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别为不属于你的观众,演不属于你的人生

作者 | 杨思远

你才是自己最好的观众

也只有你,才能定义你自己

什么也不带,只身前往一篇荒野,自建木屋,生活资源自给自足,周围两公里没有人烟。

——1845年7月,美国人梭罗终于逃离了喧嚣的城市,回到他的出生地瓦尔登湖畔,开始了为期两年多的隐居生活。

你的生活,有没有类似梭罗的冲动?

我是说,你有没有经常地体验到自己想要从生活中逃离的冲动?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也许是因为你的生活承载了太多的表演,带上面具的生活让你无法自由呼吸,你渴望逃离,渴望真实的生活。

可是,一个人为什么不能真诚地活成自己,而偏偏要为他人表演呢?

『应该指令』

无意识的样板,指挥着你的人生

姚一凡经常体验到自己想要逃离的冲动,高中的时候,想要换班级;大学的时候,想要换宿舍;

如今已经工作了两年多的她,最近困扰的问题,是在想要不要换个办公室。

当我们想从一个环境中逃离的时候,一定是因为这个环境中有我们不能够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带给我们困扰,甚至是痛苦,于是我们想逃。

对于姚一凡而言,她数次想要逃离的原因,出奇地一致:都是人际关系的困境。

?? 高中想要换班级,是因为发现自己一个好朋友经常被老师表扬,相比之下,自己好像没那么亮眼,她受不了;

?? 大学时候想要换宿舍,是因为宿舍有个女生家庭条件优越,性格也非常受欢迎,而她觉得别人好像都很喜欢那个女生,不喜欢自己;

?? 而最近想要换办公室,则是因为她发现办公室里的另外几个同事,年龄和自己差不多大,但是家境都比自己好,其他方面也都比自己顺利,她很受挫。

姚一凡说,她不能接受同龄人比自己更好,她觉得自己在各个方面都应该是最优秀的,所以当她看到有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更强的时候,她就会体验到深深的挫败感,然后想要超越,或者是逃离。

为了让自己看上去,在各个方面都是最优秀的,她说她几乎不展示自己的脆弱和弱点,她总是把自己表现得很强大、很理智、很客观、很友好。

不仅如此,她还会在朋友面前,时不时夸大自己的家庭背景、男朋友的职位,等等。

她希望在所有人面前,自己都是看上去很完美的那个人。

姚一凡也说,这让她感到很累。

日常生活中,可能有很多人会有类似姚一凡的感受,就是内心总觉得自己应该是某个样子。

这个“应该”可能是很完美的样子、很努力的样子、很坚强的样子等等。

为了让自己实现自己应该拥有的样子,每个人可能就会不自觉地展开各种各样的表演。

实际上,我们之所以在内心会觉得自己应该如何如何,是因为我们在年幼的时候,通过父母的言行获取了某种“应该指令”。

心理学家泰比凯勒,

总结了常见的五种应该指令:

“要赶快”、

“要完美”、

“要努力”、

“要坚强”、

以及“要讨好”。

这些应该指令,成为了我们无意中自己的样板,塑造着我们、指挥着我们。

为了让自己看上去和应该的样子更符合,我们可能会通过压抑自己的感受,夸大自己的能力等方式去在生活中扮演某个不是我们的角色。

当真实的自我被面具掩藏的时候,意味着我们没有被人看见,不会被人共情,情感无法流动。

是的,表演的人生,注定是孤独的。

『拒绝接纳』

为了藏着一个小污点,花光我所有力气

李米说自己26岁了,身边的朋友、同事,没有人知道她的父母早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

父母离婚,在李米的眼里,是一件特别羞耻的事情,所以,她把这个事情当做秘密一样,藏了二十多年。

同学聚会的时候,大家谈到自己和父母的情况,李米就会编织很多父母如何疼爱自己的故事,说给大家听,引来众多羡慕的眼光;

自己生日的时候,一个人做了一桌子菜,还要摆上好几只碗,拍照发个朋友圈,说感谢爸爸妈妈的辛苦,为自己庆祝生日;

同事给自己介绍个男朋友,相亲见面的时候,她也把自己的家庭描述得特别和睦,以至于尽管很喜欢那个男孩子,但怕谎言被拆穿,不得不放弃和对方继续约会了解的机会;

……

李米说,为了掩藏她父母离婚这个污点,她花了好大的力气去编造一个又一个谎言。

她没有男朋友,也没有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因为“父母很爱我,家庭很幸福”这个谎言,变成了她丢不下的面具,隔离着她和其他人的亲密交往。

既然表演如此难受,为何李米又乐此不疲呢?

因为李米在潜意识里,把父母离婚的过错归罪于自己,一旦承认父母离婚,就意味着她要承认自己的过错。

这让她体验到羞耻、自责、难过。她不想承担这份过错,所以她选择拒绝接纳这个事实。

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有人有类似的经验,就是会拒绝接纳或者承认一些已经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

拒绝承认婚姻出现了问题,

于是忍着另一半夜不归宿的苦楚,在朋友圈拼命秀恩爱;

拒绝承认自己能力不足,

于是总是喜欢虚张声势地夸大自己,编造很多故事说给他人;

拒绝承认自己人际关系不好,

于是主动给自己买礼物,假装都是朋友送的。

每一份拒绝,都伴随着一份表演,也都藏着一份恐惧,害怕被抛弃、害怕被人笑话、害怕无人喝彩……

害怕越多,表演越多;

而表演越多,害怕就更多。

一个无限的恶性循环,因为拒绝承认和拒绝接纳,就这样撕裂着我们的人生。

『寻求认同』

我不太敢,和别人不一样

赵一林为了在30岁的时候能够把自己嫁出去,她相亲的最高峰值,是一周安排了七场相亲见面会。

终于,在她30岁快结束的时候,她如愿以偿地和一个交往了三个月的男士举行了婚礼。

赵一林说,当婚礼真的要举办的时候,她没有体验到多大的幸福,倒是有种放松感,好像是说,自己终于实现了结婚的目标。

婚后的赵一林,生活得并不是很幸福,另一半对很多事情的看法与自己并不一致。

两个人对彼此很多观点和爱好也不甚理解,婚姻很快陷入了没有沟通、无性婚姻的状态。即便如此,赵一林也没想过离婚的事情。

“结婚、生子,这不是大多数女人该追求的归宿吗?至于有没有话聊,有没有性生活,这些事情不重要。”

在赵一林看来,只要在外人眼里,她的生活是家庭完整的就好了,至于这里面到底有没有问题,是不是很幸福,其实不那么重要。

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寻求归属感是人的一大基本需求。

马斯洛心理需求

归属感的来源不仅体现在个体层面,还体现在集体层面,被集体认同,也是归属感的重要来源之一。

为了寻求这种集体认同,很多人会不自觉地更在乎“别人怎么看我”,而非“我自己感受到底好不好”。

为了满足别人对自我的期待和认同,有些人会割让自我的权利、压抑自我的感受,在他们面前,用表演的方式,展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这种表演的结果是什么样呢?就是张爱玲的那句名言——看上去是一袭华丽的袍子,而里面实际上长满了虱子。

瘙痒难耐,都是属于自己的。

你才是自己最好的观众

很多人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拼命地表演,实际上是因为在早年母婴的主客体关系中,我们没有从外在客体那里寻求到“我很重要”、“我很有价值”、“我很好”的核心信念。

所以在后续的生命历程中,我们就会带着这种缺失和遗憾,不停地去寻找。

无论是为了实现生命中的应该指令、还是拒绝接纳某种不完美的历程,又或者寻求大众的认同,本质上都是在寻求自我价值。

可是,你的自我价值,真的藏在外界吗?

也许是在2035年,又或者是2045年,反正是在未来的某一刻,美国这个国家因为环境惨遭败坏,生育率普遍下降,有反政府人士号称重塑美好国家,推翻了原有政权,建立了一个由宗教统治的基烈国。

在这新的国度里,女性不准工作、没有收入,唯一的价值就是生孩子,而有生育能力的女性,被抓起来集中培训,要替这个国家位高权重的男人们——大主教们,生孩子。

这是美剧《使女的故事》所设计的剧情背景。

在这个极端的背景下,每一个女性,在外界的眼里,除了生育,没有任何价值。

说得更直白一些,也就是说,如果这个女性不能生孩子,那么就没有活着的必要了。

如果每个人的价值是由外界决定的,那么生活在这个国度的女性,就应当听从安排,要么努力生育,要么被发配到殖民地被折磨而死。

但是,总是有人相信,我的价值不是由外界所定,而是由自己决定,剧中的琼和莫伊拉就是这样两个人。

她们运用自己的勇气、胆识、计谋去反抗外界给自己设定的价值,她们拒绝做生育机器,她们想要做一个人,一个可以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一个可以选择和男人战斗、一个可以追求自己事业的人。

最终,莫伊拉成功地逃离里基烈国,去到了加拿大,摆脱了恐怖的统治。

这个故事虽然极端了一点儿,但是至少,它可以很形象地展示一个道理:没有人能够真正定义你的价值,也没有人那么在乎你的生活。

你可以活得很勇敢,那是因为你选择了勇敢。

你可以活得很自信,那是因为你能信任自己。

你的生活究竟是绽放还是囚禁,说到底,掌握在你自己的手里。

所以,别再为那些不属于你的观众,表演不属于你的人生了。

在人生这个舞台上,你才是自己最好的观众,也只有你,才能定义你自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自我价值太低的孩子,永远得不到幸福
人生的价值
宁愿烂在肚子里,也千万别对儿女说这几句话,否则只会自讨苦吃
社会价值认证系统,若父母和孩子的不一样?后果堪忧。。。
多少父母拼尽全力,把孩子养成了“废物”
孩子突如其来的叛逆,是攒了很久的委屈!生命早期1000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