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那些担心孩子终将平凡的父母,只是把成功看小了

看点  我们总是会担心孩子过于平凡,从而迫使他们走上一条前人走过的成功路,但却不是孩子想选择的路。但其实这个世界没有平凡的人。我们只是精彩的方式各不相同而已。下文作者媒体人Shasha,从中西方比较角度,对比探讨了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帮孩子实现自我价值。

注: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成长无国界”(ID: G-citizen)。

文 | Shasha    编辑 | 李臻

中国人常说:人生不过如此;而西方人说:人生充满精彩。

前天,读到中国朋友发来的一篇文章说:做父母的必须面对现实。虽然内心望子成龙,但是孩子长大后,极大概率是成为平凡的人。

朋友说:现实啊!

但我摇了摇头。

为什么才30岁就无奈叹息呢?

想起五年前在伦敦,朋友年过68岁坚持四年获得雕塑艺术本科学位,在她接到第一个有偿设计时,她说:这个世界没有平凡的人。我们只是精彩的方式各不相同而已。

也许你觉得老外想得开。但先别急,不妨尝试问自己两个问题:

当你希望比别人更优秀,是否忽略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当你关注自己需要什么,是否忽略了这个世界真正想要什么?

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西方教育重要的思考点。

中西方有差异,但不可避免互相学习。

未来20年,中国极有可能越来越像西方那样,有更多人参与市场竞争,发挥独特的价值。

人不一定进入体制内才有机会变得“不普通”;相反,你可以在任何新的市场领域,创造新的价值。

朋友认同的那篇文章说:大部分人都很普通,父母应该接受孩子没什么与众不同。要学会在平凡中寻找内心幸福。

这种观点,从前适用,未来未必。

内心平和与谦恭自省当然重要,这是东方哲学的聪明之处。

但同时,市场不要求人类趋同,相反,竞争放大了人的差异。这种情况下,如何让孩子学会发挥长处,在外部竞争中最大化自我价值呢?

作为老牌市场经济国家,西方在讨论人的价值时,认为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即使参加同样的选拔考试,取得一样好的成绩,但每个人经历的思考过程和展现的能力,一定是不同的。

这种差异,构成了每个人独特的价值点。而价值点是一个人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的基础。

以适应社会竞争为原则,今天的中国孩子接受教育,最重要是找到自己的独特价值点,并获得终身学习的信心和能力。

今天围绕自我价值,讨论三个问题。

你小看成功了吗?

什么是成功?

大部分自认为平凡,否认自我价值的人,都把成功看小了。

他们专注于社会意义上的成功。一个人只有取得世界知名,或者至少全班认可的成绩,才是成功。

在这样的导向之下,孩子会树立一个封闭式的奋斗目标:考上名校,成为科学家、艺术家、医生、教师等等社会上已经存在,获得认可的人物,来实现人生价值。

很多人成年之后失望。因为现实具有复杂性,而且变化太快,个人仅凭努力未必能实现梦想,甚至可能跟不上时代。

期待与现实不一致,自我价值被否定。人生是否还有意义?

我也曾问过自己同样的问题。但到了西方,我注意到一些教育方式的区别。

西方父母一般不问,你20年后想做什么?他们更喜欢问:你现在想做什么?未来X小时,你还想做同样的事吗?你做的真不错!你的成果,想分享给谁看看吗?你认为他会喜欢吗?那如果他不喜欢,你怎么办呢?

对话是从当下和个体出发,包含一系列逻辑性的推断和引导:

1)  孩子的意愿是什么?

2)这个意愿可能持续吗?

3)  鼓励孩子坚持!

4)启发孩子利用自己的喜好,跟世界或他人建立联系。即学习和兴趣不是封闭式的,不仅以考试和成绩为目标。(这在西方基础教育里很重要)

5)  预设孩子的意愿喜好不被家庭之外的更多人接受,帮他先建立心理应对措施 。(父母往往告诉孩子,你是很棒的,只是某件事不被接受,可以调整策略。你本身并没有被否定。)

这背后的理念是,西方人认为,成功是从个体出发的价值再创造。

落实到教育里,孩子需要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够坚持,并且可以利用自己的喜好技能,建立与世界的联系(即创造他人认可的价值),尝试失败时,不盲目否定自己,懂得调整策略。

做到前两点不难。

难的是,如何让孩子学会与世界建立联系?

西方的基础教育,格外注重学习的开放性,即团队配合和相互启发。刚好对应职场需要的合作和创新能力。

如何落实这个理念呢?

有三个重要的引导方式:课堂引入小组讨论 + 课外注重俱乐部活动 + 以家庭为单位开展周末社交

小组讨论大家比较熟悉。而关于俱乐部活动,它和中国式社团最大区别是,西方精英教育是从幼儿园开始,让俱乐部活动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

通过俱乐部社交式学习,孩子可以让自己的技能和想法,在团队里发挥作用。

即使乐器或者声乐这一类,可以一个人完成的学习,孩子也需要通过乐队、合唱队、钢琴俱乐部等方式,让它变成某种互相启发、共同创造的活动。

到了周末,西方家庭会安排孩子们参与社交。比如野营、派对、家庭音乐会等等。

在以家庭为单位的群体活动中,孩子各自发挥特长,有的计划预算,有的负责音乐演奏、有的准备食物、制作装饰品等等,并且常常解决活动中的各种突发问题。

当中国的父母说,我们孩子要练琴、学画画、学篮球,哪有时间和朋友玩时;西方父母会先把孩子群体活动和社交的时间安排出来,再增加额外的技术性学习、练习和考试。

西方精英教育认为:技能很重要,但仅有技能远远不够,你还需要有自己的想法,有创新能力带来改变。

前年与哈佛大学的一位学者沟通,他说:

我们的核心关注点,绝不是申请者拿到什么奖,考了最高级别或最好成绩;我们最需要听到的是,他有什么想法,在活动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做出哪些创造性的改变,因此取得了众人认可的成绩。我们需要的,不是适应某种规则的熟练工,而是能够发现问题,带来改变的人。社会竞争需要这种人,不能让教育跟社会脱节。

作为曾经的留学生,我知道他说的理念,不仅在哈佛,而是所有西方学校和大企业用人的标准。

而中国职场也在朝同样的方向变革。那些有自我主见,善于与他人沟通,能够发挥独特创造力的人,往往比埋头规规矩矩干活的人,更值钱。

避免拼体力

当然无论东西方,努力都是必须的,但要避免仅仅拼体力。

很多自我价值感低的人,主要是奋斗目标和努力途径错误对接。他们看似每天都很忙,可是忙碌的效果远远低于投入的时间,还常面临突发状况,变得更忙。

怎么办?

避免拼体力的核心原则是,要学会打有准备之仗,为了目标不断积累信息和资源。

比如,如果你考虑让孩子上双语学校,参加IB等国际考试,是不是应该先积累在西方读书工作的朋友资源,找机会让他们和孩子相处,提供信息和经验,以及跟孩子一起了解不同学校的课程设置?

准备越充足,选择范围越大,人生越主动。对别人家庭难度70%的事,对你的家庭只有30%。

最低效的努力是:在缺乏长期准备和信息收集的情况下,用90%的努力,争取你眼皮底下能看到的10%的机会。这样的机会,绝大多数人都能看到。你最终只能拼体力。

而在日益专业化的社会,这种拼体力的人生模式会格外辛苦。

因为,精力体力透支,很容易剥夺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思考能力和价值认同感。

另外,避免拼体力,还要让孩子学会做决策。

西方精英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引导孩子学会收集信息,展开有逻辑的思考,并做出准确的决策判断。

比如从小事开始:外面下雨了,我们今天的活动还要开展吗?

大人会让孩子去看看:未来几周还下雨吗?如果推迟活动,其他小伙伴时间可以吗?改在室内活动可行吗?

父母作为教育资源配置者和人生方向引导者,一方面尽可能给孩子创造条件,提供资源,做好长远准备;另一方面相信孩子具备独立的大脑和眼睛,可以参与收集信息,讨论可行方案,并最终成为一名独立的人生决策者。

决策能力需要长期培养,等到成年后养成就来不及了。中国式巨婴,往往是父母从小包办,等到成年后想放手,已经变得很困难。

学会放弃,世界才是你的

决策力,不仅仅做加法,还要在合适的时候,果断做减法。

放弃也是有效率的选择。决定一旦做出,就不要再想了。

很多时候,人的自我价值认同感低,主要因为自己放弃了一件东西,而别人还在坚持,于是对自己产生怀疑。

“我做的对吗?你看看人家...”

这里,我想讲一个90后朋友的故事。

她是个非常棒的女孩。

中学留学英国,参加英国的高考A-level时,自选了七门课程,考了全优。一般只要考四门,而四门全优已经凤毛麟角了。

她的父母从小让她接触很多东西,开阔眼界。

而她曾经选择了钢琴。但坚持了两年之后,越来越觉得没有动力,想要放弃。

没想到父母同意了。

我问:你父母不纠结啊?

她说:没有,真的一点没有。因为他们看到我对于其他事情,比如滑冰,还是有强烈兴趣的。他们说了,不喜欢学钢琴,不代表不喜欢学习本身。

这句话,也让我豁然开朗。

跟她聊天,我发现她的父母是很有决策力的人。他们的决策建立在对自己孩子的充分认知上面,而不是别人家孩子在干嘛。

所以,她很小就获得许可,放弃了奥数绘画钢琴等等同龄小朋友学习的热门项目。有时间接触大自然,做体育运动,也有时间参与父母朋友圈的聚会讨论,并因此听到西方学校一些信息。

留学的决定,是她还在念小学时,自己做出来的。

如今,她成为一名年轻的决策者。每天在伦敦金融城的顶级投资银行里,对全世界的交易做分析判断。

她的工作离欲望和金钱很近。但谈到教育,她说:

“我希望每个父母能够冷静,不要盲目攀比,多一点耐心。每个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节奏,不要太焦虑,总怕错过什么。需要根据情况果断放弃不合适的。就像做投资一样,合理配置资源。”

她仍然不喜欢钢琴,但她在伦敦的生活相当丰富精彩,去了60多个国家旅行,用摄影交了一堆朋友。

我用这个故事做例子,只想说明决策力。希望你千万不要以为学钢琴不好。

钢琴永远没有错,而父母的决策可能出错。

最后顺便回答一个与主题有关的问题:一些读者问我,孩子数学成绩要多好,才能进入英美最好的投资银行?成为百万千万资产俱乐部的一员?

用身边的案例告诉你:投行也好,其他大企业也好,选人绝不仅仅看数学成绩。

考核一般3-8轮,所有能够通过第一轮筛选的人,数学都很牛。那是一个最最基本的技能。

而最终胜出的人一定要具备独特的价值点。比如,在小组考核中,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能力 (决策力、沟通技巧、协调方式、思维逻辑、或者其他)。

也不仅是欧美。你发现吗,现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公司,同样看重这些能力。

所以,寻找孩子独特的价值点,可以帮助她打开一扇通向未来的窗。

每个人的一生注定充满挑战、机会和选择。不要早早放弃价值探索,觉得“不过如此”。

生命给每个人准备了一份精彩,你只需要看见世界,看到自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培养孩子,学会放手。
石小秀|当穷养的男孩,遇上富养的女孩
这样教育孩子事半功倍
三大不为人知的育儿省钱绝招
孩子间家长应该攀比吗?
(1)[转载]孩子需要的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