所处的环境也是不同的。


如果我们把情感上关怀孩子,要给孩子自由选择的空间,要尊重和理解孩子当成避免让孩子早恋早孕的手段,那就是进入了另外一个误区。


我们之所以赞成这样去做,是因为这样的亲子交互方式本身是符合教育原理和人性原理的。并不是说它应该变成一个达到某种具体目的的手段。


我们对于孩子的尊重、理解、关怀,是给孩子自己的生命自由成长的空间。至于孩子会成长成一个什么样儿的人,作为父母,我们不应该预设一个模板。


无论是宏观的社会,还是具体到某个人的成长,只要存在自由的空间,未来就有各种我们此时此刻所不能想象的可能性。


自由的好处,并不是因为它能给我们带来某种确定的,实在的东西,而是给未来无限丰富的可能性。我们不知道这样的未来会具体好成什么样,好到什么程度。




大家如果稍微去回望一下,改革开放40年来,无论是宏观的中国,还是我们微观的生活,它的变化之大,肯定是超出当年所有人的想象的。


所以,我们又如何能在这样一个信息相对开放,有一定自由空间的时代里,来信心满满地告诉孩子,未来社会一定是个什么样子,你一定要怎么做才是对的呢?


在这一点上,我们做父母的,需要大力警惕那种成人常有的“理性的自负”。实际上,在现实中,越是经历丰富,心灵开放的父母,越少这种“自负”;越是生活单调,性格执着,观念封闭的家长,越容易出现“我知道怎么做对你就一定好”的执念。


自由与爱是成长的根本助力


回到我们的具体议题上来,是的,即使我们把孩子关心得很好,咱们的孩子还是有可能早恋,有可能很早就发生性关系。


我觉得,重要的不是去想方设法用一些强制的手段阻止这种事情发生,因为强制如果生效,也仅只是把问题暂时压制,不知道后续什么时候会带来更强烈的反弹;强制如果没有生效,反而会恶化眼前的问题,造成更激烈的破坏性对抗。


更合适的办法应该是跟孩子一起来面对这个问题,将它对生活的具体影响降到最低的程度。在电影中,反而是只有8.5分的黄秋生最后做到最理智。




那在现实中,最后总结一下:我们该怎么办?或者说,我会怎么办?


1.尽早地给孩子进行性的教育,去除性的神秘感和耻感,让孩子对性脱敏。


2.培养孩子对于爱情有良性的期待,去除“早恋”这个词的负面含义,肯定孩子任何年龄阶段的情感需求和行动。在家庭中,夫妻双方不吝啬于向对方表示爱意,不吝啬于语言与行动的情感表达,对孩子会有非常正面的影响。


3.尤其是怀孕或者流产可能产生的负面后果,以及必要的避孕常识,都需要在青春期一开始就分享给孩子,但要注意是一种平等的交流和客观的分享,不带上恐吓性的心态。


4.做好上述事情之外,可以适当地有分寸地给孩子分享自己的建议。如果是我自己的话,我会希望她分清楚爱情中灵与肉的关系,不要将身体当做追求情感的手段。决定权仍然交给孩子自己,相信她能够理性地处理现实问题,同时还能自然地品尝爱情的滋味。


5.无论孩子在青春期遭遇什么事情,我们夫妻在家里都无条件地接纳她,爱他。爱情是美好的,但未必每个人的情感都一帆风顺。挫折本身也是一种经历,而不应该成为罪过。


归根到底,就是一个信念:孩子是一个逐渐成长的独立生命,只要情感上在家庭里有足够的安全感,在资讯上能获得足够的参考,在认知上对一切自然美好的事物有期待,她终会能从容妥帖地选择和实现自己人生的幸福。


谢谢大家!


如何迎接“性启蒙”时代  

  

在孩子的书包里发现了安全套,做父母的拍拍孩子肩膀,说:“小子,祝贺你长大了!”如果有一天,这一幕不再是美国电影的镜头,而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你会作何感想?愤怒?不解?嘲讽?还是默默地接受?认真地环顾四周,看看这个世界的变化,我们得承认这一天其实离我们并不远。但是,孩子们,大人们,你们都准备好了吗?

  

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一个转型的时代。一百多年前英国人狄更斯在面对另一个巨变的时代时这样感慨: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也是一个最坏的年代。这句话,也同样可以成为我们这个年代的注脚。是好?是坏?就看你怎么理解。

  

譬如早恋,以及由此带来的青春期性启蒙的问题,在过去,大人是千方百计回避,孩子是完全蒙在鼓里,出问题,要么是哭成一团,要么就是打得鸡飞狗跳。不过现在却可能是,孩子什么都略知一二,甚至连大人都被唬住,什么都敢去尝试,去医院轻车熟路,买杜蕾丝毫不脸红。父母们,你们怎么办?

  

有人是这样的态度:儿子进入了青春期以后,当他挽着一个姑娘的肩膀,把她带到家里,我将无限欣喜欢迎我的儿子。但她的儿子说,如果他不是挽着姑娘,只是抱着小baby,能暂时收养他的孩子吗。她还是笑着说:呵,儿子,我很愿意。她就是我们厦门人,舒婷(见舒婷的作品《和孩子一起快乐》)。现代的父母,你们能做到吗?



     

     今年金马奖入围片《早熟》讲了一个早恋的故事,故事中的男孩和女孩离家出走,男孩对女孩说,你和肚里的孩子都是我的责任。十六岁的他,每天到工地干体力活累得半死去承担他的责任,但是孩子最终还是因为缺乏营养而早产了。年轻人,你去尝试的时候有这样的责任感吗?你稚嫩的肩膀能扛起成人的责任吗?

  

一个逐渐开放的性启蒙时代里,年轻人可能赢得青春的解放,也可能为自由付出巨大的代价,长辈可能面临无所适从的困惑,但也可能与时俱进地挑战自我。也许,理解和宽容的心态,开放而自信的姿态能够帮助我们在日新月异的世界中不易迷失。当然,无论什么时候,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理智和负责任的态度都不可或缺。

(2006年12月,署名木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家长擅长这三件事,成功毁掉一个孩子的童年
会有人讨厌自己的孩子吗?
初中生家庭教育10大误区,家长千万别中招
走过敏感地带
关于青春期家庭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
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