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要让你的口头禅成为孩子的心理枷锁 | 第 25 期公开课·精华

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

有一种好叫我都是为你好;

有一种明白叫长大后你就明白了。

父母这些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要不就是否认孩子的感受,要不就是压制孩子的思考。其实都是心理控制的表现,它们像一把把武器一样,无形中刺伤孩子的心理,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

这次公开课介绍了心理控制的六种常见「武器」,以及其危害和对策,以下是部分精彩内容:

否认感受——妈妈觉得你冷

妈妈:「宝贝,你要加衣服了。」

孩子:「我不冷。」

妈妈:「不会吧,你肯定冷的。」

孩子:「我真的不冷。」

妈妈:「我不管,反正我觉得你冷。」

(儿子摔了一跤,哭起来)

爸爸:「不许哭!这有什么好哭的?」

孩子:「爸爸,我疼!」

爸爸:「这么一点跤,怎么会疼呢?你是男子汉大丈夫,肯定不疼!」

否认感受是一种很常见的心理控制手段。孩子需要外界的反馈来确认自己的行为、感受和认识是否得当,如果父母否认孩子的感受,但他又确实体验到这种感受,于是他就会迷惑:「是不是我有问题?为什么我会有这种错误的感受呢?」

总是否定孩子的感受会导致他压抑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怀疑自己的价值,导致他不够自信,也无法形成独立的自我。否认感受可能可以暂时让孩子听话,不再与你争论,但它会使孩子贬低自我价值,影响自我整合。

因此,我们不应该否定孩子的感受。感受是孩子内心自然产生的,它没有对错,我们可以规范孩子的行为,矫正孩子的想法,但是面对孩子的感受,我们只有接纳。接纳之后,再来解决问题,也会更容易。

比如,如果你担心孩子会冷,但孩子又说他不冷,可以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不冷,可是有时候人自己不觉得冷,被风一吹后就已经着凉了。不论孩子穿不穿,都要鼓励他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我们的目标不是孩子一时的听话,而是长期的健康心理,不能否认孩子的感受,而应该无条件接纳他的感受,然后再矫正他的想法和行为。

压制思考——我还不是为了你好?

以上所讲可能会让你觉得有点委屈:「我们还不是为了孩子好吗?」

「妈妈觉得你冷」是为了保护孩子不着凉,「爸爸觉得你不疼」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坚强。可是,你知道吗?「我还不是为了你好?」、「你以后就明白了」这种话本身就是另一种心理控制方法 —— 压制思考。

如果孩子从小就常听大人说,「我都是为你好啊,你长大以后就明白了。」那他就会想:「原来我的思考是靠不住的,我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对我自己好。」这会导致两种极端的情况,长大以后要么会没有主见,随波逐流,要么会故意反叛。故意反叛也是一种被控制,是要与妈妈捣乱的想法控制。孩子貌似做出了选择,但其实没有选择,是在和妈妈作对。

压制孩子思考确实可以让孩子暂时听你的话,但从长期看,代价是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那么,怎么才能避免压制思考这种心理控制方法呢?

父母这时应该退一步,把决定权留给孩子。这同时也是在培养孩子的自主思考能力。

比如孩子都好奇自己是哪儿来的,可能会问:「妈妈是怎么把我生出来的?」你觉得好难解释,就来一句「小孩子不要想这些问题」,给他的好奇心设置了个禁区。其实,你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给出相应的回答。比如「你那个时候很小很小,妈妈在医院里有医生帮忙,把你生出来的。」或者如果实在难以回答,就可以反问:「你觉得你是怎生出来的呢?我们来猜猜看好不好?」

激发内疚——我的付出,都是为了你

儿子:「爸爸,你怎么老不陪我玩呢?」

爸爸:「还不是为了你。你一个星期上五个兴趣班,你的学费是天上掉下来的吗?我每天来回三个小时去上班,白天累得要死,都是为了你!你不珍惜,不去好好学习,还在想着玩?」

这个爸爸对孩子历数自己的付出,就是在激发孩子的内疚。问题在于:这五个兴趣班,多半不是孩子要求的,还是父母给他报的。孩子也不想上这五个兴趣班,可现在他爸爸却觉得都是他的错,要求他为这五个兴趣班的后果负责。

经常用激发孩子的内疚的话,就会让孩子怀疑他自己的价值,爸爸跟儿子历数自己为他如何劳累工作,那就会让孩子想:「原来我不是让爸爸更快乐,而是让爸爸更苦更累。」

如果孩子觉得自己总在给别人惹麻烦,那以后就会活得战战兢兢的,压抑自己的想法,随时想的是怎样不惹别人讨厌,或者干脆就自暴自弃,破罐破摔,最后叛逆起来。

那么,我们做父母的应该怎么办呢?

第一、孩子应该有内疚感,但内疚感要自然地产生。关键在于让孩子有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评判体系,这样他做错了事情之后,自己就意识到错了,自然就会感到内疚。

第二、干涉的是孩子的行为,而不是孩子的感受。孩子没考好,你不要急着去谴责他,而应该是跟他一起看看他为什么没考好,帮他下一次考好些。

第三、自己有负面情绪,可以直接告诉孩子。孩子是不是感到内疚,是他自己的事。比如孩子没考好,你可以说:「孩子,你这次考试不太好,我有点失望,因为我知道你可以考得更好的。」

而激发内疚是把对孩子的付出和孩子对你的回报挂钩:「我对你付出了那么多,你却只回报了这么少,你难道不内疚吗?」这会让孩子误以为,如果我达不到父母的要求,父母就会不再给我付出了。

有条件的爱——你再这样,我就不喜欢你不要你了

妈妈:「来,多吃点青菜。」

儿子:「我不吃!」

妈妈:「你不吃青菜,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孩子坐在商场地上哭)

爸爸:「不许哭,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有条件的爱,是指父母告诉或者暗示孩子,爱是有条件的,只有当孩子的表现符合父母期待的条件时才爱你,不然就不爱你了。比如,用「如果你这样,妈妈就不要你了」来威胁逼迫孩子听话。或者,用行为上的差异来让孩子感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是有条件的,孩子表现好,就欢天喜地,表现不好,就冷若冰霜。

有条件的爱还会让孩子贬低自我价值,它会让孩子想:「你真的爱我吗?还只是爱我的表现?」孩子会认为,我本身没有价值,我只是满足父母期望的工具。孩子最害怕的,就是失去父母的爱,如果你用不爱她、离开她去威胁她的话,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

有些家长可能会有疑问:「难道做错了事情也一样地爱他吗?那不就是纵容他吗?这叫溺爱。」

这样的家长混淆了爱和放纵。爱不等于放纵,教养更不等于收回你的爱,在无条件地爱着孩子的同时,也规范其行为。孩子做错了,就慢慢地帮助他纠正行为,但不要用不爱他来威胁她。

比如考试没有考好,也应该先安抚情绪,比如说:「你现在感觉有些难过是吗?」然后尽快把话题转移到考试本身:「你觉得为什么会没考好呢?」再根据她的回答,来讨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健康的教养方式是把孩子的行为和人本身给分开。行为归行为,对孩子个人,永远给予无条件的爱。

动机分析——我知道你在想什么,你就是懒

儿子:「妈妈,我不喜欢奥数班,我不想去了!」

妈妈:「什么喜欢不喜欢?你就是懒。」

儿子:「爸爸,明天你来看我的演出,好吗?」

爸爸:「没事的,别害怕,我不去你也一定能演好。」

分析动机是人类的本能。面对孩子,家长因为强势,所以会直接说出来。可能有些家长会以为,指出孩子的心理阴暗面,是在帮助她改正,但在孩子看来,她也需要自己的心理空间,否则没有安全感可言。

更糟糕的是,我们对孩子动机的猜测还往往是错的。儿子请爸爸去看演出,他可能只是想要爸爸的陪伴,让爸爸在他表演的时候在场见证,可这个爸爸却不假思索地认为孩子是害怕。

盲目猜测孩子动机一般有三个后果:

第一,它让孩子觉得你不理解我,以后我的感受也不跟你说了。

第二,那些比较小的孩子,他们内心的感受还不能确认。分析孩子动机会让孩子困惑,让他们难以形成健康的自我。

第三,就是打击孩子自尊和自我价值。他本来只是正常的喜好,你偏要说他懒、胆小等,这会给孩子一个非常糟糕的心理暗示,他以后要么会有过多的内疚和自卑,要么就干脆破罐破摔,就往坏孩子的路上走。

总之,大人不能用讽刺、揭穿的口气来分析他的动机,应该首先接纳,然后帮他解决问题。或者,把其注意力往正确的方向引导,这样才能让他更好地觉察和接纳自己的内心动机,发展出一个健康的自我。

激发焦虑——我们全家人的希望都在你身上了

「又没考好?你再这么下去,一辈子扫大街!」

「你一定要努力啊,我和你妈就你这么一个孩子,我们所有的希望就都在你一个人身上。」

父母如果经常用过高的目标、过大的压力、或者夸张的危险来激发孩子的焦虑情绪,孩子就容易变得过度焦虑。

过度焦虑会导致失眠、疲劳、紧张、注意力不集中等等问题。你想让孩子在焦虑的驱使之下自己好好学习,但很可能最后是孩子太焦虑了,根本学不进去。

过度焦虑的孩子的背后往往是过度焦虑的家长。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往往会给孩子过多压力,以为这样可以激发孩子的斗志,但其实激发的却是孩子的焦虑。

我们不仅不能激发孩子的焦虑,当你发现孩子出现焦虑的迹象时,还要帮他应对。

注意,是应对而不是消除。焦虑本身是正常的,如果孩子面临一件不确定的事情,让他知道这不是意味着他有问题,而只是他遇到了一个问题。所以,孩子如果出现焦虑情绪:

第一、家长接受孩子的焦虑,本身就是一种心理安慰,能减轻他的焦虑。

第二、是如果你发现孩子过度焦虑,用事实来减轻他的焦虑程度。比如孩子担心去幼儿园没有朋友,你可以告诉他可以认识新朋友啊。上你去奶奶家不久和邻居的小朋友认识了吗。还有上亲子班时,班上的小朋友都喜欢你呢。

父母需要做的就是跟孩子仔细耐心地对话,帮他找到焦虑的原因,然后让他看到,自己其实是过度焦虑了。

孩子不是帮助我们弥补心理缺憾或者进行又一轮攀比的道具,也不是需要我们时刻警惕、稍加放松就会堕落的暗黑小邪神。相反,孩子天生就有着成为自己、实现自我的内在动力。控制孩子的心理,既没必要,也不可能完全成功。

归根到底,你不是孩子的木匠,而是孩子的园丁。规范孩子的行为,但鼓励心理自主发展,才是最健康的教养方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抑郁了,父母该如何做,才能消除自己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青少年心理:明明能做好却不断拖延,遇上这样的孩子怎么办
抑郁与哀悼,亲密关系中的丧失
这5句话,宁愿烂肚子里也别对孩子说!
已长大的儿子和正在学着长大的妈妈
如果你想让孩子虔诚地改正错误,那么原谅他是最绝的做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