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父母没有界限感,是伤孩子最深的毒药

慈怀读书会

因书明理,以慈怀道

作者:佟霏

来源:凯叔讲故事(ID:kaishujianggushi)

编辑:慈怀读书会(ID:cihuai_dushuhui)

父母的意念转变,改变的可能是孩子的一生。



前几天看了综艺节目《少年说》,其中一个孩子对妈妈的告白让我印象深刻。


初一女孩徐嘉唯,在告白一开始,她便开门见山地说:


我的妈妈是一个特别有条理的人。


有条理到什么程度呢?我的暑假,每一天的安排,都有一个表格。



妈妈的监控精确到女儿几点钟吃饭、睡觉、写作业,也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饭前洗手,饭后漱口,在家不可以翘腿、抖腿,早起马上叠被子等等一大堆的生活细节。



末了,徐嘉唯发出对妈妈的请求:


能不能不再对我做这么细致的规划了?



然而妈妈坚定地认为:


这都是一个妈妈应该做的,最基本的。


就是因为我们早出生、早经历,所以我们才会把我们所经历的提前告诉你们。


妈妈说的话,即使不是百分百正确,肯定也有百分之六七十是正确的。


此时,台上的嘉唯听着妈妈的话,脸上透着掩不住的失落和无奈。



主持人陈铭一针见血地说:


自律是一件好事,但妈妈把自律变成他律,就成为了压力。


归根到底,是妈妈希望女儿的一生按部就班、步步为营地按照自己的期待去行走。


她想帮女儿绕过弯路,让女儿去做“正确”和“应该”去做的事,而妈妈则是标准的唯一制定人。


有一种父母,被称作“直升机父母”。


他们时时刻刻监控并干预孩子的一举一动,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上空。


言则是爱,实际上,却让孩子承受着无比巨大的压力。



控制欲,其实是一种自身很难察觉的欲望。


控制欲强的人,往往对他人的行为进行了过度的绑架而不自知。


控制欲强的父母,常常会把这几句话挂在嘴边:


听我的,没错。


我都是为了你好。


爸爸妈妈不会害你。


父母初心是爱,却成了孩子命运里最深的伤害。


前不久台湾女星狄莺的儿子在美国被警方逮捕,被控恐袭威胁罪。


据媒体报道,狄莺儿子孙安佐曾告知朋友:


5月1日别来学校,我要进行枪击。


而随后,警方在他的卧室里,找到了防弹背心、1600发子弹、枪支支架等。



此事一出,不免让人想起了早前狄莺在《康熙来了》中谈到自己对儿子的教育方式。


儿子11岁开始,为了让他能够长得高壮,她要求儿子必须吃成人的饭量。把每天吃多少饭、喝多少水全部写进“规定”,必须完成。


我一天盯他吃饭七个小时。然后一直催:儿子,赶快啊。


并且,孩子不能自己夹菜,因为妈妈认为:“这很浪费时间”。


而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妈妈要求更严:“低于80分就打到屁股开花”。


难以想象,这样在妈妈的高压之下生活的孩子,内心会走过怎样的压抑和痛苦。


可是,这个妈妈不爱儿子吗?当然不是。姐姐狄玫提到狄莺说:


她是可以为了儿子去死的人。


可是,正是这份密不透风、压力巨大的爱,让孩子走向视死如归的路。


以爱为名的控制,到最后,都成了孩子命运里的苦果,渗透到人生的每一个角落。



有时候,当我们觉得孩子出了问题,需要改变的恰恰是我们自己。


尤其是,控制欲这种欲望,会以爱的外衣,遮蔽父母自己的眼睛和内心。


父母的意念转变,改变的可能是孩子的一生。


我的一位朋友,有一个8岁的女儿,有一天,她和女儿闹翻了。


起因其实是一件小事,女儿想买一个公主风的文具盒,妈妈坚持认为那会让孩子上课分心,说什么也不许买。


女儿哭着大喊:


为什么你那么霸道!


什么都得听你的!


女儿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整一个下午,而那之后,三天都没有主动和妈妈说话。


朋友开始反思自己,小时候,妈妈工作太忙,经常把自己一个人锁在家里,那些孤单无助的时刻,让她记忆犹新。


女儿出生以来,她总想着要给女儿最好的照顾,却忽略了,孩子也需要自主的空间。


这之后,她主动给女儿制定了一个零花钱计划,每个月给到女儿一定的零花钱,让女儿自由支配。生活上,她也让女儿更多参与到选择中来。


如今的女儿,活泼开朗,愈加地敬爱着妈妈,也更加果断和勇敢。


女儿的反抗,让她明白,放手是一件必然要发生的事。妈妈退一步,孩子才能向独立成长再迈出一步。



过强的控制欲,归根究底,是内心缺乏安全感的一种表现。


当孩子未按照父母的规划行事时,或者脱离父母视线,表现出独立时,会触发他们内心的焦虑感和不安全感。


与控制欲相伴的,还常常有自卑。他们外表强势,内心却藏着一个极度需要被证明和被看见的自我。


那些控制欲强的父母,在自己的童年里,往往都是被忽略和伤害的。


可是,当父母把过强的控制欲,施加在孩子身上时,等于是把过度的关注施加给了孩子。


这是对孩子心理边界的侵犯,挫伤的是孩子成长中的自我意识。



当我们有以下行为时,需要警惕,自己对孩子是否控制欲过强了:


🔘 想要知道孩子的一举一动,不然就焦虑。


🔘 担心孩子遇到危险,过多限制他们行动。


🔘 主动指导总是多于孩子的提问。


🔘 希望孩子实现父母的梦想。


🔘 当孩子求助时,替代孩子解决,而不是引导他们自己解决。


🔘 对孩子的情绪敏感,见不得孩子哭。


🔘 替孩子安排好一切,总担心他受苦。


面对孩子,我们需要保持自省的能力,警惕自己,不要侵犯了孩子的“心理边界”。


越是在亲密的关系中,越需要清晰的心理界限。


在孩子1岁前,孩子与妈妈是“共生关系”,而到了孩子3岁,孩子的自我意识建立,就需要父母逐步的放手。


童年时未能够建立起清晰“心理界限”的孩子,更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在人际关系中总是退让,或者在未来成为第二个“控制欲强”的父母。


放手的另一重含义,是信任。


我儿子小树三岁时,发生了一件触动我的事。


一早起床,我没有像往常一样帮他穿好裤子,而是默默的坐在床边,看着他自己穿好。


小家伙穿完裤子,搂着我的脖子说:谢谢妈妈,你真是个好妈妈。


这声“谢谢”来的突如其来。他的感恩,并不是我为他做了什么,而是因为我什么都没做。



哲学家佛洛姆说:


教育的对立面就是操纵,它出于对孩子之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导孩子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


可信任,才是孩子成长的动力。当我们给予他们信任,他们将报以惊喜。


每一个孩子,都会成长为完美的“自己”。


儿童教育作家三川玲曾经在自己的书中提到,她与一位在联合国儿基会长期从事儿童保护工作的朋友聊天时,这位同时身为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的朋友说出了这样一番话:


每一个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有着自己独特的天赋的。


三川玲有些吃惊地问她:


你指的是每一个吗?无论是身心状况,智力状况、受教育水平……真的是每一个吗?


她坚定地说:


是的,从基因科学的角度,每一个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生命,都有其独特的天赋。


发现并允许孩子按照他们自己的节奏,实现他们的天赋梦想,本身就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


张爱玲曾在一篇短文中写道:


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一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


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



人生的路,不是只有“正确”这一条。


当孩子的选择被忽视,梦想被掩盖,只能走向被控制的道路时,空虚便会填满他们的内心。


人生仅此一程,走自己的路,是生命在时光轮回面前的平等。


尊重、接纳、自由,是父母能够送给孩子成长最好的礼物。


把生活过成你想要的样子

作者:慈怀读书会 著 紫图 出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十而已》结局曝光,戳穿了四个育儿真相
是孩子束缚了你,还是你禁锢了孩子?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孩子最怕的事,是父母没有自我
小心你的亲密, 成功“废掉”你的孩子
孩子人生最重要的5个时间点,父母要及时退出
李亚鹏亲女儿腿,小贝亲女儿嘴,当惯“女儿奴”的爸爸如何自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